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重见上元天,箫鼓声中璧月圆。
惟有高门更多喜,金盘分送洗儿钱。
升平重见上元天,箫鼓声中璧月圆。
惟有高门更多喜,金盘分送洗儿钱。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山际¹见来烟²,竹中³(kuī)落日。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注释:¹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²烟:指山里面的雾气。³竹中:竹林丛中。⁴窥:从缝隙中看。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鸟向檐(yán)¹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鸟儿从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洁白的云儿竟然从在窗户中穿进穿出。
注释:¹檐:房檐。

  本篇是诗人吴均《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作品通过对山居小屋悠远、静谧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闲适自在的心情。

  “山际见来烟。”“这里的山际”说的是目所能及的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写的是极目远望之处。“来烟”,写的是诗人远望所见的动感物象,即远远地看见岚气云烟从天边飘来,这一描写有力地再现了山居小屋环境的深邃和悠远,给人创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间。

  “竹中窥落日。”这句的“竹中”,从一个“窥”字可以看出说的应该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诗人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见到的明亮清新的一个动感物象。从这个“窥”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这里写的是近景,即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视到的红红的落日。这一“窥”,巧妙而又生动地增强了夕阳余晖洒落竹林时刻山居小屋环境优雅、明亮的美感。

  如果说在前两句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山居小屋的环境,那么下边两句写的则是小屋本身的特点。

  “鸟向檐上飞。”“向”可以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在”。“ 檐上飞”,说的是傍晚了,鸟儿们快要归巢了,于是在房檐儿上悠闲地,自由自在地,叽叽喳喳地,一会儿飞过来,一会儿又飞过去。这一句写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离的所见,描绘的是一种清新、明快的场景,它在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愉悦与欣喜的情怀。

  “云从窗里出。”“云”是不可能从“窗里出”的,诗人写的其实也就是一种感觉,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如果站在山脚下,远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洁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闲地飘动,仿佛就是从窗户里飘出来的。这感觉是何等的神奇呀。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句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句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 杨明著 .汉唐文学研赏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01 :299-300 .

shānzhōngshī

jūn nánběicháo 

shānjiànláiyān zhúzhōngkuīluò 
niǎoxiàngyánshàngfēi yúncóngchuāngchū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xiāo)¹山路穷秋²雨,淅(xī)³溪风一岸蒲(pú)
译文: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注释:¹萧萧:形容雨声。²穷秋:深秋。³淅淅:形容风声。⁴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为问¹寒沙²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³无。
译文: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注释:¹为问:请问,试问。²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³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当然,诗人笔下的风景从来都不是纯粹自然的描写,自然的风景其实是心灵风景的折射。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不是当行的家数。这里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为了下一步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樊南别有清秋思,不为斜阳不为蝉。”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唐音癸签》卷八引)持较此诗,可谓刌度皆合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7-1088
2、 徐昌才.梦回唐诗千百度:新华出版社,2012:101-102

qiūzhōng

 tángdài 

xiāoxiāoshānqióngqiū fēngàn 
wèiwènhánshāxīndàoyàn láishíháixiàlíng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zhuó)地哀歌¹兴未阑,归来长铗(jiá)尚须弹²
译文:舞剑砍地唱着悲歌兴致正浓,归来之后手抚长剑需要轻弹。
注释:彭民望:名泽,攸(今须南攸县)人。景泰年间曾中进士,官应天通判,落魄归乡。他是当时著名诗人,尤长于七律。¹斫地哀歌:语出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²归来句: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长剑。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秋风布褐¹衣犹短,夜雨江须梦亦寒。
译文:秋风寒气侵身才嫌粗衣太短,江须风雨中作梦梦中觉身寒。
注释:¹布褐:粗布衣服。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译文:树叶飘落而下时光已是岁晚,看惯世态之后更悟知己最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长安¹旅食淹留地²,惭愧先生苜(mù)(xù)盘。
译文:久留京城我白吃着皇家俸禄,无力挽回先生常吃野菜苦餐。
注释:¹长安:本指古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此处代指京城北京。²淹留地:滞留之地。苜蓿盘:盘中装有苜蓿野菜。唐薛令之为东宫侍讲时,因家清贫曾作诗自嘲:“朝日上团团,照在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此以苜蓿指清贫生活。

  这首诗首联借助杜诗句意与冯谖弹铗之典,写彭民望英雄失路、无所依托的悲愤情怀。颔联以秋风、夜雨、短褐、梦寒等构成凄清境界,表达对友人穷困孤寂生活的无限同情。颈联尾联则抒发人情淡薄之慨,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无力援手的无奈。

