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明照彻遐陬,故择英豪守此州。万里莫辞关路远,专城当慰士民忧。
圣王明照彻遐陬,故择英豪守此州。万里莫辞关路远,专城当慰士民忧。
人能诚意鱼豚信,行到通神铁石柔。何况中朝冠履地,一般春色一般秋。
人能诚意鱼豚信,行到通神铁石柔。何况中朝冠履地,一般春色一般秋。

sòngzhōngtàishǒuzhītōngzhōu--wángzhěn

shèngwángmíngzhàochèxiázōuyīngháoshǒuzhōuwànguānyuǎnzhuānchéngdāngwèishìmínyōu

rénnéngchéngtúnxìnxíngdàotōngshéntiěshíróukuàngzhōngcháoguānbānchūnbānqiū

王缜

王缜

广东东莞人,字文哲。弘治六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强直敢言。正德初为云南左参政,忤刘瑾,借故罚米五百石,售家产以偿。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诸府,督兵歼刘七于狼山。世宗即位,升南京户部尚书。卒官。 ▶ 3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
西湖¹春色归², 春水绿于染³
译文:春天使者姗姗前来访问,西湖水面换上绿色衣裙。
注释:¹西湖:指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西湖。谢法曹:即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属福建)人。当时在许州任司法参军。宋代州府置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属官,统称曹官,司法参军即称法曹。²归:回去,指春光将逝。³绿于染:比染过的丝绸还绿。
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糁。
群芳烂不收¹, 东风落如糁(sǎn)²
译文: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热情,花风落地一样唤人兴奋。
注释:¹烂不收:指落花委地,难于收拾。²落如糁: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状的东西,诗中形容飘落的花瓣。
参军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
参军¹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
译文:春来了,参军思绪乱如云,白发人,最怕题诗送青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涯万里人。
遥知湖上一樽(zūn)酒, 能忆天涯万里人¹
译文:我知道你摆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朋友来开怀畅饮。
注释:¹天涯万里人:诗人自指。樽:指古代的盛酒器具。
万里思春尚有情, 忽逢春至客心惊。
万里思春尚有情, 忽逢春至客心惊。
译文:遥遥万里你捎来一片春情,每到春来我暗暗感到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 花发江边二月晴。
雪消门外千山绿, 花发江边二月晴。
译文:冰雪消融,门外千山碧绿,繁花争妍,江边二月多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 今日逢春头已白。
少年把酒逢春色, 今日逢春头已白。
译文:还记得,少年时,迎春畅饮,到如今,春草绿,两鬓如丝。
异乡物态与人殊, 惟有东风旧相识。
异乡物态与人殊¹, 惟有东风旧相识。
译文:他乡作客,物态人情各异,东风情意,年年难舍难离。
注释:¹殊:不同,引申为“陌生”的意思。

  诗的前四句“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糁。”写许州西湖春景:春来波绿,群芳烂漫,明媚旖旎,景致醉人。接下由景及人,转写诗友殷勤多情,特从这美丽的地方寄来美好情意,点明这首诗是回赠之作。“参军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写诗友虽已白发苍苍,但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谢伯初赠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乱如云”之句,诗人特别欣赏,故化用其意,描摹诗人白发多情,寥寥数笔,却十分生动传神。“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涯万里人。”想象诗友独酌湖上,默默思念远方被贬的自己。读诗至此,方知前面写景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咏叹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以美景烘托诗友的美好情谊。句中“天涯万里人”是诗人的自称,暗寓自己被贬夷陵的遭遇,同时将内容巧妙引向自己胸臆的抒发。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许州、夷陵两地相距遥远,又有山川阻隔,故诗人对诗友“万里”寄诗,传递春的消息和真挚友情激动不已,但同时因身遭斥逐,心情凄惶,忽睹春景,不禁心头震颤。门外绵绵远山残雪融尽,绿装重换。二月晴朗的阳光下,江边红花正争相吐艳,如此来去匆匆的春天,让人感叹如梭的光阴和稍纵即逝的美好年华。诗人触景伤怀,蓦然回首:昔日把酒对春、风流倜傥的少年,如今而立刚过,却已是鬓发苍苍。显然,一个事业、生活正在蓬勃向上的得意之士,是不太可能如斯身心俱老的,只有历经磨难者才每每会回味过去的大好时光。“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在这贬谪之地,诗人眼甲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冷淡,唯有岁岁年年按时相伴的春风仍是那么熟悉、亲切,似在安慰一颗孤寂的心。诗到此戛然而止,但意犹未尽,令读者回味无穷。

