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心空口亦钳,如何感事气犹炎。落花满砚慵磨墨,乳燕归梁急捲帘。
万事心空口亦钳,如何感事气犹炎。落花满砚慵磨墨,乳燕归梁急捲帘。
诗句妄希敲月贾,郡符深愧钓滩严。千愁万恨都消处,笑指邻楼一酒帘。
诗句妄希敲月贾,郡符深愧钓滩严。千愁万恨都消处,笑指邻楼一酒帘。

chūnbànjiǔzǒushǒu--fānghuí

wànshìxīnkōngkǒuqiángǎnshìyóuyánluòhuāmǎnyànyōngyànguīliángjuǎnlián

shīwàngqiāoyuèjiǎjùnshēnkuìdiàotānyánqiānchóuwànhèndōuxiāochùxiàozhǐlínlóujiǔlián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
年少辞家从冠军¹,金妆宝剑²去邀勋(xūn)
注释:¹冠军:古代将军的名号。²金妆宝剑:用黄金装饰剑柄或剑鞘的宝剑。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¹起暮云。
注释:¹龙城:泛指边境地区。
年轻的时候就离家跟随大将军出征,身佩金饰的宝剑去建 功立业。不顾天寒地冻水寒伤马骨,只见边境战争阴云四起,努力 去杀敌。诗赞美少年在边境不安宁的时候,不怕天寒地冻,毅然从军为国立业的精神。

sàixiàèrshǒu ·èr

wáng tángdài 

niánshàojiācóngguànjūn jīnzhuāngbǎojiànyāoxūn 
zhīshānghánshuǐ wéijiànlóngchéngyún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shuāng)欲结¹
译文: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
注释:¹结:凝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译文: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这首小诗,必须反复吟味,才会觉得意趣深长。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夜晚的山泉美景,表现了山的寂静和生机。整首诗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写。

  这幅幽静的山泉夜景,在诗人笔下充满了活力,一石一水,生气勃勃,情趣盎然。“山白鸟忽鸣”,应是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出,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把山岭照得白皑皑,而月光照进鸟巢,使鸟儿惊诧,鸣叫起来。清静的山丘传来鸟叫,更显幽美。次句既所所感,也点明秋天的时令。霜天月夜,石块单是看都有冰冷的感觉,而且仿佛秋霜都要冷得凝结了,暗地里还是照应一个“白”字。最后二句,写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净化了,顿时变成一溪白雪。诗人笔下的山、鸟、石、泉,在优美的月色下,融成一幅绝色的图画:幽静,清冷,空明,爽洁。正是这是白色的基调,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气氛。

  诗题为《夜泉》,主要写的却是对月色中的山水景物的感觉。“山白”是山在月光沐浴下呈现的色调。一声鸟鸣划破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寂静,正像王籍所描绘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山白而鸟忽鸣,不管两者有无联系,总让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没写月,但诗人已向我们暗示了月光,下面的景色都由此而生。

  “石冷霜欲结”,表现出视觉引起的对触觉的联想。清幽的月色洒在石头上泛起一片冷光,青白青白的像是要凝作霜花。这一句写得非常虚,由月色在石上的反光产生冷的感觉,同时又由冷和白色幻化出霜的想像,作者在此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置身于朗月的清辉中,山看上去是白的,石也泛着冷光像要结霜,而石下的泉水呢,被月华映照,银光闪烁,简直像是一片雪。古人写夜泉的诗句很多,因为是在夜里,一般都用听觉来表现它,写它的淙淙流声。而本诗的作者却独从视觉来表现它,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创造。雪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暗应上文的“冷”、“霜”,承接十分自然,作者的心思绵密由此可见。

