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洄泝越江滨,每愧羊裘老富春。
归隐尚能联比长,出游复肯祭行神。
枯肠近饱三爻梦,宿齿宜肩四豆人。
能顾寒斋共芳茗,蠹编时为拂蛛尘。
半年洄泝越江滨,每愧羊裘老富春。
归隐尚能联比长,出游复肯祭行神。
枯肠近饱三爻梦,宿齿宜肩四豆人。
能顾寒斋共芳茗,蠹编时为拂蛛尘。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红粉佳人白玉杯。木兰船稳棹歌催。绿荷风里笑声来。
红粉¹佳人白玉杯。木兰船²稳棹(zhào)³催。绿荷风里笑声来。
译文:筵席上既有风流的俏佳人,又有华贵的白玉杯。精致的游船在湖里飘荡,划船人唱着棹歌,清风吹拂着碧绿的荷叶,传来阵阵欢快的笑声。
注释:浣溪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¹红粉:原指女子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借指美女。²木兰船:船之美称。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³棹歌:或写作“櫂歌”,行船时所唱之歌。丘迟《旦发渔浦潭》诗:“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嶂。”棹,划船的工具。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
细雨轻烟笼草树,斜桥曲水绕楼台。夕阳高处画屏开。
细雨轻烟笼草树,斜桥¹曲水绕楼台。夕阳高处画屏²³
译文:在轻烟细棹之中,草树掩映着斜桥曲水环绕着的楼台。此时阵棹初霁,一抹夕阳向上返照,透进高高的楼台,透进闺房,照着床头的画屏。
注释:¹斜桥:曲折的桥,如所谓九曲桥之类。²画屏:饰有彩画的屏风。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诗:“江山今朝寒雨歇,帘中秀色画屏舒。”³开:明亮。

  这首词写作者夏日游览颍州西湖的情景。上片抒写游湖之乐,下片描写夕照之美。

  此词写夏日生活小景,由两个内容不甚相关的画面组成,而联系这两个画面的线索是时间,一个在白昼,一个在傍晚,还可能是同一个人物。

  上片是游湖之乐。游船在湖里飘荡,船上设有精美的筵席。有“红粉佳人”,她的身份或者是佐酒的歌女,或者是主人;有“白玉杯”,夸饰筵宴的华贵。一阵阵清风吹拂着荷叶,送来一阵阵荷香,也送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欢声笑语,气氛松快。这是令人难忘的清夏游赏之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皆具了。下片描写的是夕照之美。突出在镜头前的主景是“楼台”。这楼台有斜桥曲水环绕着,有轻烟细棹之中的草树掩映着,幽美而又宁静。这是在夏季里,倏忽而至,骤然而止,是夏棹的特点。“夕阳”句正是写阵棹初霁,一抹夕阳照进闺房床头的画屏。画屏顿时明亮起来,屏上的山水花鸟熠熠生辉,生气勃勃,格外美丽,也给闺房增添了许多温馨。闺中人的形象则在影影绰绰之间。

  全词运用明丽的辞藻、独特的构思写夏景,别具一格。“夕阳”句尤富想象力,余韵无穷。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20-221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仆夫早严驾¹,吾行将远游。
译文:车夫早已装备好车马,我即将外出去远游。
注释:¹严驾:装备好车马。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译文:打算远游去往哪里呢?征伐东吴,为国杀敌。
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
将骋(chěng)万里涂,东路¹安足由。
译文:将去驰骋万里路,归藩之路怎能走!
注释:¹东路:指从洛阳回去的路上。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江介¹多悲风,淮泗(sì)驰急流。
译文:长江之上悲风呼啸,淮泗之水迅疾奔流。
注释:¹江介:江边。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¹
译文:想要渡水去灭掉吴国,可惜身边没有可用的船只。
注释:¹无方舟:比喻自己当时没有权柄。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译文:闲居本不是我的意愿,情愿献身为国解除烦忧。

