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枝开傍石桥西,纵有寒香蝶不栖。何似南山千百树,梨花落寞路都迷。
数枝开傍石桥西,纵有寒香蝶不栖。何似南山千百树,梨花落寞路都迷。

méiyòngliǔzhōuyángcūnyùn--língyúnhàn

shùzhīkāibàngshíqiáo西zòngyǒuhánxiāngdiéshìnánshānqiānbǎishùhuāluòdōu

凌云翰

凌云翰

浙江仁和人,字彦翀。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坐事谪南荒。有《柘轩集》。 ▶ 6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晚出小城,落日行江岸。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
春晚出小城,落日行江岸。人不共潮来¹,香²亦临风散。
译文:春日傍晚离开富阳城关,踏着落日走在富春江畔。钱江潮水不能将心上人带来,她临风为我祈祷香烟也已飘散。
注释:富阳:今富阳市,位于杭州西南,富春江下游。¹共潮来:心爱的人和潮水一起到来。²香:祈祝燃香的轻烟。
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行雨梦魂消,飞絮心情乱。
花谢小妆残,莺(yīng)困清歌断¹。行雨²梦魂消,飞絮(xù)³心情乱。
译文:凋谢的花枝是她憔悴的娇容,黄莺困懒是她弦绝歌断。一夜雨声使我辗转无眠,天睛絮飞搅得我心烦意乱。
注释:¹“花谢”二句:睹物恩人,从而产生设想。²行雨:春雨淅沥。³飞絮:柳絮飞飘。

  《生查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惜分飞·富阳僧舍作别语赠妓琼芳》一样,皆是他辞官后,行于富阳途中所作。

  词的上片,首句写词人在暮春傍晚时分,独自离开富阳县的山城,行至富春江畔。富阳县位于杭州府西南,富春江的下游。词人眺望江面,雾霭茫茫,斜晖脉脉,在这黯然萧索的氛围中,强烈的怅意和思念占据了词人的心。“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就是词人所惆怅所思念的事情了。词人深感遗恨的是,钱塘潮水不能将心爱的人带到身边,而那女子为自己祈祝燃香,香烟则随风飘散了。人既不能来,香也闻不到,祈愿是枉然,寄信更不通,这令词人深感痛苦。

  词的下片,表面是写景,实际是借景物写人。“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两句写所思之人的花容憔悴、困慵无绪,再也无心抚弦歌唱了,这是词人睹物思人,从而产生的设想;而尾句“行雨梦魂消,飞絮心情乱”则是词人此地此时的实感。深夜春雨淅沥,点滴至明,令人无法安睡,更增添词人羁旅的烦闷;“飞絮”一句,写天明登程,路上独行,风中柳絮,飘来飘去,又勾起词人由于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瞻望前途渺茫,漂泊无定的惆怅心绪。

  作者思人之痛苦,念己之悲凉,瞻前则渺渺,顾后亦茫茫,这百感交集、愁肠百结的难言之隐,用一个“乱”字作结,则通篇的睛目即现。心乱如麻,难以梳理;心乱如潮,无法平静,在词人的眼里,大自然的春天、花鸟、山水、风雨、柳絮等等毫无美感,只平添迷离惝恍、凄恻悲凉,恼人烦乱。这首词在写作上的高妙就在于,通篇无一句不愁,而无一句有“愁”字。用景物喻人物,做到物我双会,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力。

