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先鸣者,金门待制同。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
石室先鸣者,金门待制同。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
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
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
忽枉兼金讯,非徒秣马功。气清蒲海曲,声满柏台中。
忽枉兼金讯,非徒秣马功。气清蒲海曲,声满柏台中。
顾己尘华省,欣君震远戎。明时独匪报,尝欲退微躬。
顾己尘华省,欣君震远戎。明时独匪报,尝欲退微躬。

chóuzhàoèrshì使shǐ西jūnzèngliǎngshěngjiùliáozhīzuò--zhāngjiǔlíng

shíshìxiānmíngzhějīnméndàizhìtóngcāodāochángyuànchíjìngchēngxióng

yīngbīngchūyuánbiānkōng使shǐchējīnglǒngyuèzhēngpèiràofēng

wǎngjiānjīnxùnfēigōngqīnghǎishēngmǎnbǎitáizhōng

chénhuáshěngxīnjūnzhènyuǎnróngmíngshífěibàocháng退tuìwēigōng

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2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又一年 一作:已一年)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译文: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又是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¹(àn)²独成眠。
译文: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春愁让人心中郁郁、孤枕难眠。
注释:¹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²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身多疾病思田里¹,邑有流亡²愧俸钱³
译文: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注释:¹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²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³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闻道欲来相问讯¹,西楼望月几回圆。
译文: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注释:¹问讯:探望。

  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又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

  尾联则是说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83-684

dānyuán

wéiyìng tángdài 

niánhuāféngjūnbié jīnhuākāiyòunián  (yòuniánzuò nián )
shìshìmángmángnánliào chūnchóuànànchéngmián 
shēnduōbìngtián yǒuliúwángkuìfèngqián 
wéndàoláixiāngwènxùn 西lóuwàngyuèhuíyuán 
梅花今正发,失路复何如。
梅花今正发,失路复何如。
译文:梅花正是开放的时节,官场失意又怎样呢?
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
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
译文:旧国的云山依旧,新的一年风景无限。
春饶汉阳梦,日寄武陵书。
春饶汉阳梦,日寄武陵书。
译文:日后梦里来去相继,书寄来往不断。
可即明时老,临川莫羡鱼。
可即明时老,临川¹莫羡鱼。
译文:不妨享受老年生活,不用羡慕临川自由自在的鱼儿。

sòngrénguīmiǎnnán--

méihuājīnzhèngshījiùguóyúnshānzàixīnniánfēngjǐngchūnráohànyángmènglíngshūmíngshílǎolínchuānxiàn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陋室¹空堂,当年笏(hù)满床²;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译文: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如今的枯树衰草,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喝酒享乐的歌舞场地。
注释:¹陋室:简陋的屋子。²笏满床:形容家里人做大官的多。笏,古时礼制君臣朝见时臣子拿的用以指画或记事的板子。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蛛丝儿结满雕(diāo)¹,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bìn)又成霜?
译文:曾经豪华的房屋已是蛛丝遍布,可惜那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往日富贵无双,如今怎弄得两鬓白如霜。
注释:¹雕梁:雕过花的屋梁,用来指代豪华的房屋。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译文:旧人故去新人来,人生如戏逢场作戏到头一梦的荒唐无聊。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bàng)¹
译文:金银满箱,转眼沦落成乞丐受人指责。
注释:¹谤:指责、毁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译文:还在感叹他人命薄,哪知自己也落得这般下场。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¹。择膏(gāo)²,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³
译文:虽然对儿子教导有方,也不能保证他将来不会做土匪强盗;为女儿攀结富贵人家,谁能想到最后却沦落于烟花巷?
注释:¹强梁:强横凶暴。这里是指强盗、暴徒。²择膏粱:选择富贵人家子弟为婚姻对象。膏粱,本指精美的食品。膏,肥肉;粱,美谷。引申为富贵之家。³烟花巷:妓院。烟花,旧时娼妓的代称。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因嫌纱帽¹小,致使锁枷(jiā)²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mǎng)³长。
译文:不满足官职大小,最后只把枷锁扛。昨天还一贫如洗,只有破袄难以御寒。今天却大富大贵,紫蟒都嫌长。
注释:¹纱帽:古时候的官吏所戴的帽子,这里是官职的代称。²锁枷:旧时囚系罪人的刑具。³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贵官所穿的公服。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¹。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²
译文:人生就像一场戏,你刚唱完,我就登上场来,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曲终人散后,蓦然发现,自己忙忙碌碌一生都是在给别人缝制嫁衣,白忙活一场。
注释:¹反认他乡是故乡:比喻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²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为别人做事自己没得到好处。

