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无寐意,灯与影应知。
谁复名三叛,空劳赋五噫。
今人难与语,来世尚堪期。
准易扬雄业,真成覆瓿为。
暮年无寐意,灯与影应知。
谁复名三叛,空劳赋五噫。
今人难与语,来世尚堪期。
准易扬雄业,真成覆瓿为。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cháo)¹其上,孵(fū)(chú)²将出。一日,鹊徊(huái)³其上,悲鸣不已。将(qìng)(zhī),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¹⁰扬去。未几,一鹳(ɡuàn)¹¹横空而来,“咯咯”作(zuò)¹²声,二鹊亦尾¹³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¹⁴,遂¹⁵¹⁶冲鹊巢,衔(xián)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¹⁷二鹊招鹳援友也。
译文: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注释:¹巢:筑巢。²雏:变成幼鸟(名作动)。³徊:徘徊。⁴翔:飞翔。⁵已:停止。⁶将之:在原文中等同"未几"''俄而'',一会儿的意思。⁷集:栖,躲。此处为聚集,会合。⁸上:上方。⁹语:告诉;诉说。¹⁰俄而:一会。¹¹鹳:一种较凶猛的鸟。¹²作:发出。¹³尾:尾随。¹⁴匝:圈。¹⁵遂:就。¹⁶俯:向下俯冲。¹⁷盖:原来。
动物世界里的亲情也同样让人感动,本文中喜鹊看到自己同伴的孩子遭到赤练蛇的侵犯,从而“悲鸣不已",招来群鹊,其中两只喜鹊请来一只鹳,也许是群鹊的友爱感动了鹳,鹳勇敢地“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动物尚能如此讲究情义,连动物都如此,我们人类岂能无情无义。所以我们要助人为乐,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要团结友爱。当问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要会动脑筋,就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加以解决,要学会求助。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¹
译文:寒冷的冬夜,觉得特别漫长。一个女子久久地坐在北堂沉吟。
注释:¹北堂:谓妇人居处。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冰合井泉¹月入闺(guī)²,金缸(gāng)³青北照悲啼。
译文:寒泉结冰,冷月入闺,一灯如豆。发出清冷的寒光,缭着女子的满面泪痕。
注释:¹冰合井泉:谓天寒井水结冰。²闺:女子住室。³金缸:铜制之灯盏。⁴青北:一作“北明”,灯之青光北止不动貌。
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金缸¹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译文:灯火忽被寒风吹灭,她更感凄凉,哭得更加悲切。忽然听见了一个男子的歌声,她擦干了脸上的眼泪,停住了悲泣,专注地听着。
注释:¹金缸:一作“青缸”。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¹
译文:歌声有深意,妾心有深情,情与声相合,两情无违背。
注释:¹无违:没有违背。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一语不入意,从¹君万曲梁尘飞。
译文:若有一言不合妾之意,任你余音绕梁歌万曲,也不动心。

