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黄山采药人,相逢十载客中身。赘疣天地吾无用,萍梗江湖子亦贫。
同是黄山采药人,相逢十载客中身。赘疣天地吾无用,萍梗江湖子亦贫。
曳组定趋金马署,扬鞭初闯玉京尘。徐阎卢老如相问,向道犹馀漉酒巾。
曳组定趋金马署,扬鞭初闯玉京尘。徐阎卢老如相问,向道犹馀漉酒巾。

sòngzhōuhàndōngdōu--fānghuí

tóngshìhuángshāncǎiyàorénxiāngféngshízàizhōngshēnzhuìyóutiānyòngpínggěngjiāngzipín

dìngjīnshǔyángbiānchūchuǎngjīngchényánlǎoxiāngwènxiàngdàoyóujiǔjīn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xié)¹(xiáo)²(miǎn)³之阻,当秦陇之襟(jīn)喉,而赵魏之走集,当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⁴。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译文: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注释:¹挟:拥有。²崤: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³渑: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⁴受兵:遭战争之苦。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¹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²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róu)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xiè),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pǔ)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译文: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注释:¹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²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且天下之治乱,候¹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²哉?
译文: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注释:¹候:征兆。²徒然:白白地。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唐之末路是已 一作:矣)
呜呼!公卿(qīng)大夫方进于朝¹,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²,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唐之末路是已 一作:矣)
译文: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注释:¹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²治忽:治世和乱世。
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园圃的兴废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shūluòyángmíngyuánhòu

fēi sòngdài 

    luòyángchǔtiānxiàzhīzhōng xiéxiáomiǎnzhī dāngqínlǒngzhījīnhóu érzhàowèizhīzǒu gàifāngzhēngzhī tiānxiàdāngshì yǒushì luòyángxiānshòubīng chángyuē  luòyángzhīshèngshuāi tiānxiàzhìluànzhīhòu  

    fāngtángzhēnguàn kāiyuánzhījiān gōngqīngguìkāiguǎnlièdōngzhě hàoqiānyǒu luàn zhī chítángzhúshù bīngchēróujiàn fèiérwéiqiū gāotíngxiè yānhuǒfénliáo huàérwéihuījìn tángmièérgòngwáng chǔ chángyuē  yuánzhīfèixīng luòyángshèngshuāizhīhòu  

    qiětiānxiàzhīzhìluàn hòuluòyángzhīshèngshuāiérzhī luòyángzhīshèngshuāi hòuyuánzhīfèixīngér  míngyuán zhīzuò ránzāi 

     gōngqīngfāngjìncháo fàngzhīwéi érwàngtiānxiàzhīzhì tuì退xiǎng  tángzhīshì  (tángzhīshìzuò  )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管城子¹无食肉相²,孔方兄³有绝交书
译文:像我这等靠执笔写文章过活的人,生来就没有封侯拜相的命了,钱财也与我无缘。
注释:¹管城子:即毛笔。²食肉相:即封侯之相。³孔方兄:即钱,暗含鄙视与嘲笑之意。⁴绝交书:嵇康有《与山巨源绝交书》。这里借指与钱财无缘。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文章功用不经世¹,何异丝窠(kē)²(zhuì)露珠。
译文:我以笔墨谋生,博取功名利禄,钻研不息的文章,但没有经邦治世的功用。我纵有“经天纬地”的才华,文章也被人视为无益于世,跟蜘蛛网上缀着的露珠又有何两样。
注释:¹经世:治理社会。²丝窠:这里指蜘蛛网。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校书¹著作²频诏(zhào)³,犹能上车问何如。
译文:朝廷下诏将我召入京城,却随意封我一个校书郎、著作郎这样位卑言轻的职务,我也只能登上马车问候别人身体怎么样了。
注释:¹校书:即校书郎,旧掌校勘书籍。²著作:即著作郎,旧掌编撰国史。³诏除:朝廷下令拜官授职。问何如:近来身体怎么样。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¹
译文:突然想到与你同在江西之时,同宿僧寺,同桌而餐,虽清贫但惬意无穷。做这贫苦清寒的官,还不如你我在梦中随那南飞的秋雁,回到东湖,过那自由悠闲的归隐生活啊。
注释:¹东湖:在江西南昌市东南。

