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空泯群有,崇虚悟真玄。微言扫烦障,妙契排冥筌。
观空泯群有,崇虚悟真玄。微言扫烦障,妙契排冥筌。
况之憩远迹,邈在云萝巅。空香入人境,花雨来诸天。
况之憩远迹,邈在云萝巅。空香入人境,花雨来诸天。
三缘等无生,众妙同自然。喻心了无取,濯濯如清莲。
三缘等无生,众妙同自然。喻心了无取,濯濯如清莲。
襄城除害马,祗舍留真铨。愿君解明月,示我造劫前。
襄城除害马,祗舍留真铨。愿君解明月,示我造劫前。
王称

王称

眉州人,字季平。王赏子。累官承议郎知龙州。刻意史学,搜采北宋太祖至钦宗九朝事迹为《东都事略》,孝宗淳熙中洪迈修四朝国史时奏进,特授直秘阁。宁宗庆元间官至吏部郎中。又有《西夏事略》。 ▶ 3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赫赫¹始祖²,吾华³(zhào)
译文:我盛名赫赫的人文初祖,中华民族的创始之人。
注释:¹赫赫:显赫,显盛。²始祖:即最初的远祖,亦称初祖。³吾华:我中华。⁴肇造:始建。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zhòu)¹²(sì)³,岳峨河浩。
译文:子孙生生不息,香火绵延不断;山岳巍峨,江河浩瀚。
注释:¹胄:即后代子孙。²衍:繁衍,衍传。³祀:此指祭祀香火。⁴绵:绵延,不断。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聪明睿知¹,光被(pī)²(xiá)³
译文:您聪明智慧的光芒,直至覆照到边远荒僻之地。
注释:¹睿知:智慧。²被:覆也,覆盖,义同披。³遐荒:边远荒僻之地。光被遐荒:其光辉直至覆照到边远荒僻之地。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建此伟业¹,雄立东方。
译文:建立中华民族这一伟大事业,崛然雄立于世界东方。
注释:¹建此伟业:指建立中华民族这一伟大事业。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世变沧桑¹,中²³(cuō)
译文:世间沧桑变换,其间也曾经历了失足跌创。
注释:¹世变沧桑:世间沧桑变换。²中:此一字接前句,意为:之中,其间。³更:经过,经历。⁴蹉跌:失足跌倒。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译文:而今跨越数千年岁月长河,又遭逢霸强的邻国蔑视道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琉台¹不守²,三韩³为墟。
译文:琉球和台湾失守于外敌,整个朝鲜半岛也已是一片废墟。
注释:¹琉台:指琉球、台湾岛,当时均在日本侵占之下。²不守:失守。³三韩:原指古代朝鲜半岛(约公元前2世纪末~公元4世纪)的三个部落联盟,包括“马韩”“弁韩”和“辰韩”。后来,“三韩”一词常被用来代称整个朝鲜半岛。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辽海¹燕冀²,汉奸³何多
译文:辽海一带及华北大部地区,为虎作伥的汉奸何其多!
注释:¹辽海:辽海地区,泛指东北三省。²燕冀:泛指华北大部地区。燕:在此读 yān(音烟),古燕国,即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战国时七雄之一。冀:即河北省的简称。³汉奸:原指汉人中那些为效命敌国而出卖汉人利益的奸贼,后来泛指那些为外国人效命而损害本国利益的一切奸贼。⁴何多:何其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以地事¹²,敌欲岂足³
译文:以割让土地来与敌国议和谋事,敌国的贪欲又岂能满足?
注释:¹事:谋事。²敌:指敌国。³敌欲岂足:敌国的贪欲,岂能满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人执笞(chī)¹绳,我为奴辱。
译文:正所谓人家执掌着绳索鞭杖,我竟沦为任人欺辱的奴隶之邦。
注释:¹笞:古代原指竹片或竹条,常用来行刑拷打,后指鞭杖等拷打刑器。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yì)¹维我祖,命世之英²
译文:还数我先祖德范垂永,是顺应天道而立于世间的英雄。
注释:¹懿维:持久的美德。“维”,此同“唯”;此处含义用现今语言来描述,即为:“唯属于”“还得说……”。句解:有认为“维”与“唯”“惟”在古诗文中常用作发语词,此“维”亦为发语词,非也。²命世之英:指应天道而问世的英才,或应天道而立于世间的英雄。此句承前句而引后二句,为四句一结;接下来的四句,亦四句一结。命世:“命”,在此含义为“立命于”“应天命”“应天道”。“世”:人世,世间。“命世”:为古文言中特定词语,用意于:顺应天道而处于世间,或应天道而立于世间,尤指立志于开创宏伟大业。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涿(zhuō)鹿¹奋战,区宇²以宁³
