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
天与化工¹知。赐得衣裳²总是绯(fēi)³。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
译文:天同造化说,他恩赐给荔枝的衣裳都是深红色的。每每朝华堂深处一看,可怜你,虽有两颗果核,可肉是连成一片的。
注释:¹化工:造化之工。即大自然的创造力。²衣裳:荔枝之壳。³绯:大红色。
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不暂离。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
自小便相随。绮(qǐ)¹歌筵(yán)不暂离。苦恨人人分拆心,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
译文:从小,我俩就形影不离,在盛美的唱歌劝酒的宴席上,一刻也未分开。极端痛恨将两个核仁一个个地打成两半,怎能恢复那成双成对昔日苦恋模样。
注释:¹绮席:华丽的筵席。

  上片,概写荔枝的悲凉身世,发出同情的感叹。“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与人一样,双荔枝与单荔枝,都是由天工造化出来的。所不同的是:双荔枝确实罕见难得。它是天特别赐予的。“总是”二字,特别传神。绯,在古代为一种特殊的颜色,所以这种特殊的双荔枝,便成了上贡的果品,平民百姓望而止步,于是置放“华堂深处”,每每望见,令人心酸。一个普通的双荔枝的地位,竟人为地抬到如此神圣的地步。谁知晴天霹雳,双荔枝在“华堂深处”遭到厄运。“怜伊”呀,“怜伊”的是可怜的双荔枝两颗核仁(“两副心肠”)竟要与肉分离了。上片,明在写双荔枝,却在写一对青梅竹马式的恋人如双荔枝同样的身世。开始,天赐良缘,情敦意笃,高洁纯真,后来,被人为地残酷拆心,成了罪恶社会的殉葬品。

  下片,借回忆双荔枝苦难的经历,赞叹恋人生死不渝的坚贞品格。想当年,双荔枝与人一样, “自小便相随”,形影不离;就是作为“绮席歌筵”上的欣赏珍品,贵人只是欣赏欣赏,双荔枝在短时间内不分离(“不暂离”)。可是,双荔枝命途多舛。作为贡品已是命中注定,它自然地“苦恨人人分拆心、东西”。皇帝是贪婪的,又是残忍的。越是成双成对而相连的荔枝,越是被他凶“拆”凶噬,这是人世间的历史悲剧。“怎得成双似旧时”,无可奈何,让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人间的遗憾。这一无答而问的设问结尾句,非常有力,提醒世人:在封建社会里,成双的荔枝永远不会有恢复“似旧时”的美梦的。下片,与上片一样,还是在继续感叹那对天然的少男少女的坚贞如一的精神。她爱,爱她们“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不暂离”的往日风流;她恨,恨那残酷的现实太无情。本是深闺无人识的少女,一旦被掠进宫里成为歌妓,情侣被活活“拆心”,你我“东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怎得成双似旧时”,留恋只是留恋,终归只是英灵中的美愿而已。

  这是一首咏物词,全词,以象征、拟人的手法,把双荔枝当人写,把人又当荔枝写。字字写人,语语双关,富有情趣。较之“花间”词有了根本性的革命,实为婉约词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95-1197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同造化说,他恩赐给荔枝的衣裳都是深红色的。每每朝华堂深处一看,可怜你,虽有两颗果核,可肉是连成一片的。

从小,我俩就形影不离,在盛美的唱歌劝酒的宴席上,一刻也未分开。极端痛恨将两个核仁一个个地打成两半,怎能恢复那成双成对昔日苦恋模样。

注释

化工:造化之工。即大自然的创造力。

衣裳:荔枝之壳。

绯:大红色。

绮席:华丽的筵席。

赏析

  上片,概写荔枝的悲凉身世,发出同情的感叹。“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与人一样,双荔枝与单荔枝,都是由天工造化出来的。所不同的是:双荔枝确实罕见难得。它是天特别赐予的。“总是”二字,特别传神。绯,在古代为一种特殊的颜色,所以这种特殊的双荔枝,便成了上贡的果品,平民百姓望而止步,于是置放“华堂深处”,每每望见,令人心酸。一个普通的双荔枝的地位,竟人为地抬到如此神圣的地步。谁知晴天霹雳,双荔枝在“华堂深处”遭到厄运。“怜伊”呀,“怜伊”的是可怜的双荔枝两颗核仁(“两副心肠”)竟要与肉分离了。上片,明在写双荔枝,却在写一对青梅竹马式的恋人如双荔枝同样的身世。开始,天赐良缘,情敦意笃,高洁纯真,后来,被人为地残酷拆破,成了罪恶社会的殉葬品。