  李白此诗,袭“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之旨,设为男女叙情之辞,而从女方着笔。鲍照《夜坐吟》以“冬夜”起兴,此诗亦然。“冬夜”、“沉吟”两个七字句,言“坐吟”之时与地。时:“冬夜”;地:“北堂”。“冬夜”自然寒冷,而“北堂”为甚。“冬夜”之长,原不须因寒而后觉知,诗人说“夜寒觉夜长”,盖以寒之难受而更觉其长也。然而,诗中主人公不顾寒之甚,仍然坐“北堂”沉吟,而且久坐,究竟“沉吟”什么,诗里没有说,也不必说,读下去,自然会明白。“冰合”、“金缸”句,仍为两个七字句,但换了韵。诗,一般地说,换韵便换意。此处亦然。“水合井泉”,承“夜寒”而来;“月入闺”、“金缸青凝”(一作“青光凝明”),承“久坐”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中主人公更悲不自胜,已由“沉吟”而“悲啼”了。究竟为什么,诗仍然没有说,需要继续往下读。“金缸灭,啼转多”。韵换,句式亦换,七字句已换为三字句,节奏显得更迫促了。时间更往前移,“金缸”灭了;不用说,月也斜了。诗中主人公的情绪,不但“悲啼”,而且“啼转多”了。为什么,诗仍然没有说,还要继续往下读。“掩妾泪,听君歌”。韵和句式都未变,但诗中主人公的情绪却变了。她已是掩泪听歌了。歌里说些什么,诗没有说,但它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惊人的。它一下就改变了诗中主人公那种悲不自胜的情绪,把她“转多”的“悲啼”一下就镇住了。这显示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但这歌为什么能产生这样一个效果,诗没有说,还要继续往下读。下面,又是两个三字句:“歌有声,妾有情”。韵变而句式未变。如果说,上面两个三字句,语似平缓而意却顿变,那么,这两个三字句,语与意都可说是顿变。诗就是这样逐步向其重心折进。这是诗人的富有特色的精心结构。从这六个字已可望到诗里感情浪潮的高峰,接近上面伏下的问题的答案。原来,诗中主人公的“沉吟”、“悲啼”以至于“啼转多”,乃是未能获得爱情的痛苦所致,而这歌声里却有一种与“妾情”相通的东西,它把诗中主人公从沉痛中唤醒。这就是情,情的力量。真是“何物人间情一点”,简直可以贯金石而俱穿。接着,诗中写出这种情的特点:“情声合,两无违。”原来,这是把两颗心完全贴在一起的情,无怪乎它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这也是韵变而句式未顿变。因为这六字与前六字,既紧紧相连,而又有其重要进展。问题的全部答案就揭示在这里。诗至此,似已无话可说了;但作者又翻出了一层新意。这里一个五字句、一个七字句,是从反面来一个假设,言如果歌里有一句不中(入,中、去声)意的话,那么,不管它怎么多,怎样美妙,就像陆机的诗所说:“再唱梁尘飞”,或如刘向《别录》所说:“尽动梁尘”,把屋梁所有的灰尘都惊起来,也就像鲍照的诗所说“万曲不关心”了,不听了。从君,任你。这就从反面强调了感情的可贵在于:真挚、纯洁,不容羼入半点尘埃;否则,就一文不值。

  这首诗,韵凡四变,句式凡三变。不像鲍照之作,一韵到底,句式不过一变。盖以腾踏之势,步步设疑,层层折进,引人入胜。入后,既揭示其底蕴,又从反面来一笔,把要强调的情强到最高的程度。这是诗的价值。在以前的乐府里是没有过的,也不是鲍照的那首只写到“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的同题之作所能比拟的。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91-93

zuòyín

bái tángdài 

dōnghánjuécháng chényínjiǔzuòzuòběitáng 
bīngjǐngquányuèguī jīngāngqīngníngzhàobēi 
jīngāngmiè zhuǎnduō yǎnqièlèi tīngjūn 
yǒushēng qièyǒuqíng qíngshēng liǎngwéi 
 zòngjūnwànliángchénfēi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羽翼(yì)(cuī)¹日,郊园²寂寞时。
译文:是鸟翅膀被摧残的日子,在郊外园林寂寞的时节。
注释:¹羽翼摧残:鸟儿的翅膀被折断。²郊园:城外的园林。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晓鸡¹惊树雪,寒鹜(wù)²守冰池。
译文:晨鸡因树上雪光而惊啼,鸭子在严寒中苦守冰池。
注释:¹晓鸡:报晓的鸡。²鹜:鸭子。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急景¹²云暮,颓(tuí)³(jìn)已衰。
译文:白天短促很快便到夜晚,垂暮之年身体渐已变衰。
注释:¹急景:同“短日”,急驰的日光。亦指急促的时光。²忽:一作“倏(shū)”,迅速。“云”字无义。³颓年:犹言衰老之年。⁴寖:渐渐。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如何匡(kuāng)¹(fèn)²,不与夙(sù)³期。
译文:我本有匡救国家的职分,在不能与我的夙愿相期?
注释:¹匡国:匡正国家。²分:职分。³夙心:平素的心愿。
第一联,诗人概括自己一生受挫、晚年困顿的实况,点出幽居题意。李商隐入仕后到处受人猜忌排笮,甚至被诬为“诡薄无行”、“放利偷合”(《新唐书·文艺传》)、“为当途者所薄,名宦不进,坎终身。”(《旧唐书·文苑传》)大中六年(852年)作者四十岁时写给杜惊的《献相国京兆公启》,说:“若某者,幼常刻苦,长实流离。乡举三年,才沾下第;宦游十载,未过上农。”此时他感到身心交瘁,如羽翼摧铩之鸟,无力奋飞了;只能退守“郊园”(在郑州的家园),忍受这寂寞无聊、郁郁寡欢的晚景。实际上,他才四十六岁。