  全诗以春为线索,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诗友形象的勾勒和对原诗的化用l既有感于诗友的真挚睛怀,又低徊于自身的遭际,诗情沿这一线索逐层展开,前后承转不着痕迹,使诗篇情韵幽折,是一首酬唱诗的佳作。另外,诗人多处描摹明丽春景,虽有以明朗之景反衬其忧苦之心,今昔之感的用意,但那种或虚或实的反复咏叹,更多的是使诗篇交错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气氛,一折一扬的处理,使诗之色彩也显得多变而迷人,诗之内涵也更加丰富,绝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咏春主题上。全诗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辽金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第1版:第67-68页

chūn西xiècáo

ōuyángxiū sòngdài 

西chūnguī chūnshuǐ绿rǎn 
qúnfānglànshōu dōngfēngluòsǎn 
cānjūnchūnluànyún báishīchóusòngchūn 
yáozhīshàngzūnjiǔ néngtiānwànrén 
wànchūnshàngyǒuqíng féngchūnzhìxīnjīng 
xuěxiāoménwàiqiānshān绿 huājiāngbiānèryuèqíng 
shàoniánjiǔféngchūn jīnféngchūntóubái 
xiāngtàirénshū wéiyǒudōngfēngjiùxiāngshí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少年随将讨河湟(huáng)¹,头白时清²返故乡。
译文:青年时代就已经随军参加征讨河湟的边防之战,等到头发发白,边境安定的时候才返回故乡。
注释:¹河湟:青海境内的二水汇合地区。河,黄河;湟,湟水。²时清:指天下安定,没有战争烽烟。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十万汉军零落¹尽,独吹边曲²向残阳。
译文:十万将士如今生死难还,没有几个了。只剩下我吹着边疆的曲子空对斜阳。
注释:¹零落:草木凋零,此喻死者甚多,生还者甚少。²边曲:边地的曲调。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 ”,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可见此诗句意深婉,题旨与《十五从军征》相近而手法相远。古诗铺述丰富详尽,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而“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然后可谓之能手,比古诗当然为难”(陶明濬《诗说杂记》),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从淡语中见深旨,故能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13-1314页
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龙人囚之。齐侯曰:“勿杀!吾与而盟,无入而封。”弗听,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士陵城,三日,取龙,遂南侵,及巢丘。
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龙人囚之。齐侯曰:“勿杀!吾与而盟,无入而封。”弗听,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士陵城,三日,取龙,遂南侵,及巢丘。
译文:鲁成公二年春,齐顷公攻打我国北部边境,包围了顷邑。齐顷公的宠臣卢蒲就魁攻打城门,却被顷人抓住了。齐顷公对顷人说:“你们千万别杀他,我们讲和,我的军队不进入你的封地内!”顷人不听,杀掉卢蒲陈尸于城上。齐顷公亲自击鼓,攻上城墙。才三天,攻取顷邑。然后一路向南杀到了巢丘。
注释:鞌之战: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战争的实质是齐、晋争霸。由于齐侯骄傲轻敌,而晋军同仇敌忾、士气旺盛,战役以齐败晋胜而告终。鞌:通“鞍”,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西北。
卫侯使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与齐师遇。石子欲还,孙子曰:“不可。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夏,有......(注:此处原文有缺。失新筑战事。)
卫侯使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与齐师遇。石子欲还,孙子曰:“不可。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夏,有......(注:此处原文有缺。失新筑战事。)
译文:当时卫穆公正派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要去打齐国,正巧在这路上与齐师相遇。石稷想回去,孙良夫说:“这怎么行,本要带兵攻打他,如今遇到他的军队你倒要回去了,我们如何回复君命?当初要是知道你如此无能,你就不该出来。如今既然遇到,就要打!”夏天,有......(此处省略若干字,为新筑战事。)
石成子曰:“师败矣。子不少须,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复命?”皆不对。又曰:“子,国卿也。陨子,辱矣。子以众退,我此乃止。”且告车来甚众。齐师乃止,次于鞫居。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
