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程无里数,洼阜峻还低。落日明驼背,晴沙响马蹄。
驿程无里数,洼阜峻还低。落日明驼背,晴沙响马蹄。
草枯人少聚,地冻路无泥。近市闻喧笑,邮亭又旅栖。
草枯人少聚,地冻路无泥。近市闻喧笑,邮亭又旅栖。

jiǔyuèháishàngjīngzhōngshìshíshǒuèr--zhōu

驿chéngshùjùnháiluòmíngtuóbèiqíngshāxiǎng

cǎorénshǎodòngjìnshìwénxuānxiàoyóutíngyòu

周伯琦

周伯琦

(1298—1369)饶州人,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周应极子。幼入国学为上舍生,以荫补南海簿,三转为翰林修撰,顺帝至正中累迁参知政事,招谕平江张士诚,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十余年。士诚灭,乃归,寻卒。仪观温雅,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有《说文字原》、《六书正讹》等。 ▶ 2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范文正公¹,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shū)而贤者,咸²施之。
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注释:¹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²咸:都。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方贵显时,置负郭¹常稔(rěn)²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shàn)³。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jiān),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hú)。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pèi)有余而无穷。屏(bǐng)而家居俟(sì)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译文: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注释:¹负郭:靠近城敦。²稔:庄稼成熟。³赡:富足,足够。⁴缣:双丝细绢。这里指一匹丝织物。⁵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⁶沛然:充盛貌。⁷屏:退隐。⁸俟:等待。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¹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²,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译文: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注释:¹逮:达到。²西帅:指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¹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译文: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啊。现在从范文正公的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的规模的久远和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注释:¹服义:在正确的道理或正义面前,表示心服。这里指桓子受觞而不辞。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¹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²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译文:啊!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歌妓的众多,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它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注释:¹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²沟中瘠:指饿死在沟渠中。瘠,通“胔”。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译文: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迹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全文记载了范仲淹购置义田的经过,赞扬范仲淹乐善好施的精神,同时斥责当时那些只知自肥的封建官吏。全文以古衬今,中心明确,语言朴实,感情深切。

  本文通篇以“义”字作线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俭约,购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的高风义行。全文采取先叙后议的方式,略可分为叙述、议论与补述三大部分,又可细分为六段:

  大抵前三段以叙述为主,是文章的主体。将范文正公乐於助人的秉性、义田制度的概况及设立义田的夙愿,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以为后段的议论作张本。

  首段言简意赅,以“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作为全文的纲领,用以提起下文。文中点明范文正公“好施予”、“赡族人”之善性,是为创办义田的伏笔;且强调施助并非来者不拒的浮滥,而是以“亲而贫,疏而贤”为主要对象。

  第二段由总叙而分叙,采取节节进逼的手法,详细记叙义田设置的经过及其良好的规模制度。以“方贵显时”点出时机,“号曰义田”点出主题,“养济群族之人”说明义田的目的,“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为总纲,并领起下文,然后再将救助的概况、对象、管理者及自给自足的运作方式作原则性的概述,具体而微地使人感受到范文正公义田的规模轮廓。尤其在叙述施行办法时,为避免行文之僵化、句式之刻板,特别使用“错综格”中“抽换词面”的修辞方法,例如在“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等四句同样叙述文句之后,转用“葬者如再嫁之数”的表述方法,使得规章制度的介绍,不致於失之严肃呆滞,反而使得语气鲜活灵动,引人共鸣。

  第三段则采用追叙法,以“尝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追溯范文正公立志多年方能实现的艰苦历程,更加突显这份志业的艰难与志向的坚定。再以子孙修业承志的情形“如公之存也”,来展现子孙的贤肖以衬托范文正公的高洁人格,并可由此见出义田制度“规模远举”之可能,这尤其是“终其身而没”的前贤们,无法望其项背的所在。更进一层以“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孙而已”描写出范文正公自奉俭约、养济群族的仁者襟怀与高洁人格,令人感动。

