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古岂可泥,群饮懲商顽。
我有漉酒巾,糟粕常斓斑。
其在易之需,云天未渠攀。
宴乐以俟时,鸡鸣当开关。
醉乡幸有路,可往不用不。
何能顾金钱,悠然颓玉山。
往古岂可泥,群饮懲商顽。
我有漉酒巾,糟粕常斓斑。
其在易之需,云天未渠攀。
宴乐以俟时,鸡鸣当开关。
醉乡幸有路,可往不用不。
何能顾金钱,悠然颓玉山。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大厦元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拄倾危。
大厦元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拄倾危。
译文:大厦倾明知道独木难支,却仍然尽全力支撑危局。
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痴儿¹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译文:秦桧辈如痴儿难办大事,男子汉就要做天下雄奇。
注释:¹痴儿:指主张向金议和的秦桧。
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
当日奸谀(yú)¹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
译文:上书日众奸贼心惊胆战,忠义心昭日月人人皆知。
注释:¹奸谀:奸诈谄媚的人。
端能饱吃新州饭,在处江山足护持。
端能¹饱吃新州饭²,在处江山足护持。
译文:真的能到新州有饭可吃,所到处有天地保佑安居。
注释:¹端能:肯定能。²饱吃新州饭:化用黄庭坚“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暗含胡邦衡有和苏东坡一样不幸的命运。
这首从当时的形势赞扬胡邦衡的精神,痛斥秦桧。首句写国势险危,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加个“元”字,是说明知如此,但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支撑危局。“拄”和上句“支”字呼应。这两句暗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来赞扬胡邦衡的忠义。第三句讥刺秦桧,大厦将倾,正是这“痴儿”造成,和首句呼应。因这句诗被欧阳识告密,王庭琏被流放辰州。和秦桧这种痴儿对比,胡邦衡真正称得上男中奇杰。第四句“男子要为天下奇”和第二句相连。所谓奇,就是指“欲将独力拄倾危”说的。第五句回应上一首,因为上书是绍兴八年(1138),而送行诗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所以用“当日”二字,这句话概括上首前四句,写上书的威力。第六句赞扬胡邦衡的忠义,“只心知”反映胡邦衡忠义之心是一贯的,此心包括胡邦衡和诗人自己,这是一层意思,同时也批评朝廷无人敢说话。黄山谷《跋子瞻和陶诗》说:“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赞美苏子瞻磊落坦荡的心怀。这里对此句稍作变动,来安慰和勉励胡邦衡。“端能饱吃新州饭,在处江山足护持。”只要能心怀坦荡,像苏轼那样不以迁谪为意,那么不管到哪儿,江山神柢都能保护你平安。这个结尾和上首“汉廷行召贾生还”也相呼应。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834-836页

