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长人迹少,日午树阴正。
兹行乃无故,解后得所性。
佳眠离尘境,此事安心竟。
晚饭过邑门,未害喧中静。
路长人迹少,日午树阴正。
兹行乃无故,解后得所性。
佳眠离尘境,此事安心竟。
晚饭过邑门,未害喧中静。
苏泂

苏泂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泠然斋诗集》八卷。 ▶ 5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井底引¹银瓶²,银瓶欲上丝绳绝。
译文:从井底用丝绳向上拉起银瓶,银瓶快上来了丝绳却断掉了。
注释:¹引:拉起,提起。²银瓶:珍贵器具。喻美好的少女。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石上磨玉簪(zān),玉簪欲成中央折。
译文:在石头上磨玉做的簪子,玉簪快要磨成却从中间折断。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译文:银瓶沉入井底玉簪折断又能如何呢?就像如今我和君的离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shū)¹姿。
译文:回想起往日在家还是闺秀之时,人们都说(我)举动之间都有美丽的影姿。
注释:¹殊:美好。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chán)¹两鬓(bìn)秋蝉翼,宛转²双蛾(é)³远山色
译文:头发梳成美丽的发髻如同秋蝉之翼,将双眉化成如同远山一般缠绵婉转。
注释:¹娟:美好。²宛转:轻细弯曲状。³蛾:代指蝉翼。⁴远山色:形容女子眉黛如远山的颜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译文:笑着和(侍婢)嬉戏大笑相伴在后花园,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和君相识呢。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妾弄青梅¹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译文:我玩弄靠着矮墙青梅树的枝桠,君骑着白马立在垂杨边上。
注释:¹青梅竹马:指两小无猜的亲密。墙头马上遥相顾。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译文:我在墙头你在马上遥相对望,一看见君就知道已经有断肠的相思。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知君断肠共君语(yù)¹,君指南山松柏树。
译文:知道君断肠的相思想要和君倾诉,君将手指向了南山的松柏树。
注释:¹语:告诉、倾诉。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huán)¹逐君去。
译文:感受到君心就如松柏化成,暗想着要结起双鬟随君离去。
注释:¹合双鬟:古少女发式为双鬟,结婚后即合二为一。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¹频有言。
译文:随着君到家里五六,君的父母常常有话告诉我。
注释:¹大人:指男方父母。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pìn)则为妻¹²是妾³,不堪主祀(sì)奉蘋(píng)(fán)
译文:经过正式行聘的才是正妻,私奔的是妾室,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
注释:¹聘则为妻:指经过正式行聘手续的女子才能为正妻,正妻可以主祭。²奔:私奔。³妾:偏室。⁴不谌主祀:不能作为主祭人。⁵蘋蘩: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译文:终于知道君的家是不能够住下去的,可是奈何离开家门却没有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岂无父母在高堂¹?亦有亲情满故乡。
译文:难道我没有父母高堂?我的家乡也都是亲人。
注释:¹高堂:指父母。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潜来¹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译文:因为和君私奔所以很久不与家乡通消息,如今悲愤羞愧无法归乡。
注释:¹潜来:偷偷来,私奔。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译文:对君而言不过一天的姻缘,却耽误了我一生的幸福。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寄言痴小¹人家女,慎(shèn)勿将身轻许人!
译文:以我的经历告诉那些小人家痴情的女儿,千万要慎重不要将终生轻易许人。
注释:¹痴小:指痴情而年少的少女。

