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诗者悉豪雄,男子身穷道不穷。
为问何凭游海内,唯应所恃在胸中。
渡过淮水即河水,路背南风多北风。
谁料褐衣抱珠璧,九霄夜月贯长虹。
送君诗者悉豪雄,男子身穷道不穷。
为问何凭游海内,唯应所恃在胸中。
渡过淮水即河水,路背南风多北风。
谁料褐衣抱珠璧,九霄夜月贯长虹。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葫芦提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fù)内丹¹,泼煞²心头火。葫芦提³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译文:一边饮酒一边想着这样的日子在人的一生中也是很难得的。岁月无情,时时刻刻,都在消磨着短暂的人生。只希望有一天能修心养性,跳出尘世,扑灭郁积在心中的火气,才能告别烦恼。在酒中过着稀里糊涂的生活。我渴望着有朝一日,纵情高歌,进入万里云山,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任凭你怎样的嘲讽讥刺或不能理解,我也是听之任之,由它去吧!
注释:¹腹内丹:即“内丹”。宋元之际的道教主张以体内的“精”“气”为药物,以“神”去炼,认为这样人就会忘却人间是非和私心杂念。这里借指修养性情。²泼煞:扑灭。³葫芦提:当时的俗语,指稀里糊涂。

  散曲第一句借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 “消磨”句是进一步的补充,给人以惆怅的感觉。二句指皈依道家炼丹修道,以扑灭心头之火。道家丹鼎派主认为,内丹炼成即成仙,就能扑灭心头火。依此可以推想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似有许多愤慨和不平,又只能强自压抑,这里不过是借助道教语言表达内心的痛苦罢了。“消芦提”句转回醉洒,要在稀里糊涂中“闲过”——这仍可理解为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谋求摆脱的方法。最后二句,幻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置旁人讪笑于不顾。说明他超脱的愿望是何等强烈。

  全曲字面表现得旷放通脱,但读者可以感悟到作者的感情是压抑的。由于使用了一些衬字,曲子显得通俗和流畅。这首曲写诗人借酒浇愁,透露出自己虽然官居高位,但有无数的烦恼,希望有一天能远离官场,修养自己的品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语言浅白,自然,流畅,表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 日月消磨。”我一边饮酒一边苦苦地思索,其实象这样以酒浇愁的日子,在人的一生中也是很难得的。岁月无情,时时刻刻,都在消磨着短暂的人生。

  “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只希望有一天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修心养性,跳出尘世,扑灭郁积在心中的火气,才能告别烦恼。

  “消芦提醉中闲过。”提着装满美酒的消芦,自由自在地过着散淡的酒中生活。

  “万里云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我渴望着有朝一日,纵情高歌,进入万里云山,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任凭你怎样的嘲讽讥刺或不能理解,我也是听之任之,由它去吧!

  酒,似乎是古代诗人的良伴,无论开心还是不开心,把酒当歌,以宣泄繁杂的心绪,尽显男儿豪迈的本色。此刻的诗人,对酒自问,醉言醉语,饶有兴趣意味深长着。他问酒知不知道人生?呵呵,酒自然不知!所以他告诉酒说,人刚开始时什么都不知道,是没有什么感情的。可是时间久了,就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变成了欲说还休梦已阑的老者。就好像一个原本胸怀大志的青年看尽了世态炎凉儿日渐圆滑,不再那么有棱有角,不再那么坚持,凡事都无所谓了,只要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顺心,就不必去理会旁人的眼光。

  平心静思,似乎真的感觉到了作者心中那股淡淡的哀愁与无奈,从心底涌出了一种叫做心酸的东西来。仿佛人生没有永远的快乐,能真正拥有快乐的就只有孩提时代了,也许孩提时代的纯真无邪是为了弥补往后人生路上倍尝的悲欢吧。

  真闹不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人来与我们交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境遇来让我们经历,进而碰撞摩擦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火花来,是佛家所谓的砺炼吗?可是为什么要有这些磨砺呢?是智者所说的那种磨平了棱角就能够变得越来越圆滑吗?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圆滑呢?孩童不圆滑,可人人都喜欢和羡慕他们的纯真,难道率性点不好么?

