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下石壁,罢琴竹间亭。
坐绝百虫响,旅怀才夜宁。
天高玉露泻,草木流晶荧。
四山湛秋色,万物无隐形。
风蝉抱叶落,雪鹄迎云停。
此时西涧人,柴门久已扃。
谁同展清会,念此风泠泠。
世难避空谷,忧思同醉醒。
偶适不为贵,人生易飘零。
茫茫河汉流,荧惑光众星。
干戈未衰息,前途杳冥冥。
岁晏有结托,东去浮沧溟。
待月下石壁,罢琴竹间亭。
坐绝百虫响,旅怀才夜宁。
天高玉露泻,草木流晶荧。
四山湛秋色,万物无隐形。
风蝉抱叶落,雪鹄迎云停。
此时西涧人,柴门久已扃。
谁同展清会,念此风泠泠。
世难避空谷,忧思同醉醒。
偶适不为贵,人生易飘零。
茫茫河汉流,荧惑光众星。
干戈未衰息,前途杳冥冥。
岁晏有结托,东去浮沧溟。
周砥

周砥

元末平江路吴县人,寓居无锡,字履道。博学工文辞。兵乱避地,至宜兴,居马治家。与治善者多置酒招饮,厌之,一夕留书别治,夜半遁去。归里,与高启、杨维桢等交往。书画益工。后游会稽,死于兵乱。有《荆南唱和集》。 ▶ 1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¹牵露井²,聊荐幽香。
译文: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身在高处也只觉得凄凄凉凉。傲霜迎风的秋菊,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女。洗净绿玉杯,打来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专门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注释:浪淘沙:唐教坊曲名。此调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杜秋娘:文学故事人物。杜牧《杜秋娘诗序》说是唐时金陵女子,姓杜,名秋。原为节度使李铸妾。善唱《金缕衣》曲。后来入宫,为宪宗所宠。穆宗立,为皇子保姆。皇子被废,秋娘归故乡,穷老无依。旧时用来泛指年老色衰的女子。也用以比拟秋日之花。¹绿杯:绿玉杯。杯的美称。²露井:没有盖的井。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乌帽¹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译文:我虽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吧!夕阳西下,满目的秋色和偶尔传来的大雁哀鸣声,让我心中涌起了千愁万绪。
注释:¹乌帽:用晋桓温九月九日集宴龙山,席间参军孟嘉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觉的故事。此处借写秋日与友宴集之感慨。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翠眉”,青翠的山气。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使他不忍细睹。

  “菊花”一句,以人拟菊。“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净洗”两句,房中插菊,点重阳(九日)景色。词人说: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专门(指吴见山)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也。故周邦彦《玉楼春》词有“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而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李商隐也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这些与梦窗此词的结尾两句,何其相似。

làngtáoshā ·jiǔcóngjiànshānjiǔ

wényīng sòngdài 

shānyuǎncuìméicháng gāochùliáng huāqīngshòuqiūniáng jìng绿bēiqiānjǐng liáojiànyōuxiāng 
màoshuāng fēngpiānkuáng niánjiājiéguò西xiāng qiūyànshēngchóu dōuzàixiéyáng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访古登岘(xiàn)¹,凭高²(tiào)(xiāng)³
译文:登临岘山顶,寻找游览古迹,凌空看襄阳。
注释:¹岘首:在襄阳城南数里处。²凭高:登临高处。³襄中:指襄阳城一带。李白登上岘山远望襄阳城一带。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¹
译文:天气晴和,远处山峰挺出,秋水枯落,沙洲更加清冷辽阔。
注释:¹“天清”二句:李白的视线是从西南诸峰移向西北而又动望的,即可能是由望楚山移向鱼梁洲的。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弄珠见游女¹,醉酒怀山公²
译文:看到游玩的女孩在玩弄明珠,喝酒后,更加怀念西晋时的征南将军山简。
注释:¹游女:指万山脚下的解佩渚的传说,即郑交甫与汉水女神之事。²山公:即山简。
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感叹发秋兴¹,长松鸣夜风。
译文:看秋风萧瑟而兴叹,高大的松树也在秋夜里风中呜咽:事业何时有成。
注释:¹秋兴:因秋日而感怀。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寒眼¹乱空阔,客意不胜秋²。强呼斗酒,发兴³特上最高楼。舒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xiá)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qiú)
译文:深秋季节,江面空阔,一阵寒风吹来,眼睛被吹得发涩,顿感寒意,让我这个他乡之客不胜秋意悲凉。为了驱散这些忧愁,我呼酒登楼,登上了多景楼的最高处。倚栏四望,江山壮丽如画,巧夺天工。长江波涛汹涌,那下面的鱼龙应当正在一唱一和地悲啸着吧,而我却没有赋诗吟愁这样的闲情逸致。江上的寒风霜露总是善于欺负客居之人,将它们的寒气吹入我的衣裘中,让我顿感寒冷。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北临长江,登之可以极目望远。¹寒眼:眼睛被江上冷风吹得发涩,感到寒意。²不胜秋:禁不住秋天的愁苦。³发兴:引发兴致。⁴舒:伸展。⁵卷:卷起。⁶巧:善于。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忽醒然¹,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²若为³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译文:寒意让我顿时清醒,满腔豪情都化成感慨,望着神州大地徒然兴叹悲鸣。我一直胸怀报国壮志,却报国无门,空自白了鬓间须发。平生空有一腔意气,现在却只剩了憔悴,暮年已至,如何能再有作为,一展襟怀?只有这江上的明月和那沙鸥能够了解我的心意,就让它们陪我度此残生吧。
注释:¹然:助词,表状态。²岁晚:晚年,暮年。³若为:怎样。⁴分付:交付。