石成子曰:“师败矣。子不少须,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复命?”皆不对。又曰:“子,国卿也。陨子,辱矣。子以众退,我此乃止。”且告车来甚众。齐师乃止,次于鞫居。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
译文:石稷说:“军队战败了,你(孙良夫)如果不稍等待救兵,我们就要全军覆灭。你战死了军队,回去怎么交代啊?”大家都不回答。石稷又说:“你是国卿。你要是战死了,那太丢人了。你带领军队撤退,我于此阻止齐军。”同时通告军中,说援军的战车来了不少。齐师停止了进攻,在鞫居驻扎下来。这时新筑人仲叔于奚救了孙桓子(孙良夫),孙桓子才得以免于一死。此后,卫人要赏赐仲叔于奚封地,仲叔于奚谢绝,却请求朝见时用曲悬、繁缨之礼(仲叔于奚这种请求是以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卫君答应了仲叔于奚的请求。孔子当时听说了这件事,说:“可惜啊!不如多给他些封地。唯有服器与爵位,不能假手他人,应有君主掌管。爵位名号是使人们产生信赖的标志,在上位的人使人信赖,才能保享车服之器,车服之器体现礼法,礼法用来规行仁义,施行仁义才能生利,而有利方能治理百姓,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若将这些假手他人,是给人以国政。国政亡,则国家随之灭亡,难以抵挡啊。”
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乘。”许之。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季文子帅师会之。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郤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
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乘。”许之。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季文子帅师会之。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郤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
译文:孙桓子逃回新筑,不入城,随后就去晋国求救兵。碰巧臧宣叔(鲁大夫,字孙许,谥宣叔)也到晋国求救兵。都投到郤献子门下(郤克三年前出使齐国,因跛脚遭齐顷公之母萧同叔子的耻笑,曾发誓要报仇,所以鲁、卫求兵都来找他)。晋景公答应给他七百辆战车的兵力。郤子说:“这是城濮战役所用的军额。那时有已故国君(晋文公)的明德与卿大夫(在先轸、狐、偃、栾枝等人)的敏捷,才取得胜利。我比起先大夫,简直连供他们役使都不配。(意思是自己的才干远不如在城濮之战中立有战功的先轸等人。这是谦词。)请给我八百乘战车。”晋景公答应了他。郤克为中军主帅,士燮(又称范文子、范叔,士会之子)以上军佐的身份率领上军,栾书(又称栾武子,栾枝之孙)为下军主帅,韩厥(又称韩献子)为司马,去救鲁、卫两国。臧宣叔迎接晋军,为他们引路。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国执政大臣)帅军与晋军相会。到达卫国境内,韩献子要按军法处死部下,郤献子驱车狂奔想要救他。可惜到达后,已经斩杀了那人。郤子赶快将被杀的人示众,告诉他的仆从说:“我是为了分担杀人的怨谤。”
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
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
译文:晋军跟踪齐军到莘。六月十六日到达靡笄山下。齐顷公派人挑战,说:“您率领你们国君的军队,行辱于我这小地方,我士兵疲弊,请明早会面吧。”回答说:“晋国与鲁、卫两国,是兄弟之邦。他们前来告诉我国君说:‘齐国总是到我们这疲弊之地来作乱。’我国君不忍,就派群臣来请求您,您可不要让我们的军队在您的地盘上久留。军队能进不能退,不会有命令落空的事情出现。”齐顷公说:“我希望你能应战,就算你不答应,我们也将兵戎相见。”齐国的高固徒步闯入晋军,举起石头砸人,还抓了晋军的人,爬到人家的战车上,把桑树根系在车上,以此遍告齐军,说:“想要勇猛的,可以来买我多余的勇力!”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逄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guǐ)(yǒu)¹,师²³于鞌。邴(bǐng)御齐侯,逄(páng)(chǒu)(fǔ)为右。晋解张御郤(xì),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¹⁰(jiǎn)¹¹此而朝食¹²。”不介马¹³而驰之¹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¹⁵,曰:“余病¹⁶矣!”张侯¹⁷曰:“自始合¹⁸,而矢贯¹⁹余手及肘²⁰,余折以御,左轮朱²¹²²,岂敢言病。吾子²³忍之!”缓曰:“自始合,苟²⁴有险²⁵,余必下推车,子岂识²⁶²⁷?——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²⁸,在吾旗鼓²⁹,进退从之³⁰。此车一人殿之³¹,可以集事³²,若之何³³其以³⁴病败³⁵³⁶之大事³⁷也?擐(huàn)³⁸甲执兵³⁹,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⁴⁰之!”左并⁴¹(pèi)⁴²,右援⁴³(fú)⁴⁴而鼓⁴⁵,马逸⁴⁶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⁴⁷。逐之,三周⁴⁸华不注⁴⁹
