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鱼池中央,池水深尺许。勿谓江河远,时来足风雨。
放鱼池中央,池水深尺许。勿谓江河远,时来足风雨。

chí--zhāng

fàngchízhōngyāngchíshuǐshēnchǐwèijiāngyuǎnshíláifēng

张昱

张昱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7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piān)¹(zhóu)
译文: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
注释:骤雨:暴雨。¹车:指水车。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怒涛¹顷刻卷沙滩,十万军车吼鸣瀑。
译文: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惊!
注释:¹怒涛:汹涌的波涛。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¹骑牛牧溪北。
译文:牧童家在溪西湾,拂晓时分便骑牛去那河北滩。
注释:¹侵早:天刚亮,拂晓。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译文:慌忙中冒雨渡过小溪返回村中,没想到暴雨骤停,又染绿了群山。

  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雕琢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首联说乌云尚在牛身后,大雨却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颔联写山洪暴发的情景;颈联写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尾联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

  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一、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三、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在宋代诗人中,颇有特色。

  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一以喻色,一以喻声。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而两者相距,只有牛头牛尾之间,突出了夏雨特征。

  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后三句是补笔。“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点得清楚,补得必要。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

  诗语言风格不事雕凿,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作者刻画壮观,自见豪气,转折自如,多用口语,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78-279页
2、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240-1241页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¹,行路艰难²。青泥小北关³,红叶湓(pén)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译文:遥望京师长安,只觉前程渺茫而今已是两鬓斑白。我追随那南来北往的征雁,经历多少险难。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得了个半纸功名,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
注释:殿前欢:曲牌名,为张可久所创,双调四十二字,前段四句三平韵、一叶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两叶韵。¹征雁:指来往于南北两地的大雁。²行路艰难:喻求取功名的艰难。³青泥小北关:指青泥岭如同北关。⁴湓江岸:指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写之地。⁵白草:北方之草,坚挺。⁶连云栈:在今陕西汉中,为古时川陕通道。⁷功名半纸:形容功名微不足道。

  这首散曲开头两句,点出滞留“客中”的缘由;三、四两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艰苦;“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这样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对语,具体描写“艰难”之状;最后两句以深沉的慨叹作结,尤觉悲愤之至,也流露了对功名富贵的鄙薄。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作者借长安喻指元朝廷所在地大都,他遥望大都,那个地方跟自己的前程一样渺茫,而他已然两鬓斑斑。一个“望”字,暗含作者期待被朝廷重用而未能得偿所愿。“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按说他已到了致仕归家之年,但为了生活不得不继续奔波于艰难的路途中,和征雁一道“南来北往”。一个“随”字则暗示作者仕途不顺、身不由己的伤感。

  “青泥小剑关”三句是鼎足对。所谓“鼎足对”,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第一句可对第二句,第二句可对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鼎足对起源于汉代民谣,大量出现在元代散曲里。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所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的鼎足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而张可久的《殿前欢·客中》运用鼎足对列举几个关山要地,把“南来北往”具象化,生动表现“风雪千山”的“行路艰难”。

  “青泥”古为甘、陕人入蜀要道。据《元和郡县志》载:“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可见此地地势之险峻。此小令的鼎足对里,除了“青泥”还有“剑关”“湓江”“连云栈”这些地名,无一不是险要之地。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这一路,作者踏遍了万水千山。

  最后两句“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则是道尽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尽管他们知道所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虽然只是一小吏,又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这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面对酸楚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散曲中的鼎足对与结尾的合璧对,十分精工;再加上色调的有意组合配搭,使意境极为鲜明。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360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qínghòuzhìwàngtíngxiàchíshàngsuìqiánmíngqiándōnggāngshàngguīèrshǒu ·

shì sòngdài 

guòpíng shēngmǎnlín 
hǎitángzhēnmèng méichángxīn 
zhǔzhàngxiántiāocài qiūqiānjiànrén 
yīnqínsháoyào diàn殿chūn 
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
吾兄诗酒继陶君¹,试宰中都天下闻。
译文:你继承陶渊明的遗风,诗酒治理县政,管理中都的业绩天下传闻。
注释:¹陶君:指陶渊明。
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
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
译文:你在东楼喜开连枝兄弟的送别酒宴,我马上就要在南陌发愁,为我们的分别而悲哀。
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城隅(yú)¹(lù)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译文:江城的渌水在秋日的照耀下更加明媚,海上青山却遮隔着暮云。
注释:¹城隅: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译文:咱们今夜大醉一场,留下夜月的明媚月光,明天再放手,可惜的是,我这只孤雁不得不离开雁群分飞了。

biézhōngdōumíngxiōng--bái

xiōngshījiǔtáojūnshìzǎizhōngdōutiānxiàwéndōnglóufèngliánzhīhuì

nánchóuwèiluòfēnchéngshuǐmíngqiūhǎishàngqīngshānyún

zuìliúyuèyànxíngzhōngduànqún

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今更花事¹垂垂²过,明岁花开应更亸(duǒ)³。看花终古少更多,只恐少更非属我。
译文:今年的花开渐渐地就要过去了,明年花开应该更繁盛。来赏花的始终是少年人多,就怕少年易逝,我不再年轻。
注释:玉楼春:玉楼春,词牌名,又名“归朝欢令”“呈纤手”“春晓曲”“惜春容”“归朝欢令”等。以顾夐词《玉楼春·拂水双飞来去燕》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等。¹花事:关于花的情事,这里指花开的事。²垂垂:渐渐。³亸:下垂。⁴终古:谓自古以来一直是。
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卧。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劝君莫厌尊罍(léi)¹大,醉倒且拚(pàn)²花底卧。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更枝上朵。
译文:告诫大家不要讨厌酒杯的酒多,如果醉了不如就在花荫下休息。大家看今天枝头上的花,早已经不是去年的那朵了。
注释:¹尊罍:泛指酒器。²拚:豁出去。

  从字面上看,这首词全是白话,没什么难懂的地方。“亸”字似乎不大常见,但那是唐宋时代常用的字。这里是用“亸”字来形容花开很多压得枝条下垂的样子。

  全词通俗易懂,感情显得直率。但其中不但包含着某种哲理,也包含着况蕙风所说的那种“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的词人的固执。

  “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连用了两个“花”,口吻里充满了对花的喜爱和对春天的珍惜。一年之中只有一个春天,人的一生也只有一个花季。对花的热爱与珍惜也就是对人生的热爱与珍惜。凡是对人生爱之深,望之切的人,内心常常怀有一种恐惧感,深恐虚度了这只有一次的人生“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因此,在花季将尽之时才有了这样一副狂态“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卧”。这种狂态,既不同于“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之狂,也不同于“一日看尽洛城花”的浮躁之狂,倒有些近乎杜甫“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的深悲隐痛之狂。为什么会这样,结尾两句作了解释“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这两句,令人联想到西方哲学家所说的,“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92

lóuchūn··jīnniánhuāshìchuíchuíguò--wángguówéi

jīnniánhuāshìchuíchuíguòmíngsuìhuākāiyīnggèngduǒkànhuāzhōngshǎoniánduōzhǐkǒngshǎoniánfēishǔ

quànjūnyànzūnléizuìdàoqiěpànhuājūnkànjīnshùtóuhuāshìniánzhīshàngduǒ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