  然而世事就是这样辩证的,人性的圆滑,正是为人处事上的一种境界,一种修为,是与人相处的一种智慧。我们既要修身养性,做一个人人亲善的好人,又要压抑自己的率性来自强自律,等到真正做到了“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的那一刻,我们就会发现人生好美!于是,哼着小曲儿,心态平和,心境美好,心灵回归到大自然一样的纯净。到那个时候,任凭谁在说三道四,冷嘲热讽,刻薄挖苦,不能理解,我们也能够做到听之任之,爱咋地咋地,随他的便去吧。

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谩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楚江¹(méi)²,湘娥³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谩(màn)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译文:这水仙花,就是潇湘妃子无疑。我初见时,她在江边伫立,默默无语,清泪滴滴。她那淡淡的春意,似有缕缕的哀思。她争个儿在东风里摇曳,满腔春情向谁寄?她步履轻盈地走来,带着萧瑟冷寂的秋意。只要是她经过的地方,便有袅袅清香飘起。曾记得汉宫里,那金铜仙人捧着承露盘,亭亭玉立在明月底。
注释:¹楚江:楚地之江河,此处应指湘江。²湄:河岸,水与草交接的地方。³湘娥:湘水女神湘妃,舜二妃娥皇、女英 。此处喻水仙花。⁴乍见:忽然看见;猛一见。⁵芳思:美好的情思。⁶凌波:本指起伏的波浪,多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借指其人。⁷谩:徒,空。⁸汉宫仙掌:汉武帝刘彻曾在建章宫前造神明台,上铸铜柱、铜仙人,手托承露盘以储甘露。⁹亭亭:直立的样子;独立的样子。
冰弦写怨更多情,骚人恨,枉赋芳兰幽芷。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小窗净、沉烟熏翠袂。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
冰弦¹写怨更多情,骚(sāo)²恨,枉赋芳兰幽芷³。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小窗净、沉烟熏翠袂(mèi)。幽梦觉,涓(juān)清露,一枝灯影里。
译文:琵琶吟怨更多情,它能道尽水仙的幽怨无极。诗人枉自赞美芳香幽雅的兰芷,却不把高洁的水仙提及。有谁叹赏她的国香风味?谁谁理解她的渺远幽思?我将与她相伴相依,共同度过严寒的冬日。明净的小窗里,我为她燃起沉香熏素衣。每当幽梦醒来,见她一身清露涓涓滴,娉娉婷婷在灯影里。
注释:¹冰弦 :指筝 。此处喻水仙。²骚人:指屈原。后亦泛指诗人,文人。³芷:草本植物,开白花,有香气。⁴国香:指极香的花,一般指兰、梅等。亦用于赞扬人的品德黄此指水仙。⁵岁寒:指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⁶沉烟:指点燃的沉香。⁷翠袂:喻水仙叶。⁸幽梦:隐约的梦境。⁹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这首词写得宛转轻灵,工于寄托,于淡淡的语气中寄寓词人曲折蕴藉的情感,仍然具有自己新颖的角度和鲜明的个性。

  上片写水仙。开端三句:“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词人把水仙观照为湘娥,用风神清洁、凝眸含泪的湘水之掩辣趁动人的情状笼罩全仙徒然伫立着,无人爱怜,美好情思无所寄托,而一个“空”字则把词人失意、怅惘、落寞的情绪流礴尽了,抒发出人品高洁而难有知音的慨叹,于咏物中写出了词人的心、情。“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是由春入秋,秋是虚写,是词人的心理感受,散发出无边萦瑟轻冷的寒意。“香云随步起”描写水仙之娜香缭绕上升,仪态袅娜。此词写到这里,于淡淡的动人哀思的春意中给人增添了一份冷寂的秋感。读者可体会得到这是词人心境凄黯的写照。上片结句“漫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当是由眼前景物水仙联想到汉宫前捧承露盘的金铜仙人在明月下的亭亭玉影。词人所感,与所谓“感时花溅泪”者同一苦衷。“漫”与上文的“空”字照应,宛转地抒发了词人对宋室的眷念但却无所作为的怅惘之怀。