  第二联,以晓鸡和寒鹜自喻。诗意有两种解说。一、晓鸡(晨鸡)因树雪之光而惊鸣(误以为天明),喻不忘进取之心;以寒池之鸭表现自己不改操守(刘学锴等《李商隐诗选》)。二、鸡栖树上则有雪,鸭守池中则结冰,极写处境的寒苦(周振甫《李商隐选集》)。如能合此二解,辨其因果,可得其全:不忘进取报效,是因;终遭困顿寒苦,是果。晨鸡报天晓,喻进取;寒鹜守冰池,喻退处。两句诗极其形象地描绘出作者不谙世务、进退两难的处境,其中有哀怨,有酸楚,而且扣紧了诗题的“冬”字,即景抒情。李商隐极其擅长托物寓怀。他的咏物诗,如《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又如《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蝉之高栖悲鸣,莺之飘泊不定,可与此篇晓鸡寒鹜参照体味,从中想象作者的思想情怀与遭遇。

  第三联,照应诗题冬“暮”。“暮”字双关,所以第一句写时序,第二句写年岁。冬季日短,暮色很快来临;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也进入了衰颓的晚景。这是为下一联的抒愤寄慨蓄势的。人到晚年,“羽翼摧残”,不可能再有作为了。

  第四联,紧应上联,发出内心的呼喊:为什么平生匡国济世的抱负,不能与早年的心愿相合呢?这呼喊是愤慨的,因为商隐明明知道这个“为什么”。这呼喊同时又是凄凉感伤的,因为它毕竟出自一个性格不算坚强而又经历过太多打击的诗人。

  此诗和李商隐多数作品一样,感伤的情调笼罩全篇,从“羽翼摧残”到“急景”、“颓年”,尤其是晓鸡寒鹜的具体形象,都是如此。不过这首诗与李商隐很多作品多含脍炙人口的名句却有所不同,纪昀评之曰:“无句可摘,自然深至。”没有刻意锤炼和精心藻饰,没有运用作者本来擅长的组织故实的手法,也没有警策深微、使人猛省或沉思的寓意,所以无句可摘;但它能恰如其分地、真实具体地表达此时此地的感受与心情,读之动容,所以说自然深至。当然,它仍然谨守平仄格律,注意对偶工整(四联中有三联对偶),用词造句都力求避免粗疏随意,因此和某些标榜自然平淡而流为枯淡俚浅的作品不同。在李商隐集中,它别具一格,又包含着商隐固有的特质,包含着多样化中的某种统一性。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嫋嫋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休舞银貂(diāo)¹小契(qì)²,满堂宾客尽关山³。从今嫋(niǎo)(niǎo)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译文:不要再舞那穿着银灰色的貂皮衣服的“小契丹”了,满堂宾客完全来自边防前线。从此以后,谁还能认真欣赏这美妙的舞姿呢?
注释:¹银貂:银灰色的貂皮衣服。²小契丹:契丹族(古代居住在西辽河七游的一个少数民族,曾建立辽,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的一种舞蹈。³尽关山:完全来自边防前线。关山:边防关塞。⁴嫋嫋盈盈:形容舞姿摇曳美好。⁵谁复端端正正看:谁还有心思去仔细欣赏。
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模泪易,写愁难¹。潇湘²江上竹枝斑³。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译文:表演时模仿流泪容易,要抒发悲愁就难了。潇湘江上的斑竹枝,人们容易看到上面斑斑泪痕,这泪痕所表示的内心无比痛苦,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了。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
注释:¹模泪易,写愁难:这两句是说,表演时模仿流泪容易,要抒发悲愁就难了。²潇湘:湘水在湖南零陵县西和潇水会合,称为潇湘。³竹枝斑:有斑文的竹。名斑竹、又名湘妃竹。相传舜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县东南),舜的两个妃子泪下沾竹,竹上遂成斑纹。⁴寥落:寂寞。

