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察天翻地覆由,寸心无处著私愁。
默察天翻地覆由,寸心无处著私愁。
忠唐不复瞻双庙,误汉皆知罪五侯。
忠唐不复瞻双庙,误汉皆知罪五侯。
牧马入南飞浙水,狩车遵北感陈留。
牧马入南飞浙水,狩车遵北感陈留。
山川满目花如旧,邂逅春风可问不。
山川满目花如旧,邂逅春风可问不。

sānshū怀huái--chénzhe

chátiānfānyóucùnxīnchùzhechóu

zhōngtángzhānshuāngmiàohànjiēzhīzuìhóu

nánfēizhèshuǐshòuchēzūnběigǎnchénliú

shānchuānmǎnhuājiùxièhòuchūnfēngwèn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孤儿生,孤子遇¹生,命独当苦。
译文:孤儿啊,出生了。这个孤儿出生的偶然的际遇注定命运中当受无尽的孤苦。
注释:¹遇:同“偶”。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sì)马。
译文:父母在的时候,乘坐坚实的好车,驾驭多匹宝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gǔ)¹
译文:父母离世之后,哥嫂啊,让我出门远行做买卖。
注释:¹行贾:出外经商。行贾,在汉代被看作贱业。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译文:南到九江,东到齐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译文:年根腊月才回来,我不敢说句“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头多虮(jǐ)(shī),面目多尘土。
译文:头发脏乱,多虮虱,脸上满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¹
译文:大哥指派我去做饭,大嫂指派我去看马。
注释:¹视马:照看骡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上高堂¹,行²³殿下堂。
译文:一会跑上高堂,一会奔往下殿,
注释:¹高堂:正屋,大厅。²行:复。³取:“趣”字的省文;趣,古同“趋”,急走。
孤儿泪下如雨。
孤儿泪下如雨。
译文:我这个孤儿啊,泪如雨下。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译文:早上让我去打水,晚上又背水归来。
手为错,足下无菲。
手为错¹,足下无菲(fēi)²
译文:手儿冻裂无人问,脚上无鞋谁人知悲。
注释:¹手为错:是说两手皴裂如错石(磨刀石)。一说,“错”应读为“皵”(què雀),皮肤皴裂。²菲:与“屝”通,草鞋。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chuàng)¹(lǚ)²,中多蒺(jí)(lí)
译文:悲戚戚踩着寒霜大地,脚中肉里扎着蒺藜。
注释:¹怆怆:悲伤的样子。一说,怆怆应读为“跄跄”,疾走的样子。²履霜:踏着冬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拔断蒺藜肠¹肉中,怆欲悲。
译文:拔断了蒺藜还有一半长肉中。
注释:¹肠:即“腓肠”,是足胫后面的肉。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泪下渫(xiè)渫,清涕(tì)累累。
译文:伤心悲苦泪水涟涟,冻得我清鼻涕流不尽。
注释:渫渫:泪流貌。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冬无复襦(rú)¹,夏无单衣。
译文:整个冬天穿单衣可是夏天单衣也没有啊。
注释:¹复襦:短夹袄。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¹
译文:这样长久的活着没有一丝欢乐,不如早点离开这个世界,下到地下的黄泉之间。
注释:¹黄泉:犹言“地下”。
春气动,草萌芽。
春气动,草萌芽。
译文:春天的气息又萌发,草儿也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译文:三月养蚕又抽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将是瓜车¹,来到还家。
译文:推着这个瓜车将要回家。
注释:¹将是瓜车:推着瓜车。将,推。是,此,这。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瓜车反覆(fù)¹。助我者少,啖(dàn)瓜者多。
译文:瓜车翻了啊,帮我的人少,趁机吃瓜的人多。
注释:¹反覆:同“翻覆”。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愿还我蒂(dì)¹,兄与嫂严。
译文: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我的哥嫂严厉。
注释:¹蒂:瓜蒂。俗话“瓜把儿”。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独且¹急归,当兴校计²
译文:独自一人急急回家,哥哥嫂嫂会为此计较乱曰。
注释:¹独且:据王引之说,“独”犹“将”;“且”,句中语助词。²校计:犹“计较”。这四句是说,我要赶快回家,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哥嫂待我刻薄,又要有一番争吵。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
乱曰:里中¹一何譊(náo)²,愿欲寄尺书,
译文:家中怎么这么吵闹,希望寄上一封书信带给地下的父母爹娘啊。
注释:¹里中:犹言“家中”。²譊譊:吵闹声。这句是说孤儿远远就听到兄嫂在家中叫骂。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将与¹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译文:捎给去世的父母,兄嫂难以和我长久生活。
注释:¹将与:捎给。

