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情无著。晓雨尽,春寒弱。酒盏飘零,几日顿疏行乐。试数花枝,问此情何若。为谁开,为谁落。
睡起情无著。晓雨尽,春寒弱。酒盏飘零,几日顿疏行乐。试数花枝,问此情何若。为谁开,为谁落。
正愁却。不是花情薄。花元笑人萧索。旧观千红,至今冷梦难托。燕麦春风,更几人惊觉。对花羞,为花恶。
正愁却。不是花情薄。花元笑人萧索。旧观千红,至今冷梦难托。燕麦春风,更几人惊觉。对花羞,为花恶。
程垓

程垓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 ▶ 1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
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yán)未是全贫。蜡鹅花¹下烛如银。钗(chāi)符金胜²,又见一家春。
注释:¹蜡鹅花:古代年节以蜡捏成、或以蜡涂纸剪成凤凰为饰物,蜡鹅花当即此类。²钗符金胜:均为女子发饰,菱形者称方胜,圆环者称圆胜。
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自写好宜¹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屠(tú)²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注释:¹好宜:旧俗除夕写“宜春帖”或吉利语以祈福。²屠苏:古俗,除夕合家饮屠苏酒以避疫,屠苏为茅庵,相传屠苏中一仙人所酿,故名。
此词咏除夕合家“岁筵”,喜气洋洋。“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鸡鸣添岁,写得质朴而富于情味。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有瞽(gǔ)¹有瞽,在周之庭²。设业³设虡(jù),崇牙树羽。应(xuán)鼓,鞉(táo)¹⁰(qìng)¹¹(zhù)¹²(yǔ)¹³。崇备¹⁴乃奏,箫¹⁵¹⁶备举。喤(huáng)¹⁷厥声,肃雍(yōng)¹⁸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lì)¹⁹止,永²⁰观厥成²¹
译文:盲人乐师排成行,聚集周庙前庭上。钟架鼓架摆设好,五彩羽毛架上装。既有小鼓和大鼓,鞉磬柷敔列停当。乐器齐备就演奏,箫管一齐都奏响。众乐交响声洪亮,肃穆和谐声悠扬,先祖神灵来欣赏。诸位宾客都来到,乐曲奏完齐赞赏。
注释:¹瞽: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²庭:指宗庙的前庭。³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⁴虡:悬挂编钟编磬等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⁵崇牙:古代乐器架横木上刻的锯齿,用以悬挂乐器。⁶树羽:在崇牙上装饰的五彩鸟羽。树,插。⁷应:小鼓。⁸田:大鼓。⁹县:“悬”的本字。¹⁰鞉: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¹¹磬: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¹²柷: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¹³圉: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¹⁴备:安排就绪。¹⁵箫:古箫如今之排箫,是以小竹管排编成的。¹⁶管:管乐器,即笛子之类的乐器。¹⁷喤喤:乐声大而和谐。¹⁸肃雝:声音和谐舒缓。¹⁹戾:到达,到来。²⁰永:终,一直。²¹成:指一曲终了。或解为乐之一阕。一说此指祭礼完毕。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说明在宗庙上奏乐的主体是瞽;而“设业设虡”、安置乐器的则当是担任瞽的辅佐的眡瞭。乐器则列举了应、田、鞉、磬、柷、圉、箫管,与《周礼·春官》所载“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基本相符,其中柷为起乐、圉(敔)为止乐之器,以首尾涵盖,表示这次演奏动用了全套乐器而“八音克谐”(《尚书·舜典》),“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其音乐自然十分美妙。

  周颂三十一篇都是乐诗,但直接描写奏乐场面的诗作惟《周颂·执竞》与此篇《周颂·有瞽》。《周颂·执竞》一诗,“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虽也写了作乐,但也落实于祭祀降福的具体内容。惟有《周颂·有瞽》几乎纯写作乐,最后三句写到“先祖”“我客”,也是点出其“听”与“观”,仍归结到乐的本身,可见这乐便是《周颂·有瞽》所要表达的全部,而这乐所包含的意义,在场的人(周王与客)、王室祖先神灵都很明了,无须再加任何文字说明。因此,《周颂·有瞽》所写的作乐当为一种定期举行的仪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即是《周颂·有瞽》所描写的作乐。从作乐的场面及其定期举行来看,大致两相符合,但也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一,高氏说“大合乐于宗庙是把各种乐器会合一起奏给祖先听,为祖先开个盛大的音乐会”,而《礼记·月令》郑玄注则说“大合乐以助阳达物风化天下也,其礼亡,今天子以大射、郡国以乡射礼代之”,目的一空泛、一具体;其二,高氏说“周王和群臣也来听”,《礼记·月令》则言天子率群臣往视,音乐会的主办者便有所不同了。另外,高氏说“据《礼记·月令》,每年三月举行一次”,《月令》原文是“季春之月”,按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季春之月”便不是“三月”了。可见要确指《有瞽》作乐是哪一种仪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周颂·有瞽》这一纯写作乐过程的诗篇,不仅表现了周王朝音乐成就的辉煌,而且也显示了周人“乐由天作”因而可以之沟通入神的虔诚观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70-671

