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无筋力荷鉏耰,坐阅千畦{左禾右罢}稏秋。
又喜黄云今满眼,不知白雪已盈头。
丁宁肯幼频驱雀,约敕比邻远放牛。
及早儿孙了租税,颓龄一饱更何忧。
久无筋力荷鉏耰,坐阅千畦{左禾右罢}稏秋。
又喜黄云今满眼,不知白雪已盈头。
丁宁肯幼频驱雀,约敕比邻远放牛。
及早儿孙了租税,颓龄一饱更何忧。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zhuì)玉联珠¹六十年²,谁教冥路作诗仙。
译文:写作诗文的时间足足有六十年,如今也只能去冥界当诗仙了。
注释:吊:哀悼。¹缀玉联珠:指写作诗文。²六十年:指白居易一生创作的时间。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浮云不系¹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译文:你一生兜兜转转居处不定,却以“居易”为名;崇信造化无为而以“乐天”为字。
注释:¹浮云不系:指白居易生活漂泊不定。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童子解吟长恨曲¹,胡儿能唱琵琶篇²
译文:孩童也能看懂《长恨歌》,胡人也能咏唱《琵琶曲》。
注释:¹长恨曲:即白居易所作《长恨歌》。²琵琶篇:即白居易的《琵琶行》。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译文:你的文章天下闻名,我禁不住思念你而愈加难过了。

  首联写白居易文学创作时间之长、贡献之大,并为之赞叹。“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诗篇一开始就对白居易的诗作推崇极高,对诗坛上这颗巨星的陨落表示了深切的惋惜之意。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现存白居易诗中最早一首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应考习作,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岁,到会昌六年(846)逝世,时年七十六。其实,据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说,“及五六岁,便学为诗”,则他的诗歌创作活动尚不止六十年。像他这样很小就从事诗歌创作,一生坚持不懈的诗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历史上不多见。诗中说“六十年”,满含赞叹之意。特别是以珍珠、美玉来比喻他的诗,不仅对他几十年的创作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表示了由衷的赞美。像这样一位成绩斐然的伟大诗人,忽然辞世,叫人万分痛惜。所以下句言“谁教冥路作诗仙?”上一句平平叙起,这一句即以问句承接,其中充满着痛惜的深情,蕴藏着丰富的含义。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老臣的依依不舍之情,自己刚刚即位不久,正要利用万机之暇,来和这位敬仰已久的老诗人切磋诗艺,谁知道竟然来不及见面,就奄然去世了。“谁教”二字,饱含着对突然逝世的惊愕,和对老臣的无限爱惜。另一方面作者也隐然以白居易的知音自命,表现出对其理解和爱护。

  中间两联,作者从老诗人的思想性格和诗歌成就两方面评价。“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这一联着重赞扬白居易不计名利、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思想性格。上一句使人联想到白居易年轻时谒见成名诗人顾况的情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一生多次遭贬、坎坷终生的情景,他像浮云一样,飘然不定,但又无处不悠然自得,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下一句接着说,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他认识到“无为”是自然的规律,以“乐天”为字自勉。“无为”“知足”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李唐王朝极力提倡的思想。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此诗为唐宣宗悼念白居易之作。诗中高度概括了白居易的创作历程,尤其用“童子解吟”和“胡儿能唱”,点出了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风格及特点,用“已满行人耳”来形象地表明白居易之作品的影响及被欢迎的程度。此外,诗中还流露出作者对白居易之死的惋惜和伤感,这也是其性格和重视文学家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诗中还反映出作者对白居易文学主张的认同。

参考资料:
1、 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1072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1411

diàobái--chén

zhuìliánzhūliùshíniánshuíjiàomíngzuòshīxiān

yúnmíngzàohuàwèitiān

tóngzijiěyínzhǎnghènérnéngchàngpiān

wénzhāngmǎnxíngréněrqīngchuàngrán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中斋(zhāi)¹上元²客散感旧,赋(fù)《忆秦娥》见属(zhǔ)³,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译文:邓剡在上元节客散后怀念起往事,作一首《忆秦娥》词赠予我,我读过之后顿感凄凉,便按照原韵和了一首,不禁觉得非常悲痛。
注释:¹中斋:即邓剡,号中斋。词人之友。²上元: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³见属:赠送。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烧灯¹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²人绝。
译文:过去每逢元宵,成千上万的朝京士女,拥进城里观灯闹元宵。如今皇上太后都被掳到北方去了,京城已不复存在,进京朝拜的路上,行人断绝,有的只是满天风雪。
注释:¹烧灯:燃灯。正月十五夜各处挂出花灯。²朝京:通往京城的路。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fà)¹
译文:刚才还是盛极一时,文恬武嬉,载歌载舞,极尽奢靡,转眼便成凄凉瓦砾焦土。唯有当年的明月,仍然永恒地照着人间,照着流泪的蜡烛,照着大家已经花白的头发。
注释:¹梅发:指花白的头发。

  这首词从上元节临安道上行人稀少,引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词情凄苦,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