译文: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成公二年),齐、晋双方军队在鞍摆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逄丑父当为戎右(古代战车,将领居左,御者居中。如果将领是君主或主帅则居中,御者居左。负责保护协助将领的人居右)。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当戎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说:“我受重伤了(古代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射中的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吾子’比‘子’更亲切些)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地势不平,我必定下去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不过您确实伤势很重难以支持了。”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鼓声和战旗,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只要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怎么能由于伤痛而败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盔甲,手执兵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伤痛还不至于死,您(还是)努力指挥战斗吧!”解张将双手所持的辔绳并握于左手,腾出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擂鼓。张侯所驾的马狂奔起来(由于单手持辔无法控制),晋军跟随他们。齐军崩溃。晋军追赶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很多遍。
注释:¹癸酉: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²师:指齐晋两国军队。³陈:列阵,摆开阵势。⁴邴夏:齐国大夫。⁵御齐侯:给齐侯驾车。御:动词,驾车。齐侯:齐国国君,指齐顷公。⁶逄丑父:齐国大夫。⁷右:车右。⁸郤克,晋国大夫,是这次战争中晋军的主帅。又称郤献子、郤子等。⁹解张、郑丘缓:都是晋臣,“郑丘”是复姓。¹⁰姑:副词,姑且。¹¹翦灭:消灭,灭掉。¹²朝食:早饭。这里是“吃早饭”的意思。这句话是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¹³不介马:不给马披甲。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甲。(一说指“马尾结”)¹⁴驰之:驱马追击敌人。之:代词,指晋军。¹⁵未绝鼓音:鼓声不断。古代车战,主帅居中,亲掌旗鼓,指挥军队。“兵以鼓进”,击鼓是进军的号令。¹⁶病:负伤。¹⁷张侯:即解张。“张”是字,“侯”是名,人名、字连用,先字后名。¹⁸合:交战。¹⁹贯:穿。²⁰肘:胳膊。²¹朱:大红色。²²殷:深红色、黑红色。²³吾子:您,尊敬。比说“子”更亲切。²⁴苟:连词,表示假设。²⁵险:险阻,指难走的路。²⁶识:知道。²⁷之:代词,代“苟有险,余必下推车”这件事,可不译。²⁸师之耳目:军队的耳、目(指注意力)。²⁹在吾旗鼓:在我们的旗子和鼓声上。³⁰进退从之:前进、后退都听从它们。³¹殿之:镇守它。殿:镇守。³²可以集事:可以(之)集事,可以靠它(主帅的车)成事。集事:成事,指战事成功。³³若之何:固定格式,一般相当于“对……怎么办”“怎么办”。这里是和语助词“其”配合,放在谓语动词前加强反问,相当于“怎么”“怎么能”。³⁴以:介词,因为。³⁵败:坏,毁坏。³⁶君:国君。³⁷大事:感情。古代国家大事有两件:祭祀与战争。这里指战争。³⁸擐:穿上。³⁹执兵:拿起武器。⁴⁰勉:努力。⁴¹并:动词,合并。⁴²辔:马缰绳。古代一般是四匹马拉一车,共八条马缰绳,两边的两条系在车上,六条在御者手中,御者双手执之。“左并辔”是说解张把马缰绳全合并到左手里握着。⁴³援:拿过来。⁴⁴枹:击鼓槌。⁴⁵鼓:动词,敲鼓。⁴⁶逸:奔跑,狂奔。⁴⁷败绩:大败。⁴⁸周:环绕。⁴⁹华不注:山名,在今山东济南东北。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且(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
韩厥¹梦子舆²谓己曰:“且(旦³)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bǐng)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qí)(wú)¹⁰丧车,从韩厥¹¹,曰:“请寓乘¹²。”从左右¹³,皆肘之¹⁴,使立于后。韩厥俛(fǔ)¹⁵定其右¹⁶
译文:韩厥梦见子舆(韩厥父,当时已去世)对自己说:“次天早晨避开战车左右两侧!”因此(韩厥)在战车当中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是个贵族。”齐侯说:“称他为贵族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此乃齐侯愚蠢之举)射他左边的人,坠落车下;射他右边的人,倒在车里。(晋军)将军綦毋张(晋大夫,綦毋氏,名张)失去战车,跟随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你的车。”跟在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制止他,使他站在自己身后(按,韩厥由于梦中警告,所以这样做,以免綦毋张受害)。韩厥弯下身子,把倒在车中的戎右安放稳当。