shēngcházi··yángdàozhōng--máopāng

chūnwǎnchūxiǎochéngluòxíngjiāngànréngòngcháoláixiānglínfēngsàn

huāxièxiǎozhuāngcányīngkùnqīngduànxíngmènghúnxiāofēixīnqíngluàn

封丘作
我本渔樵(qiáo)¹孟诸(zhū)²野,一生自是悠悠³者。
译文:我本来是在孟渚的野外打渔砍柴的人,一生本是十分悠闲的。
注释:¹渔樵:打渔砍柴。²孟诸:古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³悠悠:闲适貌。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¹狂歌草泽²中,宁堪³作吏(lì)风尘下?
译文:我这样的人只可在草莽之间狂放高歌,哪堪身居卑职,经受尘世扰攘之苦。
注释:¹乍可:只可。²草泽:草野,民间。³宁堪:哪堪。⁴风尘:尘世扰攘。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yì)¹无所为,公门²百事皆有期³
译文:只觉得小小城镇没有什么可做的,身在公门却什么事都有期限。
注释:¹小邑:小城。²公门:国家机关。³期:期限。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¹,鞭挞(tà)黎庶(shù)²令人悲。
译文: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长上的繁文缛节已经令我心力交瘁,奉命驱策百姓更让我感到悲哀。
注释:¹碎:一作“破”。²黎庶:黎民百姓。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¹来向家问妻子²,举家³尽笑今如此。
译文:回到家中向家人征询意见,全家都苦笑着说,现在竟是这样。
注释:¹归:一作“悲”。²妻子:妻子与儿女。³举家:全家。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¹应须南亩(mǔ)²,世情³尽付东流水。
译文:生计还是应该以耕田为主,世事人情都交付给那东流而去的江河之水吧。
注释:¹生事:生计。²南亩田:泛指田地。³世情:世态人情。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¹安在哉,为衔(xián)²君命且³迟回
译文:我梦中都在想念着的故乡在哪里呢,因为奉了君王之命暂时欲去又未去。
注释:¹旧山:家山,故乡。²衔:奉。³且:一作“日”。⁴迟回:徘徊。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¹徒为尔,转忆陶潜²归去来³
译文:我现在才知道梅福当年辞官隐居读书只是为了这个,我又想起陶渊明曾经弃官归田而创作的《归去来辞》。
注释:¹梅福:西汉末隐者。曾任南昌县尉,数次上书言事。后弃家隐遁,传说后来修道成仙而去。²陶潜:即陶渊明,东晋诗人。³归去来:指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版本一)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版本一)
封丘县
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破,鞭挞黎庶令人悲。
拜迎长官心欲破,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版本二)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版本二)

  在封建社会方面县吏执行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参与压迫百姓。这首诗就写出了诗人任职期间在履行“拜迎官长”“鞭挞黎庶”等奉上欺下活动时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开头四句高亢激越,这是压抑已久的感情的迸发。县尉只不过是“从九品”的卑微之职,主管的无非是捕盗贼、察奸宄一类差使。对一个抱负不凡的才志之士来说,是不甘堕落风尘,做个卑微的小吏的。他不由怀念起当年在孟诸(古泽薮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混迹渔樵”、自由自在的生活。“乍可”“宁堪”相对,突出表现了诗人醒悟追悔和愤激不平的心情。不需要烦琐的描绘,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形象便突兀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了。

  “只言”以下四句,紧接“宁堪作吏风尘下”,加以申述发挥,感情转向深沉,音调亦随之低平。诗人素怀鸿鹄之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到封丘作县尉,乃是不得已而俯身降志。当初只以为邑小官闲,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更受不了的还有“拜迎长官”“鞭挞黎庶”时的难堪,这对高适是莫大的屈辱,不能不“心欲碎”,“令人悲”。这两句诗可见诗人洁身自爱的操守,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朽黑暗,对仗工整,情感激烈。

