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崎岖唤渡船,松萝穿尽望中烟。
缪为白发二千石,轻别紫阳三十年。
洞冷敛心归酒地,阁虚携眼上诗天。
丹砂九转犹多事,解饮能吟即是仙。
石路崎岖唤渡船,松萝穿尽望中烟。
缪为白发二千石,轻别紫阳三十年。
洞冷敛心归酒地,阁虚携眼上诗天。
丹砂九转犹多事,解饮能吟即是仙。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袖剑飞吟¹。洞庭青草²,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深襟(jīn)³
译文:带着短剑到处歌吟,洞庭湖和青草湖,明净的秋水深又深。在雄伟的岳阳楼上,眺望万顷粼粼波光,迎着西风敞开衣襟。
注释:柳梢青: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云淡秋空》等。此调有平韵、仄韵两种,字句悉同,俱为双调,共四十九字。此词之体为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韵。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¹袖剑飞吟:带着宝剑,昂首高吟。袖剑:袖内所藏短剑。²洞庭青草:皆湖名,二湖相通,连成一片,在今湖南省岳阳县。³一快深襟:深开衣襟,十分畅快。深襟:解开衣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不须携酒登临¹。问有酒、何人共斟(zhēn)?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²
译文:用不着带酒登上高楼,问你有酒又与谁共斟?人世间的事不停变幻,只有湖中那一点君山,依然故我,自古如今。
注释:¹携酒登临:带着酒来登高临远。²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人世虽无穷无化,君山则自古至今,依然如故。

  这是一首登临遣怀之作。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词人浪迹南北,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共通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并使词篇笼罩在豪迈飘逸的仙气中。“洞庭青草,秋水深深”,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词人只用“深深”二字,便轻轻描绘出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卉渐衰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词人的苍凉胸怀相表里。“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专述涵纳深邃,此句特表醉人美色,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用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形象衬托词人的登楼豪情。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词人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用不须携酒引出无人与共,感情凝滞曲折,章法也开始摇曳回荡。这首词上片写无边美景、惬然游情,下片叹人间多变、国事衰微,过片处直说此番登临不能尽兴,这有异于上片,可谓“能发起别意”。但词人写楼、写湖只是为了抒发兴废之叹,因而无人共饮几句正好把普通的登山临水引入创作“原意”。“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点明“不须携酒”的原因,揭破主题。词人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不但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就是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欺凌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上层人士或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似乎无人共饮词人之酒。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词人属意的所在,而正因为这个“变”字,词人也才由湖光山色联想到国家民族,进而感物伤怀。

  这首词一开始情调昂扬,颇有为眼前景所陶醉的意思,进入下片以后,先用无人共斟道出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后以人间变尽点破忧国主题,有如千斛浓愁凝聚笔端。题旨虽在表现词人的深广忧虑,但篇中不仅毫无局促窘迫的影子。相反,还能把执著的爱国热情同超脱的仙风逸气结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词中的情绪虽然一再变化,但意脉始终不断,再加上流畅奔放的语句,天真自然的措词,形成了豪健轻快的特殊风格。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等撰写.宋词鉴赏辞典 珍藏本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2238页