  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述志诗,是曹植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诗一开头,就说主仆二人已经备好了车马,即将出发。这一开始,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紧接着,作者用一个顶真格的设问句“远游欲何之”,引出对远游目的地和原因的补叙。“吴国为我仇”已经,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以及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同时,一个意气风发、勇赴国难的爱国志士形象亦凸现于读者眼前。

  “将骋万里途”承接上句,说自己将南征吴国。“万里途”,是对征程迢远的夸张,它极令人联想到浪漫征途的种种艰难险阻,但因句中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作者的愿望,在当时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所以当他跌回现实中来,失意的苦闷便攫住了他的心。“东路安足由”一句便是反诘的语气倾吐了胸中的委屈。“东路”,前人多以为指从洛阳到鄄城的路。并据《赠白马王彪》诗中亦有“怨彼东路长”之句,推断这两首大约同作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转入写景,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江风凄厉、浪高流急的画面。长江、淮水、泗水是南征吴国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对“多悲风”、“驰急流”的渲染未尝没有形容川流险阻之意,并以此为作者“愿欲一轻济”的衬托。但其中的寓意显然不止于此,透过这一描写,令人仿佛看到作者正兀自立于大江畔,眼前呼啸的江风、奔腾的江水,既象征着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激昂情怀,也象征着英雄失路的激愤不平。在这里,雄浑阔大的境界以及慷慨激越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此写景的基础上,“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二句即景设喻,“一轻济”,喻率师南渡;“无方舟”,喻手中无权。即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一个“惜哉”流露出作者极为深沉的惋叹。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是如此尖锐而不可调和,作者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的心声,他不愿闲居一处,甘愿为国解忧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自以为如此,这首诗在赢得后人激赏的同时,也使后人对其有了更深的同情。

  钟嵘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这主要是由他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决定的。他的诗大多充满了对功名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即使在忧患之中也不消极颓唐,遭遇挫折也不逃避,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都不放弃自己的责任。正是这一切成就了他“骨气奇高”的特色,而“仆夫早严驾”这首诗便是这一特色的代表,且因此成为魏晋时期的最强音。

shīshǒu--cáozhí

zǎoyánjiàxíngjiāngyuǎnyóuyuǎnyóuzhīguówèichóu

jiāngchěngwàndōngānyóujiāngjièduōbēifēnghuáichíliú

yuànqīngzāifāngzhōuxiánfēizhìgānxīnguóyōu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明神¹司过²岂令冤,暗室³由来有祸门。
译文:英明的神灵掌管人间一切是非功过,怎会令它是非不分功过不明?即使是暗室也自有致祸之门。
注释:¹明神:对神的尊称。²司过:掌握人的罪过。³暗室:谓隐避之处,暗处。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lǜ)石能言¹
译文:请别以为暗室无人,就可以一掌遮天地!总有那么一天会来到:石头也会说话啊!
注释:¹石能言:石头能讲话。

  这是一首短诗,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作者对当前局势的无限痛心。人世间事,错综复杂,诗人在无何奈何之余,只好藉明神以示警,设想到终有一天石亦能言,则一切是非恩怨,自无所遁于天地之间。语极沉痛。一二句谓神明司过,不冤枉好人,不放纵坏人;暗中策谋,乃招祸之门。三四句谓莫因无人知晓而敢于暗中欺人,将来总有一天,真相大白,石亦能为证。

