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兵兴岂料今,朱幡犹忆对青衿。
棠郊自愧无遗爱,芹泮遥知有好音。
练水招予归旧隐,锦峰输子擅清吟。
岂无樽酒能娱客,黄浦门头一再斟。
畴昔兵兴岂料今,朱幡犹忆对青衿。
棠郊自愧无遗爱,芹泮遥知有好音。
练水招予归旧隐,锦峰输子擅清吟。
岂无樽酒能娱客,黄浦门头一再斟。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上人学苦空¹,百念已灰冷。
译文: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
注释:¹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剑头¹唯一吷(xuè)²,焦谷³无新颖
译文: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注释:¹剑头:指剑环头的小孔。²吷: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³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⁴颖:子粒的芒壳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译文: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新诗如玉屑(xiè)¹,出语便清警。
译文: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
注释:¹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退之¹论草书,万事未尝屏(píng)
译文: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注释:¹退之:韩愈,字退之。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译文: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颇怪浮屠(tú)¹,视身如丘井。
译文: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注释:¹浮屠人:出家人。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译文: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译文: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欲令诗语¹妙,无厌空且静。
译文: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注释:¹诗语: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译文: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译文: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译文: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¹
译文: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注释:¹请:领受,明确接受。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知逐(zhú)¹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译文:只知道寻觅胜景而忘了天寒,偶立在春风中夕阳晚照之间。
注释:¹逐胜:寻觅胜景。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最爱东山¹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²
译文: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软红的光芒里涌来座座银山。
注释:¹东山:指作者家乡的山。²银山:形容雪后东山如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群山¹雪不到新晴²,多作泥融(róng)³少作冰。
译文:东山的积雪留不到天放新晴,多成了湿润的泥土少许成冰。
注释:¹群山:指东山。²新晴:刚放晴的天气。³泥融:湿润的泥土。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译文: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发愁适合观赏而不适合攀登。

  这组诗的题目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取向。第一首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这首诗作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时候。东风轻拂,万物开始复苏,四山开始挣脱冬日的枯黄,泛出片片青绿。诗人整日都在追逐那一片片青绿,早已忘记了早春还有丝丝寒意。在春风夕照间停留,环顾群山,原来此刻最美的是东山上那一片雪。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现出来。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第二首诗描写了阳光照耀下东山积雪消融的景象。随着时间推移,东山上的雪渐渐消融,多是变成了湿润的泥土而少许成冰,而这时还没到新晴之时。这就是前两句所写,不仅很好承接上一首点出雪后消融的景象,而且为下面“宜看不宜登”讲明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这句“最爱东山晴后雪”在前首同样的位置就出现了,而再写一次就进一步表现了对东山之雪的喜爱,这样的情感是非常有力的。但略不同于前首,这句话的是带有些许愁意的。第四句直接点出了愁,作者所愁的是“宜看不宜登”,可以远观而不可登攀近赏,对于作者来说却是十分失望的,而且其中又隐含着对白雪消融掉的可惜。

参考资料:
1、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311-312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19-420

xuěhòuwǎnqíngshānjiēqīngwéidōngshānquánbáizuìàidōngshānqínghòuxuěèrjué--yángwàn

zhǐzhīzhúshèngwànghánxiǎochūnfēngzhàojiān

zuìàidōngshānqínghòuxuěruǎnhóngguāngyǒngyínshān

qúnshānxuědàoxīnqíngduōzuòróngshǎozuòbīng

zuìàidōngshānqínghòuxuěquèchóukàndēng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¹²古寺³,初日高林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注释:¹清晨:早晨。²入:进入。³古寺:指破山寺。⁴初日:早上的太阳。⁵照:照耀。⁶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 一作:竹)
曲径¹²³处,禅房花木深。(曲 一作:竹)
译文: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注释:¹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²通:一作“遇”。³幽:幽静。⁴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悦¹鸟性,潭(tán)²³人心。
译文: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注释: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²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³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 一作:俱寂;但余 一作:惟余)
万籁(lài)¹²(dōu)³寂,但余钟磬(qìng)音。
译文: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¹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²此:在此,即在后禅院。³都:一作“俱”。⁴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⁵钟磬:指钟、磬之声。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像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shānhòuchányuàn

chángjiàn tángdài 

qīngchén chūzhàogāolín 
jìngtōngyōuchù chánfánghuāshēn  (zuò zhú )
shānguāngyuèniǎoxìng tányǐngkōngrénxīn 
wànlàidōu dànzhōngqìngyīn  (dōuzuò  dànzuò wéi )
虚怀何所欲,岁晏聊懒逸。
虚怀何所欲,岁晏聊懒逸。
云翼谢翩翻,松心保贞实。
云翼谢翩翻,松心保贞实。
风秋景气爽,叶落井径出。
风秋景气爽,叶落井径出。
陶然美酒酣,所谓幽人吉。
陶然美酒酣,所谓幽人吉。
自当轻尺璧,岂复扫一室。
自当轻尺璧,岂复扫一室。
安用簪进贤,少微斯可必。
安用簪进贤,少微斯可必。
全诗六联十二句,首联写虚怀若谷,没有什么欲求,一年到头都在闲适中度过。第二联写飞鸟搏击长空、鹏程万里,松木心亦,忠贞不二,以此喻为人应有凌云之志,要赤胆忠心。第三联写出金秋景色,秋风劲吹,天气爽朗,树叶飘飘洒落在井边小径上。第四联反映出来的内容是,愉快地品尝着美酒,这正是隐士之士最堪高兴的事情。第五联是说,人自然要以尺壁之玉为轻,珍惜大好光阴充实自己;自然不能只整饬自己的居室,而应该以整饬天下为己任。最后一联是说,贤人名士何须达官贵人推荐呢,只需做到像博学的处士一样隐居山林,迟早会收召见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在一些比较高的士大夫中,倒是相当流行,相当普遍。
参考资料:
1、 聂鸿白.历代趣味诗词: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65-68