  下片写人惜水仙,进一步写情思。“冰弦写怨更多情,骚人恨,枉赋芳兰幽芷”,“怨”字道出了全词主题。这几句词人命意用辞很有独到之处:以有声的冰弦比无声的水仙,把视觉感受错置为听觉感受,于视觉之外再获得听觉上的美感。下二句“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传统诗词中常以兰为国香,这里词人则以水仙为国香,认为它春思悠远,韵味深长,感慨此国香风味不为世人欣赏、怜爱,这与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中的“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至此,词笔一转,着重写到自身,“相将共、岁寒伴侣”写水仙与人相亲相伴,共作岁寒之友。因水仙冬生,“岁寒”二字正切其性。在词人看来,水仙丝毫不逊色于松、竹、梅岁寒三友。“小窗净、沉烟熏翠袂”,写在惜花者所居处,水仙摆放在明净的小窗前,沉水香的缕缕轻烟缭绕着水仙抽出的绿叶。描写得极其淡雅而意境清幽。结语“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写惜花者一觉幽梦醒来时,灯影中目光迅速地被一枝身上带着涓涓清露的水仙吸引住,语气极淡,然清逸之韵使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借湘妃、洛神来写水仙的芳魂玉魄,极力突出水仙飘逸高洁的品性。综观全词,咏物凝神观照、摆脱凡思,抒情宛转轻灵、淡雅清幽,引事用典十分贴切,又注意到处处照应。作者的才情与功力由此篇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清]上疆村民选编,黄占英注释.宋词三百首·最新注评版[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8):300.
2、 周永忠.宛转轻灵·淡语写深情——周密[花犯]《赋水仙》欣赏[J].阅读与写作,1998(5) :9-9.

xiùluánfènghuāfàn ·shuǐxiān

zhōu sòngdài 

chǔjiāngméi xiāngézhàjiàn yánqīnglèi dànránchūn kōngdōngfēng fāngshuí línglěngqiū xiāngyúnsuí mán hàngōngxiānzhǎng tíngtíngmíngyuè 
bīngxiánxiěyuàngèngduōqíng sāorénhèn wǎngfānglányōuzhǐ chūnyuǎn shuítànshǎng guóxiāngfēngwèi xiāngjiānggòng suìhánbàn xiǎochuāngjìng chényānxūncuìmèi yōumèngjué juānjuānqīng zhīdēngyǐng 
有个人人真攀羡。问著洋洋回却面。你若无意向他人,为甚梦中频相见。
有个人人真攀羡¹。问著洋洋²回却面³。你若无意向他人,为甚梦中频相见。
译文:我十分仰慕一位女子。我同她问话,她却避过脸去,佯装不识。你如果对我全无情意,那为何夜夜梦中都来与我相会呢?
注释:¹攀羡:仰慕。²洋洋:同“佯佯”,假装。³回却面:转过脸。
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风流肠肚不坚牢,只恐被伊牵引断。
不如闻早¹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风流肠肚²不坚牢,只恐被伊牵引断。
译文:不如趁早了此心愿吧,以免我空自魂牵梦系,心乱如麻。因为我这风流性情的人儿再也受不了这种单恋的痛苦了,只怕不只是肠一日而九回,而是要被她牵扯得寸寸断绝了。
注释:¹闻早:趁早。²肠肚:心肠,内心。

lánhuālìngxiāndiào--liǔyǒng

yǒurénrénzhēnpānxiànwènzheyángyánghuíquèmiànruòxiàngrénwèishénmèngzhōngpínxiāngjiànwénzǎoháiquèyuànmiǎn使shǐqiānrénhúnluànfēngliúchángjiānláozhǐkǒngbèiqiānyǐnduàn

