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惜年年,中秋月自圆。正怜儿女侧,不共弟兄前。
客路惜年年,中秋月自圆。正怜儿女侧,不共弟兄前。
老去一丘壑,人生二顷田。兹游谅何事,清影未能眠。
老去一丘壑,人生二顷田。兹游谅何事,清影未能眠。

yuèshíduìyuè--rènshìlín

niánniánzhōngqiūyuèyuánzhèngliánérgòngxiōngqián

lǎoqiūrénshēngèrqǐngtiányóuliàngshìqīngyǐngwèinéngmián

任士林

任士林

(1253—1309)元庆元鄞县人,字叔实,号松乡。幼颖秀,六岁能属文,诸子百家,无不周览。后讲道会稽,授徒钱塘。武宗至大初,荐授湖州安定书院山长。为文沉厚正大,一以理为主。有《松乡集》。 ▶ 3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
(mù)(xu)阑干满上林¹,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²
译文:散乱的首蓿长满了上林苑,西风里天马望着剩料独自沉吟:到哪里把招贤的黄金台遗迹找寻?
注释:丁兵备:丁日昌,兵备指其任苏松太道。后官至江苏巡抚。¹上林:上林苑,汉代长安苑囿,汉武帝自西域引入苜蓿,植于上林苑以饲马。²“遗台”句:用郭隗说燕昭王千金购马骨故事。昭王后筑黄金台以待贤。
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空阔¹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译文:已没有在空阔地奔驰千里之志,也白白怀过驰驱百年之心,与夕阳下的山影相衬,自然更显萧条衰飒令人寒心。
注释:¹空阔:反用杜甫诗“所向无空阔”句。
此词借咏马自诉怀才不遇。用典自然。“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亦马亦人,语意双关。抒写了内心的感慨。“夕阳山影自萧森。”飘逸、空灵,为全词增添情致。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译文:高远的境界如同月照千山,无处不在;又如春回大地,处处皆春。
注释:雷庵正受:师讳正受,字虚中,号雷庵。出苏之常熟邵氏,年十六,肄儒业。云门宗雪窦下第七世高僧。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译文:千江有水,自然就会映出天上的月亮;万里无云,自然就会显露出万里的天空。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¹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译文:现在正是燕子即将归来的时节,昨夜阁楼上吹起了阵阵西风。只希望我们能够有短暂相聚的机会,在那菊花丛中举杯共饮。歌声悠扬,面容娇艳。
注释:¹金尊:酒杯。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斜日¹²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jīn)情言不尽,写向蛮(mán)(jiān)³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译文:夕阳穿过幕帘,点点凉意慢慢侵入梧桐。有多少情话说不尽,只能写在给你的词曲中。这份情意千万重。
注释:¹斜日:夕阳。²更:正。³蛮笺:谓蜀笺,唐时指四川地区所造彩色花纸。

  这是一首一首感怀词作。全词描写虽然是寻常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郁郁悲凉、惜别、思念之作。季节本无形,词中用燕子这一意象代替写出来,具体生动,画面感徒增。蕴含了诗人忧伤情怀。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这里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这两句来看,当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这句,其实存在着一个人物特写。一个女子站在高楼之上,望着远方的姿态写满了思念。虽然晏殊从词语上没有写到这个女子,但从“燕子”、“高楼”这两句,勾画出一个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 “高楼昨夜西风”句。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实景的描写,但其实是一种心境的勾画。

  “燕子欲归”,其实指燕子欲归,人未归,这其实是女子内心的愿望和最真最深的疼。“高楼”这句。晏殊词中的这“高楼昨夜西风”是对爱的无力企及和内心无法亲近的绝望与悲痛。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风傍菊丛。”“求”字,写活了内心的期待和渴望。写出了女子内心一往情深的坚持和等待。

  “歌长粉面红”这是对这个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歌长”,是这个女子不忍分别的一种描写。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的一览无遗。 “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点明了时间。“斜日”指“斜阳”。两个人不忍分别。“斜日更穿帘幕”句中的穿”字用得很让人觉得伤心。用一个动词来描写心灵之中的疼,更是鲜活而生动。这“斜日”穿透的不是“帘幕”。而是女子不舍的心。微凉渐入梧桐。又见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这是一个触手冰冷的词语。梧桐,也是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灵。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心灭了。情却仍然还在燃烧。“此情千万重”句,是女子对即将离开的人的交代。

