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带凉风叶互鸣,风随潮汐候时生。导源甚远纹微起,乘势初来花转轻。
秋带凉风叶互鸣,风随潮汐候时生。导源甚远纹微起,乘势初来花转轻。
白鹭几枝閒可画,晴山数点晓犹明。偶来又作诗中计,久矣难成五字城。
白鹭几枝閒可画,晴山数点晓犹明。偶来又作诗中计,久矣难成五字城。

liángwàng--zhāngkǎn

qiūdàiliángfēngmíngfēngsuícháohòushíshēngdǎoyuánshényuǎnwénwēichéngshìchūláihuāzhuǎnqīng

báizhīxiánhuàqíngshānshùdiǎnxiǎoyóumíngǒuláiyòuzuòshīzhōngjiǔnánchéngchéng

张侃

张侃

张侃(约公元1206年前后在世),字直夫,本居扬州,后徙吴兴。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开禧中前后在世。尝监常州奔牛镇酒税,迁为上虞丞。父岩以诌媚权奸,为世诟病。侃独志趣萧散,浮沈末僚,所与游者,如赵师秀、周文璞辈,皆恬静不争之士。侃工诗,闲澹有致,有拙轩集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2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大堤(dī)¹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译文:堤上夹道杨柳繁茂烟雨朦胧,那万缕千条的柳枝让人愁绪更深。
注释:¹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在今湖北省襄阳县。
飞絮满天人去远,东风无力系春心。
飞絮(xù)满天人去远,东风无力系春心。
译文:飞絮满天飘扬离人远去,东风渐弱再难留住那美好的春天。

  《柳枝词》即《杨柳枝词》,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辞则由诗人创作翻新。借咏柳抒写别情的,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此诗即属此类。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宋随王刘诞《襄阳曲》云 :“朝发襄阳来,暮止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似乎从这诗以后,大堤便成了情郎们寻花问柳的去处,唐人诗中写到大堤,多有此意。如施肩吾《襄阳曲》:“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清晨对镜理容色 ,意欲取郎千万金 。”李贺《大堤曲》:“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由此推知,这首《柳枝词》写的,便是大堤女儿在暮春时分送别情人的情景。

  由于近水,堤上夹道的杨柳,枝条特别繁茂,丝条垂地,给人以嬝娜娇怯之感 。“柳条无力魏王堤”(白居易),写的便是这种情景。“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每逢折柳送别,即使晴天,也不免令人感伤,何况雨雾迷濛,那是要倍增惆怅的。“大堤杨柳雨沉沉”,“沉沉”二字,既直接写雨雾(这不是滂沱大雨,否则不能飞絮)沉沉,又兼关柳枝带雨,显得沉甸甸的。而人的心情沉重,也在景物的映衬下透露出来。送别情人,离恨自深,说“万缕千条惹恨深”,不仅意味着看到那两行象征离别的翠柳,又使愁情加码,还无意中流露出女子因无奈而迁怨于景物的情态,显得娇痴可爱。

  但此诗的精彩并不在前两句,三句写分手情景道:“飞絮满天人去远”,意境绝妙。前二句写雨不写风,写柳不写絮,到写“人去远”时,才推出“飞絮满天”的画面,这样便使人事和自然间发生感应关系,其妙类似于“蒙太奇”手法。同时这句包含一隐一显两重意味,明说着“人去也”,而飞絮满天,又暗示“春去也”。宋人王观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名句,句下已有无尽惆怅;而两事同时发生,情何以堪!诗人都说风雪送人,景最凄迷;而“杨花似雪”、“飞絮满天”的景色 ,更易使人迷乱。“人去远”,是就行者而言;还有一个站在原地未动的人,一任柳絮飞怀扑面,此种神情意态,隐然见于言外。

  “东风无力系春心。”结句含蓄藉 ,耐人寻味。从上句的“飞絮满天”看,这是就自然节物风光而言,谓东风无计留春长驻,春来春去,有其必然性在;从上句的“人去远”看,“春心”二字双关,实指恋情,则此句又意味着爱情未必持久,时间会暗中偷换人心。前一重必然隐射着后一重必然。诗句既针对大堤男女情事,有特定的涵义;又超越这种情事,含有普遍的哲理。