  一腔悲愤实在难以自抑,那就回家向亲人诉说诉说吧。不料妻室儿女竟都不当一回事,反而责怪自己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自己严肃认真的态度倒反成了笑料,这更可悲。家人的“笑”,正反衬出诗人的迂阔真率,不谙世事。既然如此,只好弃此微官,遂我初服:“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还是抛弃世情,归隐躬耕去吧。然而,眼前还是思归而不得归:梦魂萦绕的旧山不可得见;受命为官,一时又还交卸不了。没有圣明的君主在位,一个小小的县尉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汉代的南昌尉梅福,竭诚效忠,屡次上书,结果还是徒劳,左思右念,倒又想起欣然而赋《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了。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高适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也就是诗的情意真挚,并且气势充沛,造语挺拔。此诗很能体现这个特点。全诗运用质朴自然、毫无矫饰的语言,扣紧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称心而言,一气贯注,肝胆照人,正是这诗感动读者的力量所在。全诗四段,不堪作吏是全篇的主意。开头四句,从高处落笔,自叙本来面目,说明不堪作吏的原由,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从客观现实申述不堪作吏的实情,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照,感情转为沉痛压抑。第三段拓展第二段的内容,表明摆脱这种不堪,提出弃官归隐的愿望。第四段就第三段的意思急转急收,因一时不能摆脱作吏的客观碍难,也就更加向往归隐,与第一段遥遥照应。结构严整而又有波澜起伏,感情奔泻而又有旋跌宕之姿。

  此外,这首诗结尾含蓄,扩大了诗歌的容量。诗以“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结束,既能使人想到西汉末年和东晋时期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从而与现实紧密相联系,又能令人想到梅、陶人格的高洁;既有历史的广度,又有现实的深度;耐人寻味。

  在句法上,全篇每段四句的一二句为散行,三四句是对偶。如此交互为用,经纬成文,既流动,又凝重;四段连结,造成反复回环的旋律。对偶的一联中,不仅字面对仗工整,而且都是一句一意或一句一事,没有意思重复的合掌,显得整饬精炼;更因虚词的承接照应,诗意联贯而下,语势生动自然,成为很好的流水对,读来便觉气势流转,绝无板滞之病。全诗每段一韵,依次为:仄声马韵、平声支韵、仄声纸韵、平声灰韵。这样平仄相间,抑扬鲜明,随着诗的感情变化,音韵也起落有势,增加了声调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徐永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7-388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夜莺(yīng)啼绿柳,皓(hào)¹月醒²长空。
译文:小满时节,夜莺在茂盛的绿柳枝头自由自在地啼鸣,明月照亮了万里长空。
注释:¹皓:洁白、明亮。²醒:明显、清楚,小满时节,天空澄澈,弯月挂空,也显得耀眼明朗。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最爱垄(lǒng)头麦,迎风笑落红¹
译文:我最喜欢观看这个时节田垄间的麦子了,在初夏的风中轻轻摇曳笑看那满地落红。
注释:¹落红:指落花。

jué ·xiǎomǎ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yīng绿liǔ hàoyuèxǐngchángkōng 
zuìàilǒngtóumài yíngfēngxiàoluòhóng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赵郡(jùn)¹苏轼,予之同年²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wèi)³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hóng)壮隽(juàn)伟,善反复驰(chí)(chěng),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kuí)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译文:赵郡苏轼,是我同年中考的朋友。他从四川写信到京师给我,称道四川的两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青人。不久,黎生携带了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携带了他的几千字的文章,屈尊来拜访我。我读了他们的文章,的确是宽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照应,气势奔放,充分表达了事实和道理,而他们的才力豪放纵逸,好似没有尽头。二生固然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读书人,苏君因此也可以说是善于知晓人才的人了。
注释:¹赵郡:即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因祖籍是赵郡,所以作者称赵郡苏轼。²同年:同年中考的人。曾巩和苏轼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³遗:赠予。⁴黎生、安生:生平不详。⁵辱:谦词。这里是屈尊的意思。⁶闳:宏大。⁷隽:意味深长。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顷之¹,黎生补²江陵府司法参军³,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译文:不久,黎生补缺江陵府的司法参军,即将远行的时候,请我以言相赠。我说:“我知道你,已经在内心深处留下你的印象了,还需要在形式上用语言加以表达吗?”黎生说:“我和安生都学习这种骈文,同乡都讥笑我们,认为不切合实际。现在请求您赠言,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看法。”我听了这些话,连自己都克制不住笑了。
注释:¹顷之:不久。²补:充任。³司法参军:官名,掌刑法。⁴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¹,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jù)²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³
译文: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知道符合世俗;只知道记住圣贤之道,却不知道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就是我现在还遭受困厄的缘故,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啊!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如今您的不切实际,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这不过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罢了,担忧同乡讥笑。像我的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归去,将要重重的得罪他人,哪里还只是被讥笑?那么像我这样的人,对于你们将要说些什么呢?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就可以符合世俗,必定违背古人,就要随同世俗,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的疑惑,那么这样,必定能够选择而取其正确的途径。
注释:¹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²庸讵:岂,难道,怎么。³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译文:于是,我书写这些话来赠送给两位,并给苏君看看,认为我们的话怎么样呢?

