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幽燄照蓬窗,吾道从违孰主张。独起披衣夜中坐,静听疏雨落寒江。
一灯幽燄照蓬窗,吾道从违孰主张。独起披衣夜中坐,静听疏雨落寒江。
孙承恩

孙承恩

(1485—1565)松江华亭人,字贞父(甫),号毅斋。孙衍子。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斋宫设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罢职归。文章深厚尔雅。工书善画,尤擅人物。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鉴古韵语》。 ▶ 7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罗袜悄无尘,金屋浑难贮。月底溪边一晌看,便恐淩波去。
罗袜¹²无尘,金屋³浑难贮(zhù)。月底溪边一晌看,便恐淩波去。
译文:水仙花就像仙子,幽洁素雅,不食人间烟火。把它放在豪华的屋内,与它素雅的气质不符。为了不破坏它优雅的气质,不惊扰它的美丽,在月夜中偷偷看一眼溪边的它,怕惊的它踏浪而去。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又名“卜算子令”“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¹罗袜:丝稠袜子,曹植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²悄:悄然无声。³金屋:金屋藏娇之意。
独自惜幽芳,不敢矜迟暮。却笑孤山万树梅,狼藉花如许。
独自惜幽芳¹,不敢矜(jīn)²迟暮。却笑孤山³万树梅,狼藉花如许
译文:水仙花开花落,既珍惜自己的美好,又不会为芳华逝去自伤自艾。看着梅花的凋零,满地的狼藉,它却独自在这片狼藉中绽放。
注释:¹幽芳:清香。²矜:怜。³孤山:在杭州西湖中。⁴狼藉:纵横散乱貌。⁵如许:像这样。

  这首词上片王国维用罗袜生尘和金屋藏娇来比喻水仙的姿态,突出了水仙的高洁,不媚世俗。下片王国维写了水仙的处世态度,平静的接受世态的变化,对待世事的变迁。王国维在这首词采取了拟人化的创作风格,同时也是以水仙自比,道出了自己的处世态度。

  “罗袜悄无尘”,来自曹植《洛神赋》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在这里,王国维则是把水仙比作洛神。因为水仙植于水中,它的幽洁、素雅和清香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清秀脱俗的感觉,与洛神那种飘逸恍惚的仙气有某种相似之处。另外,“罗袜无尘”也暗示了水的澄清净洁。荷花可以“出污泥而不染”,而孤高的水仙却是连栖身之地都不能容忍有一丝污垢的。

  “金屋浑难贮”用了“金屋藏娇”的典故。汉武帝表现了与生俱来的豪侈与霸气。水仙连一点儿尘土都不能容忍,怎么可能受人挟制去忍受那满屋的铜臭。

  而且不止如此,“月底溪边一晌看,便恐凌波去”。纵然压根就没敢用尘世的金钱和世俗观念亵渎她,纵然你只远远地看上她一眼,她的高洁美丽也往往使你自惭形秽,生怕自己有一点点俗气的流露而使她生厌离去。

  这首词到此为止还只是对水仙外观与气质的描写,下片写水仙内心的情思。

  “独自惜幽芳,不敢矜迟暮”是说水仙通达自然代谢之理,既珍惜自己生命的美好,又不因这美好的生命终将逝去而自怜自艾。开的时候孤芳自赏,不求人知;去的时候乐天知命,无悲无怨。“却笑孤山万树梅,狼藉花如许”,梅花凋谢的时候是万点飘零,狼藉满地,令人生怜。

  在这首词里王国维把水仙写到高洁得不可接近的地步,其中可能也就包含着入世和出世不可两全的悲哀。而这种悲哀,实在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千百年来所有执著于儒家思想和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哀。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2:172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生查子,词牌名。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在八月下旬,以祭祀土神。

  上片“当楼”四句,老妇登楼远眺忆旧。言一位老妇人登楼远眺,月儿半缺照亮远处的秋社,忆起那里曾是她过去购买过菱花镜的地方。如今因为年老色衰,不再去也不想去秋社赶集市、凑热闹了,所以她只有伫立楼上倚栏眺望,并回想过去,随后背转身任由月光照着这愁苦的身影,任凭白发在秋风中飘飞。

  下片“神前”四句,梦中忆少女情景。言妇人睡后入梦仿佛又回到青年时代。有一天曾与爱人在秋社的土地神前供祀祭品——鸡酒,并对神盟誓,希望双双能白首偕老。然而梦境短促,一刹那已失去秋社中的桂花香、欢歌声,这好比是画梁上燕去泥落窠成空一般,青春欢会无期,两人别离难聚。所谓的白首偕老只不过是“梦想”中语罢了。

shēngzhā ·qiūshè

wényīng sòngdài 

dānglóuyuèbànlián céngmǎilínghuāchù chóuyǐngbèilángān cánfēng 
shénqiánjiǔméng duànqiūxiāng luòhuàliángkōng mèngxiǎngqīngchūn 
自君之出矣,懒妆眉黛浓。
自君之出矣,懒妆眉黛(dài)¹浓。
译文:我的夫君,你知道么?自从你出门远去,我百无聊赖,再也提不起精神来梳妆打扮。
注释:¹眉黛: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颜料,因称眉为眉黛。
愁心如屋漏,点点不移踪。
愁心¹如屋漏,点点不移踪。
译文:我的愁像什么?是了,就像那破旧的屋子漏下来的雨水,一滴接着一滴,绵绵不绝,总是滴在那同一个地方。
注释:¹愁心:忧愁之心。

