浩浩歌,天地万物如吾何。用之解带食太仓,不用拂枕归山阿。
浩浩歌,天地万物如吾何。用之解带食太仓,不用拂枕归山阿。
君不见渭川渔父一竿竹,莘野耕叟数亩禾。喜来起作商家霖,怒后便把周王戈。
君不见渭川渔父一竿竹,莘野耕叟数亩禾。喜来起作商家霖,怒后便把周王戈。
又不见子陵横足加帝腹,帝不敢动岂敢诃。皇天为忙逼,星辰相系摩。
又不见子陵横足加帝腹,帝不敢动岂敢诃。皇天为忙逼,星辰相系摩。
可怜相府痴,邀请先经过。浩浩歌,天地万物如吾何。
可怜相府痴,邀请先经过。浩浩歌,天地万物如吾何。
屈原枉死汩罗水,夷齐空卧西山坡。丈夫荦荦不可羁,有身何用自灭磨。
屈原枉死汩罗水,夷齐空卧西山坡。丈夫荦荦不可羁,有身何用自灭磨。
吾观圣贤心,自乐岂有他。苍生如命穷,吾道成蹉跎。
吾观圣贤心,自乐岂有他。苍生如命穷,吾道成蹉跎。
直须为吊天下人,何必嫌恨伤邱阿。浩浩歌,天地万物如吾何。
直须为吊天下人,何必嫌恨伤邱阿。浩浩歌,天地万物如吾何。
玉堂金马在何处,云山石室高嵯峨。低头欲耕地虽少,仰面长笑天何多。
玉堂金马在何处,云山石室高嵯峨。低头欲耕地虽少,仰面长笑天何多。
请君醉我一斗酒,红光一面春风和。
请君醉我一斗酒,红光一面春风和。

hàohào--cún

hàohàotiānwànyòngzhījiědàishítàicāngyòngzhěnguīshānā

jūnjiànwèichuān竿gānzhúshēngēngsǒushùláizuòshāngjiālínhòu便biànzhōuwáng

yòujiànzilínghéngjiāgǎndònggǎnhuángtiānwèimángxīngchénxiāng

liánxiāngchīyāoqǐngxiānjīngguòhàohàotiānwàn

yuánwǎngluóshuǐkōng西shānzhàngluòluòyǒushēnyòngmiè

guānshèngxiánxīnyǒucāngshēngmìngqióngdàochéngcuōtuó

zhíwèidiàotiānxiàrénxiánhènshāngqiūāhàohàotiānwàn

tángjīnzàichùyúnshānshíshìgāocuóétóugēngsuīshǎoyǎngmiànzhǎngxiàotiānduō

qǐngjūnzuìdòujiǔhóngguāngmiànchūnfēng

马存

马存

饶州乐平人,字子才。哲宗元祐三年进士。师事徐积,为文雄直。历官镇南节度推官,再调越州观察推官。早卒。有文集。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死去元知¹万事空²,但³不见九州
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注释:¹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²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³但:只是。⁴悲:悲伤。⁵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⁶同: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¹北定²中原³日,家祭(jì)无忘告乃翁(wēng)
译文: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注释:¹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²北定:将北方平定。³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⁴家祭:祭祀家中先人。⁵无忘:不要忘记。⁶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参考资料:
1、 李承林.中华句典 中华文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3:第531页-第532页
2、 杨桂华.古诗文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05:第160页-第164页

shìér

yóu sòngdài 

yuánzhīwànshìkōng dànbēijiànjiǔzhōutóng 
wángshīběidìngzhōngyuán jiāwànggàonǎiwěng 
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沉沉空翠压征鞍,马前山复山。
美人消息隔重关¹,川途²弯复弯。沉沉³空翠压征鞍(ān),马前山复山。
译文:美人的消息通过重重关隘传来,路途遥远,像是层层的树林压在马鞍上,马跑过一座山又来一座山,怎么也快不起来。
注释:阮郎归:词牌名,又名“碧桃春”“宴桃源”“濯缨曲”等。以李煜词《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为正体,双调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四平韵。¹重关:层层的门户或重深的关塞。²川途:路途。³沉沉:沉重的样子。⁴征鞍:指旅行者所乘的马。
浓泼黛,缓拖鬟,当年看复看。只余眉样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浓泼黛(dài)¹,缓拖鬟(huán)²,当年看复看。只余眉样³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译文:沿途的山像浓浓的泼墨画一样,又像美人拖悬的发髻。当年的美人看了又看,只记得她的眼眉。如果再相逢却如同路途一样艰辛。
注释:¹泼黛:中国画有泼墨和凌彩的技法。²缓拖髻:把发髻梳得蓬松低垂。³眉样:画眉的样式。