  前三句的两个比喻总体的概括了全诗意旨,那瓶沉簪折正是女子遭遣弃命运的写照。次三句写女子年少时的美貌殊姿,以相识之前的欢悦与相识后四句横遭不幸的痛苦相对比。再下写女子以身相许,决然私奔的过程,表现了痴情女子的天真和纯洁及为情所动的真实形态。之后的五句叙述私奔带来的屈辱和痛苦。“聘则为妻奔是妾”表达了没有经过礼法嘉许的结合,即使相爱情深也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女子愤然出走,然而天地茫茫,已经无处可归。诗末两句凄凉悱恻,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警策,也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痴情女子负心汉,教人如何不悲伤。”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好好的良家女子,只因为随爱人私奔,便从此失去了为人妻的资格。”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侍奉公丈夫五六年之久,都换不来男家人的认可,她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她生的儿子也算不得夫家首选的继承人。这位重自尊的女性,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家庭。一个追求真正爱情的弱女子是难以与强大的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在那个时代,像这样一个自主追求真正爱情的女子,不但在夫家会受到歧视,就是回到娘家,也会被自己的父母弟妹所鄙弃,她会被看成败坏门风的不祥之物。残酷的封建礼教就是这样直接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因此诗人最后感叹说:“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看似劝戒,实为叹息,诗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他的劝戒。诗歌的基调因之也变得深沉且凝重。

  此诗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单纯、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除结尾外,整篇作品都是一个不幸女子的内心独白。刻画她的美丽不是通过自我欣赏而是借他人口中说出,手法颇高妙。“知君断肠共君语”,“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等语,刻画少女,贴切自然,充分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单纯、多情。开头以银瓶、玉簪隐喻美丽的少女,新颖别致,托此以起兴,与下文衔接自然。结尾仅言她出门后没有去处,不进一步描写悲剧的结局,余韵深长,发人深省。

  在这首中长篇叙事诗中,诗人用凝练的语句表现了一私奔女子的悲哀。《礼记》:“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它在题材上与古乐府中的弃妇诗类同,但其风格与情调与传统之作多有不同。从内容上看,全诗所表现的生活现象带有中唐都市生活的色彩,女子能有这样的机会与男子交往并能私奔,这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所表现,这是唐人都市生活中特有的一个现象。唐朝的商业生活给青年男女的交往带来了一定自由,但传统的礼教观念却扼杀了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利,并制造了一些悲剧,而在这一悲剧中女子更是一个更大有受害者。诗人取材典型,对扼杀人性的礼教提出了批判。对不幸的女子表示了同情。其中对礼与情之间矛盾的表现体现了中唐士人的思想个性。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也体现了中唐文人的叙事艺术的水平,诗人以女子之口叙述他们相识、私奔以及产生矛盾的整个过程,情节完整生动,极具戏剧性。诗人着重交代矛盾的原因,细致描写女子被弃后的心理, 突出故事的悲剧性与抒情性。诗人便就这种“奔者为妾”的社会现状写了这首长诗。同时,也表达了告诫女子不要轻易与人私奔之情。

参考资料:
1、 高晨博.唐代叙事诗:北京大学,2004年:45-47
2、 刘航等.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民俗学问题: 复旦大学,2001年:8-12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战哭¹多新鬼²,愁吟³独老翁。
译文:悲叹痛哭的是数万战死的将士,怀愁吟唱的是独坐床边的杜陵老翁。
注释:¹战哭:指在战场上哭泣的士兵。²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³愁吟:哀吟。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¹
译文:乱云低垂笼罩着淡薄的暮霭,急雪翻腾回舞于凛冽的寒风。
注释:¹回风:旋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piáo)¹²³无绿,炉存火似红。
译文:瓢已丢弃,酒杯中再无滴酒,炉内无火仍映得眼前一片通红。
注释:¹瓢: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²弃:一作“弄”。³尊:又作“樽”,似壶而口大,盛酒器。⁴绿: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即绿酒),细如蚁(即酒的泡沫),称为“绿蚁”。后世用以代指新出的酒,并因延伸开来有多个称呼,有偏用蚁来代称酒的,也有偏用绿来代称酒的。文人常用此典故。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数州消息断,愁坐¹正书空²
译文:数座州府的消息已被隔断,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注释:¹愁坐:含忧默坐。²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陷落时候,杜甫被迫困居孤城。诗题“对雪”,却正是国仇家恨一起都来时候,对雪穷身,国事凋零,因为白描;非特因雪寄兴,也非仅仅自伤困顿。却是从一个个体遭遇的侧面,描写整个时局国势的困窘无奈状况。杜甫称为“诗史”,能将个人感遇融合到时局国事的大背景里,从忧身而到忧国,故诗境界深,格局大,意境远,气韵厚。所以此诗以“战哭多新鬼”起,以“数州消息断”结,很有电影剧本的剪辑特色,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历从细节和侧面,去反映整个大的时局战争的愁苦艰难状态。从此着眼,方是看此诗方法。