  “自君之出矣”是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写女子思念丈夫。诗起于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自后,诗的结构,均是前两句实写,表示离别后对丈夫的思念;后两句用比喻虚写,表达自己的情意。如梁范云诗:“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唐李康成诗:“自君之出矣,梁尘静不飞。思君如满月,夜夜减容辉。”徐照这首诗采取的也是这一约定的写法。

  诗前两句写丈夫出门后,她再也没有心思化妆了。女子爱美,可她因为丈夫不在,连天天要做的梳妆打扮都撂下了,可见她对丈夫思念的程度,以及如今独自一人的孤寂愁苦。诗拈取了平时生活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事予以说明,很有说服力,丈夫不在,懒于画眉,便反衬出夫妇团圆时的恩爱情况,离别后的伤感就加倍突出了。后两句说自己的愁心好比屋漏,一点点一滴滴都落在固定的地方。这个比喻很新颖。屋子漏了,象征着美满的生活出现了缺陷,隐指丈夫远出;屋漏不绝,是愁心不绝的写照;屋漏不移踪,又表示了她的愁心是那么的专一,她对丈夫的思念是那么的执著不移。

  诗明白如话,带有浓重的民歌意味,置于南朝民歌中,毫不逊色。“永嘉四灵”的作者,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给人以细腻新鲜的感觉,这首小诗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以雨滴不移喻愁心不变,杨万里的《细雨》也曾用过。杨诗云:“孤闷无言独倚门,梅花细雨欲黄昏。可怜檐滴不脱洒,点点何曾离旧痕。”两首诗可以合起来参看。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第266-267页
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
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wú)¹
译文:出门看到了什么?只有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上的满眼春色。
注释:¹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
可叹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²
译文:令人感慨的是没有知己相伴,只有我,高阳的嗜酒之徒一个。
注释:¹可叹:令人感慨。²高阳一酒徒:《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求见。使者入通,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郦食其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受重用。后以“高阳酒徒”指嗜酒而放荡不羁之人。

  这首诗的开端两句,一来便直接点题,直截了当,没有丝毫客套。“出门何所见?”蕴含深深的惆怅情感,显得悠长。似乎眼前的景色无法引起他的心思。或许是因为长期怀才不遇,前途堪忧,心中郁闷,所以才有了这种漫不经心之态度。初唐诗人可能会直接描写眼前的景色,并以对偶两句为引子。但对于高适来说,这些虚饰是可舍弃的,因为那不符合他豪迈的情怀。他必定要有所突破,因此次句平淡地写道:“春色满平芜”。虽然四季更迭,春天到来,春风吹过,原野上野草葱茏。然而,他自己却依然一事无成。

  后两句,诗人终于发出不满:“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他引用了一个典故,典故中的郦食其得到刘邦的赏识,而他自己多年的努力却未得回报,如此凄凉。其中“可叹”之意,表达无奈之情,如刀割心。诗人的不甘与悲愤尽显于此,也有几分怨憎与忧愤之意。引用“高阳酒徒”的典故,或许暗含自己的小心思。毕竟姓“高”,再加上与地名相关的故事。这实质上是诗人自我感触的表现,他渴望能遇到自己的“沛公”,以施展抱负。

  这首诗读起来清爽明了,开端以疑问句开篇,显得自然。但更多的是在妙用映衬手法。用“春色满平芜”来凸显诗人困窘的境遇;用前贤得志的典故,衬托诗人对功名的渴望。短短二十字间,将诗人的无奈和失意完美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李 丹.高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书局.2020.113-114