yǒu

míng xiānqín 

yǒuyǒu zàizhōuzhītíng shèshè chóngshù yìngtiánxuán táoqìngzhù bèinǎizòu xiāoguǎnbèi huánghuángjuéshēng yōngmíng xiānshìtīng zhǐ yǒngguānjuéchéng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河东¹薛存义将行²,柳子³载肉于俎(zǔ),崇酒於觞(shāng),追而送之江于(hǔ),饮(yìn)(sì)。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¹⁰,非以役民¹¹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¹²,出其什一佣乎吏¹³,使司平于我也¹⁴。今我受其直¹⁵,怠其事者¹⁶,天下皆然。岂惟怠(dài)¹⁷,又从而盗之¹⁸。向使佣一夫于家¹⁹,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chù)²⁰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²¹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²²。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²³?有达于理者²⁴,得不恐而畏乎!”
译文: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我准备把肉放在盘子里,把酒斟满酒杯,追赶进而送到江边,请他喝,请他吃,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他们是)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让官吏为自己主持公道。现在自己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俸禄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哪里只是不认真?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尽情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责罚他们,这是为什么呢?情势不同啊。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敬畏吗?”
注释:¹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²将行:将要离开(零陵)。³柳子:作者柳宗元自称。⁴载肉于俎:把肉放在器物里。载:承。俎:古代放肉的器物。⁵崇酒於觞:在酒杯里倒满了酒。崇:充实,充满,这里作动词用。⁶于:水边。⁷饮食之:请他喝,请他吃。给……吃,喝。⁸凡吏于土者:所有在地方上做官的人。吏,做官,作动词用。⁹若知其职乎: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若:你。其:指代“凡吏于土者”。¹⁰民之役:百姓的仆役。役,仆役,作名词。¹¹役民:奴役人民,驱使人民。役:奴役,作动词用。¹²凡民之食于土者:所有依靠土地生活的人。定语“食于土者”后置,中心词为“民”,倒装句式。¹³出其十一佣乎吏:拿出他收入的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意思是:人民给官府纳赋税,官吏的俸禄就从赋税中出。¹⁴使司平于我也:让官吏给我们百姓办事。司:官吏。平:治理。我:指代“民”、百姓。¹⁵我受其直:我(官吏)接受了他们(百姓)的报酬。我:指代“吏”。直:同“值”,指官吏所得的俸禄。¹⁶怠其事者:不认真给他们办事的。怠:懈怠。轻忽。其:指代人民。¹⁷岂惟怠之:还不仅仅是玩忽职守。岂:语气助词,难道。唯:只。之:指代“其事”,即“民之事”。¹⁸盗之:窃取百姓钱财,盗:指贪污和敲诈勒索。之:指代人民。¹⁹向使佣一夫于家:假若你家里雇佣一个仆人。向使:假若。²⁰黜罚:责罚、逐出。黜,就官吏而言,是降职或罢免的意思。这里是指主黜仆,可解释为“逐出”。²¹肆:爆发出来,表示出来。²²势不同也:官与民的关系,情势不同于主与仆的关系。意思是:人民没有办法黜罚官吏。²³如吾民何:对于老百姓能怎么样呢?如……何,文言固定格式,把……怎么样。²⁴达于理者:通达事理的人。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译文: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缴纳赋税的都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译文:我低贱并且被贬谪。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评议,在他临行的时候,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
这是一篇赠序体的政论文。作者针对中唐时期贪官污吏遍布天下,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官为民役”的进步观点。他认为人民与官吏应当是雇佣与被雇佣,主人与奴仆的关系。官吏必须“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以便做到“讼者平,赋者均”。官吏如果消极怠惰,甚至贪污受贿,徇私舞弊,人民就有权像对待不称职的奴仆那样惩罚和罢免他们。这种政治理想在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是无法实现的主观臆想,它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珍贵资料。文章从送别始,以送别结,中间借送别论吏治,首尾呼应,紧扣文题。“官为民役”的比拟,合情合理,见解卓越。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山近月远觉¹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译文: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注释:¹觉:感觉,觉得。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译文: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
傲吏(lì)¹身闲笑五侯²,西江³取竹起高楼
译文:不为礼法所屈的官吏悠闲地笑着面对那些皇戚权贵,在西江伐取竹子,建起高高竹楼。
注释:¹傲吏:不为礼法所屈的官吏。²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达官显贵。³西江:泛指江西一带,其地多竹。⁴起:建造。⁵高楼:指竹楼。
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南风不用蒲葵(kuí)¹,纱帽²闲眠³对水鸥(ōu)
译文:南风吹来根本不用摇动蒲扇,头戴“纱帽”与江边的水鸥相对,安闲自在地歇息。
注释:¹蒲葵扇:用蒲葵叶制成的扇,俗称蒲扇。²纱帽:夏季的凉帽。³闲眠:悠闲地午睡。⁴水鸥:即鸥鸟。