  这首诗的诗味浑厚,一句比一句有味,读之如嚼甘饴,其味无穷。

liǔzhī--yáo

yángliǔchénchénwànqiāntiáohènshēn

fēimǎntiānrényuǎndōngfēngchūnxīn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谁谓尔¹无羊?三百²³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chún)。尔羊来思,其角无(jí)。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译文:谁说你们没有羊?一群就有三百只。谁说你们没有牛?七尺高的有九十。你的羊群到来时,只见羊角齐簇集。你的牛群到来时,只见牛耳摆动急。
注释:¹尔:指放牧牛羊者。²三百:与下文“九十”均为虚指,形容牛羊众多。³维:为。⁴犉:大牛,牛生七尺曰“犉”。⁵思:语助词。⁶无无:一作“戢戢”,群角聚集貌。⁷湿湿:摇动的样子。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或降于阿(ē)¹,或饮于池,或寝或讹(é)²。尔牧³来思,何(suō)何笠,或负其餱(hóu)。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译文: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把水喝,有的睡着有的醒。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注释:¹阿:丘陵。²讹:同“吪”,动,醒。³牧:放牧。⁴何:同“荷”,负,戴。⁵蓑:草制雨衣。⁶餱:干粮。⁷物:毛色。⁸牲: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具:备。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尔牧来思,以¹²以蒸³,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jīn)(jīng),不骞(qiān)不崩。麾(huī)之以肱(ɡōnɡ)¹⁰,毕¹¹来既¹²¹³
译文:你到这里来放牧,边伐细柴与粗薪,边猎雌雄天上禽。你的羊群到来时,羊儿小心紧随行,不走失也不散群。只要轻轻一挥手,全都跃登满坡顶。
注释:¹以:取。²薪:粗柴。³蒸:细柴。⁴雌雄:“飞曰雌雄”,此句言猎取飞禽。⁵矜矜:小心翼翼。⁶兢兢:谨慎紧随貌,指羊怕失群。⁷骞:损失,此指走失。⁸崩:散乱。⁹麾:挥。¹⁰肱:手臂。¹¹毕:全。¹²既:尽。¹³升:登。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牧人乃梦,众¹维鱼矣,旐(zhào)²维旟(yú)³矣,大人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zhēn)
译文:牧人悠悠做个梦,梦里蝗虫化作鱼,旗画龟蛇变为鹰。请来太卜占此梦:蝗虫化鱼是吉兆,预示来年丰收庆;龟蛇变鹰是佳征,预示家庭添人丁。
注释:¹众:蝗虫。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²旐:画有龟蛇的旗,人口少的郊县所建。³旟:画有鹰隼的旗,人口众多的州所建。⁴大人:太卜之类官。⁵占:占梦,解说梦之吉凶。⁶溱溱:同“蓁蓁”,众盛貌。

  第一章描述所牧牛羊之众多,开章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前人常指“尔”为“牛羊的所有者”,不妥:“所有者”既有牛羊,竟还会有“谁”疑其“无羊”,那是怪事。倘指为奴隶主放牧的奴隶,则问得不仅合理,还带有了诙谐的调侃意味。奴隶只管放牧,牛羊原本就不属于他。但诗人一眼看到那么多牛羊,就情不自禁高兴地与牧人扯趣:“谁说你没有羊哪?看看,这一群就是三百!”极为自然。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却又诙谐有情,将诗人乍一见到众多牛羊的惊奇、赞赏之情,表现得极为传神。

  许许多多牛羊集聚在一起,气象很壮观。倘若运用“羊来如云”“牛聚如潮”来比拟,当也算得形象了。但此诗作者不满足于此类平庸的比喻,他巧妙地选择了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耳、角,以“濈濈”“湿湿”稍一勾勒,那(羊)众角簇立、(牛)群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逼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样一种全不借助比兴,而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语)的直赋笔墨,确是很高超的。