sòngbānghéngzhīxīnzhōubiǎnsuǒ ·èr

wángtíngguī sòngdài 

shàyuánfēizhī jiāngzhǔqīngwēi 
chīérliǎogōngjiāshì nányàowèitiānxià 
dāngjiānjiēdǎnluò píngshēngzhōngzhǐxīnzhī 
duānnéngbǎochīxīnzhōufàn zàichùjiāngshānchí 
见五渎之东写,睹六水之南驰,挥灵海之委输,孰石穴之永归。
见五渎(dú)之东写¹,睹六水²之南驰³,挥灵海之委输,孰石穴之永归
译文:只见眼前东泻南驰的条条水流,向广州押送犯人,谁永归石穴,长期隐居。
注释:岭表:亦称岭外、岭南,通常指今广东、广西一带地方,但这里只是指大庾岭。¹写:通“泻”,急流倾泻。²五渎、六水:泛指大庾岭区域的各条溪水江河,非实为“五”“六”。³南驰:往南奔流。⁴挥灵海:指向灵海,即奔赴灵海。“灵海”疑指广州。⁵委输:把物质装上车船叫委,转运到他处交卸叫输。原指运送物质,此指押送犯人。⁶孰:谁。⁷石穴之永归:永归石穴,长期隐居。
若乃长山款跨,外内乖隔,下无伏流,上无夷迹,麕兔望冈而旋归,鸿雁睹峰而反翮。既陟麓而践坂,遂升降於山畔。顾后路之倾巘,眺前磴之绝岸。看朝云之抱岫,听夕流之注涧。罗石棋布,怪谲横越。非山非阜,如楼如阙。斑采类绣,明白若月。萝蔓绝攀,苔衣流滑。
若乃¹长山²款跨³,外内乖隔,下无伏流,上无夷迹,麕(jūn)望冈而旋归,鸿雁睹峰而反翮(hé)。既¹⁰(zhì)(lù)¹¹而践坂(bǎn)¹²,遂升降於山畔¹³。顾后路之倾巘(yǎn)¹⁴,眺前磴(dèng)¹⁵之绝岸¹⁶。看朝云之抱岫(xiù)¹⁷,听夕流之注涧(jiàn)¹⁸。罗石¹⁹棋布²⁰,怪谲(jué)²¹横越²²。非山非阜(fù)²³,如楼如阙(què)²⁴。斑采²⁵类绣,明白若²⁶月。萝(luó)(màn)²⁷绝攀²⁸,苔衣²⁹流滑³⁰
译文:大庾岭雄伟高大,阻隔内外,下面没有潜行于地下的流水,上面没有平直的道路,獐和兔子看到山冈就转身返回,鸿雁目睹山峰便折回翅膀往回飞。从山脚往上攀登踏上山坡之后,接着又往下走到山边。回头看走过的路山峰倾斜,眺望前方的石阶边缘陡峭。看朝霞白云围绕着峰峦,听溪流从高处流入涧溪。岩石罗列像棋子一样密排散布,怪异奇特杂乱交错。不是高山也不是丘陵,是楼阁也是城楼。斑纹彩色像绣布,皎洁白净似月亮。蔓生地衣类植物攀附于绝壁之上,青苔在浅水轻轻滑过。
注释:¹若乃:发语词,无实义。²长山:指大庾岭。大庾岭又名塞上、塞岭、台岭。传说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城岭下,故名大庾,又叫庾岭。³款跨:雄伟高大。⁴乖隔:阻隔。⁵伏流:潜行于地下的流水。⁶夷迹:平直的道路。⁷麕兔:獐和兔子。⁸旋归:转身返回。⁹反翮:折回翅膀往回飞。¹⁰既……遂……:……之后,接着又……。¹¹陟麓:从山脚往上攀登。¹²践坂:踏上山坡。¹³山畔:山边。¹⁴倾巘:山峰倾斜。¹⁵磴:石阶。¹⁶绝岸:边缘陡峭。¹⁷抱岫:围绕着峰峦。¹⁸注涧:从高处流入涧溪。¹⁹罗石:岩石罗列。²⁰棋布:像棋子一样密排散布。²¹怪谲:怪异奇特。²²横越:杂乱交错。²³阜:土山,丘陵。²⁴阙:门楼,城楼。²⁵斑采:斑纹彩色。²⁶类、若:似,像。²⁷萝蔓:蔓生地衣类植物。²⁸绝攀:攀附于绝壁之上。²⁹苔衣:青苔。³⁰流滑:浅水轻轻滑过。

  谢灵运酷爱山水,他的山水诗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和锤炼的辞句描绘优美的自然景物。他的赋作,也同样和山水景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此赋即是他写景赋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赋分为两段。第一段写作者由眼前东泻南驰的条条水流,联想到自己被流放将一去而不得回归。第二段回到岭表的正题,描绘大庾岭的优美景色。这篇赋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情感真挚。

