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永和,癸丑暮春,初作兰亭会。集众贤,临峻岭崇山,有茂林修竹流水。畅幽情,纵无管弦丝竹,一觞一咏佳天气。于宇宙之中,游心骋目,此娱信可乐只。念人生相与放形骸。或一室晤言襟抱开。静躁虽殊,当其可欣,不知老至。
然倦复何之。情随事改悲相系。俯仰间遗迹,往往俱成陈矣。况约境变迁,终期于尽,修龄短景都能几。谩古换今移,时消物化,痛哉莫大生死。每临文吊往一兴嗟。亦自悼不能喻于怀。算彭殇、妄虚均尔。今之视昔如契,后视今犹昔。故聊叙录时人所述,慨想世殊事异。后之来者览斯文,将悠然、有感于此。
在晋永和,癸丑暮春,初作兰亭会。集众贤,临峻岭崇山,有茂林修竹流水。畅幽情,纵无管弦丝竹,一觞一咏佳天气。于宇宙之中,游心骋目,此娱信可乐只。念人生相与放形骸。或一室晤言襟抱开。静躁虽殊,当其可欣,不知老至。
然倦复何之。情随事改悲相系。俯仰间遗迹,往往俱成陈矣。况约境变迁,终期于尽,修龄短景都能几。谩古换今移,时消物化,痛哉莫大生死。每临文吊往一兴嗟。亦自悼不能喻于怀。算彭殇、妄虚均尔。今之视昔如契,后视今犹昔。故聊叙录时人所述,慨想世殊事异。后之来者览斯文,将悠然、有感于此。
吴潜

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5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中多晚凉,清风厉秋节。
山中多晚凉,清风厉¹秋节²
注释:¹厉:振奋,飞扬之意。²秋节:秋季,秋天季节。
遥瞻四五峰,壁立皆奇绝。
遥瞻(zhān)四五峰,壁立¹皆奇绝。
注释:¹壁立:像墙壁一般地垂直地矗立着,形容山势陡峭。
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
¹竹傍(bàng)林四,乔²松倚(yǐ)岩列³
注释:¹修:长,高。²乔:高。³岩列:成排成列的山岩。
黄菊散芳丛,清泉凝白雪。
黄菊散芳丛¹,清泉凝白雪²
注释:¹芳丛:犹言花丛。²清泉句:谓清澈的泉水如晶莹的白雪。水花飞溅,白色水花如空中飞扬的白色雪花。
对此怀素心,千里共明月。
对此怀素心¹,千里共明月²
注释:¹素心:本心,素愿。亦可指纯洁之心。皆通。²千里句:此处有请明月作证之意。另同“千里共婵娟”,谓大家共此明月,各自保重。于义亦通。
愿保幽贞姿,岁寒双皎洁。
愿保幽贞¹姿,岁寒²³(jiǎo)洁。
注释:¹幽贞:幽为静,贞为正。幽贞姿意为娴静端正的姿态。²岁寒:一年的寒冬,喻困境、暮境。³双:素心,明月。
洞庭西山初秋的景致是很美的。烟波浩渺的太湖水涯,一座葱茏的岛屿上群峰列峙。气象是何等壮观!修竹傍林,长松倚岩,黄菊散芳,清泉凝雪,景色是何等绮丽!德隐此诗,把这一切都描绘出来了,她要说的是,面对这美好的江山胜景,她不会触动尘思凡念,她将永葆幽贞,永葆皎洁。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¹净无车马尘。
译文:小雨飘飘,轻洒在青青的草地上。道路都干干净净的,车马经过也扬不起灰尘。
注释:¹九陌:都城大道。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渐散紫烟笼帝阙(quē)¹,稍车晴日丽天津。
译文:笼罩着都城的紫烟渐渐散去,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空也变得更加美丽。
注释:¹帝阙:皇城之门,这里指京城。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ān)(jiān)¹绿色匀。
译文: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路边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
注释:¹鞍鞯:指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译文:为了能够更好的赏景,唯有痛饮。在这都城里又有几个闲人呢?