  第四、五两段为议论。第四段也是先叙后议,以晏子亲亲仁民的美德正衬范文正公“规模远举”之贤在晏平仲之上。文中先以较大篇幅叙述晏子周济齐士三百馀人的故事,并以“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儒家之“仁有等级”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德性比拟之,用以证明晏子的确具有仁者的心怀;以衬托法归结於“观文正之义,贤於平仲”两句,晏子已贤,而范文正公则更加是难能可贵,“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正是在极尽赞美晏子之后,以贤衬贤,垫高范文正公好仁之德,节节逼进,处处蓄势,文章气势流畅且具有说服力。此外,在桓子与晏子的对话之中,人物语言之神态表情,栩栩如生,颇具有临场感。

  第五段则以今昔对比,感慨世风日下,只图一己之享乐,而不知推己及人之仁爱。以“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的事实与“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的达官显宦“奉养之厚,止乎一己”的现象作鲜明的对比,用不肯济人饥寒的权贵显宦,来反衬范文正公之义行可风。尤其是以四个连句的排比,极写显宦之奢靡享乐、卿士大夫及士人自养丰厚,又以“况於施贤乎!”、“况於他人乎?”两层,照应范文正公的“义”,而归纳出:“是皆公之罪人也”的结论,真是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在这两段一扬一抑、借宾显主的映衬写法之中,既可以深化主题的意境引人共鸣,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世界的价值判断与好恶取舍。

  末段补述所以写作此篇文章之缘故。先以三句排比句来总结范文正公一生的行迹与事功,表达对范文正公无尽的崇敬与景仰,然而此事后世必有史官会加以记载。作者只是就“独高其义,因以遗於世”的一笔扣题,标明其作记命意的所在。

  全文以记事为主,记人为辅,在平实流畅的笔调中,既批判了世风日下,自养丰厚,而无视族人饥苦之自私之士,也让我们对范公自奉俭约,周济群族,人饥己饥的高风义举更加景仰向慕,想见其为人。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232-1233页

tián

qiángōng sòngdài 

    fànwénzhènggōng rén píngshēnghàoshī qīnérpín shūérxiánzhě xiánshīzhī 

    fāngguìxiǎnshí zhìguōchángrěnzhītiánqiān hàoyuētián yǎngqúnzhīrén yǒushí suìyǒu jiàxiōngzàng jiēyǒushàn zhīzhǎngérxiánzhězhǔ érshígòngchūyān shírénshēng suìrénjiān jiàzhěshíqiān zàijiàzhěsānshíqiān zhěsānshíqiān zàizhěshíqiān zàngzhězàijiàzhīshù zàngyòuzhěshíqiān zhīzhějiǔshíkǒu suìdàobǎi suǒ suǒ pèirányǒuérqióng bǐngérjiādàizhěyān shìérguānzhě jiào 

    chū gōngzhīwèiguìxiǎn chángyǒuzhìshì érwèidàizhěèrshínián érwéi西shuài cānzhèng shìshǐyǒuzhī érzhōngzhì gōng hòushìsūnxiū chéngzhì gōngzhīcún gōngsuīwèichōnghòu érpínzhōngshēn zhī shēnwéiliǎn wéisāng wéishīpínhuózhī ér 

    yànpíngzhòngchēléi huányuē  shìyǐnjūnzhī  yànyuē  chénzhīguì zhī chéngchēzhě zhī shízhě zhī dòngněizhě guózhīshì dàichénérhuǒzhě sānbǎirén érwéiyǐnjūnzhī zhāngjūnzhī  shìhóuyànzhīshāngérshānghuán chángàiyànhàorén hóuzhīxián érhuán yòuàiyànzhīrényǒuděng éryányǒu xiān   érhòushūyuǎnzhīxián mèngyuē  qīnqīnérrénmín rénmínérài  yànwéijìnzhī guānwénzhèngzhī xiánpíngzhòng guīyuǎnyòuguòzhī 

     shìzhīsāngōngwèi xiǎngwànzhōng zhīxióng chēzhīshì shēngzhīduō zhī zhǐér érzhīrénménérzhě shǎozāi kuàngshīxián xiàwéiqīng wéi wéishì lǐnshāozhīchōng fèngyǎngzhīhòu zhǐér érzhīréncāopiáonángwéigōuzhōngzhě yòushǎozāi kuàngrén shìjiēgōngzhīzuìrén 