注释:¹韩厥:晋大夫,在这次战役中任司马(掌祭祀、赏罚等)。²子舆:韩厥的父亲。³旦:即明日早晨。⁴辟:同“避”,避开。其父在梦中告知,明晨交战,避开车之左右而居中。⁵中御:在战车中间为御者。当时战车,只有天子、诸侯、主帅之车将在中间,其他战车皆御者在中间,左为将,右为车右,韩厥为司马,是军中之将,本应在左,因有“旦辟左右”之梦,故居中为御者。⁶御者:指韩厥,其仪态如君子,邴夏请齐侯射之。⁷非礼也:戎事(打仗)以杀敌为礼,齐侯的话说明他不懂戎礼。⁸越:坠,掉下。⁹毙:仆倒,倒下去。¹⁰綦毋张:晋大夫。姓綦毋,名张。丧车,丢失了车。¹¹从韩厥:跟着韩厥。寓,寄。¹²寓乘:寄(于)乘,搭车。¹³从左右:跟随(韩厥)想站左边、右边。¹⁴皆肘之:都用肘推开他。肘:名词用作动词,用肘推。¹⁵俛:同“俯”,俯身。¹⁶定其右:把车右之身体放稳固,以免坠于车下。
逄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逄丑父与公易位¹。将及华泉²,骖(cān)³(guà)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zhàn)中,蛇出于其下,以肱(gōng)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zhí)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¹⁰,曰:“寡君¹¹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¹²¹³(yú)¹⁴师陷入¹⁵君地。’下臣¹⁶不幸,属当戎行¹⁷,无所逃隐¹⁸。且惧奔辟¹⁹而忝(tiǎn)两君²⁰,臣辱戎士²¹,敢告不敏²²,摄官承乏²³。”丑父使公下,如²⁴华泉取饮。郑周父²⁵御佐车²⁶,宛茷(fèi)²⁷为右,载齐侯以免²⁸。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²⁹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³⁰,我戮之不祥³¹。赦³²之,以劝³³事君者³⁴。”乃³⁵免之。
译文:逄丑父和齐侯交换位置(这是逄丑父为了保护齐侯,乘韩厥低下身子安放戎右的机会与齐侯交换位置,以便不能逃脱时蒙混敌人)。将要到达华泉(泉水名,在华不注山下)时,(齐侯)两边的(中间两马为服,旁边两马为骖)被树枝等钩住。(昨天夜里)丑父睡在轏车(一种卧车)里,有蛇从他身底出现,以臂击蛇,手臂受伤却隐瞒了伤情(按,这是为了交代丑父之所以不能下来推车而补叙的头天夜里的事)。所以不能推车而被追上。韩厥手持拴马绳站在齐侯的马前(絷:拴缚马足的绳索),拜两拜,然后下跪,低头至地(这是臣下对君主所行的礼节。春秋时代讲究等级尊卑,韩厥对敌国君主也行臣仆之礼)。捧著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向齐侯献上,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深入齐国的土地。’臣下不幸,恰巧遇到您的军队,没有地方逃避隐藏(我不能不尽职作战)。而且怕由于我的逃避会给两国的国君带来耻辱。臣下不称职地处在战士地位,冒昧地向您报告,臣下不才,代理这个官职是由于人才缺乏充数而已(外交辞令:自己是不得已参加战斗,不能不履行职责,来俘获齐侯你)。”逄丑父(充齐侯)命令齐侯下车,往华泉去取水来给自己喝。郑周父驾著齐君的副车,宛茷担任副车的车右,载上齐侯使他免于被俘。韩厥献上逄丑父,郤克打算杀掉他。呼喊道:“直到目前为止,没有能代替自己国君承担患难的人,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郤克说,“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他,用来鼓励侍奉国君的人。”于是赦免了逄丑父。
注释:¹易位:调换位置。逄丑父乘韩厥俯身之机,与齐侯调换位置,己居中,齐侯居右。当时军中君主与将士之服相同,韩厥未见过二人,故不能分辨。逄丑父与君易位,准备危急时掩护齐侯逃走。²华泉:泉名,在华不注山下。³骖:骖马。古代用三马或四马驾车,中间驾辕的马叫服马,左右两边的马叫骖马。⁴絓:通“挂”,绊住。边马挂在树上,车不得行。⁵轏:通“栈”,栈车。⁶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此处指整个胳膊。⁷伤而匿之:匿:隐藏,这里是“隐瞒”的意思。此为追述前事,逄丑父击蛇受伤,隐瞒伤情未报。⁸故不能推车而及:因胳膊受伤不能推车出险,而被敌人赶上。⁹执絷:絷:绊马索。齐侯之边马被绊住,韩厥为其解开,执索立于马前。¹⁰奉觞加璧以进:向齐侯进酒献璧。奉:捧。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犹如后代的酒杯。加:加上,放上。璧:玉环的一种。¹¹寡君:臣子对别国称自己国君的谦词。¹²无:同“毋”,不。¹³令:使,让。¹⁴舆:众多。¹⁵陷入:进入,深入。¹⁶下臣:韩厥自称。¹⁷属当戎行:属:恰巧。 当:遇到。戎行:兵车的行列,指齐军。 恰巧遇到您(齐军)的军队。¹⁸无所逃隐:隐:隐蔽、躲藏。无处逃避此职。¹⁹辟:通“避”。²⁰忝两君:使齐君、晋君受辱没。忝:辱,这里用作使动。²¹臣辱戎士:我不配当戎士。²²敢告不敏:不敏:谦词,不才之意。请告之不才。²³摄官承乏:代理职务。摄:代理。承乏:承当其空乏。²⁴如:动词,往,到……去。²⁵郑周父:齐臣。²⁶佐车:诸侯的副车。²⁷宛茷:齐臣。²⁸免:免于被俘。²⁹为戮:被杀。为: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³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不以用死换得其君脱离危难为难。难:“认为……难”,“把……看作难事”。免:“使……免”,“使……脱身”,使动用法。³¹不祥:不吉利。³²赦:赦免。³³劝:鼓励,勉励。³⁴事君者:侍奉国君的人。³⁵乃:副词,表示前后两事事理相因,相当于“于是就”。