  这首《好了歌注》是对《好了歌》所表达的思想进一步具体、生动的阐发。它形象地刻画出封建统治崩溃前夕的种种衰败景象:满床的朝笏玉板不见了,只剩下空荡零落的厅堂;歌舞场长满了衰草枯杨;画栋雕杨结满了蜘蛛网;公子变成了乞丐,小姐流落为妓女;达官贵人扛上了枷锁,酸儒新贵反倒穿上了紫蟒。这个下台那个又登场,真是可笑而又荒唐。这就是所谓“‘了’(断绝俗缘)便是‘好’(得到解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主阶级的好景已到末日,统治者之间一切争权夺利,钩心斗角,正面临着经济上的崩溃,政治上的没落,道德上的败坏,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的严峻现实。作者用“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嘲讽这一阶级在垂死前权势利欲争夺的可笑。作者在歌中所揭露的封建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和种种危机,以及他对统治者内部的权力斗争所持的否定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的局限,他无法找到现实的出路,所以这里所宣扬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就包含有浓厚的虚无厌世和宗教色彩,我们对它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些消极因素曾被新、旧红学家所扩大渲染,用以否定《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这也是应该避免的。

hǎoliǎozhù

cáoxuěqín qīngdài 

lòushìkōngtáng dāngniánmǎnchuáng shuāicǎoyáng céngwéicháng 
zhūérjiémǎndiāoliáng 绿shājīnyòuzàipéngchuàngshàng shuōshénmezhīzhèngnóng fěnzhèngxiāng liǎngbìnyòuchéngshuāng 
zuóhuánglǒngtóusòngbái jīnxiāohóngdēngzhàngyuānyāng 
jīnmǎnxiāng yínmǎnxiāng zhuǎnyǎngàirénjiēbàng 
zhèngtànrénmìngcháng zhīguīláisāng 
xùnyǒufāng bǎodìnghòuzuòqiángliáng gāoliáng shuíchéngwàngliúluòzàiyānhuāxiàng 
yīnxiánshāmàoxiǎo zhìshǐ使suǒjiākáng zuóliánǎohán jīnxiánmǎngcháng 
luànhōnghōngfāngchàngdēngcháng fǎnrènxiāngshìxiāng shènhuāngtáng dàotóuláidōushìwéirénzuòjiàcháng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钱塘¹袁氏,讳(huì)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qí),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²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hóng)³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wù)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shù)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¹⁰为总督(dū)¹¹,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fǔ)¹²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译文:钱塘县袁君,名枚,字子才。他出仕官职,政绩昭然,声名远播。辞掉官职后,在江宁西城建了一所园子住在里边,称作“随园”。世人都称他为随园先生,于是更加著名。袁君的祖父名叫袁铸,父亲名叫袁滨,叔父名为袁鸿,都因为贫穷而到全国各地去做幕僚。袁君年轻时,自学成才。二十一岁时,他从钱塘去广西,到广西巡抚的幕府中看望叔父,巡抚金供公一见之下,就觉得他才能不凡,试着让他作一篇《铜鼓赋》,他马上就完成了,写得非常瑰奇华丽。正好碰上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考试,选拔博学能文之士,金公就推荐了袁君。当时推荐的有二百多入,其中袁君最年轻。袁君参加了考试,没有考中。后来他参加乾隆三年的顺天府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期满后,被改派到江南做知县,最后调任为江宁知县。江宁本来是一个大县,难以治理。当时尹文端公是总督,他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每遇到一件事,也竭尽全身的本领,从不逃避责任,所做的事情无不成功。后来,袁君被解除官职,住在家中,再次起用,被派到陕西;他刚到陕西,赶上父亲去世,又回到家中,最后一直住在江宁。
注释:袁随园:袁枚,清代诗文作家,号简斋,一号随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年间(1736—1796年)进士,年四十辞官居江宁(今南京),造园于小仓山,名随园。作诗主张抒写性灵,其诗文曾风靡一时。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墓志铭:一种文体,分“志”与“铭”两部分:“志”以散文形式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等;“铭”以韵文形式书褒扬赞颂之辞。写后刻在石上,埋在墓内。¹钱塘:地名,即今杭州省钱塘县。²游幕:出外作幕僚。³金公鉷:字震方,汉军镶白旗人,世居登州(治所在今山东蓬莱),自雍正六年至乾隆元年(1728—1736年)任广西巡抚。⁴铜鼓: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铜制乐器,形如鼓。有人附会为诸葛亮所创制,故又名“诸葛鼓”。⁵博学鸿词科:清代设此科始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由在京在外的大官荐举报考。