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垂乾穗豆垂角,雨足年登不胜乐。乌巾紫领银须长,白酒满杯翁自酌。
谷垂乾穗豆垂角,雨足年登不胜乐。乌巾紫领银须长,白酒满杯翁自酌。
翁醉不知秋色凉,儿捋翁须孙撼床。莫恼翁,翁年已高万事慵。
翁醉不知秋色凉,儿捋翁须孙撼床。莫恼翁,翁年已高万事慵。

nǎowēng--wángguān

chuígānsuìdòuchuíjiǎoniándēngshèngjīnlǐngyínzhǎngbáijiǔmǎnbēiwēngzhuó

wēngzuìzhīqiūliángérwēngsūnhànchuángnǎowēngwēngniángāowànshìyōng

王观

王观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 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东风¹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²乐趣多。
译文:家乡东风儿伴着牧童在山坡上放牧,谁又能体会到牧童是多么幸福呢?
注释:¹东风:一般是指春风。²阿童:儿童。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归路¹转鞭²牛背上,笛声吹老³太平歌
译文:回家路上鞭子在牛背上摇动,笛子吹奏着耳熟能详的太平曲。
注释:¹归路:往回走的道路。²转鞭:这里是牛鞭的意思,也就是鞭子放在了一旁。³吹老:这里应该是牧童的笛声美好,使一般民俗中的传唱歌曲都黯然失色了。⁴太平歌:系落子。 清 张焘 《津门杂记·唱落子》:“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

tóng--zhōudūn

dōngfēngfàngchūzhǎngshuíshíātóngduō

guīzhuǎnbiānniúbèishàngshēngchuīlǎotàipíng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译文:刚刚在鄱阳湖大战中击败陈友谅六十五万大军,现在佩戴的宝剑还隐约留着敌人的鲜血,泛着血腥之气 。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只管 一作:只顾)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xiāo)¹问姓名。(只管 一作:只顾)
译文:山上的老僧不知道面前的英雄是谁,只是害怕的吵嚷着询问姓名。
注释:¹哓哓:因为害怕而乱嚷乱叫的声音。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译文:高盖山头映射在落日余晖下,黄昏时我独立林中,只有几只鸟儿归宿窝巢。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¹嘱早归。
译文:在母亲坟墓前祭奠几滴白酒,止不住泪水流了下来,再也听不到母亲叮嘱我早早回家的声音了。
注释:¹丁宁:叮咛,反复地嘱咐。

西shàngfén--chén

gāogàishāntóuyǐngwēihuánghūn宿qínlínjiānjiǔkōngchuílèijiàndīngníngzhǔzǎoguī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袭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lǚ)¹,树头树底孤山²上。冷风袭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gǎo)(mèi)³(xiāo)。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译文: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踏遍了溪南溪北,双脚都沾满了霜,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觅,都未见到梅花的踪迹,寻梅不遇,沮丧地立于山头,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不知从何处带来一阵幽香,蓦然回首,她竟然就在身后,那样淡妆素雅,俏然而立。我顿时如遇梅花仙子一般,惊讶于她的清丽脱俗,沉醉于她的风华绝代。然而春寒使我从醉梦中醒来,听到凄怨的笛声,便想到春天会尽,梅花也会片片凋落,此时淡淡的月色笼罩着黄昏。
注释:双调:宫调名;水仙子:曲牌名;寻梅:曲题。¹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²孤山:此指杭州西湖之孤山,位处里外二湖之间,又名瀛屿,旧时多梅,是号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的隐居处。³缟袂:白绢做的衣袖。缟,白色的绢。⁴绡裳:生丝薄绸做的下衣。绡,生丝织成的薄绸。此处言“缟袂绡裳”,是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⁵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

  此曲头三句寻觅梅花的过程,事实上是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过程。“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终达彼岸的愉悦。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的情绪却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凄婉的笛声令人断肠;而朦胧的月色,正把梅花消溶。结尾连用三个典故,进一步描写梅花的神韵,自然带出诗人因理想难于实现的感叹和忧伤。此篇情感起伏回环,情节一波三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曲,折射着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

  结合前面的背景分析,这支曲子中的梅花可以理解为作者心目中高洁品性的代名词,这在他另一支散曲《折桂令·荆溪即事》中也可以看出来: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鸟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折桂令·荆溪即事》中,作者讽刺了当时中官僚腐朽,社会风气颓落,致使人民困苦,正义不得伸张的社会现实。感叹家家不种梅花,实则隐射梅花般的高洁品性无人拥有。

  所以,《水仙子·寻梅》中的梅花也可以是高尚品格的象征,“寻梅”二字本身即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渴望与追求。“冬前冬后”道出了寻梅时间之长,从冬前直找到冬后;“溪南溪北”、“树头树底”写明了寻梅的地域之广,溪水南北,孤山上下,作者都寻了个遍。这两句一方面从时间以及空间的跨度之大来表现作者寻梅之艰,寻梅之勤;另一方面,从侧面亦体现出作者爱梅之切,宁肯溪南溪北、树头树底,从冬前直找到冬后也不肯罢休。爱梅之切,实则是作者在苦苦呼唤人性的高洁和社会的公平;寻梅之艰,体现着这一愿望的实现之难。

  从第三句开始,作者笔风一转。头两句虽然表达了寻梅的艰辛,但接下来的两句带来了一些好消息。虽然已是冬后,“冷风”已“来”,本来已经对寻梅不抱希望了,可是不经意间,一阵暗香传来,作者不禁激动地自问,“何处香?”体现出对传来梅香之地的急切寻觅。忽然间,“缟袂绡裳”的“白衣仙女”翩然而至,进入作者的眼帘。苦苦寻觅的梅花在作者的心里就如同神仙一般高洁、神圣,再一次表现出作者的爱梅之深。

  可是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本来他已经找到了他苦苦寻觅的梅花,但是,“酒醒”了,之前的喜悦瞬时荡然无存,原来这都是一场梦,现在刺骨的冷风惊醒了美梦。作者心里仿佛响起凄凉的笛声,使得春天的气息也无法令人开心,而是更加使人断肠!“寻梅”只是一场南柯之梦。作者从梦中惊醒,认清了现实,眼前的仅仅是淡淡的泛着月晕的月色,昏黄一片,失望的氛围弥漫开来。全曲到此戛然而止,并未交代最后的结局,留下了深长的余味。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699-701
2、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83-84
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
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lán)¹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²
注释:¹酒阑:酒意已深。²金铺:门上的装饰物,制成龙蛇兽头之形,用以衔门环,其色金,故曰“金铺”。
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
兰麝(shè)细香闻喘息,绮(qǐ)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¹
注释:¹无:唐人诗中,“无”字用于句末时,多表疑问语气。

huànshā··xiāngjiànxiūyányǒulèizhū--ōuyángjiǒng

xiāngjiànxiūyányǒulèizhūjiǔlánzhònghuānfèngpíngyuānzhěn宿jīn

lánshèxiāngwénchuǎnluóxiānjiànshíháihènbáoq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