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昆崙山,秀色翠如扫。白鹤衔琼花,飞入红云岛。
峨峨昆崙山,秀色翠如扫。白鹤衔琼花,飞入红云岛。
仙人驾采凤,手弄金芙蓉。青童玉节舞,鸾笙半空中。
仙人驾采凤,手弄金芙蓉。青童玉节舞,鸾笙半空中。
遗予紫金丹,服之寿无穷。相携凌倒景,去入蕊珠宫。
遗予紫金丹,服之寿无穷。相携凌倒景,去入蕊珠宫。

shíshǒu--zhōu

éékūnlúnshānxiùcuìsǎobáixiánqiónghuāfēihóngyúndǎo

xiānrénjiàcǎifèngshǒunòngjīnróngqīngtóngjiéluánshēngbànkōngzhōng

jīndānzhī寿shòuqióngxiāngxiélíngdàojǐngruǐzhūgōng

周砥

周砥

元末平江路吴县人,寓居无锡,字履道。博学工文辞。兵乱避地,至宜兴,居马治家。与治善者多置酒招饮,厌之,一夕留书别治,夜半遁去。归里,与高启、杨维桢等交往。书画益工。后游会稽,死于兵乱。有《荆南唱和集》。 ▶ 1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风韵雍(yōng)容未甚都¹,尊前甘橘可为奴²。谁怜流落江湖上,玉可冰肌³未肯枯。
译文: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可,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注释:¹都:姣好,美盛。²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³玉可冰肌:清澈高洁。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¹。居士擘(bāi)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译文: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掰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注释:¹“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这是一首借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瑞鹧鸪·双银杏

ruìzhè··shuāngyínxìng--qīngzhào

fēngyùnyōngróngwèishéndōuzūnqiángānwèishuíliánliúluòjiāngshàngbīngwèikěn

shuíjiàobìngliánzhīzhāizuìhòumínghuángtàizhēnshìbāikāizhēnyǒuyàoyínfēngwèiliǎngjiāxīn

商水西门语,东风动柳枝。
商水¹西门²语,东风动柳枝。
译文:在商水城的西门话别,暖暖的东风吹拂着柳枝。
注释:¹商水:今河南商水。²西门:指县城西门。时诗人西行向舞阳。
年华入危涕,世事本前期。
年华¹入危涕(tì)²,世事³本前期。
译文:年华艰险使人涕哭流泪,如今局势所成皆有前因。
注释:¹年华:年光。²危涕:危险艰苦使人涕哭流泪。³世事:时势或历史。
草草檀公策,茫茫杜老诗。
草草¹(tán)公策²,茫茫³杜老诗。
译文:叹草草败退檀道济之策,读着茫茫无限老杜的诗。
注释:¹草草:此指鲁莽轻率。²檀公策:原指南朝宋将檀道济征北魏,粮尽退兵之事。³茫茫:渺茫。⁴杜老:即杜甫。
山川马前阔,不敢计归时。
山川马前阔,不敢计归时。
译文:马前的山川是如此壮阔,自然不敢计算回归之时。

  这首诗是诗人南奔途中创作的一首感时感事的诗,首联描写出发时的场景,中间两联叹家身兼伤国事,尾联收束到离别之上,又与时事密切相关。此诗精巧用典,含蓄吞吐,气脉连贯,沉郁浑厚,叙述伤时感事有杜甫沉郁苍茫的气韵,堪为佳作。

  “商水西门语,东风动柳枝。”地、时、事兼叙,于地,则商水西门;于时,则东风动柳,是早春时季;于事,则临别告语。“语”字大约从杜诗学来。杜甫《哀王孙》:“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所与“语”者,当是前来送别的人;当然也似可兼指附近的商水河,言河水潺援之声,也如珍重话别。“东风动柳枝”,其时正是春季。既是眼前之景,又于景中含不尽之情。那柔弱的柳枝,给人一种缠绵的感觉,正是离情别绪的写照。吴文英说得好:“一丝柳、一寸柔情。”(《风入松》)。伤春又伤别,倍感无奈。这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殊为相近。这两句,又大有杜甫《发同谷县》“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之意。诗人此次南行,是迫于兵灾,更有许多不得已。此意含而不露,却待其后申叙。

  “年华入危涕,世事本前期。”句叙而兼议,将首联暗蓄之意进一步发明。“年华”承“东风”,“危涕”接别语,虽重在个人感受,而实有伤时之感寓于其中。孟子有“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之语,江淹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恨赋》)之句,故简斋之危涕,实有孤臣之悲。“入”字提炼得新鲜有力,自是江西诗派之家法。“世事”主要特指眼下国有累卵之危,民有倒悬之急。如此窘境,绝非偶然,而是事出有因,执政者失策之种种,只要联系当时历史状况,自然不难明白。

  “草草华公策”,紧承“世事”句,追究前事之因。“华公策”,用刘宋时征北将军华道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事,讥刺北宋朝廷避金人、求苟安的失计。诗人用华道济典故,追咎宣和七年(1125)北宋朝廷退避金兵,以致军机贻误、汁京被占的罪过。国家与个人的命运原本相连,诗人不得不在颠沛流离中度日了。

  “茫茫杜老诗”,杜甫在入蜀以后以及在湖湘时期,写到安史之乱或各地军阀的战争时,多用“干戈茫茫”字眼。如《南池》诗:“干戈浩莽莽。”又如《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诗:“九州兵革浩茫茫。”诗人平生极为推崇杜诗,在创作上经常模仿;更重要的是老杜后半生多在战火中度过,而其伤时忧乱之作特多。时异事同,而孤臣之心难诉,他只好在吟诵杜诗之求得安慰了。