上雒郡南六百里,属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大抵先斫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酿黍稷,烹鸡豚,先约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畬田。”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盖剧而掩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耘矣。援桴者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爱其有义,作《畬田词》五首,以侑其气。亦欲采诗官闻之,传于执政者,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辟矣。其词俚,欲山甿之易晓也。
上雒(luò)¹郡南六百里,属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阳。其民刀耕火种²,大抵³先斫(zhuó)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sì)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酿黍(shǔ)(jì),烹鸡豚(tún),先约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畬田。”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dàn)(zhì),鼓噪而作,盖剧而掩¹⁰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耘(yún)矣。援桴(fú)¹¹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¹²爱其有义,作《畬田词¹³》五首,以侑(yòu)其气。亦欲采诗官¹⁴闻之,传于执政者¹⁵,苟¹⁶择良二千石(dàn)¹⁷(jì)贤百里¹⁸,使化天下之民¹⁹如斯民之义²⁰,庶乎污莱²¹尽辟矣。其词俚(lǐ)²²,欲山甿(méng)之易晓也²³
译文:在上雒郡南方六百里,有其属县丰阳、上津,多是深山穷谷,车辙不通。当地农民仍旧采用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是先砍掉山田上的树木,即使是悬崖绝岭,也将树木全部砍到,等到树木干燥后用火焚烧。火势猛烈之时,便可进行播种。之后,用高粱烧酒,煮鸡肉猪肉,在农事季节前约定:“某家在某日要进行畬田。”届时,即使是在数百里外的人,也会带着锄头、斧子按时到来。到了以后就饮酒、吃烤肉,擂鼓高歌后开始耕作,锄土覆盖种子。覆盖好后种子就会生长,不需要再耕耘。耕作时,持桴指挥的人会唱着山歌似的调子勉励大家。而且当地保持着协力耕作的习俗,大家都自觉。我喜爱这种耕作制度的有义气,于是创作《畬田词》五首来发扬当地的风气。同时希望采诗官知道这种风气,上报给执政者,如果执政者能选择贤良的州官和县官,使各地的农民都能像商州人民一样有情谊,则荒地差不多都能得到开垦。用词通俗,是为了让山民容易明白。
注释:畬田:烧荒垦种。畬,《全宋诗》全部作“畲”。词:《宋诗钞》作“调”。有序:《宋诗钞》作“并序”。¹雒:《宋诗钞》作“洛”。²刀耕火种:古时农民,在多山地区开荒,先伐去树木,烧去野草,以灰肥田。³抵:《宋诗钞》作“底”。⁴斫:砍伐。⁵仆:倒。⁶酿黍稷,烹鸡豚:用高梁烧酒,煮鸡肉猪肉。这里指招待客人。豚,小猪,亦泛指猪。⁷至:《宋诗钞》作“集”。⁸啖炙:吃肉食。⁹鼓噪:擂鼓高歌。¹⁰掩:《宋诗钞》作“劚”。¹¹援桴者:司鼓人。桴,打鼓的棒。¹²仆:自称的谦辞。¹³畬田词:《宋诗钞》作“畬田”。¹⁴采诗官:收集采访诗歌的官员。¹⁵执政者:掌理国家政事的官员。¹⁶苟:如果。¹⁷二千石:古代郡守的代称,指州官。¹⁸百里:县令的代称,指县官。¹⁹使化天下之民:以此教化国内的农民。²⁰如斯民之义:像此地农民一样有互助合作的义气。²¹污莱:荒田。²²其词俚:《宋诗钞》作“其则采乎词俚”。俚,指俚语,即民间俗话。²³欲山甿之易晓也:《宋诗钞》作“盖欲山民之易晓也”。
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大家齐力斫(zhuó)¹(chán)²,耳听田歌手莫闲。