  开头两句就写得很别致。韩愈的《毛颖传》将毛笔拟人化,为之立传,还说它受封为管城子。作者不明说自己靠着一支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宫,也发不了财,而是精心选择了四个本无关联的典故,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到一起,构成了新颖奇特的联想。笔既然称“子”,就可以食肉封侯;钱既然称“兄”,也就能够写绝交书。他将自己富贵无望的牢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非但不显得生硬,还产生了谐谑幽默的情趣。

  三四句承上作进一步阐述,将自己未能博取功名富贵的原因归咎于文章无益于世,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以反语暗指文章不为世人赏识,在自嘲中寓有自负的意味。丝窠缀露珠,用清晨缀附于蛛网上闪闪发亮的露水珠子,来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构想新奇动人。

  五六句转入当前仕宦生活的自白。这两句诗不单纯是记实,同时也在用典。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谈到,梁朝全盛之时,贵家子弟大多没有真才实学,却担任了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以致当时谣谚中有“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即秘书”的讽刺语。这里套用成语,说他受任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也跟梁代那些公子哥儿们一样,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诗意表面上说他尸位素餐,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

  仕宦既不如意,富贵又无望,于是逼出了最后两句的追思。这是诗人在内心矛盾解脱不开的情况下所能想到的唯一出路。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也给诗篇结尾添加了吞吐含茹的风韵。

  这首诗抒写不得志的苦闷,却采用了自我嘲戏的笔调,感情上显得比较超脱,而诗意更为深曲。不明了这一点,反话正听,把作者真看成一个对功名事业毫不婴心的人,则会误解这一诗篇。文字技巧上的最大特点是善用典故,不仅用得自然贴切,还能通过生动的联想,将不同的故事材料串联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意象,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黄庭坚诗文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5:38-40
2、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16-517