  词的上阕领起于登楼所见的萧索秋景。“寒眼”并非冷眼,而是“眼寒”,是冷落的景物使眼睛生出寒意,其实就是心寒、情寒。“乱空阔”初看颇不合情理,因为“乱”似乎与空阔关系不大。词人借秋天的背景将“乱”字与落叶相结合。秋天到来,落叶处处,使空阔的江天看起来零乱而萧条,如此理解,“乱空阔”自然就合情合理了。而萧条的愁情是由萧条的秋景引起。所以词人云“客意不胜秋”。不过词人并没有继续这种低沉的情绪,而是强行振作,越是愁恨低回,他越是要“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这显示了他的倔强和自信。在词人这种精心设计中,他在“最高楼”上目睹了“江山图画”的可舒可卷,听到了长江波涛汹涌中的“龙鱼悲啸”,并无余暇顾及小家子气的“诗愁”。可是,江山虽然壮美,却挡不住南宋国势日渐衰微。词人虽然倔强,壮志仍然难酬,此时的豪情,壮则壮矣,而悲愤却是掩在深处抹不去,勉强的豪情无法长久。当强提的那口硬气逐渐消退,一阵秋风秋露,此时词人寒意顿生,情绪再次低沉下来。

  下阕抒情。在情绪跌宕起伏的登楼“望神州”之后,词人忽然有所悟继而感叹。国势衰微,有志者理应报国,可像词人这样的智勇双全人士却报国无门。他为此忧愤白头,平生的抱负理想、壮志豪情,只剩下今时的失落黯然。时光流逝,词人垂垂老亦,他壮志难酬。念至于此,词人虽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只有“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陪伴他的只有江月和沙鸥。情绪承接上阕结尾处的低回,显得不平、无奈、凄凉。

  整首词气象阔大,语意爽直,悲壮激越,在历代登楼作品中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姜钧编.宋词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05:第309页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¹,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²(nóng)³家鹦鹉洲边住。
注释:¹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²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³侬:意即“我”。

  此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成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也很可能是个“渔父’。此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此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结,倒颇堪称之为“朦胧诗”的,“象外”之味,尽可让人作万千之想。然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要“得其环中”,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有此一句,“境界全出”:那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构成的极澄至净的世界,不是“红尘”外的仙境,也不是现实中实有的景观,它乃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誉一时,除了其韵用“鱼模”部去声险韵外,“渔父”这一传统母题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而此曲不惮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创,也有这样的魅力在召唤。

  然而,如果此曲无自己的艺术魅力,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了。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白曲如此,此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领起全篇,让人一下子进入传统“渔父”的既定精神境界,然后再组合意象,使其表现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结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与之遥相呼应,使全曲颇得爽朗豪放之风。此曲则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虽与白曲所取意象大致相同,结构方式则别具一格。细而察之,此曲“溪边小径舟横渡”与白曲“浪花中一叶扁舟”,“青山隔断红尘路”与白曲“觉来时满目青山”,虽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脉与情调,彼此不能互换,而并非增减其字而已。故其虽受白曲影响和启迪,然却是自己的创作。加上作者选押去声韵之《叨叨令》曲体,除“处”、“住”为白曲原用韵脚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韵险,既继承了白曲“险韵”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这大概就是此曲并非首唱,又属“无名氏”之作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115-1117页

dāodāolìng··biānxiǎojìngzhōuhéng--míng

biānxiǎojìngzhōuhéngménqiánliúshuǐqīngqīngshānduànhóngchénbáiyúnmǎnxúnchùshuōxúnmexúnmequèyuánláinóngjiāyīngzhōubiānzhù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与君¹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译文:我和你都一同变老了,就不要问老成什么样子了。
注释:¹君:指刘禹锡。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眼涩(sè)¹夜先卧²,头慵(yōng)³(zhāo)未梳
译文:眼睛干涩早早睡去,早上起来头发都懒得梳了。
注释:¹眼涩:眼睛干涩。²夜先卧:夜晚先睡觉。 ³慵:懒散;疲倦。⁴朝未梳:早晨还没梳头。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有时扶杖出¹,尽日闭门居。
译文:只是偶尔拄着拐杖出门,大多数时候都在家中。
注释:¹扶杖出:扶着拐杖出门。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译文:已经懒得照那新磨的镜子了,也不看小字的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译文:对于故人情感深厚,与年少时的交情慢慢疏远。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译文:只有和好友闲谈时才有兴致,但是这样的相逢时光也已不多了。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