  下片,借回忆双荔枝苦难的经历,赞叹恋人生死不渝的坚贞品格。想当年,双荔枝与人一样, “自小便相随”,形影不离;就是作为“绮席歌筵”上的欣赏珍品,贵人只是欣赏欣赏,双荔枝在短时间内不分离(“不暂离”)。可是,双荔枝命途多舛。作为贡品已是命中注定,它自然地“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皇帝是贪婪的,又是残忍的。越是成双成对而相连的荔枝,越是被他凶“拆”凶噬,这是人世间的历史悲剧。“怎得成双似旧时”,无可奈何,让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人间的遗憾。这一无答而问的设问结尾句,非常有力,提醒世人:在封建社会里,成双的荔枝永远不会有恢复“似旧时”的美梦的。下片,与上片一样,还是在继续感叹那对天然的少男少女的坚贞如一的精神。她爱,爱她们“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不暂离”的往日风流;她恨,恨那残酷的现实太无情。本是深闺无人识的少女,一旦被掠进宫里成为歌妓,情侣被活活“拆破”,你我“东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怎得成双似旧时”,留恋只是留恋,终归只是英灵中的美愿而已。

  这是一首咏物词,全词,以象征、拟人的手法,把双荔枝当人写,把人又当荔枝写。字字写人,语语双关,富有情趣。较之“花间”词有了根本性的革命,实为婉约词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95-1197页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是时,东坡被贬惠州,继《减字木兰花·荔枝》词作之后,又借荔枝而传情,便写下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95-1197页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岁暮远为客¹,边隅(yú)还用兵。
译文: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注释:¹“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烟尘犯雪岭¹,鼓角动江城²
译文: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注释:¹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²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天地尘流血,朝廷谁请缨(yīng)¹
译文:前方将士,尘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注释:¹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译文: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境战争,时局艰难,朝廷却无人请缨抗敌,而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寂寞;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语言简洁,感情真挚。

  首联“岁暮远为客”,“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兵”。“还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另外,“还”字又有又、复意,意谓中原战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袭又至,战乱似永无宁尘。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于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当时吐蕃的威胁尘益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陇,十月攻入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震动。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颈联“天地尘流血,朝廷谁请缨。”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又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的意愿。

  尾联“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辞手法,颔联中的“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而且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又如“对偶”和“双关”手法,诗题“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杜甫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本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描写手法,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杜甫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尘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杜甫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年:326-328页

suì

 tángdài 

suìyuǎnwéi biānháiyòngbīng 
yānchénfànxuělǐng jiǎodòngjiāngchéng 
tiānliúxuè cháotíngshuíqǐngyīng 
shígǎnài zhuàngxīnjīng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清心为治本,直道¹是身谋。
译文: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注释:端州:宋州名,治所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包拯曾任端州知州。郡斋:郡守的府第。¹直道:正直之道。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秀干¹终成栋(dòng)²,精钢不作钩³
译文:茂盛的树干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注释:¹秀干:茂盛的树干,喻指优秀的人才。²栋:屋中的正梁,此喻担当国家重任的人。³不作钩:不作弯曲的钩子,意思是说不愿枉道而行。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仓充¹鼠雀²喜,草尽兔狐愁。
译文:粮仓贮存充足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贮存不充足时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
注释:¹仓充:粮仓贮存充足。此喻引起腹心贪欲的财宝。²鼠雀:指贪官污吏。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史册有遗训,毋贻(yí)¹来者²羞。
译文: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注释:¹贻:留给。²来者:后人。