  全词的中心是要寻找一个“美人”。这美人当初曾近在咫尺——“当年看复看”;现在却远隔千山万水——“相逢艰复艰”。词“情”重于“理”,反复盘旋而不决绝,表层的美丽委婉掩盖了深层的悲哀。“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可能就是从这种意思化来。“重关”,可以是远方的重重关塞,可以是森严的层层门户,甚至可以是内心的某种隔阂和误会。

  “沉沉空翠”是指山中潮湿水汽笼罩着草木所形成的那种青绿色的烟雾。草木越茂盛,雾气就越浓重。再加上山路的漫无止境,就给旅行者一种很沉重的压抑之感,所以说“压征鞍”。

  “浓泼黛,缓拖髻”两句很妙;在此之前重点写旅途的青山,在此之后重点写心中的美人;而这两句,前一句重点在山却点出了人,后一句重点在人却仍带着山,很巧妙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浓泼黛”是说大自然的天工神笔饱蘸了浓香的黛色泼洒点出眼前的山。所以这“浓泼黛”虽然是画山不是画眉,但它的作用是在描绘山的同时暗暗与后边“眉样”的想像相呼应,开始了从青山向美人的转换。“缓拖髻”则是用女子的发髻来形容山。因此“浓泼黛,缓拖鬓”的意象所要表现,其实是现实的青山在旅行者眼中逐渐成心目中美人的过程。在今日物象与当年心象的叠加组合之中,由物象清晰心象朦胧到心象清晰物象朦胧,旅行者的记忆也就从今日回到当年“当年看复看”。“看复看”,写得真是一往情深:美人的芳容曾经如此真切地展示,与她近在咫尺。然而那已经是过去的事,“只馀眉样在人间”。颇使人产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动。美好的理想长存而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这就是人类最大的苦恼。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98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天末¹海门横北固²,烟中沙岸似西兴³
译文:北固山就像是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晚烟朦胧中的沙岸,犹如杭州的西兴镇。
注释:次韵:犹言步韵,依原诗韵脚而作。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上有金山寺等名胜。原处于长江中,去金山靠船摆渡。至清代因泥沙淤积而与南岸相通。¹天末:犹言天边。²北固:北固山,在镇江东北。三面临江,北望海口,形势险要,故称“北固”。³西兴:西兴镇,在今浙江萧山境内,是王安石旧游之地。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已无船舫(fǎng)¹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译文:停泊的船上传出阵阵悠扬的笛声,远处的楼台已被夜色笼罩只看到闪烁的灯火。
注释:¹船舫:指游船。舫,船。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¹
译文: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腾涌,犹如积雪崩落。
注释:¹崩腾:波涛汹涌的样子。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飘然¹欲作乘桴(fú)²计,一到扶桑³恨未能。
译文:突然想乘着木筏轻快出游,去到那扶桑看一看,可惜不能实现。
注释:¹飘然:轻快的样子。²乘桴:乘着木筏。³扶桑:神话中日出的地方。

  诗的首联描写了北固山像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颔联描写了夜色中金山的所闻所见;颈联描写了月夜下的山上松林中;尾联描写了诗人想要乘着木筏去扶桑一游的愿望。此诗通过描绘金山及其周围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感慨。全诗对偶精严,章法井然。

