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手提雪庵笔,笔中出此万钧力。重如岱岳镇坤维,奇如古鼎跃泗侧。
东山手提雪庵笔,笔中出此万钧力。重如岱岳镇坤维,奇如古鼎跃泗侧。
点如沧海之碣石,直如参天之古柏。曲如老龙恣盘挐,横如方城立铁壁。
点如沧海之碣石,直如参天之古柏。曲如老龙恣盘挐,横如方城立铁壁。
快如大泽斩蛇剑,妖夔幻魈□辟易,巨灵引指太华擘。
快如大泽斩蛇剑,妖夔幻魈□辟易,巨灵引指太华擘。
三千狮子座,举臂可移得。偶然挥毫□,世间壮士不能掷。
三千狮子座,举臂可移得。偶然挥毫□,世间壮士不能掷。
瘗鹤铭,摩厓碑,后来者谁谁继之。我尝见龙溪之字大如箕,五百年间无此奇。
瘗鹤铭,摩厓碑,后来者谁谁继之。我尝见龙溪之字大如箕,五百年间无此奇。
雪庵老,东山子,优钵昙花重现世。昆崙以为笔,东溟以为砚,青天以为纸,为我写太平两大字。
雪庵老,东山子,优钵昙花重现世。昆崙以为笔,东溟以为砚,青天以为纸,为我写太平两大字。
持献天皇九九八十一万岁,我歌尔字我老矣。
持献天皇九九八十一万岁,我歌尔字我老矣。
何中

何中

(1265—1332)元抚州乐安人,字太虚,一字养正。少颖拔,以古学自任,学弘深该博。文宗至顺间,应行省之请,讲授于龙兴路东湖、宗濂二书院。有《通鉴纲目测海》、《通书问》、《知非堂稿》。 ▶ 1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书来聊¹得慰怀思²,清镜平明³见白髭(zī)
译文:我很怀念你,收到你的来信得到不少安慰,清早照照镜子,胡子白了,人已老了。
注释:人日:旧时风俗,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起首的八天内,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愚斋:张纬,字纬文,号愚斋,太原阳曲人,与诗人友谊很深。¹聊:暂且,姑且。²怀思:怀念之情。³清镜平明:晨起照镜。平明,清晨。⁴髭:最边上的胡子。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明月高楼燕市¹酒,梅见人日草堂诗²
译文:你住在燕京,明月当空的时候,常上高楼饮酒吧,我却没有那种豪气了,只能当人日梅花开时,读读杜甫的诗篇。
注释:¹燕市:燕京,今北京市。此时张纬文住在燕京。²草堂诗: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曾作有《人日》诗二首。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风光流转¹何多态,儿女青红²又一时。
译文:现在正当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春光何等秀丽,年轻的儿女们穿红戴绿,兴致勃勃,一片欢乐景象。
注释:¹风光流转:时事变易。²儿女青红:指热闹的春天景象。儿女,指儿女辈,晚一辈,犹言新一代。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涧底孤松¹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²
译文:沟涧下边一株孤松,长得十分茂盛,足有两千尺高,充分显示着它不畏严寒的精神。
注释:¹涧底孤松:喻宁愿处身卑微也要保持气节。此处化用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²岁寒枝:古人以岁寒喻世乱,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喻坚持气节的人们。

  这首诗劝勉张纬文坚守节操,要像松竹一样,挺立在岁寒之际,其实也是诗人自勉之词,表达了诗人风霜高洁的品质和对蒙古统治者不满之情。全诗采用比兴手法,格调沉郁苍凉,含蕴不尽。

  首联起笔扣题,写分别后对张纬文的怀念思恋。用一“聊”字表明诗人平时怀思张纬文之情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涛涛,无止无息。“书来”恰似在“怀思”这条情感的河流中投入一石,只能是激起更深更广的情感的波澜,引起更深长的怀念,全诗正是对“书来”之后,激起的这种情感波澜的抒写。“清镜平明见白髭”,便是诗人情怀激荡剧烈的外形刻画。收到故人的书信后,诗人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待第二天清早对镜一看,白髭又多添了几根。该句感叹着时光流逝,身心的渐衰,感叹着“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继而深究,该句也依然是在写“怀”,写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人进老境,寂寞孤单,心情抑郁,会更加怀念旧日的生活,远方的友人的。首联并起,紧扣诗题,一以“书来”引“怀思”,一以叹老萦“怀思”。