  这首诗主要讲述包拯为官不屈不挠,一身正气的事迹。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颔联进一步写为人处世之道是“直”;颈联写除暴安良;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这首诗字字如钢,句句沥血,令后学振奋,令巧伪蒙羞。

  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治理世事以清廉无私为根本,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

  颔联进一步写“直”:只有笔直挺拔的树干,才能终成栋梁之材;纯正的精钢,宁折不弯,决不被外力折服。作者以“秀千”、“精钢”自比,是自勉自励,也是自负自信,很有力度。

  颈联写除暴安良。先写鼠雀之“喜”,是纵;后写兔狐之“愁”是擒。而铲除这些贪官污吏、害民之徒的根本办法,就是“草尽”,即拆除屏障,消灭他们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他们就无法逞凶了。

  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言外之意是要光耀青史,流芳千古。

  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身体力行的座右铭。诗作持重刚健,严谨有力,质朴无华,掷地作金石声,充满堂堂正正之气,磊磊落落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世琦评注.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述志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01月:162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自初九日¹别台山²,初十日抵黄岩³,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岩岙(ào)
译文:我初九离开天台山,初十就抵达了黄岩。太阳已偏西,从南门走出三十里,歇宿于八番的旅舍。
注释:雁宕山:即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境内。¹初九日:指公元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旧历四月初九日。²台山:即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作者于初一日至初岩日游览了天台山。³黄岩: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⁴岩岙:地名。浙江一带把山间平地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迭,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象。坐玩至瞑色,返寺。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¹,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²。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³,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yǔ)(lǚ)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lù)逾谢公岭,渡一涧(jiàn),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gèn)天,危峰乱迭(dié),如削如攒(cuán),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fú)之欹(qī)。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diàn)¹⁰者。双鸾¹¹、五老¹²,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¹³。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象。坐玩至瞑色,返寺。
译文:十一日走过二十里路,登上盘山岭。遥望雁荡山的那些山峰,就像木芙蓉直插蓝天,片片花瓣般的景色扑进人的眼里。又前行二十里路,在大荆驿用饭。饭后向南渡过一条溪水,便看到西边的山峰上点缀着一块圆石,奴仆们认定是两头陀岩,我则怀疑它是老僧岩,但又不是很像。走了五里路,经过章家楼,才看清楚老僧岩的真实面目:它穿着袭装,头上秃顶,栩栩如生地直立着,高约百尺。它的旁边还有一块岩石,像一小孩童弯腰曲背地跟随在后面,不过平时被老僧所遮掩罢了。从章家楼走出二里路,在山半腰处找到石梁洞。洞门东向,洞门口有一石桥,从洞顶斜插于地上,有如飞虹下垂。由石桥侧面‘尸的缝隙中一层一层地拾级而上,上面高而宽敞、空阔。坐下休息了好一会,才下山而去。由右边的山麓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涧岸向西走,就是去灵峰的道路。刚一转过山腋,就见两边的岩壁陡峭笔立,直亘云天,险峰重重叠叠,形态万千,有的像刀削般直立,有的像群峰簇拥,有的像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挺拔的灵芝,有的像笔一般直立,有的像头巾一样倾斜。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帐,水潭有的碧绿得像澄清的蓝靛一般。双莺峰如羽翼相接的双飞莺犷五老峰酷似五位联肩并行的老翁。走过景致如此幽奇的一里多路,到达灵峰寺。顺灵峰寺侧的山道登上灵峰洞。灵峰中部是空的,很特异地耸立于灵峰寺后,其侧面有缝隙可以进入。从缝隙处走过数十级石瞪,直达窝顶上,深远处的平台方圆而宽敞,其中有十八罗汉等塑像。坐在平台上玩赏景色,直到暮色降临才返回灵峰寺。