    gōngzhīzhōngmǎncháotíng shìmǎnbiān gōngmíngmǎntiānxià hòuyǒushǐguānshūzhīzhě  gāo yīnshìyún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羽翼(yì)(cuī)¹日,郊园²寂寞时。
译文:是鸟翅膀被摧残的日子,在郊外园林寂寞的时节。
注释:¹羽翼摧残:鸟儿的翅膀被折断。²郊园:城外的园林。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晓鸡¹惊树雪,寒鹜(wù)²守冰池。
译文:晨鸡因树上雪光而惊啼,鸭子在严寒中苦守冰池。
注释:¹晓鸡:报晓的鸡。²鹜:鸭子。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急景¹²云暮,颓(tuí)³(jìn)已衰。
译文:白天短促很快便到夜晚,垂暮之年身体渐已变衰。
注释:¹急景:同“短日”,急驰的日光。亦指急促的时光。²忽:一作“倏(shū)”,迅速。“云”字无义。³颓年:犹言衰老之年。⁴寖:渐渐。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如何匡(kuāng)¹(fèn)²,不与夙(sù)³期。
译文:我本有匡救国家的职分,在不能与我的夙愿相期?
注释:¹匡国:匡正国家。²分:职分。³夙心:平素的心愿。
第一联,诗人概括自己一生受挫、晚年困顿的实况,点出幽居题意。李商隐入仕后到处受人猜忌排笮,甚至被诬为“诡薄无行”、“放利偷合”(《新唐书·文艺传》)、“为当途者所薄,名宦不进,坎终身。”(《旧唐书·文苑传》)大中六年(852年)作者四十岁时写给杜惊的《献相国京兆公启》,说:“若某者,幼常刻苦,长实流离。乡举三年,才沾下第;宦游十载,未过上农。”此时他感到身心交瘁,如羽翼摧铩之鸟,无力奋飞了;只能退守“郊园”(在郑州的家园),忍受这寂寞无聊、郁郁寡欢的晚景。实际上,他才四十六岁。

  第二联,以晓鸡和寒鹜自喻。诗意有两种解说。一、晓鸡(晨鸡)因树雪之光而惊鸣(误以为天明),喻不忘进取之心;以寒池之鸭表现自己不改操守(刘学锴等《李商隐诗选》)。二、鸡栖树上则有雪,鸭守池中则结冰,极写处境的寒苦(周振甫《李商隐选集》)。如能合此二解,辨其因果,可得其全:不忘进取报效,是因;终遭困顿寒苦,是果。晨鸡报天晓,喻进取;寒鹜守冰池,喻退处。两句诗极其形象地描绘出作者不谙世务、进退两难的处境,其中有哀怨,有酸楚,而且扣紧了诗题的“冬”字,即景抒情。李商隐极其擅长托物寓怀。他的咏物诗,如《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又如《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蝉之高栖悲鸣,莺之飘泊不定,可与此篇晓鸡寒鹜参照体味,从中想象作者的思想情怀与遭遇。

  第三联,照应诗题冬“暮”。“暮”字双关,所以第一句写时序,第二句写年岁。冬季日短,暮色很快来临;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也进入了衰颓的晚景。这是为下一联的抒愤寄慨蓄势的。人到晚年,“羽翼摧残”,不可能再有作为了。

  第四联,紧应上联,发出内心的呼喊:为什么平生匡国济世的抱负,不能与早年的心愿相合呢?这呼喊是愤慨的,因为商隐明明知道这个“为什么”。这呼喊同时又是凄凉感伤的,因为它毕竟出自一个性格不算坚强而又经历过太多打击的诗人。