  这是曾巩撰写给同年好友苏轼推荐的两位青年 (黎生和安生) 的赠序。作者针对黎生提出的写作古文遭到时人非议讥笑一事,表明自己的见解,委婉地告诫黎、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迎合世俗,放弃自己的原则,热情鼓励他们要有勇气走自己的路。

  全文一共共分三段。首段叙述黎、安的来历。黎、安二生都为蜀人, 但并不曾与曾巩相识。作者曲尽笔意先写好友苏轼来信引荐之故,“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 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曾巩和苏轼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又都是文坛上两颗相映生辉的星座, 苏君的推荐是曾巩留意黎生、安生二人的重要原因, 并非无故牵扯。不久,黎、安二生就各持其文来见曾巩, 于是作者读黎生“数十万言”, 安生“数千言”的文章, 感到二人文章实在是“闳壮隽伟, 善反复驰骋, 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 若不可极者也”, 给予了很高评价。且由文及人, 想到黎、安二生确是“魁奇特起之士”,而苏轼也如伯乐识马, 善荐才子, 令作者感喟。

  第二段继由黎生之口,提出了迂滞疏阔——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问题。但作者题目云赠“二生”, 文中却单提参军黎生求赠言, 因“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 请予言以为赠”, 作者便说既然已经心契相知, 就不需要写序言表达出来。 于是从黎生的答话中牵引出安生, 实际上这是补救之笔,关键是道出了文章的主旨“迂阔”。“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 盖将解惑于里人。”至此, 将赠言之故委婉表达,而作者闻言之后, 感触颇深, 因其笑迂阔一语, 即从“迂”字生情, 将己扯入,而“世之迂阔, 孰有甚于予乎?”作者将自己的迂阔概括为知信古而不知合世, 知志道而不知同俗, 说似自嘲, 实则自况, 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肯定。作者因博学知古而兴趣高远, 显出与世不同的特性来;因矢志于圣人学者之道而超尘拔俗, 因此难免招致世俗的毁誉, 而作者仍独善其身, 径直前行,“困于今而不知”,“迂阔”之大, 无人堪当比拟。而作者以己“迂”之大, 更进一步、更高一层论述“迂”的含义, 令人心领神会, 议论极为得体。作者以自己虽长期受世人嘲笑, 也绝不苟合世俗, 以至于“困于今而不自知”的坚定态度和忘我精神为例, 心平气和地劝勉对方, 分析利弊,处处为“二生”细心着想, 毫无师长训示晚辈的架子, 反而使人从他为自许自叹中受到教益和鼓舞。因此, 他说“二生”的“迂”和作者的“迂阔”相比,其“迂”甚小,如果“使生持吾言”回故里,那么,“庸讵止于笑乎?”这种慨叹,实际上是以反问的语气鼓励“二生”坚持自己的道路,不必顾虑世俗之人的非难嘲笑。