  此篇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描绘了了社会的人情冷漠与人们道德观念的扭曲,揭露了社会关怀与信任基础解体前的黑暗与冷血,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全诗分为三部分:一、首三句孤儿慨叹自己偶然生在世上,偏偏数他命苦。“遇”是“偶”的假借,“遇生”意思谓偶然而生。以慨叹之语带起全篇,一开始就引人进入充满悲剧气氛的情境之中。二、“父母在时”至“当兴校计”,历叙孤儿年年月月、无休无止地遭受兄嫂种种虐待,是诗的主体部分。三、“乱”词以孤儿不堪兄嫂折磨的绝望心绪作结,既贯连第二部分的叙事,又与第一部分慨叹之词遥为呼应。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分为这样三段:

  第一段从“父母在时”至“孤儿泪下如雨”。孤儿的生活以父母去世为界线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乘坚车,驾驷马”,未必完全是实际情形的写照,更可能是孤儿在留恋昔日安乐生活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映象,但也说明了他当年在家中娇子的地位。父母死后,他即刻沦为兄嫂不化钱雇用的奴婢仆役。“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是诉说他行贾路途遥远。“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正写出他一路上餐风宿露的艰辛。可是寒冬腊月回到家中,他却“不敢自言苦”,兄嫂的冷酷和孤儿的畏惧,由此可见。前人指出:“苦极在不敢自言。”(谭元春评语,《古诗归》卷五)深中其微。回家后,孤儿得不到片刻休息,兄嫂又将一大堆繁重的家务推到他身上,刚在“高堂”置办好饭菜,又赶紧奔向“殿下堂”去照管马匹。“行”意思是复,“取”通趋,意谓急走。用“行取”二字将“办饭”和“视马”二件活连在一起,于不间断中更显出促迫和匆忙,如见孤儿气喘吁吁不堪劳累之状。孤儿生活从“乘坚车,驾驷马”沦为“行贾”、“视马”,今昔对照异常鲜明,这比单单状说诸般苦事,更能激起心灵的震荡。

  第二段从“使我朝行汲”至“下从地下黄泉”。孤儿冒寒到远处取水,朝出暮归。他双手为之皴裂,脚上连双草鞋都未穿,踩着寒霜,心中哀切。更有甚者,覆盖在寒霜下的荆棘无情地扎进他的腿,拔去后,其刺却折断在胫肉中,剧痛难忍,这使孤儿更加悲哀,泪涕涟涟(“渫渫”,水流貌;“累累”,不断)。兄嫂只把他当作供使唤的工具,从未关心过他的寒暖,他冬天没有短夹袄御寒,夏天没有单衣遮体。诗中“足下无菲”、“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三个“无”字概括了孤儿一年四季衣着褴褛不完的苦状。他的生活毫无乐趣,因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如果说第一段“泪下如雨”尚表现为一种哀感,第二段“下从地下黄泉”则已经转为厌生,这表明孤儿的心绪朝着更消沉的方向作了发展。

  第三段从“春气动”至“当兴校计”。阳和流布,绿草萌芽,从寒冻中苏醒过来的大自然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孤儿的生活却依然是那祥困苦,三月里他要采桑养蚕,六月里又要收菜摘瓜,这是言其大端。诗歌接着叙述收瓜一事,笔笔生哀。孤儿受兄嫂驱迫去收瓜是一悲;年幼体弱,不堪其劳,致使瓜车翻倒,此又一悲;路人不予相助,反而趁机白吃其瓜,此更是一悲。孤儿本当斥责路人不义之行,然身单力薄,不足与之抗衡,只好转而苦苦哀乞于人;然而,值此社会崩溃之际,谁还跟你讲仁义道德、仁义亲爱,不仅不帮忙反而乘乱抢瓜,社会的冷漠与人情的淡薄可见一斑。这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警示吧!作者如此周详委折,描写入微,极状孤儿悲苦,严厉抨击了社会与人性的黑暗面,是汉乐府成功运用细节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突出的一例。

  这一段与最后的“乱”词叙事连贯,并反映出孤儿心理的进一步变化。孤儿哀乞路人还他瓜蒂,好让他带回家去点数,冀望因此而减轻兄嫂对自己的贵罚。“独且急归”,是说孤儿要(“独”即将要)赶快回家去,以便在兄嫂风闻覆瓜之事前向他们说明事由。然而当他走近居地,已听见兄嫂“譊譊”怒骂声——他们已经得知此事,不会再听孤儿的解释,等待他的凶毒的后果可想而知。孤儿在投诉无门的境况下,再一次想到已故的父母,想到轻生,这与前面“父母已去”和“下从地下黄泉”相互回应,同时也表现出孤儿覆瓜之后,其心理由侥幸到绝望的急剧转变。