  该诗首联横空而来,从远处落笔。遥望北固山,像是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古代北固山距海要比现代近得多,唐、宋以后,大海逐渐东移二三百里,因此诗中称北固为海门是符合当时情况的。金山与北固山遥相对峙,此句正是登山所见,虽写北固山而金山之位置可见。句中“天末”、“海门”、“横”等词构成了宏丽阔大的画面,以如此浑厚豪健之笔为起调,遂令境界顿开。“烟中”一句由远而及近,描写眼前景物:晚烟朦胧中的沙岸,犹如杭州萧山境内的西兴镇,相传春秋时越范蠡筑城于此,吴越曾在这里鏖战。这句中以沙岸与西兴相比,可以想见江水拍岸,波浪翻滚的情形,大大丰富了诗意。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祗见灯。”写夜色中金山的所闻所见。金山古代处于江中,至清代才因泥沙淤积而与南岸相连,所以去金山的游客都得靠船摆渡。这句说游船已都停泊不开,但不时从船中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笛声;远处的楼台消失在朦胧的夜色里,只看到闪烁的灯火。这两句一写声,一写光,将夜间宿于金山的见闻生动地记录了下来。镇江扼江南、江北运河入江之口,是繁盛之地,自然是画舫游船、歌台舞榭集中的地方。这两句在写景中表现了市井繁华之状。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来刻画月色和江水: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腾涌,犹如积雪崩落。从起句至此,六句都用对仗,然其对法各不相同,首联以远近虚实为对,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颔联以所见与所闻为对,而插入“已无”、“远有”,“犹”、“只”等虚词,令句子音调流美,有唱叹之致。颈联以比喻为对,用了修辞中所谓暗喻的手法,不明言月如碎金,水如崩雪,而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飘然欲作乘浮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则是由景而生发的感慨,诗人有意宕开一笔,不写景而写情,使结句的意味更深。诗人面对着如此高旷的景色,忽发奇想,欲飘然乘着木筏而去天尽头的扶桑一游。诗人深为眼前的景色所陶醉,真想抛弃世间的一切名缰利锁,遨游于神仙世界,与苏轼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相同。然而“恨未能”三字,又令诗境从想象跌回到现实。这两句虽是顺着上文而发的感喟,增加了景色的魅力,然而结合《论语》上“道不行”的说法与诗中“恨未能”一语,约略可见其中也不无深意。

  全诗先阔大之景、实在之景,后虚化之景、近处之景,声色具备,层次井然。格律亦精整,且无“次韵”之作常见的拘谨板滞之病。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250-251页
2、 王兆鹏,黄崇浩编选.王安石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71-72页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又一年 一作:已一年)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译文: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又是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¹(àn)²独成眠。
译文: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春愁让人心中郁郁、孤枕难眠。
注释:¹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²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身多疾病思田里¹,邑有流亡²愧俸钱³
译文: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注释:¹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²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³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闻道欲来相问讯¹,西楼望月几回圆。
译文: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注释:¹问讯:探望。

  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又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

  尾联则是说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83-684

dānyuán

wéiyìng tángdài 

niánhuāféngjūnbié jīnhuākāiyòunián  (yòuniánzuò nián )
shìshìmángmángnánliào chūnchóuànànchéngmián 
shēnduōbìngtián yǒuliúwángkuìfèngqián 
wéndàoláixiāngwènxùn 西lóuwàngyuèhuíyuán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¹待制。光生七岁,凛(lǐn)²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³,一儿登瓮(wèng),足跌没水中,众皆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¹⁰冠,性不喜华靡(mí),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zān)一枝。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七《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七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从此他就把书本常常拿在手里不愿意放下,几乎到了不知道饥饿、不知道口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交替程度。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了水缸上,却一不小心失足落入缸中,淹没在水里。别的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镇静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地击破水缸。水从破了的水缸中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注释:¹天章阁:宋朝阁名。始建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次年(1021年)建成,座落会庆殿以西,龙图阁以北。宋仁宗即位,用以收藏真宗御书。仁宗后于阁内设阁臣,其学士、直学士、待制为侍从职。²凛然:严肃。³于:在。⁴庭:庭院。⁵瓮:口小肚大的陶器。⁶足跌:失足。⁷皆:全,都。⁸弃:离开。⁹迸:涌出。¹⁰甫:刚刚。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¹多良田,夏人²蚕食³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dí),亦可渐纾(shū)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mò),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译文: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面良田很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注释:¹西:西面。²夏人:西夏人。³蚕食:比喻逐步侵占。⁴籴:买进(粮食)。⁵贱:价钱低。⁶引咎:把过失归于自己。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¹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²。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译文: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注释:¹贡:古代臣民把物品献给朝廷。²表贺:上表庆贺。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仁宗始不豫¹,国嗣(sì)²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yí)³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jù)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sì)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译文: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注释:¹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²国嗣:皇位继承人。³贻:赠送。⁴书:书信。⁵何遽:表示反问,可译作“如何,怎么”。⁶受命:接受命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