jìnānzhīzhàn (jiéxuǎn )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èrniánchūn hóuběi wéilóng qǐnggōngzhīrénjiùkuíményān lóngrénqiúzhī hóuyuē  shā érméng érfēng  tīng shāérzhūchéngshàng hóuqīn shìlíngchéng sān lóng suìnánqīn cháoqiū 

    wèihóushǐ使sūnliáng shí nìngxiàng xiàngqínjiāngqīn shī shíhuán sūnyuē   shīrén shīérhuán jiāngwèijūn ruòzhīnéng chū jīn zhàn  xià yǒu . . . . . . (zhù chùyuánwényǒuquē shīxīnzhùzhànshì  )

    shíchéngyuē  shībài shǎo zhòngjìn sàngshī mìng  jiēduì yòuyuē   guóqīng yǔn  zhòngtuì退 nǎizhǐ  qiěgàochēláishènzhòng shīnǎizhǐ  xīnzhùrénzhòngshūjiùsūnhuán huánshìmiǎn  wèirénshǎngzhī  qǐngxuán pányīngcháo zhī zhòngwénzhīyuē   duōzhī wéimíng jiǎrén jūnzhīsuǒ míngchūxìn xìnshǒu cáng xíng shēng píngmín zhèngzhījié ruòjiǎrén rénzhèng zhèngwáng guójiācóngzhī zhǐ  

    sūnhuánhuánxīnzhù  suìjìnshī zāngxuānshūjìnshī jiēzhǔxiàn jìnhóuzhībǎishèng yuē  chéngzhī yǒuxiānjūnzhīmíngxiānzhī jié xiān néngwéi qǐngbǎishèng  zhī jiāngzhōngjūn shìxièzuǒshàngjūn luánshūjiāngxiàjūn hánjuéwéi jiù wèi zāngxuānshūjìnshī qiědǎozhī wénshuàishīhuìzhī wèi hánxiànjiāngzhǎnrén xiànchí jiāngjiùzhī zhìzhǎnzhī shǐ使xùn gàoyuē  fēnbàng  

    shīcóngshīshēn liùyuèrénshēn shīzhìzhīxià hóushǐ使qǐngzhàn yuē  jūnshī  tiǎn jiécháoqǐngxiàn  duìyuē  jìn wèi xiōng láigàoyuē  guócháoshìhànzhī  guǎjūnrěn shǐ使qúnchénqǐngguó lìngshīyānjūn néngjìnnéngtuì退 jūnsuǒmìng  hóuyuē  zhī guǎrénzhīyuàn ruò jiāngxiàn  gāojìnshī jiéshítóurén qínzhīérshèngchē sāngběnyān xùnlěi yuē  yǒngzhěyǒng  

    guǐyǒu shīzhènān bǐngxiàhóu pángchǒuwéiyòu jìnxièzhāng zhèngqiūhuǎnwéiyòu hóuyuē  jiǎnmièércháoshí  jièérchízhī shāngshǐ liúxuè wèijuéyīn yuē  bìng  zhānghóuyuē  shǐ érshǐguànshǒuzhǒu zhé zuǒlúnzhūyān gǎnyánbìng rěnzhī  huǎnyuē  shǐ gǒuyǒuxiǎn xiàtuīchē shízhī   ránbìng  zhānghóuyuē  shīzhīěr zài jìntuì退cóngzhī chēréndiàn殿zhī shì ruòzhībìngbàijūnzhīshì huànjiǎzhíbīng  bìngwèi miǎnzhī  zuǒbìngpèi yòuyuánér néngzhǐ shīcóngzhī shībài zhúzhī sānzhōuhuàzhù 