  全诗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较完整地反映出孤儿命运的线型流程。作品艺术上的这种构思与主人公孤儿的身份正相适宜,因为孤儿的痛苦不仅表现在他平时干活的繁重劳累,还反映在他无人可与诉说,无人愿与交谈的孤独处境;他的痛苦也不单是来自一时一地突发的事端,在长年累月供人驱使和遇到的大量琐碎细事中都无不伴有他哀痛的泪水。故作者选择自述方式,通过许多生活琐事来反映孤儿痛苦的一生,更具有真实感。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讲述者话题中心比较分散。一会儿写不堪兄嫂使唤,一会儿写他自己体貌瘦羸龌龊,衣饰不完,一会儿写郁结心头的悲怆怨怒,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出现构成一个周期,整首诗主要就由它们回复迭现的变化而组成。孤儿话题中心的分散,一方面反映了他因痛苦而变得烦乱无绪的心境,另一方面,这种讲述方式正是智力尚弱的未成年人谈话的特点,与他的年龄恰好相合。

  作品语言浅俗质朴,句式长短不整,押韵较为自由,具有明显的口语型诗歌的特征。

érxíng

míng liǎnghàn 

érshēng shēng mìngdāng 
zàishí chéngjiānchē jià 
 xiōngsǎolìngxíng 
nándàojiǔjiāng dōngdào 
yuèláiguī gǎnyán 
tóuduōshī miànduōchén 
xiōngyánbànfàn sǎoyánshì 
shànggāotáng xíngdiàn殿xiàtáng 
érlèixià 
shǐ使zhāoxíng shuǐláiguī 
shǒuwéicuò xiàfèi 
chuàngchuàngshuāng zhōngduō 
duànchángròuzhōng chuàngbēi 
lèixiàxièxiè qīnglěilěi 
dōng xiàdān 
shēngyuè zǎo xiàcóngxiàhuángquán 
chūndòng cǎoméng 
sānyuècánsāng liùyuèshōuguā 
jiāngshìguāchē láidàohuánjiā 
guāchēfǎn zhùzhěshǎo dànguāzhěduō 
yuànhuán xiōngsǎoyán 
qiěguī dāngxīngjiào 
luànyuē zhōngnáonáo yuànchǐshū 
jiāngxià xiōngsǎonánjiǔ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
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谁知妙,子期能识宫商调。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学人争笑。
曲中哀怨谁知妙,子期能识宫商调。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学人争笑。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男儿立志需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男儿立志需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草堂吟》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薛令之,福建长溪县(今福安)人。福建那个地方在唐朝时还是很闭塞的,读书做官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事。“家贫耽读人皆笑”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风气。饭都吃不上,还读什么书呀!不过薛令之是个有志向的人,从他诗中所说到的“苏秦与韩信”、“佩黄金印”、“自古公侯未遇时”等语句来看,完全是“觅封侯”的架势。神龙二年(706),薛令之考上进士,成为福建第一位进士。开元中,官左补阙、太子侍讲。应该说基本上实现了他的理想。

  这首诗是写他在灵谷草堂读书情形的。开头四句写草堂读书,草堂坐落在灵岩山谷,诗人就在草堂读书,一直读到很晚。这里人迹不到,惟有白云相伴。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白云缭绕,平添了一种高洁的意蕴,也富含隐逸的味道。

  “春日”四句写草堂生活,一是垂钓,一是弹琴。写垂钓还是春光烂漫的,写弹琴就写出愁绪来了。“猿鹤寥寥愁转深”中的“猿鹤”如何解释?“寥寥”又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人说:“胡猿野鹤也像是暗喻着一些政坛小人。”不过,这种说法太复杂了,当时的薛令之还是个青年,还没有踏入政坛,对朝廷中的变故不可能了如指掌,而且,接下来的“寥寥”又作何解释呢?另有人注释时转引了《太平御览》中《抱朴子》的话:“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猿鹤”并用,应该说就是用了这个典故,其意也就是“君子为猿鹤,小人为虫沙”,那么“寥寥”也就是“数量少”的意思。于是他“携琴独理仙家曲”,“仙家曲”是指高妙的琴曲,一般人自然无法理解。

  “曲中”四句,上接“仙家曲”,是写他的忧愁。在薛令之当时所处的环境里,一来没有同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不能不是读书人的忧伤,“子期能说宫商调”折射出没有知音的苦恼;二来读书的行为不为人理解,“家贫耽读人皆笑”便是说明这种情况的。尤其是在没有读出成就之前(鱼未成龙剑未飞),更是如此。