译文:与蚩尤奋战于涿鹿之野,终使天下得以安宁太平。
注释:¹涿鹿:涿鹿故城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相传黄帝破蚩尤于涿鹿之野。²区宇:天下。³以宁:得以安宁太平。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¹²苗裔(yì)³,不武如斯
译文:哪知他今天的子孙后代,竟如现在这般没有英雄气慨!
注释:¹岂:岂有。²其:代词,指黄帝。³苗裔:后裔,后代。⁴不武:这里指没有英雄气慨。“武”:这里指武勇、英勇。⁵如斯:如此,如现在这样。句解:此二句指向前面“琉台不守,……我为奴辱”八句所述状况。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yāng)¹大国,让其沦胥²
译文:我本泱泱一个大国,就这样任其衰败沦丧?
注释:¹泱泱:宏远博大。²沦胥:泛指沦陷、沦丧。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东等¹不才²,剑³(jù)俱奋
译文:我毛泽东等人不才,挥剑征伐奋勇驰骋;
注释:¹东等:即毛泽东等人。²不才:自谦之语。³剑:原指兵器的一种,此泛指与敌战斗的武器。⁴屦:本义为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后泛指鞋子。在此句中,指行军征伐。⁵俱奋:俱,一起;奋,踊跃、振奋。句解:剑屦俱奋:喻指奋勇行军打仗,但词句非常含蓄古朴。备:尽。历:经历。险夷:安危。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译文:不畏惧万里崎岖坎坷,敢以生死报效祖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译文:连年艰苦奋战,可谓历尽万千险难。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匈奴¹未灭,何以家为²
译文:不把入侵之敌消灭,以什么保障来安稳地操持家业?
注释:¹匈奴:此喻指一切入侵国土的外寇。²何以家为:即“何以为家”,以什么保障来安稳地操持家业?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译文:号召中国各党各界,务要牢固地保持团结;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译文: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也无须贫富之分。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译文:只有建立民族统一阵线,才是救国良策之本。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译文:我四万万同胞奋起,一定要坚决抵抗到底。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译文: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改革中国当前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译文:亿万民众同心协力,我们就会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译文:收复我沦陷的大好河山,勇于捍卫祖国的权利与尊严!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此物此志¹,永矢²勿谖(xuān)³
译文:如此救国之信念与志向,誓将永远铭记不忘!
注释:¹此物此志:句解:这里指上述“各党各界,……卫我国权”数句所言及之事与所明心志。²矢:同“誓”。³谖:忘记,欺瞒。如“永矢弗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¹武整军,昭告²列祖。
译文:我们励精治武整肃军心,特此告明中华列祖于今:
注释:¹经:经办,营办。此“军”指军队,此“武”指整个军事武装。²昭告:告明,公开地告示。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¹
译文:恭请临视,监察于皇天后土之间!
注释:¹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实鉴:即如实地监察、核查。临:亲临省视。临之: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句解:“实鉴临之”此为倒装句,即为:临之皇天后土而实鉴。“之”为指向介词,指向后句“皇天后土”。
尚飨!
尚飨(xiǎng)¹
译文:请享用我们的供奉!
注释:¹尚飨:古代祭辞结尾常用词语,即“请享用我们的供奉!” 