  诗的首句如急雨飙风,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化用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起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表达彭民望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哀,及其胸中万丈勃然不可磨灭之气,睥睨天下的豪兴,一下子提起了全篇。严羽《沧浪诗话·诗法》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诗发端气魄宏大,即能笼罩全诗,使通篇灵活而有生气。对句承出句而来。说彭民望有如此才识,自当回翔公卿,出将入相,现在却失意而归,难遇识家。诗用冯谖典,一是说他有冯谖那样的高才;一是说他目前穷愁潦倒,仍需求助于人,但世无孟尝君那样识才大度的人,使他仍然屈居底层,无人简拔。这样,用一个典,既为彭民望占身份,又写出彭民望的处境,又贯注了自己深深的同情。

  颔联承上句,彭民望失意而归,如今已是秋风萧飒之际,他定然无力裁衣,身着粗布短服,生计艰难;而僻处一隅,落落无偶,在瑟瑟夜雨中,无比凄凉,梦中犹有寒意。这两句对偶极工,把所怀对象放入特定的环境中,把气候之寒冷与人之孤寒融合在一起,又用“犹”、“亦”两个虚字加重语气,使全联融入深沉的情中。而“秋风”、“夜雨”正是诗人们常用以写湖南的掌故,李东阳信手拈来以怀在湖南的彭民望,使诗工中见巧,大中见细,自然而见圆熟。李东阳学唐诗的宏大与宋诗的精巧,这联是他成功地运用。

  颈联在景语中渗人情语,设身处地,从彭民望出发,写他所见所思。诗说,在秋风中,落叶纷飞,他定然由此而生悲,叹年华流逝,回思已往,看尽了世情冷暖,知心朋友,寥寥无几。一句景,一句情,但景中有情,情中见景,语调低沉,是写彭民望,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的喟叹。

  尾联归到自己,说彭民望已失意而归,但自己为了衣食计,仍然淹滞京城,虚糜岁禄,无法与彭民望相对共慰寂寥。诗用“苜蓿盘”典,一是说自己清贫,无法资助他;一是说自己位卑,无法援引他,透出无可奈何的怅惘来。同时,李东阳也是在自叹,自己满腹经纶,未被赏识简拔,也许彭民望的现在正是自己的将来。

  李东阳在所著《麓堂诗话》中说:彭民望与他初交时,对他的诗未深许。及失志归,李东阳写了这首诗寄给他,彭民望读后潸然泪下,为之悲歌数十遍不休,对儿子说:“西涯所造,一至此乎!恨不得尊酒重论文耳!”李东阳作诗话时已居高官、执诗坛牛耳多年,所以在这儿举此事标榜自己在诗歌上的造诣。这首诗最成功的是恰如其分地把彭民望的处境、抱负形诸于诗,自然、诚挚地流露了自己的情感。古人说诗能移情夺志,彭民望之所以读后流泪,是因为在诗中看见了真实的自己,一股知己之感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诗的工拙已经是第二位。