quán

yuánzhōngdào míngdài 

shānbáiniǎomíng shílěngshuāngjié 
liúquányuèguāng huàwéixuě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鸟道¹几登顿²,马蹄无暂闲。
译文:在鸟儿才能飞越的山路上簸颠,马蹄笃笃没有一刻偷闲。
注释:昌松:县名,唐陇右道武威郡属县,故城在今甘肃古浪县西。¹鸟道:只有鸟才能飞越的山道。多用来称险峻的山路。²登顿:忽上忽下、忽行忽止,形容山路的难走。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崎岖出长坂(bǎn)¹,合沓(tà)²犹前山。
译文:好容易通过一道崎岖的长坡,又有重重叠叠的大山出现在眼前。
注释:¹坂:山坡,斜坡。²合沓:重叠。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石激¹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译文:湍急的水流冲激着巨石,松树的枝叶划破了寒天。
注释:¹激:拍打、碰撞。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王程¹应未尽,且莫顾刀环²
译文:为王事奔波路程尚没有走尽,且不要过早地回看刀环。
注释:¹王程:奉王命差遣的行程。²顾刀环:西汉李陵投降匈奴后,任立政等见到他,不便私语,便自循视刀环,表示可以还归于汉。环:谐音“还”,借作还意,隐指还家。

  首联中“鸟道”,写山之高峻;“登顿”,上下意,诗中指翻山越岭。“几登顿”“无暂闲”,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马不停蹄.在崇山峻岭中奔走的情景。以“几”修饰“登顿”,可见行人已走的路程之长。这两句落笔“山行”,既点题,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颔联写行人在鸟道上跋涉已久,一定非常疲惫,走出漫长崎岖的山坡,满以为山路已尽,展现在面前的将是一望无际的平川,谁知起伏的山峦又如刚才走过的山一样横亘在面前。用一“出”字、一“犹”字,生动地显示了行人错以为山路已尽的兴奋,以及看到眼前横亘的山峦后失望、厌烦的情绪。两句诗一扬一抑,既写山路,又写行人;写山路回应“几登顿”,写行人回应“无暂闲”;写山行非常真切,写行人十分细腻。

  颈联描写山间的具体景物。水石相激。湍奔而去,耐寒的松树,树色苍凉,令人顿生寒意。诗人驱马赶路,走出长坂,又入群山,“山行”的辛苦、乏味自在不言之中。现在又要过激流,穿寒松,荒寒的景象使山行之人不能不生孤寂、厌倦之感。

  尾联诗人在自觉厌倦之时,马上自激自励:王事未尽,不当思归。“王程”二字总管“山行”,点明了此次”山行”的意义。“顾刀环”句用汉朝李陵的典故。李陵留匈奴后,汉使任立政等见到他,难以私下说话,便向他使眼色,井屡屡抚摸刀环,“环”与“还”谐音,示意其归还汉朝。在这里,诗人说“且莫顾刀环”,就是提醒自己“王程”未尽,公事未了,决不能中途而止。诗人以明确的尽职意识,战胜了“山行”的疲倦、孤寂,诗的情调也为之一振,表现出盛唐边塞生活中所洋溢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总多,富于典型性。全诗八句,以“山行”为线索,前六句与山行之所见,意境真切,使人如临其境;后两句写山行之所想,情绪昂扬,一派盛唐风调。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244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虚空¹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译文:不为世俗所累的心是无所不在的,就像琉璃瓦一样明净。
注释:¹虚空:真正的什么也不存在的状态,即无的状态。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译文:谁能到达诗词中那样的心境状态呢,只有禅心才能产生美妙的诗词。

chóuwènshī--liúshāng

kōngchùsuǒ仿fǎngshìliúshījìngréndàochánxīnyòuguòshī

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白道萦(yíng)回入暮霞,斑骓(zhuī)¹嘶断七香车²
译文:大路曲折回环延伸到傍晚的天边彩霞中,骏马嘶鸣,像是要挣脱背上那用缰绳被其套住的香木车子。
注释:¹斑骓: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²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作的车,最早现于商周时期,是西岐三宝之一,是一种法宝般的交通工具。
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
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
译文:有了春情的女子独自地能够和谁一起欢笑呢?白白地让阳城十万户人家的倾心的男子们思愁的面容破愁为欢喜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