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壤犹通会,分途稍入瓯。凌空惟仄径,界道有飞流。
辨壤犹通会,分途稍入瓯。凌空惟仄径,界道有飞流。
山鸟看明灭,关鸡问阻脩。因怀简书畏,曾是不遑留。
山鸟看明灭,关鸡问阻脩。因怀简书畏,曾是不遑留。
皇甫汸

皇甫汸

(1497—1582)明苏州长洲人,字子循,号百泉。皇甫录第三子。嘉靖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好声色狎游。工诗,尤精书法。有《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闷自剔残灯,暗雨空庭。潇潇已是不堪听,那更西风偏著意,做尽秋声。
闷自剔(tī)¹残灯,暗雨空庭²。潇潇³已是不堪(kān)听,那更西风偏著(zhuó),做是秋声
译文:心情烦闷,屋里灯光昏暗,拨起灯芯,使灯光再亮一些。夜雨落在无人的庭院,淅淅沥沥的声音勾起人的愁绪。那西风又偏于此时送来了秋声,好像是专意增添愁人的烦恼。
注释:浪淘沙:词牌名,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¹剔:指拨起。²空庭:幽寂的庭院。³潇潇:形容风雨急骤。⁴著意:犹专意、用心。⁵秋声:秋天西风起而草木摇落,其肃杀之声令人生情动感,故古人将万木零落之声等称为秋声。
城柝已三更,欲睡还醒。薄寒中夜掩银屏,曾染戒香消俗念,莫又多情。
城柝(tuò)¹已三更,欲睡还醒。薄寒中夜掩银屏²,曾染戒香³消俗念,莫又多情。
译文:城垣上传来打更的梆子声,已到三更时,想要睡去,却总也睡不着。寒气阵阵袭来,掩上屏风,自己分明已决意向佛,不要再陷入多情的纠结里去,但是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呢?
注释:¹城柝:谓城垣上传来的柝声。柝:古代巡夜时敲击之木梆。²银屏:银饰之屏风。³戒香:佛教说戒时所点燃之香。司空图《为东都敬爱寺讲律僧惠确化募雕刻律疏》:“启秘藏而演愎毗尼,熏戒香以消烦恼。”这里以戒香代指超脱尘世烦恼的忘机之意。

  这首词上片写无聊的夜间,独坐灯前,秋夜空庭,抒发其心情困顿。下片言明时间已至三更,而词人仍是难以安寝。全词采用翻转层进的表达之法,使所要抒发的感情更加深透,更能启人联想。

  上片写无聊的夜间,独坐灯前,秋夜空庭。“闷自剔残灯”,让人想到容若是个容易亲近的人,在灯前独坐,百无聊赖,只得面对残灯,自娱自乐。这样的男子,虽然性情忧郁,却在骨子里有着让人喜爱的部分。开篇一句正是其心情困顿,无可抒发的无奈写照。到了“暗雨空庭。潇潇已是不堪听”,已经是痛到极致的一种状态了。风雨潇潇而落,空气清冷,在晦暗的夜空下,这雨声还有风声是如此的不堪入耳。听到耳朵里,仿佛都是刺在心头,针扎一般,让人难以忍受。“那更西风偏着意,做是秋声”,可是秋风不解人意,偏偏刮个不停,将凄凉的秋意刮遍人心。在容若的词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悲伤欲绝的词,相当凄切。所谓“观之不忍卒读”,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有着无法宽宥的自责与责他。

  下片言明时间已至三更,而词人仍是难以安寝。已经是三更天了,夜深人静,自己却还是难以入眠,“城柝已三更,欲睡还醒”,容若在孤寂的夜色中,看着天色一点点变明亮,眼看着第二天的白日就要升起来了,可自己还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独坐桌旁,守着一盏孤灯,看着窗外寒夜中的星空,心早已苦成了一个又一个黑洞。在这个深夜中,“薄寒中夜掩银屏”。容若在为什么愁思,是为女子,还是为友人,难以说清。这突如其来、绵绵不绝的愁绪,让容若也对自己产生了嘲讽之意,他暗叹道:“曾染戒香消俗念,莫又多情”,就此结束了整首词,不需要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愁苦开示。从前种种,是永远的痛。而今一切,是无奈的人生。