参考资料:
1、 侯健 李世凯.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531

péngmínwàng

dōngyáng míngdài 

zhuóāixìngwèilán guīláichángjiáshàngtán 
qiūfēngyóuduǎn jiángmènghán 
xiàshíjīngsuìwǎn rénqíngyuèjìnjiànjiāonán 
chángānshíyānliú cánkuìxiānshēngpán 
鸣螀颓墄,吹蝶空枝,飘蓬人意相怜。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香沟旧题红处,拚禁花、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
鸣螀(jiāng)¹颓墄(qī)²,吹蝶空枝³,飘蓬人意相怜。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香沟旧题红处,拚禁花、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
译文:寒蝉在残败的台阶间悲鸣,风吹树叶如蝴蝶般翩翩落下,只留下空空的枝条,与如飞蓬般飘零的人同病相怜。那一片离开了身躯的魂魄,在夕阳下摇曳如梦转成烟,愈难追寻。芬芳的御沟是当年红叶题诗流传的地方,那被抛弃的禁宫花朵,年年都憔悴不堪。严寒的征兆已迫近了,再加上宫中皇帝思念爱妃的凄婉乐曲,都寄托给这寒蝉的悲鸣了。
注释:辛丑十一月十九日:辛丑,即光绪二十七年(1901)。味聃,洪汝冲,字味聃,湖南宁乡人,清末词人,有《候蛩词》、《蜕庵词稿》。¹鸣螀:螀,寒蝉,古人认为叫声悲哀。²颓墄:残败的台阶。³吹蝶空枝:像蝴蝶一样飞舞的落叶。⁴飘蓬:飘飞的蓬草,比喻无常的命运。⁵一片离魂二句:用倩娘离魂典故。据陈玄祐《离魂记》记载,张倩娘与表兄王宙本有婚约,在父悔婚后抑郁成疾,以致魂魄离开身体去追随王宙。在此既指离枝飘逝的叶魂,又寓逝去珍妃的芳魂。梦成烟,意为往事都如梦如烟不可追寻。⁶香沟旧题红处二句:用红叶传诗的典故。古代有不少这类典故,大意都是久困深宫的宫女,在落叶上写下寄托怀春意的诗篇,放入御沟随水后为外人拾得,由此引发一系列悲欢离合的事。此处用此典,正契合于落叶、宫禁、帝妃爱情的主题,是珍妃在冷宫中凄苦幽禁生活的写照。禁花,兼指典故中久困的宫女与现实中的珍妃。禁,有宫禁与幽禁双重含义。⁷寒信:严寒将至的征兆。⁸又神宫凄奏二句:用《落叶哀蝉曲》的典故。据王嘉《拾记》载,汉武帝在宠妃李夫人逝世后,思念不已。在泛舟池上时,令女伶唱其自度曲,面对落日、凄奏、凉风,触景伤情,因赋《落叶哀蝉曲》。在此寓光绪对珍妃的思念。哀蝉既呼应上文的因寒冷而悲鸣的“鸣螀”,又能兼指《落叶哀蝉曲》。
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抛断缠棉。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天阴洞庭波阔,夜沈沈、流恨湘弦。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
终古巢鸾(luán)无分¹,正飞霜金井²,抛断缠棉。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³。天阴洞庭波阔,夜沈沈、流恨湘弦。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
译文:昔日同巢鸾偶相依恋的缘分再也没有了,黄叶正面对着严霜、金井的摧折,一切缠绵情丝都被迫斩断、抛弃了。在回旋的风中起舞,才知道此生所经受的种种恩泽与怨恨都是无因而起,不由自主。天色阴郁,洞庭湖上波澜壮阔,沉沉的夜幕下,离情别恨在湘妃的弦音中回荡。这木叶飘逝的悲剧啊,若是飘到了空山中,切莫再去惦念、问讯那啼血的杜鹃了。
注释:¹终古巢鸾无分:意为帝后往昔恩爱的缘分再也没有了。巢鸾,在爱巢中相依的鸾偶。鸾鸟是凤凰的一种,常寓后妃,又常以鸾俦寓爱侣。无分,没有缘分。²飞霜金井:用黄叶被严霜金井吞噬,喻珍妃在慈禧逼迫下堕井而亡。化用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诗意。³起舞回风二句:起舞回风,用李贺《残丝曲》“落花起作回风舞”诗意。用在风中流转不定的无常命运,喻珍妃在宫中宠辱都不由自主的命运。无端,无缘无故,突显她任人摆布的无辜和无奈。⁴天阴洞庭波阔二句:用湘妃典故。相传舜帝晚年在一次南巡中去世,葬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痛哭,眼泪洒在竹子上形成难以磨灭的斑纹,成为斑竹。最终二妃跃入湘江殉情,葬于洞庭湖中君山,化作湘水之神——湘妃。湘弦,唐代钱起在著名的《湘灵鼓瑟》诗中称世传湘妃善于鼓瑟,弦音凄苦怨慕,寄了对舜的思念。此词用珍妃比湘妃。⁵摇落事:即如宋玉《九辩》所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此用秋叶的飘逝喻珍妃之死。⁶向空山休问杜鹃:珍妃的魂魄不要再去惦念、询问光绪帝,以免得知他不幸的处境,会更为忧愁。空山,幽静少人迹的山林。杜鹃,相杜鹃杜为战国时蜀王杜宇(号望帝)死后所化,啼声凄切,泪尽继之以血。在此用杜鹃寓遭受亡国危机的光绪帝。用皎然《秋晚宿破山寺》“秋风落叶满空山”与何应龙《伤春》“欲向空山问杜鹃”诗意。

