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通涧水,篱落护柴门。昔在承平日,谁知化育恩。
池塘通涧水,篱落护柴门。昔在承平日,谁知化育恩。
艰危多死徙,侥倖或生存。予亦间关久,频来憩此村。
艰危多死徙,侥倖或生存。予亦间关久,频来憩此村。

hóngyúntíngshìshǒu--fānghuí

chítángtōngjiànshuǐluòcháiménzàichéngpíngshuízhīhuàēn

jiānwēiduōjiǎoxìnghuòshēngcúnjiānguānjiǔpínláicūn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者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有贼,人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掠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世人闻之,不无嗤笑。
昔者夫妇,有三番¹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²:若有语³者,要不与饼。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yú)有贼,人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掠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duō),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世人闻之,不无嗤(chī)笑。
译文:以前有一对夫妇,有一天买了三块饼。夫妇俩各吃一块之后,还剩一块,俩人就互相约定:从现在开始,谁先开口讲话,谁就不能吃那块饼。约定之后,为了这块饼,都不敢再开口说话。没过多久,刚好来了一个贼,进他们屋里偷东西,拿走他们的财物;所有的东西,都被贼拿光了。可是夫妇二人因为原先有了约定的原故,虽然看见了,也没开口说什么。贼看见他们都不敢说话,就当着丈夫的面前,侮辱妇人。丈夫眼睁睁的看着,却还是不发一语。妻子急了,便大喊:“有贼!”又对她丈夫说:“你这是什么样的蠢人啊!竟然为了一块饼,连看见贼也不喊出声!”她丈夫拍着手大笑说:“哈哈!你这小女子,这饼该归我了,我才不给你吃!”世间人听了这事无不嗤笑。
注释:¹番:通“翻”,烙饼时要翻面才熟,所以一张饼也称一翻(番)。三番,即三张。²共作要言:互相订约道。要,约定。³语:讲话。⁴尽毕贼手:都被贼拿光了。毕,动词,被拿光。⁵以先要故:因为原先有了约定的原故。⁶侵掠:侵犯,这里指侮辱其妇。⁷咄:呼叱声,讲话前先唤起对方注意的喝声。⁸婢:对妇女的贱称或呢称。⁹定:定要。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玉炉¹香,红蜡泪,偏照画堂²秋思。眉翠薄,鬓(bìn)³残,夜长衾(qīn)枕寒。
译文: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注释:¹玉炉:熏炉的美称。²画堂:华丽的内室。³鬓云:鬓发如云。⁴衾:被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¹树,三更雨,不道²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译文: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注释:¹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²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更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gēnglòu ·xiā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xiāng hónglèi piānzhàohuàtángqiū méicuì bìnyúncán chángqīnzhěnhán 
tóngshù sāngēng dàoqíngzhèng  shēngshēng kōngjiēdàomíng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衙斋(zhāi)¹卧听萧萧²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注释:署:衙门。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¹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²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些小¹吾曹²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³
译文: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注释:¹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²吾曹:我们。³关情:牵动情怀。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第一、二句点明诗人身份与周边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衙斋”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声,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植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同时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诗人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他在任期间确实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诬告罢官。

  第三、四句写诗人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诗人直陈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普通县官,语虽自谦,却用“吾曹”点出像诗人等这种下级基层官员在全国的数量之广,将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语带双关,还是用题咏画竹的方式说明,然而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由题竹始,又终于咏竹,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却比喻民间疾苦,虚实相间,意味深长。为民解忧,是为官者责任所在,这两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照应了画意和诗题。

  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四句诗把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是题画诗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李寅生主编.《古诗品读》.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15:239
2、 孙朝成编著.《三千年选解三百首·中国传统诗词摘珍解妙》.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304
3、 中华书局《月读》编辑部编著.《月读》.北京:中华书局,2010:20

