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陋病者居,蒿莱行径失。谁知簪绂贵,能问幽忧疾。
僻陋病者居,蒿莱行径失。谁知簪绂贵,能问幽忧疾。
珂声未驻门,兰气先入室。沉疴不冠带,安得候蓬荜。
珂声未驻门,兰气先入室。沉疴不冠带,安得候蓬荜。
清扬去莫寻,离念顷来侵。雀栖高窗静,日出修桐阴。
清扬去莫寻,离念顷来侵。雀栖高窗静,日出修桐阴。
枕上忆君子,悄悄唯苦心。
枕上忆君子,悄悄唯苦心。

bìngyuánwàifēiér--qián

lòubìngzhěhāoláixíngjìngshīshuízhīzānguìnéngwènyōuyōu

shēngwèizhùménlánxiānshìchénguāndàiānhòupéng

qīngyángxúnniànqǐngláiqīnquègāochuāngjìngchūxiūtóngyīn

zhěnshàngjūnziqiāoqiāowéixīn

钱起

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4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¹云松竹,万事从今足²。拄(zhǔ)杖东家分社³肉,白酒头初熟
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注释:¹连:连接。²足:满足、知足。³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⁴白酒:此指田园家酿。⁵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⁶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¹梨枣山园,儿童偷²把长竿。莫³(qiǎn)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
译文:东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注释:¹西风:指秋风。²偷:行动瞒着别人。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³莫:不要。⁴旁人:家人。⁵闲:悠闲⁶看:观察,观看。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东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东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东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东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东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qīngpíngyuè ·jiǎnjiàoshānyuánshūsuǒjiàn

xīn sòngdài 

liányúnsōngzhú wànshìcóngjīn zhǔzhàngdōngjiāfēnshèròu báijiǔchuángtóuchūshú 
西fēngzǎoshānyuán értóngtōuchánggān竿 qiǎnpángrénjīng lǎojìngchùxiánkàn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译文: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横卧在牛背上听着秋声入眠。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时复往来¹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译文:在路上还时不时地吹奏一曲,根本就不担心没有知音来欣赏。
注释:¹往来:去和来。

tóng

zhào tángdài 

shuíréntóngxīn niúshànghéngmiánqiūtīngshēn 
shíwǎngláichuī chóunānběizhīyīn 
行人结束出门去,马蹄几时踏门路。
行人¹结束²出门去,马蹄几时³门路
译文:远行的人整理好行囊就出门了,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骑着马回来。
注释:¹行人:出行之人。指夫君远行。²结束:结扎车马装束行囊。装束打扮。³几时:什么时候。⁴踏:再踏上。⁵门路:大门前的道路。
忆昔君初纳彩时,不言身属辽阳戍。
忆昔¹君初²纳彩³时,不言身属辽阳戍
译文:想到夫君当初刚刚纳彩的时候,没有说是身在戍边的军营。
注释:¹忆昔:回忆以前。²君初:夫君当初。³纳彩:收纳彩礼。男女双方互赠礼物。也称送嫁妆。古代婚仪六礼之一。据《礼记》和《仪礼》记载,六礼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种,概括了从议婚到完婚前的全部手续和过程。⁴不言:不说。⁵戍:戍边的军营。
早知今日当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
早知¹今日²³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
译文:如果早些知道会经历今日离别,成为你的妻子是为了谁呢?
注释:¹早知:如果早些知道。²今日:今天。³当:应当。⁴家计:家庭生计。
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
男儿生身自有役(yì)¹,那得²误我少年时³
译文:男儿生下来就有兵役在身,哪里能耗费少年时光?
注释:¹自有役:自然就拥有兵役或差役。²那得:哪里可以。³时:时光。
不如逐君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闺里?
不如逐君¹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闺里?
译文:不如追逐你一起战死沙场,谁能忍受独自老死在空寂的闺房中。
注释:¹逐君:追逐夫君。
交盖春风汝水边,客床相对卧僧毡。
交盖¹春风汝水²边,客床³相对卧僧毡(zhān)
译文:车盖相交在春风之中汝水之边,你我相对的客床下面垫的是僧人用的毡垫。
注释:次韵:照用原作的韵字和诗。裴仲谋:姓裴名纶,黄庭坚友人,事迹不详。黄庭坚于治平四年(1067年)登进士第,裴仲谋也是在这年中进士的,故称“同年”。¹交盖:即是“倾盖”,见《孔丛子》。盖:车盖。²汝水:古水名。³客床:客中所用的床铺。⁴僧毡:僧人用的毡垫。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
舞阳¹²(shè)³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
译文:舞阳距离叶县只有百里之遥,那时我和你同游,也还是正年少时。
注释:¹舞阳:今河南舞阳县。²去:距离。³叶:今河南叶县。⁴贱子:对自己的谦称,古人诗中常用。⁵皆:一作“俱”。
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
白发齐生如有种(zhǒng)¹,青山好去坐²无钱。
译文:我的头发已经花白,就好像脑袋里埋有白发种子一样,想辞官归隐深山,却连买山的钱都没有。
注释:¹种:种籽。²坐:因为。
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烟沙¹(huáng)²竹江南岸,输与³(lú)(cí)取次眠。
译文:江南的秀水篁竹,虽然美丽,却无缘欣赏,只能让那些自由自在的鸬鹚随意享用了。
注释:¹沙:水边沙岸。²篁:竹,竹丛。戴凯之《竹谱》:“篁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坚,皮白如霜粉,大者宜行船,细者为笛。”³输与:让给,比不上。⁴鸬鹚:黑色水鸟,俗叫鱼鹰、水老鸦。能捕鱼。⁵取次:任意,随便。
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目录将此诗编于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黄庭坚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被任命为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次年九月到汝州;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到叶县任职。裴仲谋当时为舞阳(今属河南)县尉。裴仲谋作了一首诗给黄庭坚,黄庭坚为了和答他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82-584