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⁶报罢:未考中。⁷乾隆戊午:乾隆三年(1738年)。⁸顺天乡试:顺天,府名,治所在大兴,有时在宛平。乡试由生员(秀才)应试,考中者称举人。生员应在所在的省应试,但亦可在顺天府应试。⁹庶吉士:亦称庶常,以《尚书·立政》有“庶常吉士”之语,故称。清代翰林院设庶常馆,选新进士优于文学、书法者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午后考试,成绩优良者授翰林院编修、检讨官等,其他分发各部任职,或优先委任知县,称为散馆。¹⁰尹文端公:尹继善,字元长,满洲镶黄旗人,为袁枚座师。于乾隆八年至乾隆十三年(1743—1748年)任两江总督,乾隆十九年至乾隆三十年(1754—1765年)复任。¹¹总督:清代地方最高长官,综理一省或二三省军政。¹²甫:刚刚。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bìn)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zú)¹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miǎo),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jiàn)(kǎn)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²,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译文:袁君本来因为文章写得好而进入翰林院,相当有名望,但忽然被排除到外面;等到做了知县,政绩显著,但是官职始终不见迁升。从陕西回来后,他刚刚四十岁,就下定决心,再也不出仕做官,施展他的全部才华来创作诗文辞赋。他的足迹遍布东南风景优美的地方,山川的瑰丽奇伟,幽远深邃,全都在诗文中表现出来,他以此自得其乐。天下的文士来到江南,必定造访随园,送上自己的诗词文章,几乎没有一天空闲。袁君的园林、厅馆、花竹、水石,清幽深邃,静谧优美,甚至窗格、栏杆、器皿都很精美,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十分丰盛。他对客人留连不舍,不知疲倦,看到别人的好文章,总是赞不绝口。后辈年轻人的诗词文章,但凡有一句写得好,袁君必定能举出词句,读给众人听。
注释:¹卒:最终。²留连不倦:留连宾客而不知疲倦。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古文、四六体¹,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²负贩³,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译文:袁君无论是写古文还是骈文,都能自己抒发出心中的所思所想,并且与古人的文法相通。对于作诗,他尤其能驰骋自己的文才,世人心里想表达出来却无法表达的,袁君都能替他们表达出来,当代的文士大多都仿效他的文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的公卿大夫,下到街市的小商小贩,都知道看重它。连海外的琉球,也有来求取袁君的书的。袁君做官虽然并不显达,但世人认为一百多年来,尽享山林的乐趣,又在文章上极负盛名,大概没有人比得上袁君。
注释:¹四六体:骈体文的一体,多以四字、六字相属为句,又常以两组四、六句相对仗,故称“四六体”。²市井:旧称做买卖的地方,后泛指城镇地区。³负贩:推车挑担的小商贩。⁴琉球:旧国名,即今琉球群岛。位于日本本土西南,中国台湾东北,包括冲绳等五十余岛,光绪五年(1879年),为日本侵占,现为日本领土,改为冲绳县。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始出,试为溧(lì)¹令。其考²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nì)名访诸野。皆曰:“吾邑(yì)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³。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译文:袁君刚出仕时,做过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怀疑儿子年纪轻轻,缺乏做官的能力,就试着隐姓埋名在乡间查访。百姓们都说:“我们县有个年轻的袁知县,是个大大的好官啊。”他的父亲这才非常高兴,进入县衙。袁君在江宁时,曾经白天处理事务,夜里召集文士喝酒作诗,但闻名的政绩更多。江宁街市中的人把袁君判决案件的事例编成歌谣,刻版发行天下,袁君却觉得这些不值得称道,以后绝不允许别人讲述他如何处理政事。
注释:¹溧水: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²考:父。³名迹:闻名的事迹,文章主要指吏治方面。⁴判事:对案件的判决事例。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无子,抚从父弟树子通为子。既而侧室钟氏又生子迟。孙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祔。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无子,抚从父弟¹树子通为子。既而侧室²钟氏又生子迟³。孙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祔。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译文: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袁夫人王氏没有生儿子,就抱养了堂兄弟袁树的儿子袁通。后来袁君的偏房钟氏又生下了儿子袁迟。袁君有两个孙子:一个叫袁初,一个叫袁禧。当初袁君在他所住的小仓山北边安葬了父母,他留下遗言,让把他自己和父母合葬。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这一天,袁君的遗体被安葬于小仓山他父母墓的左边。因为袁君与我的先辈有交往,而且我住在江宁,跟随袁君游历的时间最长,所以袁君去世后,我就为他写了墓志铭说:“有位年高德重的袁君,才学广博精深。作品难以数计,不经雕饰,自然工整。文坛唯他独尊,海外远播声名。秉性和蔼,祖居越中。江宁做官,终老于此。两代的墓地相同,将此铭文留在坟中。”
注释:¹从父弟:袁枚堂弟,名树,字乡亭。²侧室:妾。³迟:钟氏生子,名迟。⁴小仓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内清凉山东面。