  筵席前歌舞正欢,又奏起了“番乐”,跳起了“番舞”。“小契丹”是少数民族的歌舞。作者另有《次韵宗伟阅番乐》诗是这样描写的:“绣靴画鼓留花住,剩舞春风小契丹。”跳这种舞大概是着胡装的,“银貂”,白色的貂裘,与“绣靴”皆为异族装束。应当说,这样歌舞是很能助兴的,但是,对于别意缠绵的人又往往会起相反的作用。所以此词起句即是:“休舞银貂小契丹”。如此起笔,读者可以想见:宴会上的歌舞已进行较长一段时间了,作者一直在克制自己,此时实在忍受不住了,央求“休舞”。不仅自己,大家都忍受不了:“满堂宾客尽关山”。“宾客”,指送别的僚属、幕士。“尽关山”,即为“尽是他乡之客”的意思(《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据孔凡礼《范成大年谱》考证,这些幕士、官佐大都不是当地人,不少又是江浙一带的。他们之间的离愁别绪更加深了。

  这个别筵真是太叫人惆怅了啊。“从今嫋嫋盈盈处,谁尽端端正正。”“嫋嫋盈盈”,形容舞姿、舞容的摇曳美好。这两句意思是:从此以后,谁还能认真欣赏这美妙的舞姿呢。这进一步写出了他们的惆怅,也写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朋友分别,也大有柳七郎那种“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感喟。细体会这两句,还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歌女也是怀着深深惜别之意的:目前的轻歌曼舞,以后谁还能看到呢。这样的情意在下阕表现得更明显。

  “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模”、“写”互文义同。这里意思是:表现流泪是容易的,把愁充分地表现出来就很难了;潇湘江上的斑竹枝,人们容易看到上面斑斑泪痕,这泪痕所表示的内心无比痛苦,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了。刘禹锡的《潇湘神》写道:“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这里用湘妃泪洒斑竹典故,表现了离别时难以言状的痛苦。用这个典故,也切合将来的行程,暗示舟行潇湘时也会有这样的相思之苦。“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这是写别后的相思。“碧云日暮”化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两句是说,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最后一句亦兴亦比,很有意境;途中景况的苍茫、清寒,正映见心境的迷惘、冷寂:“一雁”既表示来书的渺茫,又比喻自己的形影相单。真是“横泪易,写愁难”,作者下片写愁并不直写愁的具体情况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典故、景象去暗示、去渲染,启发读者的想象力,这个“愁”就变得更具体可感了。这不是避难从易,而是因难见巧。

  离别的愁绪,从歌舞场面的感触和旅途景况的拟想中可见出很耐人寻味。与“宾客”分别的怅惘中又揉和了对歌女的柔情,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体现了这首词的婉约风格。这些,大抵是阅读此词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1-1412页

zhètiān··xiūyíndiāoxiǎodān--fànchéng

xiūyíndiāoxiǎodānmǎntángbīnjǐnguānshāncóngjīnniǎoniǎoyíngyíngchùshuíduānduānzhèngzhèngkàn

lèixiěchóunánxiāoxiāngjiāngshàngzhúzhībānyúnshūliáoluòyānzhōngyànhán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zhì)风沐雨¹自担当。
译文:高大的树木耸挺立倚傍着盖仓山,外面的风雨的洗礼都是自己接受承担。
注释:¹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成阴幸有云礽护,刀斧何由得损伤?
成阴幸有云礽护,刀斧何由得损伤?
译文:乔木成荫,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就算刀斧加身,这点损伤又算的了什么?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