wéixiànshǔzhōnghuàzhúchéngniánbāozhōngchéngkuò

zhèngxiè qīngdài 

zhāitīngxiāoxiāozhú shìmínjiānshēng 
xiēxiǎocáozhōuxiàn zhīzǒngguānqíng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寒月沉沉洞房¹静,真珠帘²外梧桐(tóng)影。
译文:寒夜月光洒向庭院深处的屋内,珍珠帘外梧桐树影斑驳。
注释:¹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²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译文:孤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秋霜将落,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此诗前两句用写景铺垫手法,描写主人公独居的冷清孤寂,扣信诗题“寒闺怨”。后两句用情景交融手法,描绘了一幅天寒岁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未归的孤冷画面,孤寂凉情直入人心,千般滋味涌上心头。  第一句即点明时间:深夜,而寒月历来是秋冬两季的代名词。“洞房”两字可理解为新婚后的洞房,而“洞”又有深远的含义,也可理解为处于庭院深处的房间。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一个“静”字就让这本该是温暖融融的居所显得不同寻常的冷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

  第二句更是将冷意继续延伸,“真珠帘”即为珍珠帘,尽显其华贵之意,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显露出屋子主人身份的高贵,但即使是高贵的女子也摆脱不了空守闺房的寂寞。帘外的一株梧桐树,静静地立在院子当中,月光摇落,将它的影子拉得很长。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第三句第一个字就点明此刻的季节,正是寒霜将落的深秋。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忽然,她感到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但暮秋深夜,秋霜还未降落,女主人公玉手先知,预先通过手冷感受到即将到来的霜露,这不免引人遐思。

  第四句给出了答案,原来女主人公并没有就寝,而是坐在灯下裁剪衣服,要赶制寒衣要寄给远方的征夫。气温骤降,手里的剪刀立刻变得冰凉刺骨,她这才知道屋外就要下霜了。而下霜则更加说明屋外的寒冷,同时也反衬出闺房的冷寂和独守深闺的落寞。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

  全诗虽似简单,实则丰富,写得含蓄有致,情景交融,言简意丰,一“知”一“冷”,通过写闺中少妇寒夜为征夫赶制冬衣的情景,尽显女子内心之凄凉,孤寂之“怨”。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06-907

