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池凿破晚冰坚,寒月光摇水底天。谁捧玉盘无定准,明珠荡漾不胜圆。
镜池凿破晚冰坚,寒月光摇水底天。谁捧玉盘无定准,明珠荡漾不胜圆。
邓林

邓林

宋福州福清人,字楚材。孝宗淳熙五年进士。授泰和簿。与辛弃疾、周必大、陈傅良、戴溪、朱熹、吕祖谦等为友。曾三上书于朝,讥切朝政。时朝议欲授以中都干官,或沮之,改石城丞。有《虚斋文集》。 ▶ 40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调雨为酥(sū),催冰做水,东君¹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²,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luán)³。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译文:春神东君吩咐春回大地,细雨成酥,寒冰化水。又是谁用轻暖赶走了尚未消尽的寒意?还是穿着鞋面绣有双鸾的绣花鞋,一起结伴野外踏青去好。在烟雾弥漫的郊野,看到的优美的景色均在若有若无中。
注释:¹东君:司春之神。古亦称太阳为东君。²轻暖:微暖。³小双鸾:鞋面所绣之双鸾图案。⁴烟郊:月色朦胧或烟雾弥漫的郊野。⁵望中:视野之中。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晴则个¹,阴则个,饾(dòu)(dìng)²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³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译文:天一会儿晴,一会阴,晴晴阴阴间杂着,变化万端。撩动花儿,拨弄柳丝,争先恐后。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泥浆得罗袜斑斑点点,惹得姑娘们紧锁眉黛,恰是乖巧的春风,收尽满川翠绿,都吹到她们的眉毛上。
注释:¹则个:表示动作进行时之语助词,近于“着”或“者”。全句意思相当于“有时晴,有时阴”。²饾饤:原意指将食品混杂。此处比喻天气杂乱,杂凑堆砌,含幽默语气。³镂花:一作“撩花”。⁴吴绫:吴地所产绫罗丝绸。⁵香泥:芳香的泥土。⁶眉山:女子秀丽的双眉。《西京杂记》卷二:“ 文君(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这首词咏踏青,以工丽、尖新的笔触,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和姑娘们的踏青活动两方面入手来描绘春景,将两者和谐地组合成一幅风流楚楚、生意盎然的春景图。王观词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构思新颖,造语佻丽,艺术上有他的特色。

  起首两句打破了一般词中写春景的套路,另辟蹊径,写出了初春时节人们不大注意的自然景物的变化:雨变成酥,冰化为水。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有“天街小雨润如酥”之句,“如酥”正是早春之雨的特色,这里深入一步说“调雨为酥”,与“催冰做水”一起,突出春神主持造化的本领,把大自然的运行,用“东君分付”四字加以形象化。有了春水的滋润,大地将勃发出无限生机,百花争妍的日子定会来到。浓郁的春意,尽括在这三句之中,可以说是对“东君”的赞歌。这三句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前两句乃由后一句生发而出,在意思的顺序上,当是第三句在前,前两句在后,词人把它们倒置过来,先画龙而后点睛,更有摇曳生姿之妙。三句之后,接下去是“何人便将轻暖,点破付寒?”这个疑问句式表明已到付寒尽退、到轻暖的时候。这是何人主使的呢?当然仍是“东君”。这个疑问句式,既是为了铺叙的跌宕生姿,也是为了使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应向造福于人的“东君”表示深深的敬意。“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写趁着轻暖的天气,姑娘们结伴而行,野外踏青。“平头鞋子小双鸾”正是词人别具匠心的地方,此处先把它提出来作为下文的伏笔。“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化用王维《汉江临眺》诗中的名句,用来写踏青的姑娘们在野外所看到的迷迷蒙蒙的秀色。这样,不仅写出了阳春烟景,且可从“望中”二字体会到姑娘们愉悦的心情。