  “序文”交待了祭祀的单位、时间和对象。

  “正文”是祭祀的内容,分四层表述:

  第一层,“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我河浩。”概括黄帝对中华民族的创造:显赫盛大的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后代子孙繁衍不息,面向巍峨的山岳和浩瀚的黄河大川,祭祀年年不断。据说黄帝时期,开拓了中国古时巨大的版图:东至海洋,西至空桐(山名,即崆峒。在甘肃平凉市西。),南至长江,北至釜山(徐水釜山),征服了许多部落,统一了全国。这四句诗歌颂了黄帝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基业。“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是指黄帝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恩惠泽及万里荒原;建立如此伟大的事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中华民族雄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概写黄帝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功绩。

  第二层,“世变沧桑”至“我为奴辱。”主要回顾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史。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多次受到挫折,而邻国日本等日益强大起来。1895年,日本霸占中国台湾及附属各岛和澎湖列岛;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1931年,又侵占中国东北三省,进而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的卖国行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先后割香港及九龙给英国;割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大片国土给俄国;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所以说,汉奸何其多,用国土来奉事敌人,敌人的欲望怎能满足。他们手拿武器,得寸进尺,致使沦陷区的老百姓沦为奴隶受辱。在“回顾”中既揭露了外国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也批判了丧权辱国的统治者没有继承黄帝的精神,卖国求荣的丑恶行为。

  第三层,“懿维我祖”至“让其沦胥。”是指黄帝是具有美德的著名的一世英雄。在涿鹿奋战,使国家的区域得以安宁,赞扬了黄帝以武力战胜邪恶的勇猛精神。可是,今天黄帝的后代子孙却如此不敢动武,让祖国辽阔的土地沦陷在敌人之手,这是批评那些力主投降日本,高唱亡国论的民族败类。

  第四层,表述苏日政策,表明苏日决心。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毛泽东等人虽然“不才”,但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在行军打仗方面正奋力进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建立了苏日根据地,正为国效命,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战斗。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指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备尝多少艰难险阻,都是为了拯救祖国。日本侵略者不赶出去,中国人民哪里还有家呢。这里借用了西汉名将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的故事。他曾率军多次打败匈奴,汉武帝为表彰他,给他建造府第,他拒绝说:“匈奴不灭,何以家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先有其国而后有其家的博大胸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是指各党派和各界人士,要坚固地团结起来,不分军民和贫富,共同苏日。写出了中国共党人反对国民党的分裂活动,共同苏日救国的主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苏。”写出了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唤起全国四万万民众,共同反侵略的决心。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表达全国人民的愿望,国家必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改革内部政治,实行民主,组织和团结全国人民一心苏日,苏日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中国一定要侵略者还我河山,维护中国主权,这样的志向和决心,将永志不忘;中国一定要严格治军整军,加强国防力量,保卫国家,特此告诉列祖列宗,请列祖列宗和皇天后土一起加以监督。这一层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党各派组成苏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坚持苏战到底的决心。

  这篇“祭文”采用四言诗的形式,一方面概述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创建大中华的丰功伟绩,一方面谴责了清政府近百年来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同时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收复国土、保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语言朴直,内涵丰厚,爱国报国卫国之情,充溢其间,浩荡正气,令人感奋。