注释:¹盘山岭:又称盘山,在浙江乐清市山门乡。²大荆驿:驿站名。在乐清市东北,通黄岩区界。³章家楼:在大荆驿南,明人章巘建。⁴向:刚才。⁵腋:腰。⁶骈笋:并生的笋。⁷挺芝:挺拔的芝草。⁸幞: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⁹欹:歪向一边。¹⁰靛:蓝色染料。¹¹双鸾:双鸾峰,在东内谷。¹²五老:五老峰。在东内谷。¹³灵峰寺:在东内谷灵峰下,公元1023年(宋天圣元年)文吉和尚创建,公元1041年(宋康定二年)赐匾额。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迭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¹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²。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³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xià)口石纹一缕,青绀(gàn)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qi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jì)。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yù)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迭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译文: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侧山脚去寻觅碧霄洞。返回原路走,到达谢公岭下。从南边经过响岩,走五里路,到净名寺路口。再走进去寻觅水帘岩,所谓水帘岩,就是两崖相夹,流水从崖顶上飘落而下。走出水帘谷五里路,就到了灵岩寺。这里四面围合着绝壁,摩天臂地,通过曲折的小道进去,仿佛是另外开辟幽来的一个广阔世界。灵岩寺位居其中间,南向,背后则是屏霞嶂。屏霞嶂顶部平而整齐,岩石呈紫色,高有数百丈,宽与高相称。屏霞嶂的最高处,左面是展旗峰,右面是天柱峰。介于屏霞嶂右胁与天柱峰当中的地方,最先看见的是龙鼻水。龙鼻水的出水洞穴,从岩石缝隙一直向上,像灵峰洞,但小一些。洞穴内岩石的颜色都呈黄紫色,唯独缝隙口有石纹一缕是青红色而又湿润,很像龙鳞龙爪的形状,从洞顶部连贯到洞底,落下的一端很像人的鼻子,鼻尖端的石孔可以容纳手指,水就从石孔内滴下来:注入石盆中。这就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了。屏霞嶂西南面是独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度和岩石的尖锐却不相上下。独秀峰之下是卓笔峰,高度有独秀峰的一半,岩石的锋锐却与两峰一般。南面的山坳间,轰然向下飞泻的,就是小龙漱瀑布了。隔小龙漱瀑布与独秀峰相对的,是玉女峰。玉女峰顶开满鲜艳的春花,很像是播在玉女发髻上的装饰。从此经过双莺峰,即以天柱峰为尽头。双莺峰仅止有两座山峰并列耸起,峰际有“僧拜石”,身穿袭装,讴楼着躯体的样子,很像老僧人。由屏霞嶂的左胁,介于展旗峰的中间地方,最前是安禅谷,安禅谷即屏霞嶂的下岩。东南面是石屏风,形状相似屏霞嶂,高度、宽处各为屏霞嶂的一半,正好插在屏霞嶂的尽头处。石屏风峰顶有“蟾蛛石”,与屏霞嶂侧面的“玉龟石”相对。从石屏风向南去,展旗峰侧面的褶皱中,有小径一直通向峰顶上,石瞪级的尽头处,有石门坎阻隔着。俯身石门坎而窥看,下临似乎看不到地,头顶上嵌镶着高高的天空。展旗峰外有两个圆孔,侧面有一个长孔,亮光从孔中射进来,别有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是屏霞嶂左方的第一奇景。尖峰与高山重重叠叠,左右回环相对,奇异精巧的景致层出不穷,真不愧为天下奇观!而小龙揪瀑布的水向下流,流经天柱峰、展旗峰,有石桥横跨溪流之上,灵岩寺的山门则面对石桥。石桥外面,可看见含珠岩在天柱峰麓,顶珠峰则在展旗峰之上。这又是灵岩寺的外观了。
注释:¹净名寺:在东内谷,公元977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²灵岩寺:在东内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建。³称:相当。⁴高半独秀:高度有独秀峰的一半。⁵小龙湫:瀑布名。⁶石阈:石门坎。⁷崆峒:山洞。⁸山门:雁山的南天门。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手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衙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为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¹于前。鸟道盘折,逾坳(ào)右转,溪流汤(shāng)²,涧底石手如砥(dǐ)³。