译文:大家齐心合力上高峻的山岩砍树烧灰,耳听山歌的同时手不停地劳动。
注释:¹斫:《全宋诗》作“劚”。²孱颜:通“巉岩”,高峻的山岩。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各愿种成千百索¹,豆萁(qí)²禾穗满青山。
译文:各家都希望种上千百索的庄稼,豆子和稻谷的果实遍布在山中。
注释:¹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宋诗钞》作“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以为田数。”²豆萁:豆茎,这里泛指豆类作物。
杀尽鸡豚唤劚畬,由来递互作生涯。
杀尽鸡豚唤劚(zhú)(shē),由来递互¹作生涯²
译文:杀鸡杀猪招待前来助耕的乡亲,这里向来以交替互助为谋生的办法。
注释:¹递互:交替互助。²生涯:生活,活计。
莫言火种无多利,树种明年似乱麻。
莫言火种无多利,树种明年似乱麻¹
译文:不要说烧山种谷没有什么好处,明年树木就会茂盛如丛生的麻。
注释:¹树种明年似乱麻:作者自注:“种谷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获济。”树种,《全宋诗》作“禾树”,《宋诗钞》作“林树”。
数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
¹声猎猎²酒醺(xūn)醺,斫上高山乱入云。
译文:在山中四面回应的鼓声、人声中喝酒喝得足足的,登山砍柴烧灰直到被云雾缭绕。
注释:¹数:《全宋诗》作“鼓”,《宋诗钞》作“谷”。²猎猎:风声,这里用来形容山中四面回应的鼓声、人声。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¹
译文:自种自收而能够满足自家吃用,连尧舜是我们的国君都不知道。
注释:¹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取《击壤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之意。尧舜,唐尧、虞舜,古时的贤明帝王。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¹耕岂有偏²
译文:耕完北山的田就去耕南山的田,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哪会有偏心?
注释:¹刀:《宋诗钞》作“力”。²岂有偏:没有偏心,指互相帮助,公平无私。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愿得人间皆似我¹,也应四海²少荒田。
译文:希望种田人都像我们这样合作,这样天下就不会有荒废的田园。
注释:¹皆似我:都像我们一样的互助合作。²四海:四海之内,即普天下。
畬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畬田鼓笛乐熙(xī)¹,空有歌声未有词。
译文:烧荒垦种时伴着鼓笛声而一派和乐,只是吟唱时有歌曲而没有歌词。
注释:¹熙熙:和乐的样子。
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从此商於(wū)¹为故事,满山皆唱舍(shè)²诗。
译文:这种情况在商於地区成为过去,满山人都将唱我写的这五首诗。
注释:¹商於:古地区名,在今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内乡一带。战国时,张仪说楚怀王绝齐亲秦,愿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献楚,即指此。(见《史记·张仪传》)一说指商(今陕西商县)、於(今河南西陕县)两邑及两邑间的地区,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带,宋代属商州所辖。於,《宋诗钞》作“于”。故事:过去的事。²舍人:作者自称。《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作者曾任右拾遗、直史馆、左司谏知制诰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称“舍人”。