yùnpéizhòngmóutóngnián--huángtíngjiān

jiāogàichūnfēngshuǐbiānchuángxiāngduìsēngzhān

yángcáibǎijiànzigōngjiēshǎonián

báishēngyǒuzhǒngqīngshānhǎozuòqián

yānshāhuángzhújiāngnánànshūmián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病起¹多情²白日迟³,强来庭下探花期。
译文:我病体初愈,带着极大的兴趣,勉强漫步庭院,探寻春天的消息;院中阳光明媚,日影缓缓西移。
注释:¹病起:病愈。²多情:指情志高。³白日迟:用《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句,谓春日过得缓慢。⁴强:勉强。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
雪消池馆¹初春²后,人倚栏杆欲暮(mù)时。
译文:池边的亭台楼阁积雪已经消融,透满了初春的活力;我留连忘返,倚着栏杆,一直到夕阳西下,暮云低迷。
注释:¹池馆:池苑馆舍。²初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又称孟春。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kuí)燕麦¹自无知。
译文:那上下翻飞的蝴蝶,那嗡嗡盘旋的蜜蜂,似乎都充满了情意;满地的兔葵,丛生的燕麦,一个劲地长着,怎知我满腹的心思?
注释:¹兔葵燕麦,两种植物名。
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池边垂柳腰支¹活,折尽长条²为寄谁?
译文:池塘边的垂柳在风中摇动着它婀娜的腰肢,我想把它折下送人,可心中的人啊,你此时又在何地?
注释:¹腰支:同“腰肢”。腰身;身段;体态。²长条:长的枝条。特指柳枝。

  这首诗是吕本中的代表作,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都写得流转自然,为历来选家所重。

  首句的“病起多情”是全诗的主脑,“病起”是身体状况,“多情”是因为病,因为春怀,还有门外的春景。一个人缠绵病榻多日,今天身体好些,能够出外走走,而外面是足以感人、使人留恋的初春美景,诗人自然多情。在这样的心情指导下,见到的景色也变得多情起来。于是,院中的白日、似乎迟迟不坠,将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让诗人尽情领略眼前的春光。首句写春日,照应节候,也是在室内很久的病人乍一出门的最直截的反应,写得很自然。次句“强来庭下探花期”是承首句说,“强来”是“病起”的进一步说明;“探花期”又是“多情”的表现。

  次联依“庭下探花期”展开。诗人漫步庭院,欣赏着早春景色,只见病前所见的积雪都已消融,和暖的春风吹满大地,使人懒洋洋地,他便倚着栏杆,久久不想离去,一直到黄昏,太阳即将下山。前面已有“白日迟”句,此联又重说赏景到日暮还不走,他站的时间之久,对景色的多情就得到了深刻的描绘。诗在写景时不仅仅是注目风景,而是把自己嵌入景中,与景物融合成一片。因此宋张九成在《横浦日新录》中称赞说:“此自可入画。人之情意,物之容态,二句尽之。”诗也成为众口称赞的名联。

  下一联又接上“人倚阑干”写。诗人倚栏杆这么久,看得这么细,他见到是眼前蜂蝶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遍地长着兔葵、燕麦。诗在这里特地把“有意”与“无知”对举,蜂蝶是有意,为春色而繁忙,兔葵、燕麦是无知,默默地生长。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物中,使自然界的动植物都带有感情,衬托出自己的主观思想。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这二句都有出处。出句是化用了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句,也参考了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中的“蜜蜂蝴蝶生情性”句。吕本中在这里借用,显然不单单是描写小昆虫的热闹,赞赏春天的蓬勃生气,而是由它们所交织成的气氛中,感叹自己的孤寂。对句是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中的话:“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也是藉此含蓄地寄托自己凄然的神思。

  上联通过景色,加以主观情感,使诗进入一种幽独伤感的氛围,诗人伤春的情调已经流露出来,尾联就以情语作结,将前三联作一大收煞。诗说小池边的垂柳在春风中飘荡多姿,可我即使要去折它,折了又送给谁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如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乐府有《折杨柳》专咏送别。这首诗由眼前的杨柳想到送别,而所送之人早已走了,如今不知流落在何方,于是又产生怀念,应接得很自然。更见功力的是,这样一结,成为全诗的点睛,原来诗人病起看花,倚栏留恋,感蜂蝶有情,叹葵麦无知,种种“多情”举动,都是因了怀人。心中所怀,不惟不见,连所怀之人在何处都不知道,让他不得不迷惘感伤、凄然泪下。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786-787页

chūnshì--běnzhōng

bìngduōqíngbáichíqiángláitíngxiàtànhuā

xuěxiāochíguǎnchūchūnhòurénlángānshí

luàndiékuángfēngyǒukuíyànmàizhī

chíbiānchuíliǔyāozhīhuózhéjǐnzhǎngtiáowèis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