  第二、三章集中描摹放牧中牛羊的动静之态和牧人的娴熟技艺,堪称全诗写得最精工的篇章。“或降”四句写散布四近的牛羊何其自得:有的在山坡缓缓“散步”,有的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躺卧草间似乎睡着了,但那耳朵的陡然耸动、嘴角的细咀慢嚼,说明它们正醒着。此刻的牧人正肩披蓑衣、头顶斗笠,或砍伐着柴薪,或猎取着飞禽。一时间蓝天、青树、绿草、白云,山上、池边、羊牛、牧人,织成了一幅无比清丽的放牧图景。图景是色彩缤纷的,诗中用的却纯是白描,而且运笔变化无端:先分写牛羊、牧人,节奏舒徐,轻笔点染,表现着一种悠长的抒情韵味。方玉润《诗经原始》叹其“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两相忘”,正真切领略了诗境之幽静和谐。待到“麾之以肱,毕来既升”两句,笔走墨移间,披蓑戴笠的牧人和悠然在野的牛羊,霎时汇合在了一起。画面由静变动,节奏由缓而骤,牧人的臂肘一挥,满野满坡的牛羊,便全都争先恐后奔聚身边,紧随着牧人升登高处。真是物随人欲、挥斥自如,放牧者那娴熟的牧技和畜群的训习有素,只以“麾之”二语尽收笔底。

  全诗至此,已将放牧中的诗情画意写尽,收尾就很难。若还是从牛羊身上落笔,则不见好处。此诗收尾之奇,正在于全然撇开牛羊,而为放牧者安排了一个出人意外的“梦”境:在众多牛羊的“哞”“哶(即咩)”之中,牧人忽然梦见,数不清的蝗子,恍惚间全化作了欢蹦乱跳的鱼群;而飘扬于远处城头的“龟蛇”之旗(“旐”旗),又转眼间变成了“鸟隼”飞舞的“旟”旗——诗人写梦,笔下正是这样迷离恍惚,令人读去,果真是个飘忽、断续的“梦”。接着的“大人占之”几句,读者无妨将它读作画外音:“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随着占梦者欣喜的解说,充塞画面的鱼群和旟旗,即又幻化成漫山遍野的牛羊(这正是放牧者的“丰收”年景);村村落落,到处传来婴儿降生的呱呱喜讯(这正是“室家”添丁的兴旺气象)。诗境由实变虚、由近而远,终于在占梦之语中淡出、定格,只留下牧人梦卧时仰对的空阔蓝天,而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这由实化虚的梦境收束,又正有梅尧臣所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妙。

  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诗不借比兴而全用赋法,只要体物入微、逼真传神,一样能创造高妙的诗境。此诗不仅描摹精妙,而且笔底蕴情,在展现放牧牛羊的动人景象时,又强烈地透露着诗人的惊异、赞美之情,表现着美好的展望和祈愿。一位美学家说:“使情趣与意象融化到恰到好处,便是达到最高理想的艺术。”不必说《小雅·无羊》就一定达到了这种“理想”境界,但也已与此境界相去不远。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12-414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5-388