liǔshāoqīng ·yuèyánglóu

dài sòngdài 

xiùjiànfēiyín dòngtíngqīngcǎo qiūshuǐshēnshēn wànqǐngguāng yuèyánglóushàng kuàijīn 
xiéjiǔdēnglín wènyǒujiǔ réngòngzhēn biànjìnrénjiān jūnshāndiǎn jīn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西河 一作:西阿)
白日沦¹西河,素月²出东岭。(西河 一作:西阿)
译文:太阳渐渐沉落在西河中,白月从东岭升起。
注释:¹沦:落下。²素月:白月。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晖 一作:辉)
遥遥万里晖(huī)¹,荡荡²空中景³
译文: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广阔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注释:¹万里晖:指月光。“晖”也可作“辉”。²荡荡:广阔的样子。³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风来遥房户¹,夜中枕席冷。
译文:风吹入房门,在夜间枕席生凉。
注释:¹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遥户,枕席生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气变悟时易¹,不眠知夕永²
译文: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注释:¹时易:季节变化。²夕永:夜长。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欲言无予和¹,挥杯劝孤影。
译文:我想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无人与我答话,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注释:¹无予和:没有人和我答话。和,去声。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日月掷(zhì)¹人去,有志不获骋(chěng)²
译文: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注释:¹掷:抛开。²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念此怀悲凄¹,终晓²不能静。
译文: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注释:¹凄:一作“悽”。²终晓:直到天亮。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
¹蝉号²白露³,兹岁已蹉(cuō)(tuó)
译文:黑色的蝉在白露时节还在鸣叫,这一年已经白白地过去。
注释:¹玄:浅黑色。²号:啼叫。³白露:白露时节,秋天来临。⁴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
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群物从大化,孤英¹将奈何。
译文:万物随着大自然而变化,孤单的花朵对此能如何?
注释:¹英:花。
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
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
译文:西王母瑶台有神异青鸟,它远在玉山啄食那木禾。
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
昆仑见玄凤,岂复虞(yú)¹云罗²
译文:昆仑山上看见黑色凤凰,难道它还怕穿云的网罗?
注释:¹虞:戒备。²云罗:形容罗网如云。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百花洲上新台,檐(yán)吻云平¹,图画天开²。鹏俯³沧溟(míng),蜃(shèn)横城市,鳌(áo)驾蓬莱,学捧心山颦(pín)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译文:登上姑苏台,举目四望,沙洲上百花盛开。檐角与云齐平,画栋倒映长空。好比大鹏俯视海洋,世鳌驼着蓬莱仙山,现出一片海市蜃楼。远山青翠,就像西施捧心后的蛾眉,惆怅当年伍子胥吴门悬头,血酒乡土腥苔片片。吊古伤今,莫靠近栏干,台下有万丈尘埃。
注释:折桂令:曲牌名。又称《蟾宫曲》、《天香引》、《秋风第一枝》、《步蟾宫》等。兼作小令、套曲。¹檐吻云平:言飞檐画栋,高与云平。²图画天开:风景如画,自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³鹏俯 :像大鹏之俯瞰海洋。⁴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⁵蜃横城市:像“蜃景”横理成城市一样。“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的密度层,把远处的景物折射在空中或地面所成的奇异幻景。⁶学捧心山颦翠色:此句把山拟人化,言山之苍翠是在学习美人的眉黛。⁷悬头:伍子胥被吴王赐死,死前对舍人说,将其头悬于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万丈尘埃:指宦海险恶。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首三句写总写了姑苏台的高峻的形势。使得整首曲子一开始便有了一种开阔的气势,为接下来的怀想和抒情做好了铺垫。“百花洲上”点明了姑苏台的位置,即在苏州城西南的百花洲上,靠近太湖。苏州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越绝书》也记载说“吴王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可见其非凡气势。“新台”是相对于阖庐所筑旧台而言,由此大约可以推断姑苏台的建造始于阖庐,终于夫差。“檐吻云平”,可见其势之高。而加一“图画天开”四字,将姑苏台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颇有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之境。

  “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写登台远眺时的感受。美景如斯,作者心中感慨万千,不禁陷入想象和追忆之中。“鹏俯沧溟”站在姑苏台上向下望去,就如同鹏鸟在天空中俯瞰海洋。“蜃横城市”,作者眼前所见之景,就仿佛海市蜃楼一样奇幻美丽。“鳌”、“蓬莱”都是幻景,和“蜃横城市”一样,都带有一丝不真实的恍惚之意。这种夸张的比喻既充分展示了姑苏台的雄伟壮阔,也反映出作者心中对此物此景的感受,即其并不赞赏这种奢华,也为下文怀古伤今埋下了伏笔。