  上片触景生情,写上元节凄凉景象。南宋都城临安,上元节多繁华热闹,《梦梁录》曾有这样的记载:“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王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尤未已。”这样的通宵欢乐,词人是记忆犹新的,就引起了与当今的对比。如今的上元节风雪交加,遮天盖地,故都内外,一片苍凉。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这里的“风和雪”,不单是自然景象的实写,更成了元蒙统治下那种严酷气氛的象征。正因如此,“风和雪”的再次复述,既是适应词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有了这着意的强调,作者一腔亡国之痛就顺势而出了。“江山如旧”的“如”字,已蕴含着“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的深哀大痛;“朝京人绝”的“绝”字,又秦寓着故都易主、人心绝望的深仇大恨。字里行间,充满了悲苦凄怆的情调。

  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部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

  “百年”二句,承上生发,直抒胸臆,感慨系之。人生百年,本已十分短暂,偏又经受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深哀大痛;尽管人们都不再去故都观灯欢度佳节了,自己却还要跟知己好友面对故国的明月“感旧”“秦情”。使词人锥心泣血的“兴亡别”,不仅指“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永遇乐》)的一去不返,更指南宋覆亡之后“无花只落空悲”(《汉宫春》)的眼前处境。江山剧变,明月如故,只能对月凭吊,秦怀故国了。一个“犹”字,既表达了永念故国的执着深情,也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悲凉心境。词意发展到此,可谓沉痛至极。词人面对着“当时月”,故国情景,纷拥而来,眼前处境,却无比悲凉。这里的“当时月”,当然也不仅是适应词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突出了他对故国的耿耿丹心和对元蒙统治的强烈厌恶。词人对月凭吊,秦情故国,“当时月”又在默默地照人如烛之泪,照人如梅之发。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把“当时月”之善解人意和词人之悲凄坚贞交织起来了,意境苍凉,余味绵绵。

  全词辞情哀苦,音调悲怆,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体现了宋亡后遗民作家的惨痛心情,是《须溪词》中的名篇。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113-2114
2、 刘尊明 朱崇才.宋词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35
3、 喻朝刚 周航.分类两宋绝妙好词.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237
4、 徐培均.唐宋词小令精华.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458

qíné ·shāodēngjié

liúchénwēng sòngdài 

zhōngzhāishàngyuánsàngǎnjiù  qíné jiànzhǔ rán suíyùnqíng juébēishèn 

shāodēngjié cháojīngdàoshàngfēngxuě fēngxuě jiāngshānjiù cháojīngrénjué 
bǎiniánduǎnduǎnxīngwángbié jūnyóuduìdāngshíyuè dāngshíyuè zhàorénzhúlèi zhàorénméi 

为问郁然孤峙者,有谁来、雪天月夜。五岭南横,七闽东距,终古江山如画。
为问郁然¹孤峙(zhì)者,有谁来、雪天月夜。五岭²南横,七闽³东距,终古江山如画。
译文:请问你这忧伤沉闷的孤峙者,除了我,还有谁到这里凭吊,在这降雪天气的月下?放眼望,五岭在南边横卧,七闽之地就在东边,江山不管人间兴亡,永远都是美丽如画。
注释:郁孤台:在江西省赣江上游的赣县。因其所在处一峰郁然孤峙,故称。¹郁然:忧伤、沉闷的样子。郁孤台因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孤台下清江水》词而出名。²五岭:山名。位于江西、广东交界处。五岭的确指,有三说,一说是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其它两说不录。³七闽:今福建全省和浙江的温州、台州等地。
百感茫茫交集也,淡忘归、夕阳西挂。尔许雄心,无端客泪,一十八滩流下。
百感茫茫交集也¹,淡忘归、夕阳西挂。尔许²雄心,无端客泪,一十八滩³流下。
译文:面对台下的茫茫江水,我禁不住百感交集。我凝神站立忘了归去,不知不觉中夕阳已在西天悬挂。想到如此雄心不能实现,不由自主地落下了泪,泪水随着十八滩的江水流下。
注释:¹百感茫茫交集也:《世说新语》载:“卫洗马新渡江,形神憔悴,语左右曰:‘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²尔许:如许,这样。³一十八滩:赣江在赣县、万安县境内有十八滩,其中惶恐滩水流最险急。

  顾贞观于二十九岁时中举入仕,任国史院典籍,五年之后便遭同僚排挤,不得不去职回乡,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心中自然苦闷抑郁至极。某天顾贞观在为前程奔波之时,行船于赣江之上,途经郁孤台下,空茫天地唯己一人,有感而发写下一首《夜行船·郁孤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其中这两句可谓流传甚广,郁孤台也由此被众人所周知。而顾贞观的这首《夜行船·郁孤台》则进一步描写刻画了郁孤台的周遭地理环境,以及行人面对巍峨郁孤台的渺小之感。

  全词以问句起首,“为问郁然孤峙者,有谁来、雪天月夜”开篇即营造出天地苍茫,形单只影的孤寂场景。“郁然孤峙者”即郁孤台。按清同治《赣县志》载,“郁孤台,在文笔山,一名贺兰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为问”二字尤显意味,顾贞观行船于赣江之上,形单只影,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诉,只好将郁孤台当作诉说对象,向其发问,何其寥落孤寂!