chéngkǒng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guǎnchéngshíròuxiàng kǒngfāngxiōngyǒujuéjiāoshū 
wénzhānggōngyòngjīngshì zhuìzhū 
jiàoshūzhùzuòpínzhàochú yóunéngshàngchēwèn 
sēngchuángtóngfàn mèngsuíqiūyàndàodōng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
(xiè)(hòu)承际会¹,得充²君后房³
译文:我意外地同您邂逅,因此有幸住在您的闺房中做您的妻室。
注释:¹际会:机遇。²得充:能够。³后房:妻子。
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
情好新交接,恐栗(lì)若探汤¹
译文:虽然与丈夫新婚感情很好,可我事事恐惧小心,如临热水。
注释:¹探汤:把手伸进滚开的水中,这里比喻诫惧之意。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译文:我虽没有什么才能但我努力尽心,愿意成为您家族的一员。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
(chóu)(móu)¹主中馈²,奉礼助蒸尝³
译文:整顿好仪表主管厨房飨客的菜肴,遵循礼仪辅佐举办祭祀。
注释:¹绸缪:系好衣服的带结。比喻整顿好仪表。²主中馈:主管厨中飨客的菜肴。³蒸尝:祭祀。冬天祭祀叫蒸,秋天祭祀叫尝。
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
思为莞蒻(ruò)¹席,在下蔽匡床²
译文:又愿意变成蒲草做成的席子,在下面遮蔽方正安适之床。
注释:¹莞蒻:细嫩的蒲草,可以做成席子。²匡床:方正安适的床。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愿为罗衾帱(chóu)¹,在上卫风霜。
译文:又愿意变成绸做的被子和帐子,在上面挡住寒冷的风霜。
注释:¹罗衾帱:绸做的被子。帱,床帐。
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洒扫清枕席,鞮(dī)¹芬以狄香²
译文:每天贤惠地把枕席清扫干净,并用上“鞮芬”或“狄香”熏香。
注释:¹鞮:古代一种皮制的鞋。²狄香:外国来的香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
重户结金扃(jiōng),高下华灯光。
译文:我把重重的门户都关好,屋里上下都点起装饰美丽的灯。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译文:解衣就寝,铺好枕头并挂好帐子,陈列素女、天老的图像。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素女¹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译文:我要以素女为师,像她那样,仪态形容要呈现万种美姿。
注释:¹素女:天上的仙女。
众夫希所见,天老教轩皇。
众夫希所见,天老¹教轩皇²
译文:这是多数男子没有见过的,还有天老黄帝阴阳导养术图像。
注释:¹天老:皇帝的辅臣。²轩皇:指黄帝。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译文:快乐莫过于夜晚的快乐,一辈子也难忘和丈夫共度的时光。
“同声歌”,有“同声相应”之意。这首诗写女子自幸得嫁给令她满意的丈夫,表示愿意尽妇职,希望能够与丈夫长久恩爱。
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
幽人¹枕宝剑²,殷(yīn)³夜有声。
译文:幽居的人把宝剑放在枕下入眠,到深夜它发出殷殷的啸鸣。
注释:吟:诗歌名称之一。¹幽人:幽居的人,作者自指。²枕宝剑:把宝剑放在枕下。³殷殷:象声词,多形容雷声。
人言剑化龙,直恐兴风霆。
人言剑化龙¹,直恐兴风霆(tíng)²
译文:人们说宝剑能够化作飞龙,只怕它还会兴起风暴雷霆!
注释:¹剑化龙:相传晋张华叫雷焕替他寻找宝剑,雷焕找到一对:一名龙泉,一名太阿。雷送一剑给张,自佩一剑。后来两剑化为两条蛟龙在水里,波浪惊沸,光彩照人。²风霆:风雷。
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
不然愤狂虏¹,慨然思遐(xiá)²
译文:再不然就是恨猖狂的敌寇,气昂昂想要去杀敌远征。
注释:¹狂虏:疯狂的敌人。²遐征:远征。遐:远。
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
取酒起酹(lèi)¹,至宝当潜形²
译文:取一杯酒洒在地上来祭我的宝剑,是珍宝便该把踪迹隐藏起来。
注释:¹酹剑:把酒洒在地上,对宝剑祝告。酹:以酒浇地而祭。²潜形:把踪迹隐藏起来。
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
岂无知君¹者,时来自施行²
译文:这世间难道真的没有你的知音了吗?时机一到自会让你施展本领。
注释:¹君:你,此处指宝剑。²施行:施展所长。
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
一匣(xiá)¹有余地,胡为²鸣不平。
译文:剑匣中已有你活动的余地,为什么还会发出不平的鸣声?
注释:¹匣:剑匣。²胡为:为什么。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说陆游入蜀后“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这些倡言恢复的诗篇主要抒写收复失地的愿望,壮志难酬的悲言、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苟安投降的不满。在英雄壮举的幻想中表达始终不渝的爱国深情。《宝剑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首,也是颇有特色的一首。它以别致的构思、平实的语言,把爱国深情表达得深婉蕴藉、悱恻动人。

  “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幽人”是诗人理性的化身,“宝剑”是诗人理想的寄托。诗人的形象是这二者的统一。“枕”字连接“幽人”与“宝剑”,表明诗人时刻不忘统一国土,随时准备参战杀敌。第二句从幽人的感觉写宝剑的声音,至于宝剑为何发声,暂搁不提。“人言剑化龙,直恐兴风霆。”紧承剑有声,借神话传说进一步想象:剑会变龙,龙能兴起风雷。而那些随遇而安的人们总怕打破平静,于是,不思发奋的人们由于害怕风雷顿起而千方百计禁锢蛟龙,使其不得伸展。“不然言狂虏,慨然思遐征。”诗人进而赋予龙以思想情感,说它如果不是被压制,就会因憎恨狂虏的侵犯而言然远征。实际上这是喻指诗人犹如一条被锁着的龙,渴望施展呼风唤雨之功、发挥雷霆万钧之力,报效国家,了却宿愿。这是第一层,以叱咤风雷的巨龙自喻,表现诗人对实现壮志的热切愿望。同时暗示出诗人不能如愿以偿的原因,为下一层写劝慰和不平作铺垫。