  诗人自悔多情,欲从中自救,故“曾染戒香”去消解之。但秋夜秋声却偏偏又触动了他的多情。本来是多情。偏要学无情,结果仍是陷入多情的烦恼中,如此矛盾的心情,又使诗人平添了更多的愁苦。这是翻转层进的表达之法,使所要抒发的感情更加深透,更能启人联想。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98页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高阁逼诸(zhū)¹,登临近日边。
译文: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
注释:¹诸天:天空。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晴开万井树¹,愁看五陵烟。
译文: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
注释:¹井树:井边之树。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jiàn)外低秦岭,窗中小渭(wèi)¹
译文:凭靠栏杆,看那秦岭开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注释:¹渭川:渭水。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¹
译文:早知佛教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注释:¹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写这座高阁的高,诗人用了眺望的视角来写,主要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还加入比喻,对比这样常见的修辞来增加效果。“逼诸天”、“近日边”,这是夸张和比喻,“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也是夸张,但是在意义上有一种递进,使高阁的形象更具体。“低秦岭”、“小渭川”有夸张地成分但也有对比,拿这样的秦岭渭河来突出总持阁之高。其实在最后的结尾诗人的态度里也有夸张的意思,他当然不会真的为了一座高阁而出家,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座佛寺古阁的环境清雅视野开阔罢了。全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李白的诗句里就常用到夸张的修辞。也就是因为岑参在诗里这样淋漓尽致得专写总持阁之高,所以使作品在整体上有了一种很突出的气势,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他的诗作里是常见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特色。

dēngzǒngchí

cénshēn tángdài 

gāozhūtiān dēnglínjìnbiān 
qíngkāiwànjǐngshù chóukànlíngyān 
jiànwàiqínlǐng chuāngzhōngxiǎowèichuān 
zǎozhīqīngjìng chángyuànfèngjīnxiān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新月挂林梢(shāo),暗水¹鸣枯沼(zhǎo)²。时见疏星落画檐(yán)³,几点流萤(yíng)小。
译文:弯弯的新月挂在林梢,潜流的沟水在枯塘中鸣响,不时望见稀疏的星星闪落在画檐上,原来是几点飞萤小巧的身影。
注释:¹暗水:潜流的沟水。²枯沼:这里指即将干涸的池塘。³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¹。欲寄新声²问采菱³,水阔烟波渺(miǎo)
译文:思见的乡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却依旧缠绕在心中。新谱写了歌曲想请歌女来唱,却空对着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
注释:¹连环绕:连接成串的玉连环,常指难以解开的忧愁。这里指连续往返的样子。²新声:新谱的曲子。³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⁴水阔:宽阔的水面。

  该词是宋代词人叶梦得所作的一首咏怀词,先用“新月”与“暗水”对比,用“疏星”与“流萤”对比,描写了眼前所见所闻的自然现象,构思极为巧妙。

  坐在凤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静。仰视天空,见一弯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挂树梢;侧耳细听,即将干涸的弯曲的池塘,还有涓涓的流水声在暗中发出枯竭前的悲鸣。再纵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时从画檐前落下;却有几点流萤在暗处闪闪发光,自由自在地随意到处飘动。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由于是“常见”,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没有人把它集中起来描绘、观察、思考。“新月”是在成长、向上的,不会变成弯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洁的,可是它落下的时候,它的亮光还不如暗处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却饱含着人生哲理。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叶梦得祖籍苏州晚年闲居吴兴,据《湖州府志》载:“叶元辅居乌程,至梦得已四世。”乌程,即吴兴也。叶梦得居吴兴已“四世”,当然是第二故乡,他的“归意无多”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给他以启示:“新月”与“枯沼”,“疏星”与“流萤”都相去无多;从中悟得的道理谱就新声去问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阔、烟波浩渺,却又是无处可寻了。