    hánjuémèngwèiyuē  qiě dàn zuǒyòu  zhōngércónghóu bǐngxiàyuē  shèzhě jūn  gōngyuē  wèizhījūnérshèzhī fēi  shèzuǒ yuèchēxià shèyòu chēzhōng zhāngsàngchē cónghánjué yuē  qǐngshèng  cóngzuǒyòu jiēzhǒuzhī shǐ使hòu hánjuédìngyòu 

pángchǒugōngwèi jiānghuàquán cānguàérzhǐ chǒuqǐnzhànzhōng shéchūxià gōngzhī shāngérzhī néngtuīchēér hánjuézhízhíqián zàibàishǒu fèngshāngjiājìn yuē  guǎjūnshǐ使qúnchénwéiwèiqǐng yuē  lìngshīxiànjūn  xiàchénxìng zhǔdāngróngxíng suǒtáoyǐn qiěbēnértiǎnliǎngjūn chénróngshì gǎngàomǐn shèguānchéng  chǒushǐ使gōngxià huàquányǐn zhèngzhōuzuǒchē wǎnfèiwéiyòu zàihóumiǎn hánjuéxiànchǒu xiànjiāngzhī yuē  jīnyǒudàijūnrènhuànzhě yǒu jiāngwéi  yuē  rénnànmiǎnjūn zhīxiáng shèzhī quànshìjūnzhě  nǎimiǎnzhī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
倦客新丰¹,貂(diāo)(qiú)²、征尘³满目。弹短铗(jiá)、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¹⁰
译文:就像当年的马周困顿于新丰酒楼、苏秦貂裘破败一身风尘。用手指弹着三尺宝剑的剑铗歌唱,谁能听懂是什么意思呢?弹要顾虑江南英雄年纪大了,任用他照样可以打败敌人,使其向中国称臣。可叹那些饱读诗书,想要致君尧舜的人因为神州陆沉而报国无门,无路请缨。
注释:¹倦客新丰:用唐代那周事。倦客,倦于宦游的人。新丰,在长安东面,陕西临潼东。这里作者以马周自喻。²貂裘敝:衣服破烂不堪。³征尘:旅途的尘土。⁴弹短铗:作者以冯谖不得志时弹剑而自喻。⁵铗、青蛇:均指剑。⁶英雄:此暗指词人自己。⁷江左老:老死江南。江左:指偏安江南地区。⁸尊中国:树立中国的尊严。⁹君人:指君王。¹⁰沉陆:即陆沉。
休感慨,浇醽醁。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休感慨,浇醽(líng)(lù)。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zān)黄菊¹。且置请缨(yīng)封万户²,竟须卖剑酬³黄犊(dú)。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译文:弹要感慨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且饮美酒浇愁。有位美女同情我的遭遇,怜惜我的心情,又为我簪戴一朵黄色的菊花。先把请缨封侯的事情放在一边,姑且卖剑买牛,以求解脱。遥想当年,贾谊因为寂寞伤时而痛哭。
注释:¹簪黄菊:簪上一朵黄菊。²万户:即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高官贵爵。³酬:同“酧”,指酬付价钱。这里指直须卖刀剑买牛,归耕田园。⁴甚:为什么,何必像。⁵贾长沙:指贾谊。贾谊在汉文帝朝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

  上阕先以马周、苏秦、冯谖三个人物失意落寞的遭际自比,然后直摅胸臆,抒发不平:“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此二句看似寻常语,但却道破了南宋政治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后来的皇帝基本上一脉相承,多少仁人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衔恨以终。至此可知中国之不尊,罪在最高统治者。前结仍抒上意。读书万卷,志在辅佐君王,报效国家,反退而隐居,埋在底层,于诗书冠一“叹”字,可知感慨之深。本可以辅佐君王以尊中国,但却被弃置了,岂不令人悲痛!上片连用典故,壮怀激烈,悲歌慷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法实现统一中国的愤世之情。

  下阕从侧面立意,在报国无路的情况下,便寄情诗酒,归隐田园,故作旷达,隐痛深哀,仍充满字里行间。“休感慨”,实际是感慨有何用,不如藉美酒以消愁解恨。而人生易老,即使欢乐也难以尽兴。接再作超脱:“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转而又作愤语:“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酧黄犊。”这里表示放下请缨杀敌、立功封侯的念头,归隐田园,以求解脱。最后引贾谊事作结:“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贾谊为什么因寂寞而伤时痛哭呢?以反问的形式透露了诗人故作旷达而始终无法摆脱的痛苦,这种旷达精神,实质上是他的悲痛情绪发展到更深沉的表现。托古喻今,长歌当哭,全词借古人之酒杯,浇我胸中之块垒,这块垒似乎越浇越多了,因为辛弃疾的“悲剧”乃时代使然,终南宋王朝力主恢复的抗战潮流,不过细波微澜而已。