hánguīyuàn--bái

hányuèchénchéndòngfángjìngzhēnzhūliánwàitóngyǐng

qiūshuāngxiàshǒuxiānzhīdēngcáifèngjiǎndāolěng

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
思美人¹(xī)²,擥(lǎn)³而竚(zhù)(chì)
译文:我苦苦的思念君王,揩干眼泪久久的伫立凝望。
注释:¹美人:这是一种托喻,指楚怀王。一说指楚顷襄王。²兮: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³擥涕:揩干涕泪。擥,同“揽”,收。⁴竚眙:久立呆望。竚,同“伫”,长久站立。眙,瞪眼直视。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¹²而路阻兮,言不可结³而诒(yí)
译文:媒介之人断绝,道路修阻难行,不能束赠欲诉之言,致此拳拳之意。
注释:¹媒: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²绝:断绝。³结:缄。⁴诒:通“贻”,赠予。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jiǎn)¹之烦冤兮,陷滞²而不发³
译文:我至诚一片而蒙冤,我进退两难而不前。
注释:¹蹇蹇:同“謇(jiǎn)謇”,忠贞之言。一说忠言直谏。²陷滞:义同郁结。一说陷没沉积。³不发:不能发车前进。发:抒发。一说发轫。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
申旦¹以舒²中情³兮,志沈(chén)(yùn)而莫达
译文:我愿日日舒此衷情,可是情志沉郁,难以表达心迹。
注释:¹申旦:犹言申明。一说天天。申:重复,一再表明。²舒:舒展、诉说。³中情:内心的感情。⁴沈菀:沉闷而郁结。沈,同“沉”。菀,同“蕴”,郁结,积滞。⁵达:通达。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愿寄言¹于浮云兮,遇丰隆²而不将³
译文:我愿让浮云代为寄语,向君王致意,雷神丰隆却不肯助我一臂之力。
注释:¹寄言:犹寄语,带信,传话。²丰隆:雨神。一说云神。³不将:不肯送来。将:拿起。一说帮助。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¹归鸟²而致辞³兮,羌(qiāng)迅高而难当
译文:又想依托北归的鸿雁代为传书致辞,但它又迅疾高飞而难以相遇。
注释:¹因:凭借。²归鸟:指鸿雁。³致辞: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⁴羌:句首语气词。⁵迅高:指鸟飞高且快。一说鸟飞得又快又高。迅:一作“宿”,指鸟巢。宿高:宿高枝。⁶当:值。一说遇。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高辛¹之灵盛(shèng)²兮,遭玄鸟³而致诒。
译文:高辛氏有盛大的善德,遇上玄鸟前来致赠厚礼。
注释:¹高辛:即帝喾(kù)。帝喾初受封于辛,后即帝位,号高辛氏。²灵盛:犹言神灵。盛,一作“晟(shèng)”。³玄鸟:即凤凰。一说燕子。⁴致:赠。诒:通“贻”,指聘礼。一说赠送,此作名词用,指送的蛋。另一种说法同“绐(dài)”,欺也。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欲变节¹以从俗兮,媿(kuì)²易初³而屈志
译文:我曾想变节而随从流俗,又自愧将初衷与本志改易。
注释:¹变节:丧失气节。²媿:同“愧”。³易初:改变本心,改变初衷。⁴屈志:委屈意志。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心犹未化。
独历年¹而离愍(mǐn)²兮,羌冯(píng)³犹未化
译文:历年以来,我遭遇无数忧患,愤懑不平之心从未消减。
注释:¹历年:犹言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年:指时间。²离愍:谓遭遇祸患。离,遭受。³冯心:愤懑的心情。冯,同“凭”。⁴未化:未消失。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nìng)¹隐闵(mǐn)²而寿考³兮,何变易之可为
译文:宁可隐忍忧闵,直至终老,又怎能将高尚的志节改变?
注释:¹宁:宁肯。²隐闵:隐忍着忧悯。隐,隐忍。闵,通“悯”,痛苦。³寿考:犹言老死。一说年寿很高。此句意谓宁可隐忍忧悯以至老死。⁴为:句末语气助词。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知前辙¹之不遂²兮,未改此度³
译文:心知前方的道路不会顺利无阻,我却不改这种坚守志节的态度。
注释:¹辙:车轮所辗的辙印,此处指道路。²遂:犹言顺利。³度:原则,法度,规范。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车既覆而马颠¹兮,蹇²独怀此异路³
译文:即使车已倾覆,马也颠仆,我仍想走这异于世俗的道路。
注释:¹车覆马颠:喻指战争的失败。²蹇:犹羌、乃,句首发语词。³异路:另外的一条道路。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¹(qí)(jì)²而更驾³兮,造父为我操之。
译文:勒控骐骥,更换新的驾乘,让造父为我执辔,驾车前行。
注释:¹勒:扣勒住。²骐骥:骏马,良马。³更驾:重新驾起车子。⁴造父:周穆王时人,以善于驾车闻名。⁵操:抓着马的辔(pèi)头。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
¹(qūn)²而勿驱³兮,聊假(jiǎ)以须时
译文:迁延逡巡,缓缓而进,不要策马疾驰,姑且借此时日逍遥寄情。
注释:¹迁:犹言前进。²逡次:义同逡巡,指缓行。³勿驱:不要快跑。⁴假日:犹言费些日子。⁵须时:等待时机。
指嶓冢之西隈兮,与曛黄以为期。
指嶓(bō)¹之西隈(wēi)²兮,与³(xūn)以为期。
译文:指着皤冢山的西隅,直到日落黄昏之时,车马才能暂停。
注释:¹嶓冢:山名,在秦西,又名兑山,是秦国最初的封地。²隈:山边。³与:数也。⁴曛黄:即黄昏。曛,落日的余光,一作“纁(xūn)”。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¹春发²岁兮,白日出之悠悠³
