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山下一灯寒,曾守桐庐七里滩。
空手去官□一物,诗名聊得继方干。
紫阳山下一灯寒,曾守桐庐七里滩。
空手去官□一物,诗名聊得继方干。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
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
拟把一竿盘石上,幅巾闲过峡山来。
拟把一竿盘石上,幅巾闲自峡山来。
清时通退一何忙,抚志山西汉仲长。
清时通退一何忙,抚志山西汉仲长。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隐德家声累世闻,考盘幽涧作闲人。
隐德家声累世闻,考盘幽涧作闲人。
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夭红自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
种竹淇园¹远致君²,生平孤节负辛勤³
注释:¹种竹淇园:正常语序应为“种淇园竹”,意思并非“种竹于淇园”。北宋诗人黄庭坚有诗“移竹淇园下,买花洛水阳。”淇园竹和洛阳牡丹当时就名满天下。²远致君:在远处向国君致意。³生平句:像淇园之竹一样坚守节操,依仗辛勤。
需贤侧席非无意,地远言轻岂易闻。
需贤侧席非无意,地远言轻岂易闻¹
注释:¹需贤二句:君王旁侧需要贤才,本人也并非无意,但是地远言轻哪容易让君王了解到我的德才呢。
该诗描写了作者在福建南平藏春峡读书论学时怀有的抱负,表现了其以竹自喻的清高雅致和怀才不遇的心情。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南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译文: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南君¹却似江楼²月,暂满还亏³,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译文: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注释:¹君:这里指词人的妻子。一说此词为妻子思念丈夫。²江楼:靠在江边的楼阁。³暂满还亏:指月亮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这是一首借喻明月来倾诉别离之情的词。全词纯用白描手法写出,颇有民歌风味,情感真挚,朴实自然。结构上采取重章复沓的形式,深得回环跌宕、一唱三叹的妙处。上下片主体相同,只是稍加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匠心独具。

  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在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的赞词。

  下片里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的恨词。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个比喻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只有相随无别离”,是永不分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命意不同。同用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所比不同,构成多边。像这样,同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复具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这样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贴切,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作者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叹与妻子难得团圆,所以产生下片的比喻。这些是作者独具的感情,所以写得那样真实而独具特色。

  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暂离长之恨。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风格和婉,含蕴无限。曾季狸《艇斋诗话》:本中长短句,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啸翁词评》: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21-1222