  过片三句运用口语,生动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活泼而有意趣。贺裳在他所作的《皱水轩词筌》里提出了两个“个”字用得妙,颇有见地。而“饾饤”一词则用得更具神采,有了这个词,前两个“个”字的“弄姿”才显示出来。天气的阴晴无常,使得踏青的姑娘们的情绪起了变化,她们要赶快一揽春景之胜:“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她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镂”、“拨”两字用得很巧,仿佛可以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看到她们轻盈的体态。她们只顾忘情地欢笑,“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浊浆溅涴了她们的罗袜,而前面写的“小双鸾”更是沾满污泥。无限珍惜的心情使她们笑容顿敛,双眉紧锁,“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眉山”典出《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踏青姑娘们的蛾眉,本来是淡淡的,但眉头一皱,黛色集聚,好像大地上所有的翠绿全被灵巧的东风吹在上边。词人捕捉住踏青的姑娘们一瞬间的感情变化,用幽默、风趣的夸张手法,写出了她们有点尴尬的神情。

  此词一反寻常春景词的套路,绕开和风煦日、庞柳娇花之类的意象,另辟蹊径,巧丽造境,在同类作品中别开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580-581页

qìngqīngcháomàn··qīng--wángguān

diàowèicuībīngzuòshuǐdōngjūnfēnchūnháirén便biànjiāngqīngnuǎndiǎncánhánjiébànqīnghǎopíngtóuxiézixiǎoshuāngluányānjiāowàiwàngzhōngxiùyǒujiān

qíngyīndòudìngtiānyǒuduōbānjiàolòuhuāliǔzhēngyàoxiānkàndàolíngxiùxiāngxiéqìnxíngbāndōngfēngqiǎojǐnshōucuì绿chuīzàiméishān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¹欲问边²,属国³过居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注释:¹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²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³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⁴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的境内。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¹出汉塞(sài),归雁(yàn)²入胡天³
译文: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注释:¹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²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³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¹蓬烟²直,长河³落日圆。
译文: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注释: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²蓬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蓬烟直上”。又:蓬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³长河:指黄河。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¹逢候骑(qí,旧时读jì)²,都护³在燕然
译文: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注释:¹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²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³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⁴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河流,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2-163

shǐ使zhìsàishàng

wángwéi tángdài 

dānchēwènbiān shǔguóguòyán 
zhēngpéngchūhànsài guīyàntiān 
yānzhí chángluòyuán 
xiāoguānfénghòu zàiyānrán 
谁遣凄凉满眼中,苹花渺渺又秋风。
谁遣凄凉满眼中,苹花渺(miǎo)渺又秋风。
译文:谁使建业城里,满眼凄凉?苹花无边无际,瑟缩于肃杀的秋风之中。
注释:丁开:南宋时被贬扬州的官吏。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龙蹲虎踞(jù)¹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译文:建业城龙盘虎踞,江 山雄伟,如今马去牛来、江 山易主,社稷空空。
注释:¹龙蹲虎踞: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大大。
译文:纵然有千人诺诺,又有何用?人的寿命不到百年更何况时光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译文:乾坤颠倒,还有一叶孤舟,让我能漂荡江湖,伴着渔翁,了此残生。
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
枕障¹(xūn)²隔绣帷(wéi),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³始应知
译文:枕边薰炉的香烟在帐幕飘袅,两年来我整天苦苦地怀念你。明月和杏花明白我的心思。
注释:¹枕障:枕头和屏障。²薰炉:用来熏香或取暖的炉子。³杏花明月:杏花每年春天盛开,月亮每月一度圆缺,故以之拟指岁月时相。⁴始应知:才能知,或正可知。
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
天上人相¹何处去,旧欢新梦觉²来时,黄昏微雨画帘³(chuí)
译文:我为了寻你走遍天上人间,终于与你重新欢聚在一起,醒来才知道这又是在梦里。如今正是小雨纷飞的黄昏,画帘默默无声凄清地低垂。
注释:¹天上人相:天上和人相。²觉:醒。³画帘:精绣、垂彩之帘。

  词的上阕看似平淡,然而有些地方也颇见精巧。如首句的“隔”字,既交代了室内枕屏、薰炉与绣帷相的位置,更使人生出一种人去楼空、远隔天涯的联想。第三句,杏花明月用来作为春秋季节的特征,并且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人的感知,点明只有杏花明月深知作者的相思之苦。这样写,的确为词的意境增添了一分落寞与惆怅。