参考资料:
1、 麓山子.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1日

yánshī ·huánglí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zhōnghuámínguóèrshíliùniányuè wéiāizhèngzhǔmáodōng rénmínkànghóngjūnzǒnglìngzhū jìngpàidàibiǎolínhán xiānhuāshíguǒzhīzhìzhōnghuámínshǐxuānyuánhuángzhīlíng érzhìyuē 

shǐ huázhàozào 
zhòuyǎnmián yuèéhào 
cōngmíngruìzhì guāngbèixiáhuāng 
jiànwěi xióngdōngfāng 
shìbiàncāngsāng zhōnggèngcuōdiē 
yuèshùqiānnián qiánglínmiè 
liútáishǒu sānhánwéi 
liáohǎiyān hànjiānduō 
shì  
rénzhíchīshéng wéi 
wéi mìngshìzhīyīng 
zhuō涿鹿fènzhàn níng 
miáo  
yāngyāngguó rànglún 
dōngděngcái jiànfèn 
wàn wéiguóxiàomìng 
pínniándòu bèixiǎn 
xiōngwèimiè jiāwéi 
dǎngjiè tuánjiéjiān 
lùnjūnmín fēnpín 
mínzhènxiàn线 jiùguóliángfāng 
wànwànzhòng jiānjuékàng 
mínzhǔgòng gǎinèizhèng 
亿zhàoxīn zhànshèng 
huánshān wèiguóquán 
zhì yǒngshǐxuān 
jīngzhěngjūn zhāogàoliè 
shíjiànlínzhī huángtiānhòu 
shàngxiǎng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小隐隐陵薮(sǒu)¹,大隐隐朝市。
译文:小隐之人需要住进山泽,大隐之人就隐居在朝市。
注释:¹陵薮:指山陵和湖泽。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伯夷窜首阳,老聃(dān)¹伏柱史²
译文:所以伯夷要逃往首阳山中,老聃则隐伏当个柱下史。
注释:¹老聃:即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朝柱下史。相传他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²柱史:即柱下史,官名。《史记·张丞相列传》:“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索隐》:“周、秦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子为周柱下史。今苍在秦代亦居斯职。”
昔在太平时,亦有巢居子。
昔在太平时,亦有巢居子¹
译文:在尧统治的夷平时期,也还有隐居之人巢居子。
注释:¹巢居子:相传是尧时隐士。因巢居树上,人称巢父。
今虽盛明世,能无中林士。
今虽盛明世,能无中林士。
译文:今天虽也是盛明世道,怎会没有隐居山林之士?
放神青云外,绝迹穷山里。
放神青云外,绝迹穷山里。
译文:他们寄托精神于青云之外,住进深山不再涉足尘世。
鹍鸡先晨鸣,哀风迎夜起。
(kūn)¹先晨鸣,哀风迎夜起。
译文:破晓前鹍鸡啼鸣总扰人清梦,一夜风声凄厉让人难安寝席。
注释:¹鹍鸡:鸟名。《楚辞·九辩》:“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洪兴祖补注:“鹍鸡,似鹤,黄白色。”
凝霜凋朱颜,寒泉伤玉趾。
凝霜凋朱颜,寒泉伤玉趾。
译文:严霜容易使人颜貌过早衰老,山泉夷冷会冻伤你的脚趾。
周才信众人,偏智任诸己。
周才信众人,偏智任诸己¹
译文:万事想得周全好与众人相处,老钻牛角尖乃是放纵自己。
注释:¹“周才”二句:周才,考虑问题周详全面之人。偏智,犹今所谓片面偏颇。李善注:“以出仕为周才,隐居为偏智。”亦可备一说。
推分得天和,矫性失至理。
推分¹得天和,矫性²失至理。
译文:随遇而安才能享受自然祥和,矫揉造作违反养生至理。
注释:¹分:命。²矫性:改变本性。
归来安所期,与物齐终始。
归来安所期¹,与物齐终始²
译文:呼唤归来有什么期望?只望你能像万物一样以终天年。
注释:¹安所期:何所望。²终始:指人一生。《荀子·礼论》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尘劳¹(jiǒng)²事非常,紧把³绳头做一场。
译文:摆脱尘念劳心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拉紧绳子、俯下身子在事业上卖力气。
注释:¹尘劳: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²迥脱:远离,指超脱。³紧把:紧紧握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译文:如果不经历冬天那刺骨严寒,梅花怎会有扑鼻的芳香。