  感慨之后,第三段一开始便照应前文,从正面写赠言之意,仍以“迂”字为中心,极抒笔墨,大肆渲染,“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右;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文中反复突出了二者的矛盾:如果说作者的迂是好的,而黎、安二生担心的正是这个,如果说它是不好的,那么就能迎合世俗而违背古之天理,流于庸俗而悖于圣人之道,其实作者一直在肯定自己“迂阔”的人生态度,也在晓喻黎安二生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为世俗的毁誉困扰,方能有所成就的所谓主人之道。“解里人之惑”和“知古”“志道”是两种不可调合的人生态度,这只能凭一个人的志向去取舍、追求,作者不能越俎代庖,因此作者在阐明二者的高远浅近后,留给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同时也以“并示苏君”照应了开头部分提及的由苏轼介绍和作者给黎安二生写赠序的缘起,首尾相应,环环相扣,可谓构思缜密。

  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递进法,即一层接一层,一层高于一层,层层递进,顺序论述,《古文观止》按云:“文之近俗者,必非文也。故里人皆笑,则其文必佳。子固借迂阔二字,曲曲引二生入道。读之觉文章生气,去圣贤名教不远”。本文通篇以“里人笑为迂阔”一语步步引发,从作文上引到立身行己上去,命题落落大方而论事又细致入微。文章读来似嘲似解,总是自信十足,而以迂阔与不迂阔听人自择,厉中带婉,意尽其意,文尽其妙。通观全篇,“无法不备、无处不切”(《古文笔记注》),文章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厚,古今并举,涵含颇深。特别是其中论志道知古之说,对读者选择人生的道路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此文风格虽逊于韩愈、苏轼之文的奇变恣肆,但也自成一格,醇稳质实,广为人们诵读。可见,曾巩名列八家确有其独特高妙之处,南宋理学家朱熹就非常喜欢曾巩的文章。曾巩的文章纡徐百折,转入幽深,能曲尽笔意,从这篇文章就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zèngānèrshēng

zēnggǒng sòngdài 

    zhàojùnshì zhītóngniányǒu shǔshūzhìjīngshīwèi chēngshǔzhīshìyuēshēng ānshēngzhě érshēngxiéwénshùshíwànyán ānshēngxiéwénshùqiānyán  wén chénghóngzhuàngjuànwěi shànfǎnchíchěng qióngjìnshì ércáizhīfàngzòng ruòzhě èrshēngwèikuízhīshì érjūnwèishànzhīrénzhě 

    qǐngzhī shēngjiānglíngcānjūn jiāngxíng qǐngyánwéizèng yuē  zhīzhīshēng zhīxīn nǎijiāngyánxiāngqiúwài  shēngyuē  shēngānshēngzhīxuéwén zhīrénjiēxiàowéikuò jīnqiúzhīyán gàijiāngjiěhuòrén  wénzhī érxiào 

    shìzhīkuò shúyǒushèn zhīxìn érzhīshì zhīzhìdào érzhītóng suǒkùnjīnérzhī shìzhīkuò shúyǒushèn jīnshēngzhī wénjìn zhīxiǎozhěěr huànwéixiàozhīrén ruòzhī shǐ使shēngchíyánérguī qiěchóngzuì yōngzhǐxiào ránruòzhīshēng jiāngyánzāi wèizhīwéishàn huànruò wèiwéishàn yǒushì wéi yǒutóng dào shēngjiěrénzhīhuò shìyān néngérzhī 

    suìshūzèngèrshēng bìngshìjūnwéi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yǔ)¹文章²老更成³,凌云健笔意纵横
译文: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有了高超雄健的笔力,做文章时文思如潮、挥洒自如。
注释:¹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²文章:泛言文学。³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⁴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⁵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今人嗤(chī)¹流传赋,不觉前贤²畏后生³
译文:当时( 唐朝 )的人讥笑庾信传下来的文章,以至于庾信都“害怕”他们了(主要是反话,讥讽讥笑他文章的人)。
注释:¹嗤点:讥笑、指责。²前贤:指庾信。³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

wèiliùjué··--

xìnwénzhānglǎogèngchénglíngyúnjiànzònghéng

jīnrénchīdiǎnliúchuánjuéqiánxiánwèihòu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