  词的下阕构意佳妙。代为设想爱姬已逝,却不愿信其逝,故着一问句,愈见其恍惚哀恸之态。下面两句更妙,旧日的欢情只有在新梦中重现,正当缠绵悱恻之际,忽然醒来,惟有“枕障薰炉隔绣帷”,此时的悲哀之情可想而知。但作者到此意犹未足,再着力添上一笔,醒来之时,正值黄昏,画帘低垂,雨声沥沥,真是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境界。古人曾说,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如这首词的结句,不仅为全词增添了画意诗情,并且给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象余地,真是所谓词家本色,故能打动悼亡者之心。

  纵观全词,词的上片先写悼亡、相思之情,枕障、薰炉、绣帷依然如故,但物在人非。面对有情之物,悼亡之人仿佛看到了昔日爱姬。遐想当年,他与爱姬情之融融,爱之切切。深情所系,爱姬逝去的两年之中,每日情思袅袅,过往的回忆使他无法忘怀,不禁邀请春花、明月与之共语。因这情,花知、月知、天知、地知,如此深切的感情确实哀婉动人。下片写梦中相会,情到深处,悼亡人竟不信爱姬已逝,上天入地苦苦寻觅,但都成空,只好在梦乡重温旧情,而这往日的欢乐,又仿佛别添几分新鲜。这新鲜,是经年之后爱情的一种升华。全词写得真切、自然、哀婉动人。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huànshā··zhěnzhàngxūnxiùwéi--zhāngshǔ

zhěnzhàngxūnxiùwéièrniánzhōngxiāngxìnghuāmíngyuèshǐyīngzhī

tiānshàngrénjiānchùjiùhuānxīnmèngjuéláishíhuánghūnwēihuàliánchuí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去年上巳¹洛桥²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译文:去年上巳节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今年却被贬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寒食节。
注释:满塘驿: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一个小驿站名。¹上巳:旧时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定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²洛桥:指洛阳市天津桥。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相约于介之推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庐吴洲¹草新绿。
译文:遥想巩县应该是花开满树春意盎然了,而眼中所见唯有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
注释:¹吴洲:江中小洲。江州古属吴地,故称江中小洲为吴洲。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吴洲春草兰杜¹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译文:江中小洲兰草与杜若散发出幽幽芳香,让我触情生情想起了中原的亲人与故乡。
注释:¹兰杜:兰草和杜若。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驿骑¹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译文:明朝骑马上路往南行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天夜里听闻清猿的悲啼更加使人断肠。
注释:¹驿骑:驿马。《汉书》颜师古注:“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驿骑。”

  这是一首古诗,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去年那一日,诗人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与同朝文士饮酒赋诗,享尽荣华,而今却已是遭贬谪之人,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此清明寒食节。“去年”,“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寒食节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时节,眼前又有景色秀丽的庐山,诗人毫无欣赏兴致,反念于“去年”上巳洛桥边修禊事,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和向往,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凄切,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华与眼前的现实相对照。第三句上承首句而发,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诗人由“去年”的洛桥修禊,联想到“今年”繁华的京洛风物,“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了。“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了。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中小洲为吴洲,诗人身在江州,回望京华,遥怜洛阳草木花树,但眼中所见,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后四句感物思归而不得,抒发断肠之悲。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故乡”,即指洛阳,宋之问虽不是洛阳人,但他长期在此生活,感情深厚;同时相对于他即将要去的南方而言,整个北方、整个中原都是他的故乡。结句“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身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此诗前四句侧重于“感物”,着力渲染满眼春光,逗起今昔之思,以洛水修禊与庐山寒食的对比;后四句侧重于“思归”,直抒满腹乡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遭贬南行的哀伤,情思深婉含蓄,语言清丽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4-45

hánshíjiāngzhōumǎntáng驿--sòngzhīwèn

niánshàngluòqiáobiānjīnniánhánshíshān

yáoliángǒngshùhuāyīngmǎnjiànzhōucǎoxīn绿

zhōuchūncǎolánfānggǎnguī怀huáixiāng

驿míngcháochùyuánshēngjīnduànjūnch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