  该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格言诗。关于梅花,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这里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一种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可见,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一层深刻的道理。

  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人引用,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shàngtángkāishìsòng

huángnièchánshī tángdài 

chénláojiǒngtuōshìfēicháng jǐnshéngtóuzuòcháng 
jīngfānhánchè zěnméihuāxiāng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倦闻子规¹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lí)²鸣。
译文:听厌了杜鹃朝朝暮暮的啼叫,不料忽然间传来了黄鹂的鸣唱。
注释:¹子规:即杜鹃,又名布谷、杜宇、鹈鴂 ,初夏时啼声昼夜不断,其声凄楚。²黄鹂:即黄莺,亦名仓庚、搏黍、黄鸟,羽毛黄色,从黄边到头后部有黑色斑纹,鸣声悦耳。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一声梦断¹楚江曲²,满黄故园³春意生。
译文:熟悉的叫声打断了我在湘江边上的睡梦,满黄显现出故乡生机盎然的景象。
注释:¹一声梦断:言黄鹂的一声鸣叫把梦惊醒。²楚江曲:指永州湘江之滨。³故园:指长安。春意生: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目极千里无山河¹,麦芒际天²摇清波³
译文:那里放黄千里看不到高山大河,与长天相连翻滚着青青麦浪。
注释:¹无山河:谓秦中平原没有高山大河。²际天:连天,一望无际。³青波:指麦浪。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王畿(jī)¹优本²少赋役(yì),务闲³酒熟饶经过
译文:京都地区优待农民少征赋役,乡邻们在农忙过后、酒酿成熟频繁来往。
注释:¹王畿:京郊,古称靠近京城的周围。²优本:优待农民。³务闲:指农忙过后稍稍清闲的时候。⁴饶经过:颇有情谊的频繁来往。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此时晴烟¹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译文:在那炊烟袅袅巷道深深的村舍里,村南巷北的人们远远地打着招呼互话短长。
注释:¹晴烟:指炊烟,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翻日迥(jiǒng)度昆明¹飞,凌风邪看细柳翥(zhǔ)²
译文:黄鹂翻飞在阳光下高高地横过昆明池,又迎着风斜看着细柳展翅飞翔。
注释:¹昆明:昆明池,在长安西南。²翥:飞举。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¹人不思还²
译文:我如今跌落在家乡的千山万水之外,就像楚地客家人那样不再返家回乡。
注释:¹伧:韩醇注:“楚人别种。”²不思还:不想还乡。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乡禽¹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²忆桑梓(zǐ)³
译文:你这故乡的鸟儿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使我心里不禁思念起遥远的家乡。
注释:¹乡禽:指在家乡常能见到的子规、黄鹂。²生心:产生思念之心。³桑梓:家乡。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闭声¹回翅²归务速³,西林紫椹(shèn)当熟。
译文:停止鸣叫调转翅膀快快往回飞吧,你爱吃的西林紫桑就要飘出成熟的果香。
注释:¹闭声:停止鸣叫。²回翅:张开翅膀往回飞。³务速:一定要快。⁴西林:柳宗元在长安城西有祖遗田产,有果树数百株,西林指此。⁵椹:同“葚”,桑树结的果实,成熟后色紫,故日紫椹。⁶行:即将。