guòzhìchéng西jiā--huángtíngjiān

piāoránqīngchūnjiǔjìngchēchén

jiànsànyānlóngquēshāohuíqíngtiānjīn

huāfēixiùhóngxiāng湿shīliǔānjiān绿yún

guǎnlǐngfēngguāngwéitòngyǐndōuchéngshuíshìxiánrén

闷来弹雀,又搅破、一帘花影。谩试著春衫,还思纤手,薰彻金炉烬冷。动是愁多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想旧日沉腰,而今潘鬓,不堪临镜。
重省。别来泪滴,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雁翼不来,马蹄轻驻,门闭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
闷来弹雀,又搅破、一帘花影。谩试著春衫,还思纤手,薰彻金炉烬冷。动是愁多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想旧日沉腰,而今潘鬓,不堪临镜。
重省。别来泪滴,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雁翼不来,马蹄轻驻,门闭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

  此词以真挚的情感,倾诉了作者对侍妾的一往情深。词之上片实写作者怀人,下片设想侍妾怀己,这一结构,不仅使思念者与被思念者更加接近,相互映衬下情感的力度、深度愈大,而且虚实相间,增加了可读性。表情达意方面,此词采用层层翻入法,将缠绵而复杂的情感抒写得委婉细腻,入木三分,荡气回肠。   起首三句,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深挚的怀人之情。勾勒出侍妾去后词人愈思念愈绝望的痛苦心境。“漫试”三句,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同侍妾日常相处时的绵绵情意,反映了作者由于失掉她而动辄生愁、如之奈何的苦楚。“新来手病”,一方面承以上各句,说无休无止的苦苦思念使词人积忧成疾,另一方面又启以下三句,说昔日的消瘦(沈腰)依然,如今的发白(潘鬓)新添,以至于“怎堪临镜”——因怀念别人而生病,致使形态容颜都变了样子,自然都是感情真挚的表现。

  词的下片,转从侍妾怀己方面抒情。过片三句是当时诀别,她的痛泪洒罗衫,想是至今还没有干。

  以下三句,又再悬想而今,她为了恋念词人的缘故,成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几句用细节和情态的描写,勾画了一个相思女子的形象。其中“长托春酲未醒”一句最妙“:分明是”为我厌厌“,可是不能吐露,只能”长托春酲未醒“用春来病酒的理由来掩饰。这种欲说还休爱情,同样是最炽烈最痛苦的。再说,既然托辞”春酲“,则侍妾借酒消愁的情状亦可知。”雁足“以下三句写女主人公对会面的希望而又失望的心情:”雁足不来“说信也没有,”马蹄难驻“说人也不来。门庭寂寂,芳景如斯,空生怅望而已。

  综上,词之上片写作者怀人,情绪是绝望的,所以他连报喜的灵鹊也弹驱;下片写侍妾怀己,却仍有无穷的痴想,因而尽管“雁足不来,马蹄难驻”,女主人公却依旧“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上片的绝望之情与下片的痴想,从不同侧面抒写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一往情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词虚实结合,想象丰富,结构严整,文笔生动,情感深挚,表现技巧高超,把怀人的情绪表达得感人至深,爱情词、怀人词中堪称佳作。

zhuǎndiàoèrlángshén

shēn sòngdài 

mēnláitánquè yòujiǎo liánhuāyǐng mánshìzhuóchūnshān háixiānshǒu xūnchèjīnjìnlěng dòngshìchóuduōxiàng dànguài xīnláiduōbìng xiǎngjiùshěnyāo érjīnpānbìn kānlínjìng 
chóngxǐng biéláilèi luóyóuníng liàowèiyànyàn gāoyōng chángtuōchūnchéngwèixǐng yànlái qīngzhù méntíngfāngjǐng kōngzhù jìnlángānbiàn zhòuchángrénjìng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黄昏鼓(gǔ)角似边州¹,三十年前上此楼。
译文:登上汝州城楼,望着眼前暗淡的黄昏景色,仿似深处边塞,耳边是那熟悉的鼓角声,想到第一次登上此楼已是三十年前。
注释:汝州:今河南临汝,地处唐王朝的腹地。唐德宗建中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汝州沦陷,成为唐王朝军队与叛军争夺的战场。¹边州:边塞城市。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译文:想到如今战火不熄灭,国家满目疮痍;满心惆怅不仅仅是因为这凋敝的秋天啊!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境界苍凉,寄意深远。诗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这时,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临汝县)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此熟悉的边塞生活重新浮上心头,不禁兴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像身在边州的感慨。这个感慨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时代的内容,分量是极其沉重的。这里虽然只用“似边州”三字淡描一笔,但这三个字寄慨无穷,贯串全篇。

  首句是从空间回忆那遥远的边塞生活;接下来,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楼”则是从时间回忆那漫长的已逝岁月。这句看来很平常,而且写得又很简单,既没有描绘三十年前登楼的情景,也没有叙说三十年来人事的变化;但字里行间,感慨系之,联系上一句读来,正如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所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俱在其中”。