  “五岭南横,七闽东距,终古江山如画”三句写郁孤台所处地理环境:南面横亘五岭,东面俯卧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江山如画的灵秀之地。这种历史观照下的宏大与个人身世机遇的渺小两相对照,更加凸显出顾贞观此刻复杂难言的心境。

  下阕“百感茫茫交集也”直抒胸臆,化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百感交集”已言尽心情之复杂,“茫茫”更显茫然无措之感。身负才华而无处施展,前途茫茫怎不让顾贞观愁情满腹。“憺忘归、夕阳西挂”两句,词情稍为扬起,可视为顾贞观的自我安慰之语。憺,安也。屈原《九歌·山鬼》有“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宴兮孰华予”句。“憺忘归”意味安然而忘返的样子,实际上顾贞观心中正百感交集,并不安然。前后对比更加反衬出顾贞观一种无奈的心情。

  末三句“尔许雄心,无端客泪,一十八滩流下”是全词精华所在,一改前文沉郁笔调,如大江奔腾,迸发出激烈的情感。“尔许”谓如此,“无端”谓无缘无故。既是怀有如此雄心,又为何无缘无故落泪呢?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里表现出的正是顾贞观心中志向与现实遭遇的矛盾,这种矛盾令顾贞观心中感到莫大的悲哀,故而在行途中泪落如雨,尽数滴入赣江。

  赣江自赣州城流至万安县的一段,河道曲折,河床中多处怪石交错,形成了十八个险滩。顾贞观的泪水顺着“一十八滩流下”,用的正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之意境,如此前后相承也别有意趣

xíngchuántái--zhēnguān

wèiwènránzhìzhěyǒushuíláixuětiānyuèlǐngnánhéngmǐndōngzhōngjiāngshānhuà

bǎigǎnmángmángjiāodànwàngguīyáng西guàěrxióngxīnduānlèishítānliúxià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¹崖绿似苔。
译文:听说子瞻再回南山,此时应该已经春回大地,沿着山崖生长的树木将山崖装饰得像是覆盖了一层绿色苔藓。
注释:¹缘:沿着;顺着。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译文:山谷里的鸟儿鸣叫声像是在嘲笑哥哥独自爬山,估计山绿们笑着打招呼,还记得我们曾一起游玩。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译文:你一定会去道观里邀请道士们弹奏一首,不知道谁又与你在溪水旁的茅屋里共饮美酒。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译文:相信不久你一定会有新诗寄给我,我一定会尽快和诗回寄,不能与你一起,就让这首诗陪你游玩吧。

wénzizhānzhòngyóunánshān--zhé

zhōngnánzhòngdàochūnhuíshānyuán绿shìtái

niǎomíngcháowǎngrénxiàocénglái

dìngyāodàoshìdànmíng鹿shuítánggòngjiǔbēi

yīngyǒuxīnshīháijūndāngyóupéi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yuān)¹厚三尺,素雪²(fù)³千里。
译文:深潭里的水结了三尺厚的冰,洁白的雪覆盖了千里大地。
注释:¹渊冰:深水潭里的冰。²素雪:白雪。³覆:掩盖。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我心如松柏,君¹情复何似?
译文:尽管如此寒冷,我的心仍然像松柏一样坚贞不变,你的心又像什么呢?
注释:¹君:您。 指她的爱人。

  所谓“子夜四时歌”,就是用《子夜歌》的曲调咏唱春、夏、秋、冬四季。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子夜四时歌》共选编了75首,其中春歌、夏歌各20首,秋歌18首,冬歌 17首。本篇是《冬歌》中的第一首。这首民歌借岁寒而不凋的松柏形象,表白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同时也流露出对对方情移意变的隐忧。语言清丽,情感细腻,充分体现了南北朝民歌的婉约之美。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这两句诗是以冰雪来衬托抒情主人公感情的深厚。我们都知道,江南的冰雪是极其容易消融的,有如塞北之花一样脆弱。可是作品为什么要用江南的“雪”来比喻忠贞之爱情呢?当我们读到后两句的时候才明白,抒情主人公是要借助于冰雪突出,借助于极度的寒冷衬托松柏在冰雪之中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那才是象征抒情主人公爱情忠贞不渝之所在。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这两句诗是以耐寒的松柏喻托抒情主人公爱情的坚贞。我们先来看看“我心如松柏”,原来抒情主人公是用冰雪下的松柏比喻爱情之忠贞,也就是说自己的爱情经受严峻的考验,依然矢志不渝。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爱情力量的伟大。而民歌在表现出女子坚贞的同时又发出疑问:“君情复何似?”意思就是说,我的心如同冰天雪地里傲然挺立的松柏一样,坚贞不渝,可是你又怎么样?是否也和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就不难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看来作品是站在女主人公的立场上来写的,有同情的态度,也有责问的语气。

  全诗仅四句,却连着翻进了两层意思,显得波浪迭出,诗意绝不平浅。看来,就算是冬歌,唱在江南少女口中,依然有着水乡的曲折,与那产于冰雪之地的北方民歌的质直全无二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