  诗一开篇以杜鹃啼血的典故,实写久不量移的悲苦。“子规”就是杜鹃,又称之为“杜魄”,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变,日夜悲啼,叫声似“不得归去”,直叫得眼睛出血,是历来诗文中悲苦的象征。武元衡《送柳侍御裴起居》诗说:“望乡台上秦人去,学射山中杜魄哀。”诗人取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的诗意开篇,一个“倦”字点明悲苦之久,“不意”的喜悦可想而知。诗人闻“乡禽”黄鹂的叫声而思念故乡,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越时空关隘,以优美的语言、眷恋的情怀,向读者描绘了一幅鲜活有趣、令人向往的故园乡土风情画。故园长安既是诗人的出生、成长之地,也是诗人建功立业、实现平生抱负的希望所在。在迭经变故、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渴望朝廷恩赦,祈盼擢用,于是,家乡变成了作者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由此,诗人不惜浓墨重彩,礼赞了日思夜想的家乡,如痴者之喃,梦者之呓,亦真亦幻,如歌如画。春天的故园,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故乡土地平阔,产出丰富,人情醇厚,生活恬愉,连鸟儿在曾经显出卓著功绩的昆明湖、细柳营上空自由自在地飞翔。现实是严酷无情的,复出的机会日益渺茫,使作者心灰意冷,徒生伤悲。诗句着力刻画故乡风物,字里行间既蕴涵着往日“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斜看细柳翥”的惬意和欢愉,又弥漫着“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的悲苦和忧伤。结尾以拟人的手法,借问黄鹂“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心生忆桑梓”,嘱咐黄鹂速归,将作者戚苦、郁闷、无助、不平而又不甘放弃的情绪宣泄得淋漓尽致。

  此诗创作于诗人离开永州的前一年。作品显示,作者对现实既失意迷惘,同时对复出抱有强烈的追求和幻想,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在逆境中顽强地跳动。所以语言未失活泼,风格依然俊朗,在意境上有喜有悲,大起大落。全诗以黄鹂一脉贯通,寓意高远,气韵流畅,开合自如,大气泱泱,读后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扼腕生情,回味无穷。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逆旅淹留 一作:孤馆人留)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¹归梦²三更后。落灯花³,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声,都使得愁思更浓。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灯花落下,棋子还未收,叹息又将滞留在这新丰客舍。十年宦海奋斗的情景,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注释:¹三更:指夜半时分。²归梦:回家的梦。³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⁴“叹新丰逆旅淹留”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⁵江南:指作者自己的家乡,即浙江嘉兴一带。⁶二老:父母双亲。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曾经生病住店,梦见白衣妇人唱着歌劝酒,词中说:“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

  “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三更即是午夜,午夜梦回,再难入眠。“落灯花点未收”,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点一般,宋代贺铸有词说:“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忆秦娥》)可见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绪,“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样是孤寂的象征。作者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太平乐府》作“叹新丰孤馆人留”。此句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典故,新丰地属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得天下后,将父亲接到京中,而刘父思乡之情很浓,于是将街道格局改成丰邑的样子,并另建村镇,并迁来丰邑的居民,所以叫新丰。《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全曲的意旨。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徐再思只做过“嘉兴路吏”。《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居江湖,十年不归”。由此可见徐再思曾有北上的经历,而且滞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商调《悟叶儿·革步》)、“回首江南倦客,西湖诗债,梅花等我须归”([越调]《天净沙·别高宰》)、“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均可见一斑。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十年游宦归梦远,让他感到十分惆怅。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经历,由于资料缺失,已无法查找,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作为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这首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将人生的失落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作者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能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原因就在于它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再思散曲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数字,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作者笔下,秋雨绵绵,桐叶声声,雨打芭蕉,愁滴心头,羁旅路遥,思乡情长,无限惆怅,无限感慨,全都浸透在字里行间。曲中层层递进,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惆怅、光阴易逝的感慨,道出了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可以说曲因数字而有生趣,数字因曲而灵动。这一点在“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双调]《水仙子·春情》)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多数学者认为数字的反复迭用,有斧凿之嫌,好在《夜雨》一曲贵在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一般的应景之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徐再思正是借助数字对秋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寓言写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旅思”之情。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shuǐxiān ·

zài yuándài 

shēngshēngqiū diǎnjiāodiǎnchóu sāngēngguīmèngsāngēnghòu luòdēnghuā wèishōu tànxīnfēngyānliú zhěnshàngshíniánshì jiāngnánèrlǎoyōu dōudàoxīntóu  (   liúzuò guǎnrénliú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