  此诗一二句中“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无绿可沽酒瓢便弃,拥炉求暖火只如红,很朴实近乎枯笔白描的写法,背后隐言困城无酒、求碳也稀的困窘境地。这大概是看杜诗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在描写大时局的背景下,对个人境遇最直白写实地手法,却正是以通过细节和个体写实来反应大时局大场面的一种最有力的手段。两句极见困城之物资匮乏,偷生之余生活的窘境。关于“似”字之疑,固有多解。但是其实这里就是说有炉而火不旺,火苗不起,只有一片红光罢了,不必更做他解。因为困顿,必思解救。然则作者所能寄盼的好消息全无来处,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最后又将个人感遇返还回战事时局的忧虑之中,完成了从一个片面描写、感叹史实全局的一个过程。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中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756年)至二载(757年),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2-453

duìxuě

 tángdài 

zhànduōxīnguǐ chóuyínlǎowēng 
luànyún xuěhuífēng 
piáozūn绿 cúnhuǒhóng 
shùzhōuxiāoduàn chóuzuòzhèngshūkōng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直泛沧溟。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zhàng),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¹,直泛沧溟(míng)²
译文:秋天大江傍晚的景色,枫叶色如胭脂,树林如同屏障,青绿的山峦像—面翡翠屏风。几年来完全失去了对功名利禄的兴致,终于泛舟江湖,过起隐居生活。
注释:¹青云兴:做官的兴头。²沧溟:大海。
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¹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²慢整,牵动一潭星。
译文:睡在皇帝的床上,弯曲得腿都疼痛,坐在羊皮上,一身轻松。风刚刚停下,慢慢整理钓鱼的丝线,可以拉动一潭的星星。
注释:¹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²丝纶:钓丝。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译文:山岭是广阔天空与大地的分界,远离故乡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luò)(pǔ)¹风光何所似,崇见瘴(zhàng)(lì)不堪闻。
译文:洛水两岸风光何其美丽,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
注释:¹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译文:你可渡过那风高浪急的南海,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阵阵。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两地江见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译文:两地间隔着遥远的距离,何时才能面圣明君呢?

  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怅惘。

  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

  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载酒园诗话又编》)《围炉诗话》亦评说道:“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人气韵流畅的诗篇。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3-54页

yáotóngyuánwàishěnyánguòlǐng

shěnquán tángdài 

tiānchángkuòlǐngtóufēn guójiājiànbáiyún 
luòfēngguāngsuǒ chóngshānzhàngkānwén 
nánzhǎnghǎirénchù běiwànghéngyángyànqún 
liǎngjiāngshānwàn shíchóngshèngmíngjūn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关山¹三五月²,客子³忆秦川
译文: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上,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
注释:¹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²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³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⁴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¹²高楼上,当³窗应未眠。
译文: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难以入眠。
注释:¹思:想到。²妇:指客子的妻子。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³当:对着。未眠:没有睡觉。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星旗¹²疏勒(lè)³,云阵上祁(qí)
译文:旗星照耀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着祁连山。
注释:¹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旗:星名。²映:照耀,映照。³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⁴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⁵祁连:山名,祁连山。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战气¹今如此,从军²³几年。
译文:如今战争这样残酷频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从军生涯回家。
注释:¹战气:战争气氛。²从军:在军队中服役。³复:又,再。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全诗通过将士征战四方的历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战争尽快结束,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陆坚主编.《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第184-185页

guānshānyuè

líng nánběicháo 

guānshānsānyuè qínchuān 
gāolóushàng dāngchuāngyīngwèimián 
xīngyìngshū yúnzhènshànglián 
zhànjīn cóngjūn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