cǎisāngzi··hènjūnshìjiānglóuyuè--běnzhōng

hènjūnshìjiānglóuyuènánběidōng西nánběidōng西zhǐyǒuxiāngsuíbié

hènjūnquèshìjiānglóuyuèzànmǎnháikuīzànmǎnháikuīdàituányuánshìshí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¹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xiǎn)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²,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³山泉,拾松枝,煮苦茗(míng)吸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mí)犊共偃(yǎn)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zhuó)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jué),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jīng)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¹⁰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¹¹前溪矣。
译文:唐子西的诗中写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我把家安在深山的里面,每逢春末夏初(的时候),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没有人来敲门(打扰),(惟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地面和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中午刚刚睡足,就打点山泉水,捡几根松树枝,煮苦茶喝(它)。凭兴趣读几篇《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以及陶渊明、杜甫的诗、韩愈、苏轼的文章。悠悠然不慌不忙地走在山路上,摸摸松树竹子,跟小鹿(一样)都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坐下来赏玩奔流的泉水,(用这水)漱口洗脚。很快回到竹子做窗的家里,就有山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做了竹笋和蕨菜,端上麦子煮的饭,高高兴兴的吃一个饱。在窗子旁边提笔起来,管他多少写个几十个字,(或者)展开收藏的模板字帖、(名士)真迹、画卷来一起欣赏。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有时草书一两段《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出门到溪边踱步,偶然遇到种田的大爷或垂钓的朋友,问问桑叶麻虅,谈谈粳米稻谷,猜猜天气,比比谁钓的鱼多,遇到节日或好日子,大家就约好一起吃饭畅谈。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迅速变幻,美丽得让人目眩。(等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和笛声一起归来,那么月亮(已经)映在溪水上了。
注释:¹家:用作动词,居住(以……为家) 。²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³汲:打水或汲水。⁴煮苦茗吸之:茗,好茶。⁵麛:小鹿,也泛指幼兽。⁶山妻:隐士之妻。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⁷笋蕨:竹笋和蕨菜。⁸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⁹邂逅:不期而遇或偶然遇见。¹⁰剧谈:畅谈。¹¹印:倒映或映入。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¹马头尘,匆匆驹(jū)隙影耳,乌²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译文:品位子西的这句诗(指前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句),可以说得上绝妙了。但是这句诗虽然妙,懂得那妙处的人却少。那些牵着猎狗、驾着苍鹰,奔驰追逐在声色名利场中的人,只看见滚滚的马头尘土和匆匆的过隙马影罢了,哪知道这句话的妙处呢?要是谁能真的理解这样的奥妙,那么就像东坡说的,没事静静地坐在这,一天时辰好像过得像两天了。如果活七十年,就是一百四十岁,这样的收获难道不多吗?
注释:¹衮衮:尘雾迷漫的样子。²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准少英迈¹,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²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³(zhé)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yùn)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yú)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译文:寇准年少时才智超群,通晓《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他十九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宋太宗选用贤才,多次到殿前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常常会(被)免职离开。友人让寇准增加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可以欺骗皇上呢?”后来考取了(进士),被授官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次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来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后来)被征召到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皇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诉说利益与损害,皇帝更加重视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曾经在宫殿里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话语不符合(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地)站起身来,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才退下。皇上因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如同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注释:¹英迈:才智超群。²或:有的人。³未尝:不曾。⁴辄:就。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
高峡¹流云,人随飞鸟²穿云去。数峰³着雨。相对青无语。
译文:高峻的峡谷中,烟云缭绕活动。人的眼光随着峡中飞鸟,穿云而去。几座经历风雨的青峰,相对而立,寂然无语。
注释:¹高峡:指作者南归时所经的峡山。峡山,在海宁东北。古称夹谷,自唐后更为硖山。有东西二山,相传为秦始皇所凿。²飞鸟:指清晨时离巢之鸟。³数峰:几座青峰。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沍。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沍(hù)¹。人间曙(shǔ)。疏林平楚²。历历³来时路。
译文:朝阳照在峰顶上,深谷中苍烟凝结,云雾缭绕。随着太阳升起,幽暗的山谷景色渐渐能看清了,刚才攀登过的路径现在都已经在自己的脚下了。
注释:¹沍:凝结,闭塞。两句的确是雨后朝霁的山景。²平楚:平阔的林野。此指山外的原野。³历历:分明清楚。

  这首词是在写在凌晨天还没亮时爬上山顶凭高远望的感受,这首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王国维特别善于写景,“高峡流云彩,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彩,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山下刚刚下过雨,山顶是晴天,山腰处乱云飞动,正是雨收而云未散的时候。“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似乎是套用了姜夔《点绛唇》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这里“相对”解释为人与“数峰”的相对要好些。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沍”是说:抬头看,朝阳初照的峰顶已然在望;低头看,脚下深谷苍烟凝结,一片昏暗。因为在这里,从“岭下苍烟沍”到“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有一个时间的过程: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在山下仰望攀登的道路,只能有“危乎高哉”的惊叹而说不上“历历”;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53-57

diǎnjiàngchún··gāoxiáliúyún--wángguówéi

gāoxiáliúyúnrénsuífēiniǎo穿chuānyúnshùfēngzhexiāngduìqīng

lǐngshàngjīnguānglǐngxiàcāngyānrénjiānshǔshūlínpíngchǔlái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