译文:一年重又开端,新春刚刚来到,阳光灿烂,春日迟迟,光景美好。
注释:¹开:开始。²发:发端。³悠悠:舒缓、悠长的样子。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吾将荡志¹而愉乐兮,遵江夏²以娱忧。
译文:我要纵情地愉乐欢欣,沿着长江,夏水漫游,消除忧伤烦恼。
注释:¹荡志:放怀,散荡心情。²遵江夏:是说沿着这两条水东行。江:长江。夏:夏水,也就是汉水从石首到汉阳一段的别名。
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¹大薄²之芳茝(chǎi)³兮,搴(qiān)长洲之宿莽
译文:在广大的草木丛生之地采集香草白芷,到长长的沙洲拔取紫苏香草。
注释:¹擥:同“揽”,采摘。²薄:草木交错。³芳茝:香芷,一种香草。⁴搴:拔取。⁵宿莽:冬生不死的草。揽芳茝、搴宿莽:是说准备为国家自效其才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¹吾不及古人²兮,吾谁与玩此芳草³
译文:痛惜自己未及见到古代的圣君贤人,我能与谁同将这芳草欣赏爱好?
注释:¹惜:是痛惜自己身不逢时的意思。²不及古人:意谓不及见故人。³玩此芳草:犹言赏此芳草。
解扁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¹(biān)²与杂菜³兮,备以为交佩
译文:感叹君王却采那篇竹和恶菜,用来制作左右佩带。
注释:¹解:采摘。²扁薄:指成丛的扁蓄。扁:扁蓄,亦名扁竹,短茎白花的野生植物。³杂菜:恶菜。⁴备:备置,备办的意思。⁵交佩:左右佩带。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佩缤纷¹以缭转²兮,遂萎绝³而离异
译文:佩环缤纷纠结,受到君王喜爱,芳草枯萎至死,却被弃置不采。
注释:¹缤纷:指恶草很多。²缭转:言其互相缠绕。³萎绝:指芳草的枯萎绝灭。⁴离异:言其不为人所佩用。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吾且儃(chán)(huái)¹以娱忧兮,观南人²之变态³
译文:我低佪夷犹,周游其地以消忧解愁,看那奸佞小人的丑态。
注释:¹儃佪:犹低回。一说徘徊。²南人:就是“南夷”,指楚国的统治集团。³变态:一种出乎情理以外的不正常态度。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冯而不竢。
窃快¹在中心兮,扬²厥冯(píng)³而不竢(sì)
译文:我愿自寻内心的快乐,将那愤懑之情毫不迟疑的抛开。
注释:¹窃快:指隐藏而不敢公开的欢快。窃,私也。²扬:捐弃。³厥冯:愤懑之心。冯,同“凭”。⁴竢:同“俟”,等待。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芳与泽¹²杂糅兮,羌芳华³自中出。
译文:芳香与垢腻糅杂交混,但芬芳之花却从中绽发而不失其纯。
注释:¹泽:污秽。²其:语气助词。³芳华:芬芳的花朵。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
纷郁郁¹其远承²兮,满内³而外扬
译文:香气郁郁充盛,蒸发播散到远方,馨香充盈于内而向外散放,浓郁袭人。
注释:¹郁郁:指香气浓郁。²承:奉也。³满内:内里充实。⁴外扬:向外发散。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情与质信可保¹兮,羌居蔽²而闻³
译文:忠直的情志,淳美的本质,诚然能够保持,虽则身处重蔽之地,美誉仍能昭彰远闻。
注释:¹情质可保:意谓没有丧失原来的清白。情:指表现出来的心情。质:指蕴藏在里面的本质。²居蔽:很偏僻的地方。一说被逐在野。³闻:声闻,即声名。⁴章:同“彰”,明。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令薜(bì)(lì)¹以为理²兮,惮(dàn)³举趾而缘木
译文:想让薜荔作为媒人,却怕举足缘木的苦辛。
注释:¹薜荔:茎蔓植物。²理:使者。³惮:害怕,这里可解作不愿意。⁴举趾:提起脚步。⁵缘木:爬树。缘:循也。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¹芙蓉²而为媒兮,惮褰(qiān)³而濡(rú)足。
译文:想托芙蓉作为媒人,又怕褰裳涉水而湿足沾襟。
注释:¹因:凭借。²芙蓉:荷花。³褰裳:提起衣服。褰,撩起,揭起。⁴濡:沾湿。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登高¹吾不说(yuè)²兮,入下³吾不能。
译文:缘木登高,会使我心中不悦,褰裳下水,我又执意不肯。
注释:¹登高:意指委屈自己、迁就别人。一说喻攀附权贵。²说:同“悦”,欢喜。³入下:同流合污,喻降格变节。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固朕(zhèn)¹²之不服³兮,然容与而狐疑
译文:本来我的形质对此很不习惯,于是始终犹豫徘徊而迟疑不进。
注释:¹朕:我。²形:指形于外的一个人的作风。一说身形。³不服:不习惯的意思。⁴然:乃,就,便。⁵容与:徘徊不前的样子。⁶狐疑:犹豫。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广遂¹前画²兮,未改此度也。
译文:为了多方完成先前的兴国图强之谋,我一直没有改变这忠贞高洁的态度。
注释:¹广遂:犹言多方以求实现。²前画:指前面所说任用贤才,发愤图强的策划。一说往日理想。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命则处幽¹吾将罢(pí)²兮,愿及³白日之未暮也。
译文:命运使我久处幽僻之地,已经疲惫劳伤,但还想有所作为,趁着尚未黄昏日暮。
注释:¹处幽:指迁谪远行,与前“居蔽”相应。一说居住幽僻之地。²罢:同“疲”,疲倦,完、尽的意思。³及:趁着,赶上。⁴白日未暮:象征国事尚有可为,与前“白日出之悠悠”相应。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独茕(qióng)¹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²也。
译文:我孤独无依地漂泊南行,对彭咸以死谏君的遗则,感念景幕。
注释:¹茕茕:孤单的样子。²思彭咸之故:指彭咸谏君不听而自杀的故事。故:旧迹,故事。