tiánjiāchūnwàng--gāoshì

chūménsuǒjiànchūnmǎnpíngtànzhīgāoyángjiǔ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苏武天山上¹,田横²海岛边。
译文:田横曾经逃亡到海岛上,苏武曾被放逐到荒无人烟的北边。
注释:¹“苏武”句:苏武,字子卿,西汉时人.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始归。此句以天山借指匈奴所居之地,不是实指。²田横:战国齐田氏之后。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译文:如今关塞重重,交通又被战火阻断,真不知哪一年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园。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亭伯¹去安在?李陵²(xiáng)未归。
译文:辞官而归的崔亭伯如今关什么地方?反正李陵投降自奴匈奴是死关了他乡。
注释:¹亭伯:即崔骃,其字亭伯,东汉时人。曾任车骑将窦宪主簿,后让他出任长岑县令,自以为远去,不得意,于是辞官而归故里。²李陵:字少卿,与苏武同时代人。汉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被困投降,汉朝族灭其家,李陵病死匈奴。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愁容变海色,短服¹改胡衣。
译文:海水也和我一样的满面愁容,看那中原之人已换上了胡装。
注释:¹短服:此指胡服。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¹(shū)
译文:我本来也有鲁仲连谈笑间退敌的良策,无奈所交往的权贵疏远了我。
注释:¹七贵:泛指把持朝政的贵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lǔ)连书¹
译文:但我心里仍保留一只退敌的箭,总有一天把鲁仲连助齐攻燕的战书发射出去。
注释:¹“仍留”二句:用鲁仲连助田单攻聊城事。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hán)谷如玉关¹,几时可生还?
译文:中原的沦陷,函谷关已成了玉门关;收复无望,不知何年何月我还能从那里进入长安。
注释:¹玉门:属敦煌郡,今沙州也。去长安三千六百里,关在敦煌县西北。函谷,关名,战国时秦置,故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玉关:即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西北小方盘城。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洛川¹为易水²,嵩(sōng)岳是燕山。
译文:洛水已经变成了易水,嵩山也已被视作了燕山。
注释:¹洛川:洛水,即今河南黄河支流洛河。²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发源于易县,南入拒马河。嵩岳:即嵩山。燕山:燕山山脉,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口到山海关,东西走向。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俗变羌(qiāng)胡语,人多沙塞颜。
译文:人们的面容都带着塞外的风沙,中原人也操着羌胡的语调。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申包¹惟恸(tòng)哭,七日鬓(bìn)毛斑。
译文:现关有的只是申包胥的终日痛苦,哭得两鬓斑白也是枉然。
注释:¹申包:指申包胥。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miǎo)¹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译文:湘水淼淼一望无际,青青的声芦叶关整齐地生长。
注释:¹淼淼:水大貌。《广韵》:“淼,大水也。”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译文:我的思乡之情归到哪里?就关那大江之西、日落的地方。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译文:这遥远的行程已不知该奔向何处,也只好先歇马关这嫩绿的草地旁。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谁忍子规¹鸟,连声向我啼。
译文: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那杜鹃鸟的叫声,声声凄苦断人心肠。
注释:¹子规:即杜鹃鸟,鸣声哀苦,好像在叫“不如归去”,使客居他乡之人心生凄恻。

  第一首诗用的是苏武和田横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者,被匈奴扣留。在匈奴期间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于是匈奴就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田横是齐国君主田氏族人,与从兄田儋、兄田荣一起反秦。后来,韩信破齐,田横自立为齐王,归附彭越。彭越归汉后,田横就率领其宾客和部属伍佰人逃至海岛。后来刘邦先许以封侯安抚田横,未成,就威逼田横归汉。田横从大局出发,同意去洛阳议事,至洛阳附近三十里处自刎,以头献刘邦,刘邦以王礼葬田横。苏武后来归汉了,而李白什么时候能够回归长安呢?这是诗人所困惑的。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诗人以苏武、田横自况,表现其不屈的气节。

  第二首诗这里化用了崔骃(字亭伯)和李陵的故事。崔骃为幽州从事时,谏刺史不要与燕刺王通,后来刺王失败了,崔骃被提拔为侍御史。后来窦太后临朝,他与窦宪不合,被窦宪排挤,让他“出为长岑长”,他认为太远了,就不去就任。这就是李白所说的“亭伯去安在”。李陵是汉将,与匈奴战,失败了,投降匈奴。李白写这两个人的故事,反映了李白内心的复杂性。亭伯是逃避的,李陵是投降的。李白是想逃避呢,还是想投降?只能留给人们去思考。李白这次奔走的目的地是长安。虽然自己所面临的情势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李白在路上也不得不换上胡衣,这正说明了当时形势的严峻。

  第三首诗用的是鲁仲连的故事。鲁仲连,亦称鲁连,战国时名士,多谋略,善言辩。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并据守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都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李白将自己比作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鲁仲连能够成就功业而隐居,而李白呢?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谋略不能被采用而心中忿忿。

  第四首诗用的是申包胥的典故。从这首诗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此时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从永王,是因为想效法申包胥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

  第五首诗主要抒发诗人在奔亡途中的迷茫情绪。前半部分重在描写途中所见的景物,其景语都是情语。茫茫湖水、青青芦叶都可以看作是诗人愁绪的反映。夕阳就要落入大江对岸的西边了,而诗人的归心还不知在何处,其愁绪不言自明。后半部分进一步抒发愁情。歇马在春草迷离的路边,可见在战乱中不知往哪儿走,诗人心中非常迷茫。而在这个时候又听到了子规鸟的连声啼叫,在几近亡国的危局中又听到这样凄惨的叫声,真有点雪上加霜的感觉,无疑更是加深了诗人的愁情。

  这五首诗是后人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骃、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