  此诗和李商隐多数作品一样,感伤的情调笼罩全篇,从“羽翼摧残”到“急景”、“颓年”,尤其是晓鸡寒鹜的具体形象,都是如此。不过这首诗与李商隐很多作品多含脍炙人口的名句却有所不同,纪昀评之曰:“无句可摘,自然深至。”没有刻意锤炼和精心藻饰,没有运用作者本来擅长的组织故实的手法,也没有警策深微、使人猛省或沉思的寓意,所以无句可摘;但它能恰如其分地、真实具体地表达此时此地的感受与心情,读之动容,所以说自然深至。当然,它仍然谨守平仄格律,注意对偶工整(四联中有三联对偶),用词造句都力求避免粗疏随意,因此和某些标榜自然平淡而流为枯淡俚浅的作品不同。在李商隐集中,它别具一格,又包含着商隐固有的特质,包含着多样化中的某种统一性。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去时梅萼(è)¹初凝粉²。不觉小桃³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diāo),何风归期无定准。
译文:离去的时候梅萼还是刚刚凝粉,眼见小桃花开都被风吹损,梨花开得最晚也凋零了,为什么归期没有个定准?
注释:¹梅萼:梅花的蓓蕾。萼,花萼,花瓣下部的一圈绿色小片。²初凝粉:指花蕾刚开始孕育,在花萼中呈现出雏形。³小桃:桃花的一种,元宵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⁴凋零:泛指花的凋谢,零落。⁵何风:为何,何故。
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lán)¹倚遍重来凭²。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³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译文:栏杆都倚遍了又来凭栏远望,眼泪偷偷地沾湿了红袖。蜘蛛与喜鹊多么误人,像这样没有凭据怎么值得相信?
注释:¹阑干:同“栏杆”。²凭:依靠。读去声,义与读平声者相同。严格地说,此处“凭”字失韵。“偷“字有避人垂泪意。³蜘蛛:这里指一种小蜘蛛,俗称“喜蛛”。古人也视为喜风之瑞,如同喜鹊。⁴喜鹊:俗传能报喜讯,有“喜鹊登枝”之说。⁵安足信:怎么值得相信。安,哪里,怎么。

  此词上片通过写景表现时光的流逝,来烘托心中的闺思。下片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对心上人的思念,情感委婉、真实。

  上片从分手的时候写起:“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唐刘禹锡《崔元受少府自贬所还遗山姜花以答之》:“驿马损筋骨,贵人滋齿牙。”这里指桃花被风摧残而凋谢。这两句是说:分手的时候,梅花刚要长出花蕾,不知不觉小桃花也已经凋谢。“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是说:开花最晚的梨花都已经凋落,你因为什么事耽搁还确定不了归来的日期?上片三折而下,写心上人久不归来,闺中人相思日重。

  下片前两句具体描绘相思之情:“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阑干倚遍”,说明登高盼归次数之多,而又“重来凭”,表现出相思之深、之切。“泪粉偷将红袖印”是说擦拭眼泪把衣袖弄上了脂粉。“偷”字表现出相思之情怕人知道的害羞之态,将情感写得很含蓄。结语由盼心上人不归,转而怨恨蜘蛛、喜鹊:“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这两句是说:蜘蛛和喜鹊已多次报喜讯,但心上人始终未归,真是“误人”不浅,像这样地不讲信用怎么能让人相信。不怨人不归,而怨蜘蛛、喜鹊“无凭”,无理而妙。

  此词以浅近质朴之语,曲折表现思妇幽怨之情,足见词人笔力不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33-134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天启¹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jì)²,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wǎn)生、马小卿、潘小妃³。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gōng)寒,酒气冉(rǎn)冉,积雪欱(hē)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shè),咽涩不得出。三鼓¹⁰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zhǐ)¹¹,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译文: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许,坐在城隍庙的许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众许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才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许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而归。
注释:¹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²霁:雨后或雪后转晴。³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⁴侍:服侍,侍候。⁵呆白:苍白。⁶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⁷觥:古代一种酒器。⁸敌:抗,抵御。⁹欱:同“喝”。¹⁰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¹¹山趾:山脚。
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
疏星耿(gěng)¹逼人寒,清漏²(zhēng)(zhēng)³画角残
译文:逼人的寒气耿耿的星光,漏声丁丁角声悠悠夜正长。
注释:¹耿耿:明亮的样子。²漏:见黄景仁七绝《癸巳除夕偶成》注。³丁丁:滴漏声。⁴画角残:军中画角声音凄惨。
客泪久从悉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客泪久从悉外尽¹,月明犹许醉中看²
译文:他乡为客愁多泪已流尽,醉眼朦胧只见窗外月光。
注释:¹客泪句:意为自己老泪纵横,随着无边无际的寒夜和悲苦已经流尽了。²醉中看:看见月亮朦朦胧胧,如同醉后看月。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
(qī)乌绕树¹冰霜苦,哀雁²横天关塞难。
译文:绕树乌鸦风霜凄苦无栖处,横空哀雁关塞艰难向何方。
注释:¹栖乌绕树:意为自己有家难回。²哀雁:以哀雁比喻人民流离失所。
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
料得故园今夜梦¹,随风应已到长安²
译文:遥想故园亲人今夜之梦,定然是随风来到我身旁。
注释:¹故园今夜梦:指故乡妻子的梦境。²长安:代指当时京城北京。此二句系运用杜甫《月夜》纯从对面写去的手法。