  这首诗通过描写竹楼的安适和楼主的行动来达一种抛却红尘仕宦、钟情独自隐居的情怀和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首句概括竹楼的主人的闲散,次句通过取竹建楼的行动具体描写楼主的“闲”,第三句通过反衬手法写出竹楼的舒适凉爽,末句写主人在竹楼中的闲适生活。全诗意蕴丰美,耐人寻味。

  “傲吏身闲笑五侯”中所谓“傲吏”,大约指的是那位“王舍人”,他既然身己为“吏”,却丝毫没有俗务缠身,更着不起那些气焰熏天、炙手可热的“五侯”,其生活情趣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战国时期的庄子,曾在蒙(今河南商丘)做过漆园小吏,楚威王欲拜他为相,被他拒绝了。后世遂称他为傲吏,如晋郭璞《游仙》诗说:“漆园有傲吏。”这里将王舍人比喻成庄子。

  接下来,作者紧扣诗题,写王舍人的“竹楼”。这里作者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西江取竹”。西江历来为产竹之地,而竹却又被视为“岁寒三友”之一,既“直”又有“节”,所以作者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却是在写这位“傲吏”的品格。其二,“起高楼”。本来,以竹为楼,不可能搭得很高,但作者特意拈出“高”字,一下仅能进一步暗示这位“傲吏”非同一般,同时也为下文的“南风”徐来打好了基础。

  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在写竹楼内的生活,实际上仍在写这位“傲吏”蔑视功名、闲适自得的人生态度。“南风不用蒲葵扇”,一是说 “傲吏”在竹楼上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南风,其悠然自得、无争无竞的心情显而易见;另外,它还隐隐借用了“南凤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之句,巧妙地说明只要沐浴王风,宣扬教化,自然可以使所治之民安居乐业,无需多费精神,碌碌多劳。

  而“纱帽闲眠对水鸥”句,则更进一步写出这位“傲吏”的心态:他头戴“纱帽”,悠然地对着水鸥入睡。此处的纱帽,是指平民和官吏均可戴的凉帽,与后世的“乌纱帽”即官帽不同。纱帽作为官帽,那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唐宋人诗里,纱帽则多指夏季戴的轻便帽子,官民皆可戴。如白居易《夏日作》诗:“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水鸥”在这里可能暗用了典故,据《列子》记载,从前有人在水边每日与鸥鸟为戏,鸥鸟飞临其身而不惊怕。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也用这个典故。当然,此处说他没有用典也是可以的,水鸥在水边自由自在,悠然起飞,与王舍人与世无争的心境正相契合。用典而使人不觉其用典,正是诗家推崇的一种入化的境界。诗人对王舍人的生活情趣及他的竹楼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也就等于表白了自己的心迹:他不仅是这位“傲吏”的知音,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向往这种生活。

  这首诗运用了一些典故,对丰富诗歌的内涵、深化诗歌的主题,具有明显的作用。全诗意蕴丰美,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114-11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317

wángshěrénzhúlóu--jiāyòu

àoshēnxiánxiàohóu西jiāngzhúgāolóu

nánfēngyòngkuíshànshāmàoxiánmiánduìshuǐ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