xīngmíngshī--quán

怀huáisuǒsuìyànliáolǎn

yúnxièpiānfānsōngxīnbǎozhēnshí

fēngqiūjǐngshuǎngluòjǐngjìngchū

táoránměijiǔhānsuǒwèiyōurén

dāngqīngchǐsǎoshì

ānyòngzānjìnxiánshǎowēi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厚地¹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译文:在大地上种植桑麻,是为了给百姓提供生活之需。
注释:¹厚地:与“高天”相对,大地的意思。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生民理布帛(bó)¹,所求活一身。
译文:百姓种桑植麻,纺织布帛,亦仅仅是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来。
注释:¹理布帛:将丝麻织成布帛。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
身外¹充征赋(fù),上以奉君亲。
译文:在保证自己衣食住行所必需之后,其余之物均作为赋税供奉给了皇上。
注释:¹身外:身外之物,指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之外的布帛。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国家定两税¹,本意在忧人。
译文:国家制定两税法,本意是推行仁政,为民解忧。
注释:¹两税:即两税法,唐德宗时宰相杨炎所定。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
(jué)¹防其淫²,明敕(chì)内外臣:
译文:在实行伊始,就防止征收过度,诏令里明白地宣示内外诸臣:
注释:¹厥初:其初。²防其淫:防止滥增税目。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译文:税外不许滥加税目,如果有地方官敢不这样做,便以违法定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¹
译文:无奈经过漫长的岁月,贪官污吏得以苟且因循。
注释:¹因循:沿袭,照旧不变的意思。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jùn)我以求宠,敛(liǎn)¹无冬春²
译文:沿用旧制进行敲诈勒索,为了加官进爵,不分冬春地搜刮钱财。
注释:¹敛索:搜括。²无冬春:不分冬春。
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
织绢未成匹,缲(sāo)¹未盈斤。
译文:丝织的绢帛还没有成匹,蚕茧缫出的丝还未满一斤。
注释:¹缲丝:抽茧出丝。
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里胥(xū)迫我纳,不许暂逡(qūn)¹
译文:里胥就来催逼我们缴税了,并声明不许任何人怠慢延迟。
注释:¹逡巡:迟疑,延缓。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
岁暮天地闭,阴风¹生破村。
译文:岁暮时节,天气奇寒,阴风怒号,席卷着破败的村落。
注释:¹阴风:冷风。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夜深烟火尽,霰(xiàn)¹雪白纷纷。
译文:夜已经很深了,烟火早已熄灭,大雪纷纷扬扬。
注释:¹霰:雪珠。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译文:小孩衣不蔽体,老人通体冰凉,瑟瑟发抖。
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悲喘¹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译文:满腹的悲情加上寒气,全都化作了无名的辛酸。
注释:¹悲喘:悲伤地喘息。一作“悲啼”。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
昨日输残税¹,因窥官库门:
译文:昨日因去补缴尚未纳完的税金,得以有机会看到官库里的情况。
注释:¹残税:余税,尚未交清的税。
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zēng)(bó)¹山积,丝絮(xù)²似云屯。
译文:库中丝织品堆积如山,丝絮飘飘有如天空中厚厚的云层。
注释:¹如:一作“似”。絮:不能织帛的丝,可用以絮衣,俗称丝绵。
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
号为羡余物¹,随月²献至尊。
译文:这些都是贪官们巧立名目搜刮来的民脂民膏,美其名为盈余的财物。
注释:¹羡余物:盈余的财物。这里指超额征收的赋税。²随月:即“月进”,每月进奉一次。一作“随日”。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译文:贪官们强夺我们老百姓的衣食,买来了朝廷对他们的恩宠。
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进入琼(qióng)林库¹,岁久化为尘!
译文:这些宝贵的布帛,进入了宫中宝库,年深日久,最终也就化作了灰尘。
注释:¹琼林库:泛指皇帝积贮私财的内库。
《重赋》表现了当时皇帝除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的现实。地方官员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广大劳动人民则在重税压迫下困苦不堪。作者对此现象大为不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有或不敢把矛头指向皇帝,只得对贪官污吏作出强烈批评。但诗的后半部分对重赋产生的后果的大力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对“本意在忧人”而实“夺我身上暖”的最高统治者的仇恨。
参考资料:
1、 陈友琴 等.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8-21
2、 王文丹.简论白居易《秦中吟》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新乡学院学报,2016,33(1):27-29.
3、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41-14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