  全词描绘了一幅郁郁悲凉、惜别、思念的场景,蕴含了诗人忧伤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主编 王洪.唐宋词百科大辞典:学苑出版,1993 年1月:1257
2、 梅边吹笛著.今生最爱晏殊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04:第58页
3、 郑福田.唐宋词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176

zhèn ·yànguīshíjié

yànshū sòngdài 

yànguīshíjié gāolóuzuó西fēng qiúrénjiānchéngxiǎohuì shìjīnzūnbàngcóng chángfěnmiànhóng 
xiégèngchuān穿lián wēiliángjiàntóng duōshǎojīnqíngyánjìn xiěxiàngmánjiāndiàozhōng qíngqiānwànchóng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咸阳桥¹上雨如悬,万点空濛(méng)隔钓船。
译文: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
注释:¹咸阳桥:又名西渭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南,古代多于此送别。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¹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²入岳阳天³
译文: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
注释:¹还:一作“绝”。²将:携带。³岳阳天: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可俯瞰洞庭春色。

  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又名便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笔墨染出,是一派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首句入题。“咸阳桥”点地,“雨”点景,皆直陈景物,用语质朴。句末炼出一个“悬”字,便将一种雨脚绵延如帘箔之虚悬空际的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健捷而有气势,令人神往。接下一句,诗人把观察点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从广阔的空间来描写这茫茫雨色。这是一种挺接密衔的手法。“万点”言雨阵之密注。“空蒙”二字最有分量,烘托出云行雨施、水气蒸薄的特殊氛围,点出这场春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的色调变化来。用笔很像国画家的晕染技法,淡墨抹出,便有无限清蔚的佳致。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并因而逗出下文的联翩浮想,为一篇转换之关键。“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像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

  前两句一起一承,围绕眼前景物生发,第三句纵笔远扬,转身虚际,出人意外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论地域,天远地隔;论景致,晴雨不侔。实现这两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图画的联结转化的媒介,乃是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即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诗人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发挥艺术的想象,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就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洞庭湖为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吞天无际。在诗人看来,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这是极其壮观的景象。“将入”二字,可说是笔挟云涛。

  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14-1115 .

xiányángzhí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xiányángqiáoshàngxuán wàndiǎnkōngméngdiàochuán 
háidòngtíngchūnshuǐ xiǎoyúnjiāngyuèyángtiān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有丹青画不如。迷归途,又撑入荷花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柳扶疏¹,玻璃万顷²浸冰壶³。流莺声里笙(shēng)歌度,士女相呼。有丹青画不如。迷归途,又撑入荷花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译文:柳树的枝叶繁茂纷披,湖面绿水将孤山围起。婉转的黄莺声与笙歌美妙交融,青年男女徜徉在这画图里。她们不禁惊呼:这眼前的美景真比画上还美丽!以致找不到返程的路线,一不小心把船儿掉入荷花丛里。不知是西湖舍不得我,还是我舍不得西湖,不愿归去。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殿前欢:曲牌名,一名“凤将雏”“凤引雏”“小妇孩儿”,入“双调”。全曲除衬字外四十二字。¹柳扶疏:柳树的枝叶繁茂。²纷玻璃万顷:化用杜甫《渼陂行》:“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³冰壶:本指玉壶,这里指湖上小岛孤山,位于里、外湖之间,一屿耸立,别无联附,是湖山胜绝处。一说冰壶比喻皎洁的月亮。⁴有丹青画不如:化用李庚等辑《天台集》续集别编卷二收无名氏《别题》:“休说三江与五湖,平生心眼此中舒。人人总道浑如画,只恐丹青画不如。”⁵“迷归路”二句:化用李清照《如梦令·酒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支小令抒写的是杭州西湖的夏日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杭州西湖的喜爱之情。起笔写夏日风光,然后写归途中的趣事,最后通过奇妙的移情,把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新鲜活脱。全曲善于借用前人句意,写得情景交融。

  首句“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起笔便是夏日风光:柳枝披拂,碧水万顷月影沉璧。西湖苏堤、白堤上的杨柳一向是最引人注目的。玻璃,形容湖面的明净、平滑。这是晚归的时分,升起的月轮倒映在朝中,比喻为玻璃、冰壶,还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真叫人身心俱适。“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在婉啭的黄莺声中,游艇上的游人一片欢歌笑语,青年男女互相呼唤嘻戏。流莺的啼鸣常用来比喻歌女歌喉的宛转、动听,这里是实写,与笙歌相伴,益发动人了。西湖夏日风光如此美好,已令人赏心说目;更有鸟语歌声、士女相呼,真使人神迷心醉。画只能表现出静态的有限的空间和色彩,而不能表现这五音繁会的声音,真是有彩笔也画不出来的。

  下面写归途中的趣事。“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因为留连忘返,乐而迷路,这样的趣事当年女词人李清照也经历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趣的是,曲的作者在这里没有去担心“争(怎)渡,争渡”而是沉入了美妙的想象:“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不知是西湖恋我,它有意摆迷魂阵让我留连,还是我恋西湖,因我太受它了而不愿离开。看来两种情况都有,正如辛弃疾所写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易山为湖,是再合适不过了。曲的最后通过这样奇妙的移情,把曲家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更为新鲜活脱了。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77-77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