yáng

míng xiānqín 

shuíwèiěryáng sānbǎiwéiqún shuíwèiěrniú jiǔshírún ěryánglái jiǎo ěrniúlái ěrshī湿shī湿 
huòjiàngē huòyǐnchí huòqǐnhuòé ěrlái suō huòhóu sānshíwéi ěrshēng 
ěrlái xīnzhēng xióng ěryánglái jīnjīnjīngjīng qiānbēng huīzhīgōng láishēng 
rénnǎimèng zhòngwéi zhàowéi tàirénzhānzhī zhòngwéi shíwéifēngnián zhàowéi shìjiāzhēnzhēn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澜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师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师党”。始筮仕,决以蓍(shī)¹,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²,遂决意南归。澜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gěng)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sì)³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译文:师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师、党。当初(师、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师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师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师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师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师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师弃疾。师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师弃疾(并不理会),仍斩下义端的头颅,回到义军中。从此以后,耿京更加看重师弃疾。
注释:¹蓍: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²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³青兕: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类的野兽。
弃疾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弃疾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译文: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师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师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师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师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孝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孝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zhuàn)¹。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译文: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师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师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师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师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师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¹修撰:撰写;编纂。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悲回风¹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译文:悲叹回风摇落着蕙草,凋谢众芳,心中愁思郁结而黯然神伤。
注释:¹回风:旋风,秋季的大风。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物有微而陨性(shēng)¹兮,声²有隐而先倡³
译文:蕙草异常美好,却被摧残生机,风声有时隐微,那是狂飘震荡的先唱。
注释:¹性:通“生”,生命。²声:秋风吹动的声音。³倡:通“唱”。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jì)¹志介²而不忘!
译文:我为何追思先贤彭咸?是慕求其志行操守而念念不忘。
注释:¹暨:慕求。²志介:志节。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万变其情岂可盖¹兮,孰虚伪之可长?
译文:遭遇万变,其中情由岂能遮盖?虚伪做作又怎能保持久长。
注释:¹盖:覆盖,遮掩。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chá)¹²而不芳。
译文:鸟兽鸣叫呼号它们的同类,鲜草与枯草聚合一处,而芳华难觅。
注释:¹苴:枯草。²比:混在一起。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译文:众鱼修饰鳞甲,而自以为殊异,蛟龙却自隐其文采,而引身遁迹。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
故荼¹²不同亩兮,兰茝(chǎi)³幽而独芳。
译文:苦荼甜荠不在一块田里生长,兰草芷草深处幽谷也能独含清香。
注释:¹荼:苦菜。²荠:甜菜。³茝:白芷。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译文:思慕先贤的德行永远美善,虽然历尽许多世代,也愿与其相近相比。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cháng)¹
译文:远大的志向所达到的高度,爱怜那悠悠的浮云,而与之徘徊飘忽于天际。
注释:¹相羊:同“徜徉”,自由自在的徘徊,指云儿自由飘荡。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介眇(miǎo)¹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译文:耿介抱着远大志向感于世事,所赋之诗,就是我要表白的心迹。
注释:¹介眇志:介,耿介持守。眇志,高远之志行。眇:通“渺”,远,高。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译文:思幕先贤的胸襟独与众人迥异,我折取芳椒在室,思度何以自处自励。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¹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译文:屡屡悲慨哽咽连声叹息,独自隐居伏处思绪满怀。
注释:¹曾:通“增”,屡次。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译文:涕泪交流真是十分凄凉,思量着难以入睡直到天亮。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¹此哀而不去。
译文:过尽了漫漫的长夜,留着的这点悲哀仍不消亡。
注释:¹掩:通“淹”,止。
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¹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译文:醒来后从容地周游四方,姑且以逍遥自在自我支持。
注释:¹寤:醒,这里指起床。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而不可止。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yì)¹而不可止。
译文:伤怀自怜而长长地喟叹,不能止息胸中郁悒的怨气。
注释:¹于邑:同“郁悒”,郁闷。
糺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
(jiū)¹思心以为纕(xiāng)²兮,编愁苦以为膺³
译文:纠合忧思之心作为佩带,编结愁苦之情作为背心。
注释:¹糺:通“纠”,纠结。²纕:佩的带子。³膺:胸,这里指护胸的衣服。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¹
译文:折下若华之木遮蔽日光,任随飘风乱吹循着各种路径。
注释:¹仍:因循。