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衙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为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dèng)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qǐ),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译文:十三日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山麓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山崖、岩壁参差不齐,流霞与山间的色彩相辉映。高峻而顶部平展的,是板嶂岩。板嶂岩下耸立而又尖又窄狭的,是小剪刀峰。再往前,重重叠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观音岩。观音岩侧面则是马鞍岭横亘在前方。险要的山道盘旋、曲折,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溪流浩浩荡荡,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细磨刀石。沿着山涧深处前进,大约离开灵岩寺十余里,经过常云峰,就见大剪刀峰介立于涧旁。大剪刀峰北面,重岩陡然耸起,它的名称叫连云峰。从这里,山环水绕,峰回壁合,岩崖穷尽了。大龙漱瀑布的流水,轰然下泻,直捣潭中。山岩的态势开展而陡峭,而流水没有河床承受,于是腾空飘荡而下,顿时令人目眩而心有恐惧。水潭上方建有庙堂,相传是诺诅那罗汉观赏流泉的地方。从庙堂后面沿石级直上,有座建在岩壁上的亭榭犹如鸟儿展翅一般。面对瀑布踞坐着观赏了很久,才走下山岩回到庵中吃饭。蒙蒙细雨下个不止,然而我的心神早已飞到雁湖山顶。于是,冒雨到达常云峰,从常云峰半腰的道松洞外,攀登非常陡险的石瞪有三里之多,奔赴白云庵。人已空而庵已坍塌,一个和尚在草莽中,见有客人到来,望了望就离开了。再进入一里路,有云静庵,于是在此投宿。清隐和尚已病卧在床数十年,还能与客人谈笑。我见四周山峰乌云笼罩,细雨不止,凄凉寒冷,不能不为明天早晨的旅程担忧。
注释:¹横亘:横贯。²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³砥:细的磨刀石。⁴龙湫之瀑:指大龙湫。在西内谷。⁵诺讵那:罗汉名。相传是唐代眉州(今属四川)人,叫罗尧运,他最先进入雁荡山,在大龙湫看瀑布坐化成仙。⁶廉纤:细微,纤细。代指细雨。⁷圮:倒塌。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¹,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jī)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²,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³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kàn)山坳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chán)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译文:十四日天忽然间晴朗起来,于是强请清隐和尚的徒弟做向导。清隐说,雁湖中长满了草,已变成荒芜之田,白白地到此,再没有其他可去之处,但可以送我到峰顶。我想,只要到达峰顶,便可得以游览雁湖;于是每人手握一根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地走了数里路,才到达高峰之巅。四下一望,白云弥漫,一片白色平铺山峰下面。各座山峰就像云海中的朵朵鲜花,仅露出一点峰顶,阳光辉映在峰顶之上,这景致就好像盛冰的玉壶、清净洁白的瑶台神仙世界一般,让人不能辨别哪是云海、哪是山川陆地。然而,那云海中的玉环山有如轻微的一抹飘带,似乎可以俯身去拾起来。向北远望,山坳中岩壁削立,里面石笋茂盛繁密,参差不一。三面有布满绿树的山崖环绕,景致更比灵岩寺优美。但山谷幽深而境地非常陡险,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无法辨别出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遥望四周,峰峦累累,低伏的有如小土堆,只有东面的山峰昂然独自向上高耸,最东边的常云峰,还能够与之相当。当向导的和尚告退时,指点说雁湖在西面中部的一山峰上,还需要翻越三道尖山。我听从向导的话,等到翻越过一座尖山,路已绝断;再越过一座尖山,一看所要登临的山顶,已经在天的中间。自己想,《大明一统志》说:“雁荡在山顶,龙湫瀑布的流水,就是从雁荡而来。”现在山的地势逐渐下降,而上龙湫的山涧,却是从东面的高峰发脉,距离这里已隔开两道山谷。于是改变行走路线向东走,望着东面诸峰中的高峻山峰趋赴。莲舟和尚感到疲劳,不能跟上我。由原路向下走,我与两个奴仆向东越过两座山岭,人迹完全消失了;接着,前面的山越来越高,山脊越来越狭窄,两边相夹的岩壁直立,使人感到像在刀背上行走。而且石片的棱角、锋芒非常突出,每越过一道山脊,即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都是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的缝隙中攀援而上。就像这样攀越了多次,但见所经境地难以容足,又怎么能容纳下一个湖泊呢?