  第一段写他由眼前东泻南驰的条条水流,联想到被流放到南方的自己,表现一去而不得回归的伤感。

  第二段回到岭表的正题,写大庾岭所见景物。先以“长山”二句总写岭的高大雄伟。其后则做具体的描绘,以“下无伏流”,正面夸耀岭的高大;“上无夷迹”,夸耀山路的险峻。又以“麕兔”二句侧面表现岭的高峻。“既陟麓”四句回写自己的行程,后路倾谳,前磴绝岸,既照应上文的“长山款跨,外内乖隔”,又表现出自己遭遇的坎坷和前途的险恶。“看朝云”以下,则具体写眼前所见景物,感官上由视觉到听觉,时间上从早到晚,由眼前罗列的千奇百怪的岩石到远方姿态万千的群山,以及绝壁上的萝蔓,山涧溪流下的苔衣,一一写来,描绘大庾岭的优美景色如在目前。虽然身处逆境之中,仍不忘对他乡优美山水景物的欣赏与赞美。较之于他的山水诗,由于省去了体玄悟道的内容和说理的成分,就更充分地表现出他对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感。但由于生死未卜,前景渺茫,所以字里行间,又透露出淡淡的忧伤情调。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说:“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谢灵运的创作无论是诗还是赋,都遵循着这一“新变”的规律,力求创新,吸收前代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不为古人所束缚。他能称雄当世,赋作上的成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121-122
有美瑶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想初襞苔笺,旋挥翠管红窗畔。渐玉箸、银钩满。
有美瑶卿¹能染翰(hàn)²。千里寄、小诗长简。想初襞(bì)³苔笺(jiān),旋挥翠管红窗畔。渐玉箸(zhù)、银钩满。
译文:美丽的瑶卿是位能诗能文的才女,从千里之外寄来了一首小诗,一封长信。看了这封信和小诗,眼前不由得呈现出她刚折纸准备书写时的样子。她在红红的小轩窗边,挥动翠管,不一会儿就写好了,不管是小篆还是草书,都写得恰到好处,或笔力遒劲,或笔姿优美。
注释:凤衔杯:词牌名,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双调五十六字,上片四句四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双调六十三字,上片五句四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¹瑶卿:神话传说中王母的侍女,貌甚美,此处指代柳永之妻。²染翰:写字作诗。³襞:裁纸。⁴苔笺:用苔纸制成的小笺。⁵翠管:毛笔,因笔杆以玉制成,故称翠管。⁶玉箸、银钩:分别指篆书和草书,此处虚指书法。
锦囊收,犀轴卷。常珍重、小斋吟玩。更宝若珠玑,置之怀袖时时看。似频见、千娇面。
锦囊收,犀(xī)(zhóu)¹卷。常珍重、小斋吟玩。更宝若珠玑,置之怀袖时时看。似频见、千娇面。
译文:我把它们用锦囊收起,用犀轴卷起,很珍视它,经常在书房里欣赏把玩。更把她的书信看成珠玉一样珍贵,常常放在怀中,衣袖中,不时地看一看,每次看见书信,就像看到她千娇百媚的容颜一般。
注释:¹犀轴:犀角做的轴,用于书画装裱。

  词中赞美的红颜知己瑶卿,有着其他歌伎所不具备的才能。她能诗能文,书法秀丽道劲,在柳永远游吴越之时,她写赠小诗和长信,使词人深感欣慰而倍加珍惜,时时展读,怀想其人,和她有着很深的知己之交。

  上片“有美瑶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以记叙的方式介绍瑶卿的才能和她在千里之外寄来书简的事实。瑶卿这位美人有文学方面的才华,她从千里之外的京城,特意向“我”寄来亲笔书写的小诗和长信。“想初襞苔笺,旋挥翠诗红窗畔。”由赞美她的才华而想象她濡毫挥写的神志。这两句以细节的刻画,表现出瑶卿在写书简时专注雅静的神情,表现出一种文静和聪慧之美。她折叠好淡绿的笺纸,在朱窗之下挥运翠玉之诗,笔势飞动,字如珠玑。“渐玉箸、银钩满”两句形容她的书法,她写的字体是玉箸小篆,行笔匀均沉稳而笔画道劲丰满。虚词“渐”表现出运笔的特点,“满”字则形容出笔画的充实劲健。

  下片转换角度,写词人对瑶卿所赠书简的珍爱,表达对她的赞赏与想念之情。“锦囊收,犀轴卷”,词人将她的书作用锦囊收存,用犀角的轴头装裱,可见其珍视和宝爱。“常珍重、小斋吟玩”,经常怀着珍重的心情,在书斋之中展视吟赏,把玩不已。“更宝若珠玑,置之怀袖时时看。”比前两句更进一步,小斋吟玩还不能尽兴,更是将它当作珠玉宝贝一样看待,经常带在身上,藏之怀袖,不时地拿出来欣赏,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似频见、干娇面”,词人睹物思人,每看一回她的手书笔迹,就是对她的一回怀想和思念。