存彷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¹彷佛²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译文:存在的事物迷迷糊糊辨不清,但思及君国,不免寸心跳动,犹如沸汤。
注释:¹存:客观存在的事物。²仿佛:模糊不清。
抚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抚珮衽以案¹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译文:抚持玉佩和衣襟,而压抑自己的心志,独在惘惘失意中走向无垠的远方。
注释:¹案:同“按”,按捺,抑止。
岁曶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岁曶(hū)¹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译文:岁月匆匆有如水流,老年也缓缓地将要到来。
注释:¹曶曶:同“忽忽”,很快的样子。
薠蘅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
(fán)(héng)¹槁而节离兮,芳以²歇而不比³
译文:白薠杜蘅枯槁而节节断离,芬芳鲜花已消歇不再并开。
注释:¹薠蘅:薠,蘅皆为芳草名。²以:已。³不比:比,聚合。不比,分散飘零。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译文:自悯幽思缠绵而不可抑止,表白这些哀伤之言,既无聊赖,又于事无济。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译文:宁愿忽然死去从流而亡,也不忍心再作此常愁之态。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孤子吟¹而抆²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译文:孤独的人悲叹着拭去泪水,被放逐的人受贬谪不能返回。
注释:¹吟:呻吟。²抆:擦拭。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译文:谁能想起忧患而不痛苦?我愿使彭咸的遗则发扬昭著。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¹之默默。
译文:登上石山向远处瞭望,道路渺渺辽远,而又幽静沉寂。
注释:¹眇眇:同“渺渺”,遥远不清楚。
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入景¹响之无应兮,闻²³而不可得。
译文:进入光影声响都无回应之地,听闻、省视、思索一无所获。
注释:¹景:通“影”,影子。²闻:耳听。³省:目视。⁴想:心想。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译文:愁思郁郁没有一点快乐,居处总戚戚悲凉不能自解。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译文:心中有所束缚挣扎不开,血气缭绕自我纠缠打结。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译文:静穆时渺渺没有边际,苍莽处茫茫没有形态。
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¹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译文:声音虽然隐微细弱,却能互相感应,事物虽然本质纯粹,有时却不起作用。
注释:¹声:指秋风。
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¹漫漫之不可量兮,缥²绵绵³之不可纡。
译文:遐想漫漫邈远,难以测其极边,思绪缥缈绵绵,不能系结,难以切断。
注释:¹邈:距离遥远。²缥:缥缈。³绵绵:隐约不绝,若有若无的样子。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¹之不可娱。
译文:愁思悄悄,常陷悲哀之中,神魂飞翔于冥冥之境,也并无快乐可言。
注释:¹翩冥冥:黑夜里飞舞,指梦中思绪。
凌大波而流风兮,讬彭咸之所居。
凌大波而流风¹兮,讬彭咸之所居。
译文:乘凌大波之上,顺风飘流前行,彭咸所居之处,我愿依托相从。
注释:¹流风:顺风漂流。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ní)¹之标颠²
译文:登上岩石高高的陡峭河岸,处于雌霓副虹的高颠。
注释:¹雌蜺:虹的一种,古人认为内层色彩鲜艳的虹为雄性,称虹,外层色彩较淡的虹为雌性,称蜺。²标颠:最高处,指虹的弓形最上部。
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据青冥¹而摅(shū)²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译文:依凭着青天舒展一道彩虹,又倏忽地向上抚摸青天。
注释:¹青冥:青天。²摅:舒展。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吸湛¹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译文:将浓浓成团的露水吸饮,又将那雾雾散落的浓霜漱含。
注释:¹湛:露厚重。
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依风穴¹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译文:我依倚着生风的地穴而自行休息,忽然翻身醒转,不禁对故国眷恋缠绵。
注释:¹风穴:神山名,在昆仑山上,是北方寒风风源之地。
冯昆仑以澂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冯昆仑以澂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译文:凭靠着昆仑山下视云雾,依傍着岷山看清江流。
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惮涌湍之礚礚¹兮,听波声之汹汹。
译文:害怕急流中水石撞击之声,听着涛声汹汹的怒吼。
注释:¹礚礚:水击石发出的声音。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译文:心思纷纷乱乱没有规律,精神迷迷惘惘没有头绪。
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zhá)¹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译文:波涛互相倾压难以趋从,连绵起伏奔流着哪儿停住?
注释:¹轧:“轧忽”之省文,长远貌。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译文:心如飘浮翻飞一上一下,像两翼在左右摇动拍击。
氾潏潏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
氾潏(yù)¹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²
译文:像泛滥的大水前后奔涌,伴随着潮水的定期涨落而起伏波澜。
注释:¹潏潏:水涌出的样子。²信期:固定的时间。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译文:观看那火焰与烟气相因而生,窥察那云朵与雨滴所以集积。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译文:悲慨霜与雪一起降下,听着潮水波浪震激。
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
借光景¹以往来兮,施黄棘²之枉策³
译文:我借着光与影来来往往,使用棘刺做成的弯鞭驾御。
注释:¹光景:日月之光。²黄棘:神话中的树木名。³策:鞭。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译文:去寻求介子推隐居之地,再见一见伯夷放逐之处。
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
心调度¹而弗去兮,刻著志²之无适。
译文:心里惆怅不已忧思难除,意志坚决哪儿也不会去。
注释:¹心调度:仔细考虑。²刻著志:下决心。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悐。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tì)¹
译文:煞尾:我怨恨往昔的希望和理想化为尘泥,悼惜未来的国家命运而忧惧惕惕。
注释:¹悐悐:同“惕惕”,忧劳,恐惧。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¹而自适。
译文:浮行于长江、淮水而投入大海,我愿追随子胥而顺适己意。
注释:¹子胥:伍子胥,传说其被吴王夫差赐死之后,尸体被抛入江中,神化而归大海。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¹之抗迹。
译文:眺望大河中的沙洲水渚,悲伤申徒狄的高尚事迹。
注释:¹申徒:申徒狄,殷末贤臣,力谏纣王不听,抱石自沉而死。
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
¹谏君而不听兮,重任²石之何益?
译文:屡屡劝谏君王而不被听从,抱着重石自沉又有何益。
注释:¹骤:屡次,多次。²任:抱。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心絓(guà)¹而不解兮,思蹇(jiǎn)²而不释³
译文:心中牵挂萦结而不能舒放愁怀,忧思郁塞屈曲而无法宽解自己。
注释:¹絓结:牵挂郁结。²蹇产:曲折纠结。³释:解开,消释。