  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诗酒逍遥生活的描述,该情景,或是由诗人想像而来,抑或是友人来“书”自述,意象空灵,含蕴不尽。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生活无比关切的殷殷深情,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高尚节操的由衷称颂。明月高楼的景,映现了张纬文气概的豪迈,情志的高昂;高渐离燕市豪饮典事,又暗衬出了张纬文豪爽慷慨的性格。该联以高适的诗意入诗,既表现了诗人遥想中的朋友,在梅花盛开的人日,赋诗抒情的情景,更以高适寄杜甫的诗来比张纬文寄自己的“书”,以高适与杜甫的深厚情谊来比张纬文与自己的诚挚友情,以杜甫闲居浣花草堂自喻,展示出自己闲居故乡的宁静温馨之情,并以之告慰故友。且梅花,切景;人日,切时;草堂,诗人时居忻州野史亭,编辑《中州集》,收集亡金史料,切地;而高适致杜甫,张纬文致诗人,切人。以前人诗意入诗,却又能达到如此妙境,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

  颈联即承即转,进一步展示人到暮年,儿孙绕膝的安宁心境。如果首联和颔联,诗人抒“怀思”,想故人,基调是抑郁的,情感是凄婉的话,颈联,就显得洒脱昂扬了。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春光秀丽;年轻的儿女们穿红戴绿,兴致勃勃,一片欢乐景象。春天,是美好的,给人们以希望与追求;儿女们是天真的,给人以慰藉和幸福。在此,诗人告诉他的老朋友,自己这里,春光明媚,如画似锦,儿女长成,天真浪漫,其景融融,其乐陶陶。该联,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己的自宽自慰,写出了诗人豁达洒脱,开朗进取的性格与心情。而其中,也包含着对友人的一份体贴关怀的情愫。他是不希望朋友为他的处境牵心担忧的,是在用诗向朋友“报平安”了。

  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诗意由怀念友人,而升华成为对友人的勉励,升华成为对一种人格操守的礼赞。诗人化用左思诗意,“涧底松”已经成为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了。“孤”字,写出了这松的孤标独傲;“二千尺”写出了这松的高大伟岸。即使冬寒严酷,狂雪残压,他仍然傲然屹立,葱绿一片。“孤”“二千尺”“岁寒枝”构成的松的意象,正是高洁的人品,不屈的节操的象征。尽管它身处“涧底”,也永远不改初衷。所以,诗人要情真意切地勉励朋友“殷勤留看”了。

  该诗,既有对友人生活的关切,更有对友人保持高风亮节的期盼和勉励,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该诗以诗人主观视角的转换描述和抒怀。首联写自己的心境,颔联转写友人情景,颈联又转写自己的境况与心情,尾联写对朋友的勉励和希望,全诗在视角的转换中,收到了流动跌宕、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246-249

rényǒu怀huáizhāizhāngxiōngwěiwén--yuánhǎowèn

shūláiliáowèi怀huáiqīngjìngpíngmíngjiànbáimíngyuègāolóuyànshìjiǔméihuāréncǎotángshī

fēngguāngliúzhuǎnduōtàiérqīnghóngyòushíjiànsōngèrqiānchǐyīnqínliúkànsuìhánzhī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
沧江¹(sù)²归,白璧见秋月。
译文:自青苍色的大江逆流而归,行至白璧山赏玩秋月。
注释:¹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²溯流:逆着水流方向。溯:逆流而上。
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秋月照白璧(bì),皓如山阴雪¹
译文:秋日的月光照在白璧山上,如同山阴之雪般皎白令人兴发。
注释:¹山阴雪:用晋人王徽之典故。山阴:今浙江绍兴。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
幽人¹停宵征²,贾(gǔ)³忘早发。
译文:隐逸之士停止了夜晚出行,商贾买卖人忘记了早晨出发。
注释:¹幽人:幽隐之人;隐士。²宵征:夜间出行。³贾客:商人。
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进帆¹天门山,回首牛雪²没。
译文:扬帆再行来到天门山,回头望去牛头渚已被掩没。
注释:¹进帆:谓利用风力扬帆使船前进。²牛雪: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
川长信风¹来,日出宿雾歇。
译文:大江长啊季风按时吹来,太阳升起夜雾消散。
注释:¹信风: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至的风。
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故人¹在咫(zhǐ)²,新赏³成胡越
译文:老朋友近在咫尺却未见面,不能共同欣赏奇景相隔如胡越。
注释:¹故人:此指王主簿。²咫尺:形容距离近。³新赏:欣赏新奇景色。⁴胡越:喻相隔遥远。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寄君青兰花¹,惠好²(shù)不绝。
译文:寄您一枝青青的兰花,愿我俩和谐美满友谊长存。
注释:¹青兰花:俗称草兰,又名春兰。古人以兰花喻友情。²惠好:恩爱,和谐,友好。