  这五首诗歌颂了山民们劳动的快乐和山乡民风的淳朴,语言和情调都酷似山歌。第一首诗可称作歌头,以呼唤努力劳动、实现美好愿望起兴。第二首诗写山民们杀鸡设宴,盛情邀集。第三首诗写山民们乘着酒兴自由快乐地劳动。第四首诗写山民们自发地互相合作。第五首诗可称作歌尾,表明诗人作诗是有感于这种劳动,是为山民们助兴的。整组诗语言朴素浅近,清新流畅。

  五首诗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描绘了齐力垦畬的情景,表达了山民纯朴的愿望。山民们登上高山,伐树斩草,烧灰种地,互相劝勉,齐力向前,烟云火影笼罩山头,悠扬田歌回荡山间,组合成一幅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的劳动图景,充满自信的语调中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第二首叙写了一家畬田而四邻相助的淳美风习。

  第三首抒发了劳动的欢乐和对自食其力生活的自得之情,表现的是诗人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推崇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第四首抒写了在团结互助、勤奋劳作中产生的自豪感。其中,前二句,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畬田中协力互耕、依次而进的特点,表现了山民的勤奋和愉快心情,朴素的诗句,道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团结互助,共同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第五首描述了畬田时乐歌相和的欢乐景象,总结全篇。其中,第一句真切地刻画了劳动场景的欢快热烈。

  整组诗仿效当地民歌格调写成的,极富民歌情味。朴素浅近的语言,悠扬欢畅的节律以及对风土习俗的生动描绘,交织成一幅诗意盎然的风情画,呈现出浓郁的民俗美。同时,诗人不是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而是把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化为畬田劳动者的心声,用他们的口吻唱出,使整组诗更显得活泼自然,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主编.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07月第1版:1282-1284.
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
昨日得卿(qīng)黄菊赋,碎剪¹金英²填作句。
译文:昨日得到了爱卿作的黄菊赋,看到这用细细剪裁的金黄色菊花,斟酌而成的词句。
注释:李俨:因被赐耶律姓,也称耶律俨,析津(今北京市西南)人,好学有诗名,为人勤敏,官至参知政事,深受道宗宠遇。¹碎剪:细翦。²金英:指菊花。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¹西风吹不去。
译文:感觉我的袖中依然残留着菊花的香气,就算是冷清的西风也吹不散。
注释:¹冷落:指冷清。

  这首诗是辽道宗耶律洪基为了回丞相李俨《菊花赋》而作。此诗通过巧妙的联想,写出秋菊独傲风寒的异质,并以此抒发诗人的敬慕之情,极富韵致。

  首句破题,点出《黄菊赋》;次句即缘《黄菊赋》意脉拓展,对《黄菊赋》进行品评。

  “金英”即黄菊,南朝梁王筠《摘园菊赠谢仆射举诗》“菊花偏可喜,碧叶媚金英”,唐陈叔达《咏菊》霜间开紫蒂,露下发贪英”,其中的“金英”皆指黄菊花而言。“碎剪”,犹言“细细地剪裁”。剪裁金英,斟酌词句,而组成一篇《黄菊赋》,由此可见李俨写作态度的认真和此赋辞藻的华美。不过,这还只是对《黄菊赋》表面辞藻形式的品评,

  三、四两句便进入神髓的品评:诗作者从读过此赋之后的感觉入笔,突出表现了黄菊亦即《黄菊赋》品格中固有的清香与贞傲。这首诗的脉络是这样:其第一句无疑是写《黄菊赋》,第二句用“金英”由《黄菊赋》切入到菊,到了三、四两,更深一层着笔,从形到神,专写留在袖中的“余香”,而且是“冷落西风吹不去”的“余香”,这是写菊,也是写赋,是借赋写菊,更是为写赋而写菊,两者兼写,相得益彰。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用“赋”的笔法,即直陈其辞,未见其长,能见其韵味者全在三、四两句,第四句尤为神来之笔。诗家作诗,要求留好字以助警策,留好韵以助精神。这首诗的好字好韵皆在结句,因而警策,精神亦在结句,短短七个字,毫不见刀斧浪,却把全诗的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诗的结构看,结句的“冷落西风”不仅用节候特征呼应和回扣首句点出的黄菊——这正是菊花开放的季节,如《礼记》所云:“季秋之月,菊有黄华”,更重要的是为黄菊渲染了环境气氛,并借以深刻地表现了黄菊的品格:“涉变节而不伤,凌九秋以愈馥。”这是作者对黄菊的赞颂,也包含着对李俨的勉励,同时,从中也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取向和审美理想。这种志趣、理想的萌动,自然应是受了李俨《黄菊赋》的启迪(李俨作《黄菊赋》“献其主”,也可能有此讽谏目的)。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5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学淳.辽金元明清绝句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