  古人云“书为心画,言为心声”,凝聚着瑶卿情意,表露出她的兰心蕙质的“小诗长简”,是词人与她展开心灵对话的绝佳媒介。可惜的是,词人并没有在作品中引用过瑶卿的诗句,也没有在其他作品中对瑶卿有过稍为详细的交代,以致使瑶卿成为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柳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181页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有陈诉负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随意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¹,有陈诉²³(líng)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¹⁰取汝(rǔ)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¹¹也。”须臾(yú)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¹²随意作行书草圣¹³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¹⁴府门,而好事者¹⁵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¹⁶。遂尽¹⁷偿所逋(bū)¹⁸,一郡称嗟(jiē)¹⁹,至有泣下者。
译文: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拖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东坡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呼年春天以来,天天连着下雨,天气十分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并不是故意欠他钱。”东坡仔细地看了他很久,对他说:“暂且把你做的扇子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过了一会儿,扇子送到了,东坡拿了二十把空白的夹绢扇面,顺手拿起判笔书写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扇子还钱。”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购买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整个杭州郡的人都称赞感叹(这件事),甚至有感动得流泪的人。
注释:¹先生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任职,第一次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任通判;第二次是元佑四年(公元1089)任杭州太守。此事应发生在任通判(掌管诉讼)之时。)²陈诉:告状。³负:拖欠。⁴偿:偿还。⁵某:我。⁶业:职业。⁷适:适值,恰好碰上。⁸而:却。⁹不售:卖不出去。¹⁰姑:姑且,暂且。¹¹发市:开张。谓做生意来了顾客。¹²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就用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¹³草圣:草书。¹⁴逾:走出。¹⁵好事者:喜欢某种事业的人。¹⁶去:离开。¹⁷尽:全部。¹⁸逋:拖欠。¹⁹嗟:慨叹,叹息。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荒园萧瑟(sè)懒追随¹,舞燕啼莺各自私²
译文:荒芜的园子冷落凄清, 我懒得去寻游观赏;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注释:¹追随:追寻赶趁。²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窗下日长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诗。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zūn)¹前花老不供诗²
译文:白天愈来愈长,正好在窗下多睡一会儿;酒樽各花儿已经凋谢,不能再激发诗情。
注释:¹樽:这里指酒樽。²不供诗:不能提供诗的题材,不能激发诗情。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吾衰久矣¹双蓬(péng)(bìn)²,归去来兮³一钓丝。
译文:我久已老(梦不见周公),只落得两鬓蓬乱;弃官回乡吧,跟一竿钓丝相伴。
注释:¹吾衰久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里说“吾衰久矣”,委婉地表示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²蓬鬓:鬓发蓬乱,是失志、失宠之态。³归去来兮:陶潜有《归去来兮辞》表达弃官归田的心态。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想见篱东¹春涨动²,小舟无伴柳丝垂。
译文: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
注释:¹篱东:隐指隐居之地。²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

  这首诗颈联所谓“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反映的就是既然难遇明主,退隐才是正路的思想。其余各联首颔两联说荒园萧瑟、花鸟不通人情,自己也毫无情绪,典型地表现了刚刚从政治核心隐退时难免出现的苦闷消极情绪。转念一想,退隐方是上策(颈联),于是尾联提出:料想春水已涨,小船正停在岸边等待我驾舟泛游呢!全诗写心理活动,写思想情绪的变化,真实而深入;且全用形象的语言,显得含蓄而能尽意,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艺术功力。

  诗起笔描写暮春园景:园中已不再是百花争艳,而是又“荒”又“萧瑟”,可见其春老花残,落英狼藉。“懒追随”,透露出诗人已无游赏之兴。然而这“荒园”毕竟不乏“追随”者。那些燕与莺,又“舞”又“啼”,多么得意;但他们贪恋荒园,不过是因为腐枝败叶问小虫多,便于捕食罢了,故日“各自私”。这里,“各自私”的燕与莺,“萧瑟”的“荒园”,显然别有喻意,隐射时事,他联想到即将崩溃的南宋小朝廷,联想到朝廷中那班争权夺利的小人。颔联紧承首句。“日长”、“花老”,既点出暮春时令,也暗示诗人心绪。常言道:“欢愉恨夜短,愁闷觉日长。”昏昏醉眠,日长难遣,尊前花老,诗情难觅,于是止不住把满怀愁绪,直接抒写出来。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这是全诗的转折,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花老”而联想到人老。这里“吾衰久矣”,既是字面义,也是暗用典。诗人巧借其意,以“吾衰久矣”慨叹当时南宋小朝廷不能振作,他所向往的大宋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恢复无望。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只好“归去来兮一钓丝”——退归故里,隐居垂钓。“归去来兮”也是用典。陶渊明身处东晋行将灭亡之际,因不甘心向小人折腰,毅然抛弃官职,赋《归去来兮辞》,归隐故乡。诗人以陶渊明自况,表明了他的高洁情操。

  诗到此,意旨已明,似无可说,但诗人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好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春水漫漫,疏篱如屏,柳丝垂挂,小舟荡漾,该诗句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意境。“小舟无伴”,那小舟似乎急切地等待诗人归来作伴哩。这里还需弄清“篱东”一词源于陶句“采菊东篱下”,后借指故园。这一联,不仅进一步渲染思归之情,而且这幅美好的暮春图,与开头那“萧条”的“荒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见诗人的爱憎和归意。“春涨动”、“柳丝垂”,还点明《春晚》诗题。

  这首抒情诗深沉婉曲,寓愤世之情于暮春之景。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参考资料:
1、 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 (下) (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第659页
2、 何庆善著.诗情词境堪吟哦:古典诗词学习例说: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6:第17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