  词序中的辛丑,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一年为庚子,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据《清史稿》卷二四《德宗本纪》: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西太后和光绪自西安还京,并以珍妃上年殉节宫中,追晋贵妃”。所谓“殉节”,实是讳饰之词,西太后在逃离北京前,曾下令将珍妃推坠于宫井之中。洪汝冲的原词就作于这年的十一月。洪汝冲,字味聃(dan),湖南宁乡人,有《候蛩词》、《蜕庵词稿》。洪汝冲《声声慢·落叶》:“银瓶坠水,金谷飘烟,西风一叶惊秋。凤宿鸾栖,等闲摇落飕飕。春工剪裁几费,肯随波,流出宫沟。吹梦紧,问人间何世,半晌淹留? 连理桃根犹在,甚花难蠲忿,草不忘忧。浸玉寒泉,昭阳往事今休。哀蝉莫弹幽怨,怕稠桑、无语凝眸。谁认取,满荒郊都是乱愁。”彊村这首词是和作,确如龙榆生铨释:“此为德宗还宫后恤珍妃作”(《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上片开端三句:“鸣螀颓墄,吹蝶空枝,飘蓬人意相怜”,就给人带来一股悲凉气氛。螀(jiang),寒蝉。墄(ce),台阶。颓墄,毁坏的台阶。蓬,蓬草。秋日枯萎,随风而飞。寒蝉鸣叫于毁坏的宫殿台阶之中,悲声哀景,映衬出劫后宫苑的荒凉景象。树叶纷纷坠飞,有如蝴蝶飞舞,剩下满目空枝。蝴蝶本与春风为伴,而在使生命凋零的秋风中,只有萎落、飘亡! 肃杀的气氛,美丽的形象,既切落叶词题,其中又隐现着珍妃的影子。“飘蓬人意相怜”,指光绪离京出逃如蓬草飘飞,也是指光绪在西太后的威迫下难以自主。相怜,说光绪对推坠井下死去的珍妃蕴含无限的怜爱之情,是深探心曲之辞。“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在光绪眼中,死去的珍妃有如一片离魂似的落叶,当年共处的往事昔情,历历难以忘怀,楼空人去,恍然如梦,在斜阳冉冉之中,如梦的往事旧情摇漾不已,隐约而又迷茫。 “相沟旧题红处,拚禁花、憔悴年年”,回忆当年与珍妃相爱情景。相沟题红,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偶临御沟,拾得红叶,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宣宗放出部分宫女,渥得一人即题诗红叶上者。这里用以指光绪与珍妃两情眷好,似由天定。但珍妃不为西太后所喜,这里以“禁花”,即宫禁中的花,代指珍妃,“憔悴年年”,暗示珍妃为西太后所忌,心境极为抑郁。结尾的“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三句,寒信,寒冷的信息,指秋风。神宫,指光绪所居的宫殿。三句写秋风劲急,落叶纷坠,簌簌有声,如同凄凉的音乐。王子年《拾遗记》记载: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赋《落叶哀蝉曲》。词中的“凄奏”、“哀蝉”,暗指此曲,反映光绪思念珍妃的凄凉心情,身分、感情相合,而又时时不忘紧切落叶词题。至此,秋风声,落叶声,哀蝉声,以及心中怀念逝去者的痛苦心声,融化为充塞天地的悲声。

  下片“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抛断缠绵”三句,曲折道出珍妃被推坠宫井事。本想与珍妃相爱终老,却哪知无此缘分,原因在金井飞霜,隐约吐露了西太后的残酷无情,珍妃的逼坠井中的惨痛情事,从此被迫割断了与珍妃的缠绵情缘。“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表面上写落叶在旋风中飘扬如同起舞,实际上则是写光绪回忆与珍妃的歌吟生活,而这一切都成为永难返回的过去,追寻根源,不由感叹无端的恩怨造成了多少人间憾恨。“天阴洞庭波阔,夜沉沉、流恨湘弦”,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意,切合秋深落叶题旨,同时更包含着《湘夫人》一诗中所抒写的人天悠隔的痛苦,那如梦、如云、如彩云、如落叶,如昙花的一现,那令人空惘、惆怅的幻灭之感,那浩茫难平的情思,正象那洞庭湖水一样。孟郊《湘弦怨》诗:“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这里作者把广阔的洞庭湖水、人天永隔的幽怨,与繁声促节的湘弦音声组合在一起,融化为一曲绵绵不尽的流恨,阴阴天宇,沉沉夜色,形象地染绘出一幅色彩阴暗的画面,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最后以“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结尾,“摇落”二字,总结全词,揭破题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其实,摇落又岂止是草木,人生的生死、盛衰,爱情的聚散、悲欢,何尝不是如此! 这样的深悲巨痛,刻骨铭心,时刻难忘,就如空山杜鹃不停止地泣血哀啼,吐诉不尽内心郁结蕴藏的哀伤。

  全词紧扣落叶,但又不拘滞于表面的咏物,而是借落叶咏叹光绪与珍妃的悲剧,就光绪而言,他虽贵为天子,但却保护不了自己宠爱的妃子,在西太后的淫威下,眼睁睁地看着珍妃被活活的逼死井中,这既是帝运的衰落,实际上也是整个封建帝制的衰亡。作者将落叶的形象与珍妃的悲惨遭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落叶的飘零坠落之中,隐藏着珍妃的可怜影子。

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残暑速拘收。
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¹残暑速拘收²
译文:过不了多久就要立秋了,残暑啊快点把那嚣张气焰收起来吧,凉爽舒适的金秋就要到了。
注释:¹寄声:托人传话。这里指向残暑发话。²拘收:收起来。
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
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
译文:树上瘦小的知了怎么会有这么长的气呢,一直鸣叫到斜阳都隐去了它还不肯罢休。

yóuchíshàngshǒu ·

yángwàn sòngdài 

duōshíbiàn便qiū shēngcánshǔshōu 
shòuchányǒuduō yínluòxiéyángwèikěnx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