  这篇墓志铭既记述了袁枚一生的行迹,又评价了他的政绩、品德和才学,且选取具体事例,着意于性格刻画。以切实求生动,于叙事寓情韵,因而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铭文言简意赅,情真意切,语调与韵脚幽深婉转,感人至深。

  作者对袁枚的一生和为人的了解具体而人微,所撷取的业绩和生活片断甚是精当,谋篇布局极为深远周密,一扫罗列堆叠,从而可以见出作者所谓的“格”。全文八百多字分成五个段落,述及死者的身世、学业、仕途、品德、才华、际遇、成就等诸多方面,扼要真切而中肯,可谓简洁得体,遣词造句颇具功力。

  第一段首句交代了籍贯名讳后,以“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这三句指出袁枚的名声是解官后的文学成就较之其官声政绩更大,这是作者的基本看法。接着在写袁枚从少时直到终居江宁的一段简历中颂赞了袁枚年轻时学有所成,现场命题作文一挥而就,才思敏捷,词赋华丽,因而受到显宦的赏识,得推荐参加乾隆二年(1737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虽然“及试报罢”,没有选上,但隔年乡试中举,又一年即进士及第。作者着重说明的是袁枚确有真才实学并且好学。庶吉士散馆后他没有能留在翰林院,而被分配在江南做知县。但以他的才能,又受到总督的赏识。文中通过两位显官的识才爱才,托出袁枚的天资聪颖,学习有方,年轻时即崭露头角。以昭彰铭主的才气横溢。从袁枚在江宁这一任上的表现“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就反映出袁枚的素质、品格和吏治才能。作者对袁枚这段二十余年的主要经历没有花更多笔墨,而是把他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分为三段逐一铺排,把所要颂赞的非凡才华、文学成就、吏治官声等情节曲折写来,布局不落俗套。这些事迹通过翔实的材料、朴素的词语、简洁流畅的语言展现出来,令读者信服地确立起墓主人的高大形象,具有耐人咀嚼的“味”。

  第二段铺排的是袁枚的仕途际遇和道德风貌。“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既是慨叹语气,又似代为不平之鸣,惋惜其怀才不遇,宦途一开始就不利,放外任只做得个知县,直得不到擢升。“著才矣”三字直道尽了袁枚在担任知县期间所展示的卓越才能,用字简练而有力。对袁枚的好客和待人接物尤其是对后学的爱护,这些都用人微的描写毕现了一个宽厚长者和学者的风度,从而令人肃然起敬。又更插人一句描绘四方慕名造府和当年随园的风光、盛况而且当为作者所目睹的文字,越发增强了材料的翔实感。

  第三段是颂扬袁枚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广大。赞袁枚占文法功底深厚,在散文骈文方面不是一味仿效前人而有开拓。特别是在诗歌方面下的工夫尤深,竟然达到了世人想要生发而未能达到的境界。作者从基于袁枚生前的社会影响的事实出发,誉其为“百余年来第一人”的评价显得有根有据,令人感到站得住脚,不为过分。这一段并无浮靡奉承之同,只淡淡数语,却收不显而自显之效。

  第四段颂赞袁枚吏治能力,写得别出机杼。以袁枚父亲匿名察访和百姓对袁知县的反映一事引出,娓娓动听,可见作者的文章平淡中自有其活泼。“朝治事,夜饮吟”一笔是赞赏袁枚为官仍不失名士风雅。以民间传刻审理案件的事迹来间接道出袁枚的吏治业绩及其谦虚美德,也颇具匠心。