  “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化用了西施和伍子胥两个典故,这是乔吉惯用的手法。“西施捧心”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也暗喻吴王夫差当年宠爱美人的奢淫享乐。唐代诗人李白亦有诗“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所写也是此事。而往事越千年,一个“怅”字,表现了作者的浓重感情。他不仅为往事而怅惘,而且还着眼于现实。作者不止是为了吊古,而且也为了感今。

  “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这三句作总收,表明曲的主旨。伤悼古事而思绪万端,之所以不要靠近阑干,乃是因为怕万丈尘埃迷了双眼。这一句的真正内涵结合元朝末年的黑暗统治来看,是说吴王夫差覆国的故事将要重演,大元的天下不长。尾末这三句既点明了主旨,也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无奈叹惋之意。

  事实上,在吴国未亡之前,姑苏台已被越国毁灭,以后是否重建,史无记载;即令重建,到作者生活时的元朝,也不可能有遗构存在。早在唐朝李太白登临时,所看到的已经是“旧苑荒台杨柳新”(《苏台览古》)了;这首小令的艺术特色正在于作者丰富的想象,造语沉着,气势宏放,但又不发泄无余,有沉郁顿挫之妙,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蒋星昱.元曲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541
2、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09

zhéguìlìng··dēngtái--qiáo

bǎihuāzhōushàngxīntáiyánwěnyúnpínghuàtiānkāipéngcāngmíngshènhéngchéngshìáojiàpéngláixuépěngxīnshānpíncuìchàngxuántóu湿shīxīngtáidàoxìng怀huáixiūjìnlángànwànzhàngchénāi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诸公衮(gǔn)¹登台省²,广文先生³官独冷
译文:所事事的人个个身居高位,广官先生的官职却很清冷。
注释:¹衮衮:众多。²台省:台是御史台,省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当时中央枢要机构。³广文先生:指郑虔。因郑虔是广文馆博士。⁴冷:清冷,冷落。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甲第¹纷纷厌²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译文:豪门之家吃厌了米和肉,广官先生的饭食反而不足。
注释:¹甲第:汉代达官贵人住宅有甲乙次第,所以说“甲第”。²厌:饱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先生有道出¹(xī)²,先生有才过屈宋³
译文:先生的品德超出羲皇,先生的才学胜过屈宋。
注释:¹出:超出。²羲皇:指伏羲氏,是传说中我国古代理想化的圣君。³屈宋:屈原和宋玉。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译文:德高一代的人往往不得志,扬名万古却又有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杜陵野客¹人更嗤(chī)²,被褐³短窄鬓(bìn)如丝。
译文:我杜陵野客更受人们讥笑,身穿粗布衣裳两鬓如丝。
注释:¹杜陵野客:杜甫自称。杜甫祖籍长安杜陵,他在长安时又曾在杜陵东南的少陵附近住过,所以自称“杜陵野客”,又称“少陵野老”。²嗤:讥笑。³褐:粗布衣,古时穷人穿的衣服。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日籴(dí)¹太仓²五升米,时赴³郑老同襟(jīn)
译文:穷得天天在官仓买米五升,经常拜访郑老,我们胸襟默契。
注释:¹日籴:天天买粮,所以没有隔夜之粮。²太仓:京师所设皇家粮仓。³时赴:经常去。郑老:郑虔比杜甫大一、二十岁,所以称他“郑老”。⁴同襟期:意思是彼此的襟怀和性情相同。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得钱即相觅(mì)¹,沽(gū)酒不复疑²
译文:得了钱我们往来相见,买些好酒毫不迟疑。
注释:¹相觅:互相寻找。²不复疑:得钱就买酒,不考虑其他生活问题。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忘形到尔汝¹,痛饮真吾师。
译文:乐极忘形,呼唤我和你,痛饮的豪情真是我的老师!
注释:¹忘形到尔汝:酒酣而兴奋得不分大小,称名道姓,毫无客套。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清夜沉沉动春酌(zhuó),灯前细雨檐花¹落。
译文:深沉的清夜我们劝饮春酒,灯前闪烁的屋檐细雨如花落。
注释:¹檐花:檐前落下的雨水在灯光映射下闪烁如花。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但觉高歌有鬼神¹,焉知饿死填沟壑(hè)²
译文:狂欢高歌像有鬼神相助,哪知道人饿死还要填沟壑。
注释:¹有鬼神:似有鬼神相助,即“诗成若有神”、“诗应有神助”的意思。²填沟壑:指死于贫困,弃尸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相如¹逸才²亲涤(dí)器,子云³识字终投阁
译文:司马相如有才能亲自洗食器,扬雄能识字终于要跳下天禄阁。
注释:¹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²逸才:出众的才能。亲涤器: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在成都开了一间小酒店,卓文君当炉,司马相如亲自洗涤食器。³子云:扬雄的字。⁴投阁: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因别人牵连得罪,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仓皇跳楼自杀,幸而没有摔死。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先生早赋归去来¹,石田茅屋荒苍苔。
译文:先生早些赋一篇《归去来》,免得瘠田茅屋长满青苔。
注释:¹归去来:东晋陶渊明辞彭泽令归家时,曾赋《归去来辞》。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¹盗跖(zhí)²俱尘埃。
译文:儒术对我有什么用?孔丘、柳下跖都已化成尘埃。
注释:¹孔丘:孔子。²盗跖:春秋时人,姓柳下,名跖,以盗为生,因而被称为“盗跖”.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译文:听了这些话,心里莫悲伤,我们生前相遇,把酒喝个畅快!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衮衮”,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些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比式的对比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坷;辞采虽能流芳百世,也解决不了生前的饥寒。