  此诗起句擒题,“沧江泝流归”,谓沿长江逆流而上,起自金陵,云“归”而未道及终点,恐怕大抵不出太平府(今安徽当涂、芜湖)一带。在归途中过白壁山,此山之三峰,本已是“中起如垩”,加以秋月郎照,当然更见其白了,“白壁见秋月”,此句看似平实,却深得自然风致。在白壁山下看见秋月,一“见”字,悠然自得,不期而遇,正如陶渊明《饮酒》中的“悠然见南山”,自然无为之中,意与境会,真味盎然。上句“白壁见秋月”,下句“秋月照白壁”,非仅是上下句连的顶真句式,而且二句中仅换当中一字,余为“白壁”与“秋月”的词序颠倒,颇饶民歌风味。“秋月照白壁”,在平淡自然之中,作者由“见秋月”的无心而得,转为凝心观照,注视月色下的白壁山。山色之白更得月色之白,“皓如山阴雪”,此句足传月光下白壁山的迷人风采了。晋人在山水赏会之中,对自然风光一往情深,李白形容月下山色如“山阴雪”,不仅出于《世说》,而且亦如晋人那样,怀有对山水的无比热爱。李白不仅对此景色深为留连,而且推己及人,以自己之心为他人之意,用“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一步渲染月色、山色之美。《诗经》中有“肃肃宵征”之句,李白云“幽人停宵征”。商贾逐利而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却也“忘早发”。幽人与贾客之所以驻足不行,是因为被自然界的动人美景深深吸引住了。

  在“溯流”的过程中,“白壁山玩月”是第一个高潮,虽然幽人停其宵征,贾客亦忘早发,但“林无静树,川无停波”,总不能容与江中忘其所归,何况还总有“行舟催发”一幕吧,于是,船又继续泝流而上,“达天门”而成第二个高潮。

  “进帆天门山”,一“进”字足见体物之妙,既是进发之意,又是因地形而言。由于江东的博望山(东梁山)与江西的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形似天门,船行至此,有入门之感,故“进帆”二字确是传神之笔。“回首牛渚没”,因天门耸峙,遮断视线,回首眺望,已不见牛渚山踪影了。李白《望天门山》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处的江山形势可见。前句“进帆”,后句“回首”,一进一回,极得生动之致,物色与人之精神皆治。夜间已去,曙色渐现,“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此二句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江间美景:江风沾着长川吹拂,日出而宿雾渐歇。杜甫曾称道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日出宿雾歇”,就是化用鲍照诗句“江寒雾未歇”而来,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亦云:“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可见李白虽推尊汉魏风骨,却也不废六朝的清词丽句,对其有所汲取和熔铸。

  诗至于此,“白壁山玩月”与“达天门”两个内容均已完成,前者的山色与月色,后者的山势与风、雾,均传其神韵,得其气象。于是,再转为“寄句容王主簿”的第三个内容。“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据《唐书·地理志》可知,江南东道昇州江宁郡有句容县,离此地不远,“在咫尺”并非夸张过甚。然而,咫尺之遥竟成胡、越之远,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其间距离遥远为一义;另一义则如《吴越春秋》所说“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李白为人傲岸,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平交诸侯,长揖君主,王主簿以九品官当“故人”之称,如非深知,必与李白为人有相似之处,胡越之叹的同类相亲之义,或许不是妄加。诗人并未说出咫尺成胡越的原因,而深切地表达了作者诗人对王主簿的一片深情:“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这未免令人想起《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也令人想起陆凯的《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礼轻情重,诗虽止而情未止。

  李白喜游山水,“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刘楚登《太白酒楼记》)李白尤爱月亮,其字为太白,孩子叫明月奴,诗中常写明月,这是他向往光明、纯洁,痛恨污浊、庸俗所致。此诗之大江、明月、白壁如雪,既是诗人所见之处境,又是诗人所发之内心,堪称情与景融,意与境合。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明月下的白壁山,如山阴雪景的皎然洁白,悬照大江之上,似一幅静止的图画。而“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却是四个活动画面的转换。进、回、来、出、歇五字,皆极平常,又恰到好处,入天门、望牛渚,风来、日出、雾歇,时间推移,行程亦变,景物变换,极其自然。白壁玩月为静,天门行舟为动,分则各得其宜,合观互为映衬,在李白的笔下,有郢匠运斤之妙,转接自如,毫不费力。