  据近人考证,这首《上汝州郡楼》诗大约写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李益五十七岁时,由此上溯三十年,其第一次登楼大致在他登进士第后做华州郑县簿尉期间。试考察他两次登楼间隔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就作者个人经历而言,他在郑县过了几年郁郁不得志的簿尉生活,又远走边塞,先后在朔方、幽州、鄜坊、邠宁等节度使幕下过了长时期的军旅生活;就时局变化而言,唐王朝愈来愈走向没落,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来愈积重难返,代宗、德宗两朝,不但河北三镇形同异域,淄青、淮西等地也成了动乱的策源地。在公元783年(德宗建中四年),汝州曾一度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当李益第二次过汝州时,淮西之乱也还没有平定。三十年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他旧地重来,想到此身,从少壮变为衰老;想到此地,经受干戈洗礼,是腹地却似边陲。城郭依旧,人事全非。这时,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忧时伤世,万虑潮生,不能不既为岁月更迭而慨叹,又为国运升降而悲怆。这就是诗人在这首诗里紧接着写出了“今日山川对垂泪”这样一句的原因。

  这第三句诗,会使人想起东晋过江诸人在新亭对泣的故事以及周顗所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的话,也会使人想起杜甫《春望》诗中那“国破山河在”的名句。而在李益当时说来,这面对山川、怆然泣下的感触是纷至沓来、千头万绪的,既无法在这样一首小诗里表达得一清二楚,也不想把话讲得一干二净,只因他登楼时正是秋天,最后就以“伤心不独为悲秋”这样一句并不说明原因的话结束了他的诗篇。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吟后,“悲秋”成了诗歌中常见的内容。其实,单纯的悲秋是不存在的。如果宋玉只是为悲秋而悲秋,杜甫也不必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中那样意味深长地说“摇落深知宋玉悲”了。这里,李益只告诉读者,他伤心的原因“不独为悲秋”,诗篇到此,戛然而止。而此诗篇外意、弦外音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去探索。

shàngzhōujùnlóu--

huánghūnjiǎoshìbiānzhōusānshíniánqiánshànglóu

jīnshānchéngduìchuílèishāngxīnwèibēiqiū

春风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只知长坐碧窗期,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
春风拂(fú)¹横秋水²,掩映遥相对。只知长坐碧窗³期,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
译文:春风拂拂,相爱的男女频送秋波。无限情意,尽在不言之中。只是从今往后只能在窗前盼望你的归来,东风恶,欢情薄,彩云乱飞,从此各奔东西。
注释:¹拂拂:微风吹动的样子。²横秋水:指男女之间频送秋波。³碧窗:碧绿色的纱窗。这里代指男女欢会处。⁴东风:比喻破坏男女爱情的恶势力。⁵彩云:代指主人公所钟情的人。
银屏梦与飞鸾远,只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
银屏梦与飞鸾(luán)远,只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¹,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
译文:曾经的爱情仿似像大梦一场,留下的只有珠帘卷起。杨花渐渐零落,飞得满院都是濛濛的一片,月色明亮皎洁,洒在庭院里。当初共弹的玉筝弦柱,现在也积上厚厚的一层灰尘,再也没有人去动它。
注释:¹溶溶:形容月光荡漾。

  全词以回忆美好的爱情生活开始。在拂拂的春风里,一对情侣频送秋波。无限情意,尽在不言之中。“秋水”“相对”,此处比喻坠入爱河的男女眼波频送。由甜蜜的回忆而急转,感情突变,用了“只知”、“谁信”的转折语。把沉湎于甜美爱情生活中的回忆一下子拉回到现实之中。一心一意希望能相敬相爱,自首偕老,想不到“东风恶,欢情薄,彩云乱飞,现在竟然各奔东西。

  词的下片,借着上片末句的情势,作者将过眼烟云似的爱情生活的悲哀之情一抒到底。“银屏梦与飞鸾远”以下几句。就写当初鸾风和鸣式的爱情生活现在不过像梦一样空虚,留下的只有珠帘卷起,画堂空空。当初夫弹妻和的玉筝弦柱,现在也积上厚厚的一层灰尘,再也没有人去动它,甚至连拂去尘土的念头都不曾有过。全词所表现的感情。从“欢情”到“实情”,如同瀑布一样,一落千丈,顺流而下,一去而不复返。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