  “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写幽人劝慰宝剑藏匿形迹。紧接着回答为何要“潜形”:“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是以反语来发泄诗人的郁言不平之气。幽人劝慰宝剑的:“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这两点理由都含有诗人言疾怨恨的情绪,后者甚于前者。“胡为鸣不平”,极其有力,在结构和意义上都有重要作用,宝剑发声是在鸣不平,回答了开头的问题,使首尾对应,结构完整。 此是诗中引人遐思的强音,是诗人情感升华、照亮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是诗的第二层,幽人从现实出发安慰宝剑,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

  从结构和意境上看,这首诗的构思颇为别致。借物抒情,情含物中。剑本是一种武器,但在爱国者的心中它成了诗人杀敌报国、引动文思的触发物。诗人饱满的爱国热情又使剑具有了生命和性格,成了萌发创作激情、引起想象、表达理想的凭借。

  触及与杀敌有关之物,即生报国之思,非独《宝剑吟》。在被人推为陆游压卷之作的《长歌行》中有“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在《老马行》中有:“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而在《宝剑吟》中,诗人见剑生情,情又幻化成意象。把剑拟想成龙,再借龙自喻,婉转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遏止的不平之情。联系诗人的经历,这不平之情是多方面的:有“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的壮志不遂的不平之情;有“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的对国家前景忧虑的不平之情;有“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的言恨投降派的不平之情;更有“丈夫有志苦难成,修名未立华发生”的蹉跎光阴的不平之情。种种复杂强烈的不平之情若率直抒写,易生抽象叫喊之感,有锋芒毕露之嫌,无跌宕起伏之美。同时,激烈率直地写不平之情,还可能触犯统治者而遭祸。于是,这首诗就移情于物,多所想象。让想象在构思中充分发挥作用。不过这首诗的想象与陆游其他爱国诗歌的想象又有所不同。不是通常的结合诗人生活经历和抗战愿望来想象,而是像屈原、李白那样借神话传说构造想象世界。

  这首诗从独特的构思之中,把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更显得含蓄蕴藉,曲尽其情。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宝剑有声比喻壮心不已,在想象中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迷惑、感情与理智搏击的痛苦。宝剑是明喻,是对“心未平”的烘托和强调,不是贯穿全诗的完整清晰的艺术形象。作者运用借喻兼拟人的手法,使宝剑作为一个鲜明的抒情形象贯穿全诗,与幽人的形象一起构成一个有丰富复杂性格的形象,即诗人的自我形象。这首诗的意象是按空间顺序,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连接两个充实而生动的画面,诗人的形象隐蔽在幽人与宝剑的背后。诗人的爱国激情就熔铸在这独特的构思之中。

  这首诗构思别致,而语言却很平实,通篇没有豪壮华丽之语,也无生硬晦涩或故作姿态之感。语言平实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修辞、音韵方面。作者善于生动灵活地运用普通词语如“枕”“化”,等在诗中既起连接作用,又有神韵,使幽人、剑、龙成为活的形象,引起联想。把“言慨”一个词,拆开来用在两句中,使诗句气势贯通、情意激切,从中可看出诗人的用字之功。不造奇拗语句、注重意思的简洁明快;句子内部词序不颠倒,句式通俗自然如口语;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凑,结构上细针密缕,而意象疏朗雄阔,留下想象的余地又不使人徘徊停驻。诗人还善于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如用比喻比拟,加强意境的奇幻含蓄之美;用反诘、反语,犀利有力,极尽言懑揶揄之情态;注重音韵、声调,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语言上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该诗的通俗易懂。

参考资料:
1、 陆坚 主编.陆游诗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59-63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枫林已愁暮(mù)¹,楚水复堪悲。
译文:黄昏时分的枫林似乎在惆怅夜晚即将降临,楚水向东,水声催人心中悲起。
注释:¹暮:傍晚。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译文:和你分别后,山寒月冷,两岸猿声似永无断绝之时。

sòngzhāng--wángchānglíng

fēnglínchóuchǔshuǐkānbēi

biéhòulěngshānyuèqīngyuánduàn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