  第五段除了叙述墓主人的身后之外,交代了作者所以知之甚详是因与袁枚是世交,而且同住江宁长期交游在一起,当是知之最深,使人益信作者所青。最后结尾用铭文有重点地统括了全文内容。

  全文在叙述时既错综变化,又脉络分明,不板滞,不凌乱,而能突出袁枚的主要精神和成就。在评价时用语极注意分寸,无谀墓之嫌。全篇五段首字均以“君……”开端,有整齐协调之感,可谓自成一格。章法严谨,词句合乎古法。从这篇墓志铭可以看出作者所主张的写作文章的观点是从义理、考证、辞章三结合方面身体力行,以及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清代墓志铭中的佳篇。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下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1317-1318页
2、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897-1899页
莫倚能歌敛黛眉。此歌能有几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声须记得来时。
莫倚¹能歌敛(liǎn)(dài)²。此歌能有几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声须记得来时。
译文:不要倚仗自己擅长歌唱,就小觑了这首歌,这首歌能有几个人知道呢?如果有一天花前月下我们再次重逢,你务必要重新调几琴弦再次弹唱,所以请不要忘记此时此刻的情形。
注释:¹倚:倚仗。²敛黛眉:眉间凝聚忧愁。敛,收。黛,青黑色。
苦恨城头更漏永,无情岂解惜分飞。休诉金尊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遣谁持。
苦恨城头更漏永¹,无情岂解惜分飞。休诉金尊²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遣谁持。
译文:只恨那城头的更鼓声声无情敲打,催促天明,催促着你我分别,无情之人怎能几解“惜分飞”中的情谊。不要说你不胜酒力,我们还是共醉今晚吧,明天即使有酒,又到哪里去找谁为你斟满杯呢?
注释:¹漏永:夜长。²金尊:金制的酒杯,泛指酒杯。

  江淹曾不无深情地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成了大多数人的书写,灞桥的泪,长亭的柳,阳关的雪,凡可入诗者皆可寄托离别的伤与怨。这份感情,在通讯和交通都非常困难的古代,似乎只有求之于诗词,才可告慰。比如周邦彦这阕《定风波》。

  词一开篇,词人以一句半带劝诫半带命令的口吻跟自己眼前的佳人说道:不要倚仗自己擅长歌唱,就小觑了这首歌,这首歌能有几个人知道呢?黛是古时女子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黛眉”于是特指女子之眉。如晋左思《娇女诗》:“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唐温庭筠《春日》诗:“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敛黛眉”,即皱眉。在离别之际,词人想再听一遍歌,可佳人却唱不出,所以皱眉表示为难。或许词人看到对方为难,就不让唱了。接着说出了自己的期望:等到将来再相逢时,趁着花香月色,再来唱这首歌吧。

  过片交代时间慢慢流走。这里将更漏拟人化,以一个“恨”字来表达对时间的不满。金昌绪在《春怨》中写道:“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打黄莺与恨更漏,同一心理。黄莺和更漏,本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间感情,但在有心之人看来,却都沾染了人类的感情。再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里的蜡烛则能体会到离别人的悲伤,也跟着离人流泪。古人的这种创作手法看似无理,却能够让读者切实感到那种深情。

  离别之际,难免要借酒以缓舒伤悲。因此,词人劝道“休诉金尊推玉臂”。同是劝酒,但因对象不同则有区别,这里可见出周邦彦的高妙技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男人间的劝慰,虽悲恸却干脆。周邦彦面对的是一佳人,所以他用“玉臂”交代出对方身份。玉臂,特指女性的胳膊,如杜甫“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离别之际,就别说不胜酒力了,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因为明天就分别了,即使想再喝,又有谁来给你斟满呢?满腹无奈,都跟着这离别的酒,喝到了梦里。

  陈郁曾评价周邦彦:“美成自号清真,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可爱”,用来评价这阕《定风波》非常恰当。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5年11月版

dìngfēng ·néngliǎndàiméi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něngliǎndàiméi néngyǒurénzhī xiāngfénghuāyuè chóng hǎoshēngláishí 
hènchéngtóugènglòuyǒng qíngjiěfēnfēi xiūjīnzūntuī cóngzuì míngzhāoyǒujiǔqiǎnshuíc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