  当然,他自己是信心满满的,“君不见”四句是他引用的论据,“家贫”就不能“耽读”了吗?你看苏秦和韩信都是出身贫苦,而后来却成为大人物。苏秦是古代苦学的典范,“引锥刺股”是他的典型事例。

  最后四句是勉励自己坚持读书。“男儿立志需稽古”是说他在古人的事迹中得到了鼓舞,那些“公侯”在没有遇到圣明的君主前,他们都是耐得住寂寞,刻苦攻读的。这些事例说服了自己,更坚定了他读书求进的志向。

cǎotángyín--xuēlìngzhī

cǎotángzàilíngshānqínshīshūxiàngdēngzhúcháiménbànyǎnrénwéiyǒubáiyúnxiāngbàn宿

chūntóuchuídiàoguīhuāxiàoyīngfāngcǎo绿yuánliáoliáochóuzhuǎnshēnxiéqínxiānjiā

zhōngāiyuànshuízhīmiàozinéngshígōngshāngdiàowèichénglóngjiànwèifēijiāpíndānxuérénzhēngxiào

jūnjiànqínhánxìnshuízhīshìyīngjùncháoshèngmíngjūnyāojiānpèihuángjīnyìn

nánérzhìyàndēngqiánshūgōnghóuwèishíxiāotiáozhǎngshānzhōng

夫子不自衍,世人知者稀,
夫子不自衍,世人知者稀,
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
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
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
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

  夫子不自炫,世人知者稀,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夫子:指崔全。自炫:自我夸耀以求仕进。阮氏酒:西晋阮籍避祸全身,远离司马氏政权,以嗜酒为由,求为步兵校尉,终日酩酊,遗落世情。此处指崔全不以干君、谄媚官宦为务,故而被放。老莱衣:指春秋时的隐者老莱子。老莱子行年五十,父母犹存,着五彩斑斓衣以娱双亲。后常以“老莱衣”表示孝养父母至老不衰,见《初学记》卷十七《孝悌篇》。此处暗合诗题“觐省”意。此四句写崔全因其洁身自好,不务谄媚,不矜夸以干人君,故而知音者少,名声不外达。虽微官暂寄,然遗落世情,终被再放归省。诗人表达对崔全人格的赞赏,也对其不被重用表示同情和惋惜。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渭北:指渭水流域,在陕西一带,渭水流经长安。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此处指崔全回归的洛阳。楚千旬:用《韩非子》卷四《和氏》典。将:持。此处用楚王自惑喻崔全不得君臣遇合。片玉将归:喻崔全为怀瑾握瑜之才而不得重用,被放回乡。此四句写长安春草新发季,东都洛阳也值繁花烂漫时。诗人想象崔全将去的洛阳,以春之盎然生意抚慰友人远行被放的孤寂苦闷。结句用典故暗喻友人的磊落胸襟、良玉之器不得重用,如璞玉之真价难以被人赏识。

  首二句作者以慧眼独识英才为好友叹息。出笔即开门见山,诗人义愤填膺、仗义伸屈之情溢于言表。五、六句以写景点示季节,用语平淡中有新奇,自然中有新巧,已现岑参后期追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瑶《河岳英灵集》)的诗歌艺术风格之端倪。诗中典故的运用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咀嚼。

参考资料:
1、 岑参集: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山西: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年

sòngcuīquánbèifàngguījìnxǐng

cénshēn tángdài 

yǎn shìrénzhīzhě 
láiqīngruǎnshìjiǔ zhuólǎolái 
wèiběicǎoxīnchū guāndōnghuāfēi 
chǔwángyóuhuò piànqiějiānggu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¹前明月光,疑(yí)²是地上霜(shuāng)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注释:¹床:今传五种说法。一指井台。二指井栏。三“床“即窗”的通假字。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²疑:好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头¹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¹举头:抬头。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49-250 .
2、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33-334 .

jìng

bái tángdài 

chuángqiánmíngyuèguāng shìshàngshuāng 
tóuwàngmíngyuè tóuxiāng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江上西山¹半隐堤(dī),此邦²台馆³一时西。
译文:江上西山遮掩了一半江堤,此处的楼台馆阁一时间全都朝西。
注释:南堂:在临皋亭,俯临长江,是作者贬谪黄州后居住的地方。¹西山:即樊山,在今湖北武昌西,与赤壁隔江相对,上有苏园,为苏轼贬居黄州时的读书处。²此邦:指黄州。³台馆:楼台馆阁。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¹
译文:独有南堂建造在西南方向,可以卧看千张风帆在浅滩收起。
注释:¹浅溪:谓浅滩,近岸水浅处。

nántángshǒu ·

shì sòngdài 

jiāngshàng西shānbànyǐn bāngtáiguǎnshí西 
nántángyǒu西nánxiàng kànqiānfānluòqi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