  第二段从“广文先生”转到“杜陵野客”,写诗人和郑广文的忘年之交,二人像涸泉里的鱼,相濡以沫,交往频繁。“时赴郑老同襟期”和“得钱即相觅”,仇兆鳌注说,前句是杜甫去,后句是郑虔来。他们推心置腹、共叙怀抱,开怀畅饮,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这首诗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是神来之笔。后二句似宽慰,实愤激。司马相如是一代逸才,却曾亲自卖酒、洗涤食器;才气横溢的扬雄就更倒霉了,因刘棻获罪而被株连,逼得跳楼自杀。诗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来安慰朋友,然而读者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饥寒和首句“诸公衮衮登台省”连起来看,就可以感到诗笔的针砭力量。

  末段六句,愤激中含有无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怀才不遇,那么儒术拿来也没有用了,孔丘和盗跖也可以等量齐观了。诗人像这样说,既是在评儒术,暗讽时政,又好像是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自慰,一笔而两面俱到。末联以“痛饮”作结,孔丘非师,聊依杜康,以旷达为愤激。

  诸家评论这首诗,或者说悲壮,或者说豪宕,其实悲慨与豪放是兼而有之的,而以悲慨为主。普通的诗,要么是豪放易尽(一滚而下,没有含蓄),要么是悲慨不广(流于偏激)。杜甫的诗豪放而不失蕴藉,悲慨而无伤雅正,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

  首段以对比起句,不但挠直为曲,而且造成排句气势,运笔如风。后四句两句一转,愈转感情愈烈,“浩歌弥激烈”。第二段接以缓调。前四句为七言诗句,后四句突然转为五言诗句,免去了板滞之感。而且短句促调,渐变轩昂,把诗情推向高潮。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写痛饮情的场景,韵脚换为促、沉的入声字,所谓“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而诗中杂有豪放的语句,所以没有衰飒气味。诗评家对这首诗推崇备至,说“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见《唐宋诗举要》引)但他们忽略了“相如逸才”、“子云识字”一联的警策、广大。这一联妙在以对句锁住奔流之势,而承上启下,连环双绾,过到下段使读者不觉。这一联与首段联系起来,便显得“衮衮诸公”可耻。实际上就是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所以说这首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诗人将激烈的郁结情绪用蕴藉的手法表现了出来。

  末段又换平声韵,除“不须”一句外,句句用韵,慷慨高歌,显示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读者读起来,能沉浸其中而精神振荡。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6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