  此诗以首句命名,抒写作者遭受邪恶势力的打击、政治理想无从实现的悲哀。全诗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其次是多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

  全篇共分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窃赋诗之所明”。因回风摇蕙的季节气候,联系对忠贤见斥的现实悲哀,指出君子始终是光明正大的,与万变其情的小人不同,同时表明了自己终不改悔的坚定胸怀。

  “悲回风”四句,前二句是说在回风震荡之中,凋陨了蕙草的微弱生机。后二句是说,这回风的初起,是有隐微的声音倡之于先的。这是即景生情,托物起兴,钱澄之《庄屈合诂》说:“秋风起,蕙草先死;害气至,贤人先丧。”可谓得矣。

  “夫何彭咸”四句,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贤臣彭咸的无限思念仰慕之情,并说,虽然天下之事万变,但真相怎么能够掩盖得了,虚伪哪能保持长久?

  “鸟兽鸣”六句写秋冬之景,似都有所指称。“鸟兽鸣以号群”、“鱼葺鳞以自别”是说物以类聚,不相杂厕。用以比喻君子和小人之不能共处。“草苴比而不芳”象征奸佞在朝,同恶相济。“蛟龙隐其文章”比喻贤人远引,文采不彰,两两相对,交错成文。

  下面二句先以苦菜与甜菜不能种在一起,亦喻贤人处乱世,虽无人知,但不因此而改变其芬芳的节操。“惟佳人”六句意思又进一层,谓自己眼界高远,以古人彭咸等自期,然孤高之心却无所依傍,自己深微的意志不为别人理解。于是私下写作此诗,来明白地说出其中的道理。

  第二段从“惟佳人之独怀兮”至“昭彭咸之所闻”。写自己在放逐时感到十分孤单,但仍然爱国忧时,因此弄得心烦意乱。“惟佳人”四句,姜亮夫谓“言隐居伏处而独自思虑,无人知也”(《屈原赋校注》)。“涕泣交”八句王夫之释为“宵而不安于寝,旦而不怡于游,终不释于怀抱”(《楚辞通释》)。

  “糺思心”二句形容自己忧思之深切,这就像后世辛弃疾所谓“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也。