  此诗以写景为主,却又不乏抒情妙笔。前面的“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是将己情移之于人,以停征,忘发言秋月白壁之景色迷人,加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后面的咫尺之叹、胡越之慨,足见李白与友人的一片深情,而寄君青兰之举,惠好不绝之想,更翻新了古诗意境,使人有情韵不竭之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9-530

jīnlíngliúguòbáishānwányuètiānménróngwángzhǔ簿

bái tángdài 

cāngjiāngliúguī báijiànqiūyuè 
qiūyuèzhàobái hàoshānyīnxuě 
yōuréntíngxiāozhēng jiǎwàngzǎo 
jìnfāntiānménshān huíshǒuniúzhǔ 
chuānchángxìnfēnglái chū宿xiē 
rénzàizhǐchǐ xīnshǎngchéngyuè 
jūnqīnglánhuā huìhǎoshùjué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
栖乌喜林曙(shǔ)¹,惊蓬²伤岁阑(lán)³
译文:栖息在林中的乌鸦最喜初沐晨光,我抚摸着一头乱发为一年将尽而伤感。
注释:¹曙:天刚亮。²蓬:散乱。这里指散乱的头发。³岁阑: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
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译文:空有一腔抱负,哪里才是我的用武之地呢?
朔风无重衣,仆马饥且寒。
(shuò)¹河重衣²,仆马饥且寒。
译文:北风呼啸而没有多余的衣物御寒,奴仆跟马匹都是饥寒交迫。
注释:¹朔风:北风,寒风。²重衣:谓重复多餘的衣服。
惨戚别妻子,迟回出门难。
惨戚(qī)¹别妻子,迟回²出门难。
译文:与妻儿告别时悲伤难抑,对于自己即将远行更是犹豫徘徊和悲痛。
注释:¹惨戚:亦作“惨慼”。悲伤凄切。²迟回:犹徘徊。
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
男儿值休明¹,岂是长泥蟠(pán)²
译文:但是志气男儿在如今这开明盛世,又怎能一直处于困厄之中呢。
注释:¹休明:用以赞美明君或盛世。²泥蟠:蟠屈在泥污中。亦比喻处在困厄之中。
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
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luán)
译文:且看朝堂之上谁是木偶,谁又是真正的有识之士。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无端。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河端。
译文:我郁郁寡欢的过着贫苦的生活,久久想不出端由来。
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译文:成功后不求功名利禄,失败后也不会隐居遁世。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¹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时光飞逝,岁月不等人。
注释:¹跳丸:比喻日月运行。谓时间过得很快。
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译文:人生真正际遇难道都是暮年才会来到吗?这真是让人悲愤不已啊!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hàn)
译文:只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我就能一展抱负。

yóuziyín--chéntáo

línshǔjīngpéngshāngsuìlán

guānsānchǐxuěchùshìtiānshān

shuòfēngzhòngqiěhán

cǎnbiézichíhuíchūménnán

nánérzhíxiūmíngshìzhǎngpán

zhěwèiǒurénshìjīnluán

shǒupínjiànyōuyōuduān

jìngōngmíng退tuìchùyánluán

qióngtōngzàiguāngjǐngtiàowán

guìzǎolìngréncuīxīngān

shìchūnzhīyángzhènxiāohàn

隔帘听,几番风送卖花声。夜来微雨天阶净。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穿芳径,十二阑干凭。杏花疏影,杨柳新晴。
隔帘听,几番风送卖花声。夜来微雨天阶¹净。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穿芳径,十二阑(lán)²凭。杏花疏(shū)影,杨柳新晴。
译文:隔着帘栊,一次又一次听到风儿送来卖花女那如歌的卖花声。走出闺房才发现夜来下过一场小雨把台阶冲洗得干干净净。在安闲幽静的庭院里,翠微中微感寒冷。穿过花间小径,倚遍所有的阑干来欣赏春景,只见盛开的杏花舞动着稀疏的枝条,和在细雨中沐浴过更加青翠的柳枝,交相辉映。
注释:¹天阶:原指宫殿的台阶,此处是泛指。²十二阑干:十二是虚指,意谓所有的阑干。古人好用十二地支的数目来组词,如“十二钗”、“十二楼”等等。