  此诗抒发了作者蒙冤受屈后的孤栖之苦、愤懑之情和对妻子的深沉怀念。

  首联写夜深难眠,以景写情。“疏星耿耿”,明写星光幽冷,暗写狱中对月。月明星稀疏星耿耿,只有几颗晶亮的星星发着清光,只有对月时才可见。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月,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逼人寒”。寒气逼人,说明季节已是深秋,时间已是深夜,内心的凄苦和气温的寒冷互为作用,一个“逼”字尽传精神。“清漏丁丁”,丁丁之声清晰可辨,夜静无哗,愁人失眠;这漏声敲击着诗人的心扉。“画角残”,画角声残,其声如呜咽哀鸣,且暗寓夜深之意。这一联取星、漏、角等物,从空中写到地上,从远方写到近处,以形象、声音气温诸方面来渲染狱中凄冷的气氛。

  颔联写冤苦不尽,以态写情。一写“泪”,久系狱中,辛酸的眼泪已同那无边无际的愁苦流尽了。说“尽”,意为不尽的泪水已完了,显示了愁苦之深,实为说愁不尽泪不止。一写“醉”,以酒浇愁愁更愁,醉中看月,一片漾胧,是醉眼惺松,也是泪眼模糊,身陷囹满腹愁怨,无处申说,无法辩白,只有将无尽哀苦倾向天边月亮。因“泪”而要以酒解愁因“醉”使泪更无法遏止。诗人没有写呼天地的呼叫,也没有写滔滔不尽的诉说,只有流泪、酒醉之态,充分流露出苦情深衷。同时,醉中看月,拓展了诗人思想翱翔的空间,引出了下文的两层具体的叙写。

  颈联写处境艰难,以喻写情。一是借栖乌绕树喻被囚之苦。曹操《短歌行》诗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说栖鸟无枝可栖是讲自己无所依托,诗人于此则进一层说在冰霜苦寒的环境中,乌鹊无处可栖,自己只有蹲在这冰冷的监狱中。一以哀雁喻自己有家难归。雁南来北往,有一定规律,哀雁为失群的雁,要想南归可是关塞阻断,十分艰难。诗人以哀雁横天的景象,喻指自己流落他乡,有家归不得。“栖乌”、“哀雁形象本身就传达出令人心悸的情味。“冰霜苦”言狱中苦况,“关塞难”言途中险阻,既反映了诗人囚居的艰苦生活,也表现了对蒙冤的怨愤之情。

  尾联写想念家人,以思写情。诗人狱中望月,举头见雁,其思想飞越关山,回到自己的家园。“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故园”指作者家乡山东莱阳,“长安”借指北京,诗人不直说自己思念家中的妻子儿女,而说家人梦中应到自己这里,这就如杜甫《月夜》中所写“今夜州月,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餐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晃,双照泪痕干。”从对面写来曲折宛达。由此适见其思念之深,且楚楚动人,别有韵味。这首诗以明月作为情感的触媒,通过狱中“对月”,极写被囚之人心中的无限悲愁,以及对故园、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又由明月引出栖乌、哀雁,抒写人生道路的曲折、艰难,通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此诗通过狱中“对月”,极写被囚之人心中的无限悲愁,以及对故园、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又由明月引出栖乌、哀雁,抒写人生道路的曲折、艰难。围绕着《狱中对月》的诗题,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叙写,又处处紧扣着怨愤之情,由于取景典型,用喻贴切,刻画入微,想象合理,通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感人至深,余味不匮。

参考资料:
1、 魏清荣编著. 中国百家文学名著鉴赏 诗歌 2[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第14
2、 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名诗鉴赏[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08.第632-633页

zhōngduìyuè--sòngwǎn

shūxīnggěnggěngrénhánqīnglòudīngdīnghuàjiǎocán

lèijiǔcóngwàijǐnyuèmíngyóuzuìzhōngkàn

ràoshùbīngshuāngāiyànhéngtiānguānsāinán

liàoyuánjīnmèngsuífēngyīngdàozhǎng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