  “折若木”二句,上句说自己求神木以遮蔽日光,象征自己曾力求韬光养晦,下句说自己随着飘风的牵引。任从它把自己吹到哪里,意指心情之空虚。

  “存仿髴”二句接着形容自己极端愁苦,有时陷入不闻不问、万念俱灰的枯寂状态,但有时又激动起来,心跳不止。

  “抚佩袵”二句意为勉强抑制自己的悲愁,茫无目的,踽踽而行。“岁曶曶”四句承“遂行”之后,写“行”中所见,时序迁流,众芳摇落,触目惊心,益深忧虑。

  “怜思心”四句言自己长愁的原因。“孤子唫”四句,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云:“此言思心既不可创伤,则惟存一死。”又引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所以然者,秦关不返,孤臣有故主之悲;南土投荒,放子无还家之日,此固交痛而不已者也。安得不为彭咸之所为乎?”

  第三段从“登石峦以远望兮”至“托彭咸之所居”。该段写自己生意已尽,死志已决。“登石峦”四句言自己登山远望,一片寂静。楚国本是个强国。上下本应忧勤警惕,奋发图强,然而此时既不见行动,呼之又不闻其反响,因此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愁郁郁”四句紧承上文,写登高远望后引起的愁肠寸结。“穆眇眇”四句紧承上文,意谓自己的心情有时愁思茫茫无边无际,有时则陷入空虚而无所著落的状态。叹声隐尚有可感,志纯竟不可为。

  “藐蔓蔓”两句,亦诉说自己的主观心情,言思入辽远,则渺渺漫漫不可度量,思入深微,则悠悠长长不可收束,“愁悄悄”两句言自己的神魂虽在高远处飞逝,却并无快乐。

  “凌大波”两句,表明忠臣直士只有一条路:效法古之贤人彭咸。屈原于是想乘着滚滚波涛,随风而流,到彭咸投水而死的地方去。

  第四段从“上高岩之峭岸兮”至“刻着志之无适”。该段设想自己死后。灵魂不灭,神游天地的情形,进而抒写自己的主张和思想,剖白自己光明正大、志洁行芳。“上高岩”四句,姜亮夫认为:“此言上依彭咸,初至高岩陖岸之间,继则更上而处于云气之杪顶,再上则至于玄冥之上;而舒摅其虹采,遂尔于俄顷之间,而上抚于天庭矣。此上升之事也。”(《屈原赋校注》)

  “吸湛露”四句,姜亮夫认为是从彭咸居后之事。以上八句写神游太空,极想像中壮丽、高洁、温暖之乐。但转侧之间突然惊醒,又起故国之思。

  “冯昆仑”四句写身宿风穴。风穴在昆仑,故醒后即依凭昆仑透过云雾而下瞰人寰。

  “纷容容”四句就心境立说,姜亮夫说:“此言己心烦乱,无复经纪,欲进则无所从,欲退则无所止也。”(《屈原赋校注》)

  “漂翻翻”四句,上两句仍写心境,心如两翼摇摇,翻飞飘浮或上或下,时左时右;下两句言自昆仑下至江水,往来江上,神游故国而下观。

  “观炎气”四句,借炎气烟液等为喻述事物相因之理。天庭既不能久居,彭咸也不可终随,故下转为访问古代的贤人,“借光景”六句即言自己已下定决心,循着介子推、伯夷的足迹前进。

  第五段“曰”字以下至结尾。顾往悼来,表白决心,但决不轻于一死。“吾怨”二句谓怨恨往昔的希望落空,警惕来日可危。

  “浮江海”二句指伍子胥事。谓准备投水而死,追随子胥。“望大河之洲渚兮”四句承前“从子胥”而言,意思是说,申徒狄以身殉国,其情固属可悲,但他的死并不能挽救殷商的覆亡,则死又何益?显示自己的处境,虽然死志已决,但就整个楚国言,未来的危机,也不是自己一死所能遽了的。

  故以“心絓结”二句作为全篇的终结。屈原在政治斗争过程中,虽然早已作了最后牺牲的思想准备,这种念头,也曾经常浮现,但不到最后时刻,决不轻易付诸实施,可见此尚非绝命之词。

  此篇写作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全篇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作品充满着深沉、悲愤的情绪,思理困惑,不知所释,忧伤悲怆,故有此篇之作。