  此诗纯为议论,而论中有象,其象则在“暗室欺人”、“石亦能言”;而议中寓情,其情在“岂令”、“由来”、“莫为”、“须虑”,虚字呼应,一气转旋,每转愈深。对此类题目的诗,实在是很难以一般七绝的艺术技巧来衡量了。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60
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769-771
3、 黄世中.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3册:黄山书社,2009:2278

míngshén

shāngyǐn tángdài 

míngshénguòlìngyuān ànshìyóuláiyǒuhuòmén 
wèirén shíshínéngyán 
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
漫天坠(zhuì),扑地飞,白占¹许多田地。冻杀吴民²都是你!难道是³国家祥瑞(ruì)
译文:漫天飘坠,扑地飞舞,白白地占了许多的田地。把黎民百姓都冻坏了,说什么是国家祥瑞?
注释:¹白占:强取豪夺。²吴民: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原作“无民”。³难道是:哪里是。⁴祥瑞:瑞雪兆丰年。

luòméifēng ·yǒngxuě

zhāngmíngshàn yuándài 

màntiānzhuì fēi báizhànduōtián dòngshāmíndōushì nándàoshìguójiāxiángruì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一点露珠凝冷¹,波影,满池塘。绿茎(jīng)红艳两相乱²,肠断³,水风凉。
译文:清晨湖面水波平如镜,荷叶上露珠滚滚,呆呆的看着湖面中的倒影。绿色的枝干,红色的花朵,杂在一处,让人分辨不清。冷风吹、水浸骨,心中苦闷愁断肠。
注释:¹凝冷:凝聚着清冷。²“绿茎”句:绿色的枝干,红色的花朵,杂在一处,月色下分辨不清。这里指荷池晓景。³肠断:这里是魂断之意,形容神情入迷。

  调名《荷叶杯》,是因为作品写的这段生活发生在莲塘里,故而有意选用了切“荷”的调名(古时词牌其实也就是题目),也许是借这个调名,用以创造出一个波寒浪静的凄迷意境以寄托他惜别之思。这二者都有可能。但不论是实是虚,都表现了一种惜别的凄苦之情,在给人以影响的艺术效果上却是一致的。

  词的开头说,清晨,荷叶上还凝聚着清亮的露珠。“凝冷”,这是感情的色彩,则船上的他俩相对之情可知。通过人物对于客观环境的感受,读者就能体会到他此时的心境,也就暗示了人物在这种心境下可能有的行动。既是一种“寒”的冷遇,则无幸福之可言为可知。

  “波影”,这是一个视线的角度,它使读者能得以从这一视线回溯到呆呆地看着水面的他。因此,它证实着“凝冷”正是他自己心理的写照。本是不忍相对,所以移目于波。但在水波里见到的竟是“满池塘”的“绿茎红艳两相乱”。“满”在这里非常传神,非常有气魄,正如一幅巨大的画。画面满是绿的荷叶,红的莲花,不仅立于水面,亦且倒映于水中,形成了巨大的夹角。在这一巨大的夹角处,着一小小的呆望的他,还有低泣的她——那凝冷的露珠,怎知又不是写她的清泪的呢?这是多么巨大的压迫人的孤独之感。似乎这幸福的倚红偎绿的暖色,直把她俩挤了出来,或紧紧地钳住。而这也正是此时人物的心理写照。

  “绿茎红艳两相乱”中的这个“乱”字用得艳极。乱是迷离相交的状态,特别是它承上“满”字而来,只觉得满世界尽是亲昵地偎在一起的美丽的情侣,只有他俩却要离开。而一想到离别,是以肠断,这是心境,花叶相乱,本属无情,只是一种自然形态,境由心生,这虽是唯心的,然而并不能否定心境之可以影响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一事实。正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这满世界都是相依相偎之情,不能不产生唯独自己不幸的巨大悲哀。只是他这里外界的实物不是实物,而是自己的感情,如杜甫写的这样,而是人物自己的感受,有如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把自己心境完全揉合到客观世界中去了的情景。

  水风凉,当然也是实的,其实也是心境的感受。绿满逼人,水风浸骨,是爱情的,其实也是社会的。使爱情遭受如此折磨的,当然是由于社会的逼迫,正是只有他俩却要离开这一点相似之处,又可以引导人着眼于社会的逼迫。而如果抽去了或者隐去了本来是隐射或借喻的爱情之说,则就只剩下社会的逼迫了。这就是诗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伎。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