  这首词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艺术技巧是很高明的。

参考资料:
1、 李静等 著.《唐诗宋词》:华文出版社,2009年:第204-205页

suàn ·yuèfènghuángtíngliáng

mèng sòngdài 

xīnyuèguàlínshāo ànshuǐmíngzhǎo shíjiànshūxīngluòhuàyán diǎnliúyíngxiǎo 
guīduō zuòliánhuánrào xīnshēngwèncǎilíng shuǐkuòyānmiǎo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重冈(gāng)¹已隔红尘²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³,窗中远岫(xiù),舍后丰松。
译文: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
注释:¹重冈:重重叠叠的山冈。²红尘:这里指繁华的社会。³要就:要去的地方。⁴远岫:远山。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译文: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整首小令的上半阕,写他为什么要“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这就是诗人认为十分理想的卜居之地,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优美的幽居佳境。下半阕写移居新环境中的新生活,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作为平民种木、种谷之类的事,不干是不行的。而他年事已高,不宜体力劳动,所以“十年种木,一年种谷”的体力劳动,全都交付给子女去干。而自己呢?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这是诗人晚年的生活写照。

  整首小令表面上看,只是对山林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没有任何一字提及诗人对当时的元朝暴政的不满之情。但细细咀嚼,又字字句句语含沉痛,蕴藏着对暴政的不满之意。虽不言情,但通过写景抒情,情藏景中,充满了诗人悲愤之情,情深意挚,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rényuèyuán ·wàijiādōngyuán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chónggānghóngchénduàn cūnluògèngniánfēng yàojiù chuāngzhōngyuǎnxiù shèhòuchángsōng 
shíniánzhòng niánzhòng dōuértóng lǎowéiyǒu xǐngláimíngyuè zuìhòuqīngfēng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州桥¹踏月想山椒²,回首哀湍³未觉遥。
译文:当年我在州桥上散步赏月,遥想金陵的钟山;山中凄切急速的泉水声,似乎近在耳畔。
注释:¹州桥:也叫天汉桥,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宣德门与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水。²山椒:山顶。这里指王安石在金陵的住宅不远的钟山。³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今夜重闻旧呜咽¹,却看²山月话州桥。
译文:今天我在金陵,听着呜咽的泉水潺潺;看着明月,又想起在州桥赏月的那晚。
注释:¹旧呜咽:这里指依旧幽咽的泉水声。²却看:回头看,这里有回想之意。

  怀古诗与游览诗,大多数是在时空概念上做文章。或者通过同一地点的今昔对比,寄托胜事不常、沧海桑田的感慨;或者通过同一时间两地的不同,抒发由此而产生的喜怒哀乐。在绝句中,由于篇幅的限制,便把时空概念浓缩交织,给人以咀嚼品味的余地。王安石的这首《州桥》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回想旧游汴京所作。前两句是写当年在州桥踏月,想念自己在金陵的家;后两句写在金陵赏月,又因听到当年想象中的凄切而急速的溪声,忆及汴京。前者的州桥是实写,溪流是虚写;后者的州桥是虚写,溪流是实写。所写的虚实的不同,也就是时空的不同,如此交叉渲染,人事的变迁,情感的变化也就都包含融会了进去。

  《州桥》诗,其意境有似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立足于今,想象未来,所写的是一个地方,但时间的不同,情感也将不同。通过时空变化,展示悲欢离合的演变,自己的相思之情得到了体现。王安石的《州桥》诗与李商隐诗一样,都是以景设情。但王诗是由现在的金陵想到过去的汴京,李诗是由现在的巴山想到将来会面的长安。一是回忆,一是展望。所以李诗格调轻快婉转,王诗就显得沉重压抑。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7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