接着就是高峰的尽头处,一座石壁如刀劈一般陡峭,我一向惧怕石片锋利逼人,而到这里已经是没有锋利的石片可以放置脚了!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由原来的小道返回。俯瞰南面的岩壁上有一石级,于是叫奴仆们脱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从悬崖上悬空垂下,先让一奴仆顺布缒下去,我第二个跟从他缒下,想着可以找到攀援的路。等下到石级处,仅仅能容纳脚,再没有多余的地方。遥望岩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想要设法再攀援上去,而上面的岩石嵌在空中三丈多高的地方,不能飞越登高上去。手拉布绳试着往上攀登,布绳被凸突的锋利石头所紧勒,忽然中断。重新把布绳续接好使它悬空,竭尽全力挽布绳腾空跳跃,得以再次攀登到上面的岩石上。脱离险境,回到云静庵时,太阳已渐渐西坠。主人及奴仆们的衣服和鞋子全都弄得破敝不堪,寻觅雁湖的兴致大为减退。于是,告别清隐师徒下山,再次到龙湫瀑布。而溪水积攒了雨水后,怒涛奔腾,倾泻而下,态势变幻极大,瀑布如喷雪,声大如雷轰鸣,水势比昨天增大一倍。一直坐到天黑才出山门,南行四里路,宿歇于能仁寺。
注释:¹复有他行:还有别的地方要去。²瑶界:仙境。³海中玉环:指浙江东南的玉环岛。⁴三尖:三座尖削的山峰。⁵《志》:指雁宕山志。⁶宕:雁湖。⁷莲舟:和尚名。作者的旅伴。⁸腾挽:向上拉。⁹能仁寺:在西内谷丹芳岭下。公元999年(北宋咸平二年)全了和尚创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¹,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²
译文:十五日在能仁寺后寻觅到方竹好几把,竹细如树枝。竹林中新长的竹条,大的径围可达一寸,比较柔软,不适合做手杖,而老的竹杖已经砍伐殆尽了!于是,从岔道度过四十九盘岭,一路顺着东海边向南行,翻越窑番岭,往乐清县而去。
注释:¹数握:几把。²乐清:指乐清县城(今乐清市乐成镇)。
萧萧落叶送残秋,寂寞寒波急暝流。
萧萧¹落叶送残秋,寂寞寒波急暝流。
译文:凋落的树叶送走了残败的秋天,寒冷的降水在夜晚急速地涌流。
注释:¹萧萧:草木摇落声。
今夜不知何处泊,断猿晴月引孤舟。
今夜不知何处泊,断猿晴月引孤舟。
译文:今晚不知将小船停泊在哪里,时断时续的猿鸣声和高悬的明月伴着这一叶小舟。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海外徒闻¹(gèng)²九州³,他生未卜此生休。
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注释: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¹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²更:再,还有。³九州:此诗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此有九州。”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 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⁴未卜:一作“未决”。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传 一作:鸣)
空闻虎旅¹(chuán)宵柝(tuò)²,无此鸡人³报晓筹(chóu)。(传 一作:鸣)
译文: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注释:¹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²传宵柝 :一作“鸣宵柝”。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³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⁴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¹
译文: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玄宗与杨妃在七夕时还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
注释:¹牵牛:牵牛星,即牛郎星。此指牛郎织女故事。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¹四纪²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³
译文:为什么历经四十八年,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注释:¹如何:为什么。²四纪:四十八年。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³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wéi ·èr

shāngyǐn tángdài 

hǎiwàiwéngèngjiǔzhōu shēngwèishēngxiū 
kōngwénchuánxiāotuò rénbàoxiǎochóu  (chuánzuò míng )
liùjūntóngzhù dāngshíxiàoqiānniú 
wéitiān jiāyǒu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