参考资料:
1、 韦立军.《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95 页

mǎnjiānghóng ·juànxīnfēng

xīn sòngdài 

juànxīnfēng diāoqiú zhēngchénmǎn tánduǎnjiá qīngshésānchǐ hàoshuí niànyīngxióngjiāngzuǒlǎo yòngzhīzúnzhōngguó tànshīshū wànjuànzhìjūnrén fānchén 
xiūgǎnkǎi jiāolíng rénlǎo huānnán yǒurénlián wèizānhuáng qiězhìqǐngyīngfēngwàn jìngmàijiànchóuhuáng shèndāngnián jiǎchángshā shāngshí 
莫倚能歌敛黛眉。此歌能有几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声须记得来时。
莫倚¹能歌敛(liǎn)(dài)²。此歌能有几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声须记得来时。
译文:不要倚仗自己擅长歌唱,就小觑了这首歌,这首歌能有几个人知道呢?如果有一天花前月下我们再次重逢,你务必要重新调几琴弦再次弹唱,所以请不要忘记此时此刻的情形。
注释:¹倚:倚仗。²敛黛眉:眉间凝聚忧愁。敛,收。黛,青黑色。
苦恨城头更漏永,无情岂解惜分飞。休诉金尊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遣谁持。
苦恨城头更漏永¹,无情岂解惜分飞。休诉金尊²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遣谁持。
译文:只恨那城头的更鼓声声无情敲打,催促天明,催促着你我分别,无情之人怎能几解“惜分飞”中的情谊。不要说你不胜酒力,我们还是共醉今晚吧,明天即使有酒,又到哪里去找谁为你斟满杯呢?
注释:¹漏永:夜长。²金尊:金制的酒杯,泛指酒杯。

  江淹曾不无深情地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成了大多数人的书写,灞桥的泪,长亭的柳,阳关的雪,凡可入诗者皆可寄托离别的伤与怨。这份感情,在通讯和交通都非常困难的古代,似乎只有求之于诗词,才可告慰。比如周邦彦这阕《定风波》。

  词一开篇,词人以一句半带劝诫半带命令的口吻跟自己眼前的佳人说道:不要倚仗自己擅长歌唱,就小觑了这首歌,这首歌能有几个人知道呢?黛是古时女子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黛眉”于是特指女子之眉。如晋左思《娇女诗》:“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唐温庭筠《春日》诗:“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敛黛眉”,即皱眉。在离别之际,词人想再听一遍歌,可佳人却唱不出,所以皱眉表示为难。或许词人看到对方为难,就不让唱了。接着说出了自己的期望:等到将来再相逢时,趁着花香月色,再来唱这首歌吧。

  过片交代时间慢慢流走。这里将更漏拟人化,以一个“恨”字来表达对时间的不满。金昌绪在《春怨》中写道:“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打黄莺与恨更漏,同一心理。黄莺和更漏,本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间感情,但在有心之人看来,却都沾染了人类的感情。再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里的蜡烛则能体会到离别人的悲伤,也跟着离人流泪。古人的这种创作手法看似无理,却能够让读者切实感到那种深情。

  离别之际,难免要借酒以缓舒伤悲。因此,词人劝道“休诉金尊推玉臂”。同是劝酒,但因对象不同则有区别,这里可见出周邦彦的高妙技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男人间的劝慰,虽悲恸却干脆。周邦彦面对的是一佳人,所以他用“玉臂”交代出对方身份。玉臂,特指女性的胳膊,如杜甫“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离别之际,就别说不胜酒力了,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因为明天就分别了,即使想再喝,又有谁来给你斟满呢?满腹无奈,都跟着这离别的酒,喝到了梦里。

  陈郁曾评价周邦彦:“美成自号清真,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可爱”,用来评价这阕《定风波》非常恰当。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5年11月版

dìngfēng ·néngliǎndàiméi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něngliǎndàiméi néngyǒurénzhī xiāngfénghuāyuè chóng hǎoshēngláishí 
hènchéngtóugènglòuyǒng qíngjiěfēnfēi xiūjīnzūntuī cóngzuì míngzhāoyǒujiǔqiǎnshuíc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