  此诗表述的心愿为思国、思乡和美政理想一定要实现,希望君主不重蹈历史覆辙,努力振兴楚国。其最大的特点即是“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如同《离骚》一样,诗中处处都体现出“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的鲜明特色。

  首先,诗题“思美人”即是“灵脩美人以媲于君”的体现;香草美人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化象征者,“美人”在诗中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美女,而是指楚国君主(至于是哪位君主——怀王抑或顷襄王,历来有争议)。屈原撰写此诗的目的,就是试图以思女形式,寄托自己对君主的希冀和思念,以求得到君主的信赖而实现理想目标。

  诗一开篇即陈述了诗人思女的行为——“揽涕”“伫眙”,感情真挚而又炽烈。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拘牵——无良媒,致使他“志沉菀而莫达”,一再申言也无济于事。不过,诗人并不因此而完全丧失信心,他仍竭尽全力地努力追求:“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直至诗篇之末,诗人明知自己已实在无能为力了,却仍不改“度”——努力的行为不得已作罢,而节操却始终不易。

  诗篇在写美人的同时,也写到了香花美草,它们均一一“以配忠贞”:沿江夏行进时,诗人“擥芳茝”“搴宿莽”“解扁薄与杂菜”,这里的“芳茝”“宿莽”“扁薄”“杂菜”,均非实指植物,而是用以喻指才能,诗人一路采摘、佩饰它们,乃是为自己为国效力时作准备。

  遗憾的是美人——君主并不赏识,致使诗人只得发出“吾谁与玩此芳草”的慨叹。这还不够,诗人更以芳草自譬,说芳草与污秽杂糅,作为芳草,终能卓然自现,而决不会为污秽所没;又将芳草比作媒人,“令薜荔以为理”“因芙蓉而为媒”,欲通过这些媒人而向美人求爱,但又缺乏勇气。美人、鲜花、香草,在诗篇中都一一成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化象征者,它们在表现诗人本身的气质形象及体现诗篇的主旨方面起了极好的烘托作用。

  诗人在求美人未成后,思绪难以自抑,情感受到挫伤,此时,处于现实困境的人物突然想到了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这些神话人物与历史人物的闯入,大大丰富了诗章的艺术内涵,显示了诗人超常的艺术想像力;正由于此,此诗才更显出想像奇特、神思飞扬的特点,表现出与《九章》其他诗篇有所不同的风格与色彩。

  此诗写追慕先贤,感慨时世,劝谏君王,希望君王不重蹈历史覆辙,努力振兴楚国,表达了作者坚守节操、不变节从俗的决心。其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是思君、爱君,而思君、爱君之中又带有怨君、待君之意。全诗以香草美人为主要意象,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大胆地将地上与天国、人间与仙境、历史与现实等有机地融合一体,让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一起,想像奇特,神思飞扬,堪称一篇浪漫主义文学佳作。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36-84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