  尾联所云,尽管仍然与时事密切相关,但在诗意上则收束到离别之上。“山川马前阔”,则前路漫漫,不见尽头;“不敢计归时”,则归期杳杳,未有已时。身世之感,黍离之悲,充盈弥漫。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21-822
2、 傅德岷.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256-257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¹子水,白石凿(záo)²。素衣朱襮(bó)³,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译文: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被冲刷激荡。士兵白衣红领整装待发,跟随他从曲沃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不欢乐的地方?
注释:¹扬:激扬。一说扬为地名。²凿凿:鲜明貌。一说形容石头高低不平子状。³襮:绣有黼文的衣领,或说衣袖。⁴从:随从,跟随。⁵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⁶既:已。⁷君子:指桓叔。⁸云何:如何。云,语助词。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子水,白石皓(hào)¹。素衣朱绣²,从子于鹄(hú)³。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译文: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白得发光亮。士兵白衣红袖整装待发,跟随他从鹄邑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地方?
注释:¹皓皓:洁白状。²绣:刺方领绣。³鹄: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其忧:有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扬子水,白石粼(lín)¹。我闻有命²,不敢以告人。
译文: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我刚刚得到起事的命令,不敢轻易告人传播四方。
注释:¹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²命:命令,政令。

  此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之比晋衰而将叛之。小河之水缓缓地流淌,流经水底的白石,清澈见底,映出粼粼的波纹。这是一个平静安祥的环境。谁知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一个很大的事变阴谋正在酝酿着。一群士兵身着白衣红领,准备在曲沃起事。他们看到了敬爱的桓叔将有所作为,非常高兴。跟随未来之主,必将成为有功之臣。所以,很多造反起家的人,历来是有所图、有所为、有所得的。

  此诗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着扬之水,白石白,以此映衬着白衣红袖,旗甲鲜明,说明队伍正在整装待发。他们看到自己的领袖胜券在握,踌躇满志,不禁喜上眉稍,根本没有不成功的担忧。所以很自然地耳语起来。这样也使此诗笼罩着一种紧张又神秘的气氛。

  诗中“素衣朱襮”、“素衣朱绣”是指诸侯的衣服,程俊英认为这是叛变者所穿。蒋立甫反驳之。因为根据程俊英的说法,潘父与桓叔合力谋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穿起诸侯的衣服去见桓叔。这等于泄密。而桓叔见其僭越之服,自然会有看法。所以,“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以“扬之水”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所以,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入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襮(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23-225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26-228

yángzhīshuǐ

shījīng·guófēng·tángfēng xiānqín 

yángzhīshuǐ báishízáozáo zhū cóng jiànjūn yún 
yángzhīshuǐ báishíhàohào zhūxiù cóng jiànjūn yúnyōu 
yángzhīshuǐ báishílínlín wényǒumìng gǎngàorén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yīng)¹(piāo)荡复参(cēn)(cī)²,度陌临流不自持³
译文:居无定所的黄莺总是不停地飞翔漂泊,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注释:¹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²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³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巧啭(zhuàn)¹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²
译文:它那美妙婉转的歌声中怎么能没有本意?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注释:¹啭:鸟宛转地鸣叫。²佳期:美好的时光。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¹
译文: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注释:¹“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曾苦伤春不忍¹听,凤城²何处有花枝³
译文:我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它的哀鸣,然而这京城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
注释:¹不忍:一作“不思”。²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³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此诗是作者托物寓怀的诗篇,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首联描写了流莺的飘荡无依,颔联指出流莺内心的苦闷,颈联写流莺的艰辛备尝,尾联才写到诗人自己。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陆发荆南始至商洛》)。“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象是“不自持”的注脚。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颔联是说,美妙的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飘荡流啭,毕竟是流莺的外在特点,这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巧啭”的描写,来揭示它内心的苦闷。流莺那圆转美妙的歌声中分明深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期遇。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流莺的飘荡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和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驰,将诗人不被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深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阴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

  “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末句从此化出。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 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

  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10-1212 .

liúyīng

shāngyǐn tángdài 

liúyīngpiāodàngcēn línliúchí 
qiǎozhuànnéngběn liángchénwèiyǒujiā 
fēngzhāoyīnqíng wànqiānménkāishí 
céngshāngchūnrěntīng fèngchéngchùyǒuhuāzhī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
疏雨洗空旷¹,秋标²惊意新。
译文:稀稀疏疏的小雨像是把天空洗过,天空显得格外的空旷,初秋的气象令人意外的清新。
注释:¹空旷:指广阔的地方。²秋标:秋初,秋天开始。
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大热去酷吏¹,清风来故人²
译文:夏天的酷热就像滥用刑法残害人民的官吏一去不复返,清风袭来犹如老友相逢。
注释:¹酷吏:指滥用刑法残害人民的官吏。²故人:旧交;老友。
樽酒酌未酌,晓花颦不颦。
(zūn)¹(zhuó)未热,晓花颦(pín)²不颦。
译文:拿起酒杯对饮还没有喝,傍晚的花朵皱起来还未凋落。
注释:¹樽酒:杯酒。²颦:表示皱眉。
铢秤与缕雪,谁觉老陈陈?
(zhū)(chèng)¹与缕雪,谁觉老陈陈²
译文:秋收的粮食称重去买卖,谁会发觉这些是陈年的粮食呢?
注释:¹铢秤:宋代以铢为最小计量单位的秤。二十四铢为一两。²陈陈:指陈年的粮食。

zǎoqiū--

shūkōngkuàngqiūbiāojīngxīn

qīngfēngláirén

zūnjiǔzhuówèizhuóxiǎohuāpínpín

zhūchèngxuěshuíjuélǎochénc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