殿diànqiánhuān··liántīng--guànyúnshí

liántīngfānfēngsòngmàihuāshēngláiwēitiānjiējìngxiǎoyuànxiántíngqīngháncuìxiùshēng穿chuānfāngjìngshíèrlángànpíngxìnghuāshūyǐngyángliǔxīnqíng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和戎¹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²
译文: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注释:¹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²边:边防,边境。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朱门沉沉¹²歌舞,厩(jiù)³马肥死弓断弦
译文:豪门府第终日沉溺于宴乐歌舞,棚里的战空肥胖老死,军库中闲置的弓箭也已腐朽断折了。
注释:¹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²按:击节拍。³厩:马棚。⁴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⁵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shù)¹(diāo)²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译文: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促着月亮下山,三十岁从军现已是白发丛生。
注释:¹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²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笛里¹谁知壮士心,沙头²空照征人³骨。
译文:谁又能理解羌笛声中传出的战士心声呢?落月的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
注释:¹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²沙头:边塞沙漠之地。³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nì)胡传子孙¹
译文: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
注释:¹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遗民¹忍死望恢复²,几处今宵垂泪痕。
译文: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今夜不知有多少人流泪望月轮!
注释:¹遗民: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²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读来使人泪下。这种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来自其伟大的爱国情怀,还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构建了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

  诗每四句分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语言极为简练概括而内涵却又十分丰富深广。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第一段: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诗人先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总领全诗,与下文的诸种场景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诗的开始“和戎”句谓本应只是暂时权宜之计的和戎,却一忽而过十五年,有批评之意;将军能战而不战,“空”字质疑的语气很重。继以“朱门沉沉按歌舞”和“厩马肥死弓断弦”这两个典型情景为着眼点,进行对比。一边是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一边是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

  “朱门”句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厩马”句写英雄无用武之地写得很沉痛。这种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这说明他们早已忘却国耻。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日日不忘抗金复国的伟大诗人陆游,面对统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强烈的愤慨之情如万丈烈火,喷涌而出。

  这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在这和戎诏下的十五年中,边关没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练,没有惊心动魄的流血战事,一切归于风平浪静,相安无事。在这里,诗人把比较的着眼点聚焦于尚存者和死难者的命运和价值。对于尚存者来说,由于有最高统治者的“和戎诏”,多少年来,他们无所事事,只有以阵阵刁斗声送走一轮又一轮的明月,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寄托于幽咽的笛声中,每天都在这种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发时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三十岁左右参军的壮士现在都已经白发苍苍了。

  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一个反问句,显得多么无奈!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在这如怨如泣的笛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但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如果说存活者还可以有一丝幻想,那么对于死难者来说呢?“沙头空照征人骨”,一个“空”字,说明了战士们杀敌和归乡的诸种愿望,将随着老死边关、化做暴露于野的白骨而最终落空,也说明了他们的献出的青春与生命毫无价值。

  诗歌忌重字,这句诗却与前面的“将军不战空临边”复用“空”字,看似败笔的两个字却正好将“将军”“征人”的生活命运构成了鲜明对比。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对照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和戎路线的无声控诉和对边关战士的深切同情。“空照”、 “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

  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主要描绘中原遗民含泪盼望复国的画面。“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首先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诗人此句用意深刻:这一句上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状遥相对照,形成古今对比的情景,借古讽今;下与“岂有逆胡传子孙”形成对比,诗人用了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式,表达了对和戎政策的无比愤慨之情。

  紧接着,“逆胡传子孙”和“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构成一幅对比鲜明的情景:一边是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另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这两个情景两相对照,又融为一体。这幅图景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陆游的另外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原沦陷地区,胡人的盛嚣尘上和遗民的痛苦凄惨,无不揭示了“和戎诏”的巨大祸害,展现了遗民的复国愿望。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此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

  在《关山月》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54-955
2、 颜邦逸.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 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86-388
3、 唐月琴,试论李清照、陆游、辛弃疾词作的对比手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guānshānyuè

yóu sòngdài 

róngzhàoxiàshínián jiāngjūnzhànkōnglínbiān 
zhūménchénchénàn jiùféigōngduànxián 
shùlóudiāodǒucuīluòyuè sānshícóngjūnjīnbái 
shuízhīzhuàngshìxīn shātóukōngzhàozhēngrén 
zhōngyuángānwén yǒuchuánsūn 
mínrěnwànghuī chùjīnxiāochuílèi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