  此外,此篇语言上也有其特色。作品中有不少双声叠韵联绵词,“相羊”、“歔欷”、“仿髴”、“从容”、“周流”、“逍遥”、“于邑”、“踊跃”、“婵媛”、“委移”等等,随处可见。而叠字词的运用,更是接二连三,触目皆是,“嗟嗟”、“凄凄”、“曼曼”、“惘惘”、“曶曶”、“冉冉”、“眇眇”、“默默”、“郁郁”、“戚戚”、“芒芒”、“蔓蔓”、“緜緜”、“悄悄”、“冥冥”、“雰雰”、“礚礚”、“汹汹”、“容容”、“洋洋”、“翻翻”、“遥遥”、“潏潏”、“悐悐”,总计共有二十四个,这些词语。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幽怨悲凉意境的形成,也起着极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50-858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予谒(yè)¹告南归,以成化戊戌²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³。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dài)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zhì)之。
译文:我请假探亲回南方,在成化十四年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站。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就此停下来,向驿站的小吏打听,小吏胡乱地说:“等天黑就能赶到滁州。”骑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到随从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我记住这些。
注释:¹告谒:请假。²成化戊戌:成化十四年(1478)。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³大枪岭: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六十里。⁴大柳树驿:又名大柳寨,在安徽滁州市西北五十里。⁵绐:欺骗。⁶须:等到。⁷滁州:今安徽滁州市。⁸清流关:在安徽滁州市西北二十五里。⁹识:记住。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征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¹,挟铜钲(zhēng)²束燎(liáo)³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yín),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yù)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征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¹⁰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¹¹,抵滁(chú)¹²
译文: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座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顶。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暗自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注释:¹邮卒:指驿站的守卒。²铜钲:古代一种乐器,后指铜锣。³束燎:火把。⁴寻:古代以八尺为一寻。⁵不极:不能看到顶峰。⁶石栈:山岩上挖凿的道路。⁷岖崟:山石险峻的样子。⁸累肩:形容石栈陡峭,前面行走的人好像踩在后面人的肩上。⁹赵点检: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¹⁰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¹¹二鼓:二更天。¹²滁阳:即滁州。因其地在滁水之北,故名。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十七日午,过全椒¹,趋和州²。自幸脱险即夷³,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rǎn)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xiù)回合,桑田秩(zhì),凡数村,俨(yǎn)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yǎo)不知其所穷,始大骇(hài)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¹⁰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¹¹以驱虎也。”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¹²;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dì)视崖堑(qiàn)¹³,深不可测,涧水潺(chán)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¹⁴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译文: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正庆幸离开险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只见面对着的山隐隐约约,问随从人员,他们说:“应当爬过这座山,才能到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下山后,马进入山中,山峦重叠,桑树农田井然有序,总共有好几个村庄,很像武陵、仇池,方才以为是可喜之事。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野草和树木把山路封堵,深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时,遇上一位老汉,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就是古时候的昭关。离香林院还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赶老虎啊。”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块连着一块,马被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转身逃跑,跌倒的人横七竖八地,人压着人,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强要他们大喊,他们也不敢大喊。过了好一会他们才爬起来,沿着山梁走,看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知道;山涧里的水哗哗地流淌着,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估计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同时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就应该这样受苦吗?二更时分,到达香林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注释:¹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在滁州南。²和州:今安徽和县。³夷:平。⁴后河:在今安徽和县北。⁵香林院:在和县北三十五里。⁶岫:峰峦。⁷秩秩:整齐的序的样子。⁸武陵:今湖南常德市。这里指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说的桃源。发现桃花源的人是武陵人。⁹仇池:在今甘肃省成县西,本名“仇维”,因山上有池,故又称仇池。据《宋书·氐胡传》说:“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四面斗绝,高平地方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山上丰水泉,煮土成盐。”¹⁰昭关:在安徽金山县北,两山对峙,形成交通要道。春秋时为吴楚两国的界关。¹¹烈原:烧山。¹²避易:退避。¹³崖堑:陡崖和深沟。¹⁴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译文:啊呀,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犯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谨慎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