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前溪碧玉流,停桡夜泊羽人丘。云容蜃气疑江岛,月色虫声讶晚秋。
九曲前溪碧玉流,停桡夜泊羽人丘。云容蜃气疑江岛,月色虫声讶晚秋。
一别虹桥情黯黯,千年鹤驾事悠悠。爽灵五夜朝天所,吸取朱霞散九州。
一别虹桥情黯黯,千年鹤驾事悠悠。爽灵五夜朝天所,吸取朱霞散九州。

chōngyòuwànniángōng--chényángzhì

jiǔqiánliútíngráorénqiūyúnróngshènjiāngdǎoyuèchóngshēngwǎnqiū

biéhóngqiáoqíngànànqiānniánjiàshìyōuyōushuǎnglíngcháotiānsuǒzhūxiásànjiǔzhōu

陈阳至

陈阳至

阳至,字子善,天锡长子。举贤良,累官汀州知事。 ▶ 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垂柳依依惹暮烟,素魄娟娟当绣轩。妾身独自眠,月圆人未圆。
垂柳依依惹暮烟,素魄(pò)¹娟娟²当绣轩。妾身独自眠,月圆人未圆。
注释:¹素魄:月亮,洁白的月亮。²娟娟:美好的样子。
啼得花残声更悲,叫得春归郎未知。杜鹃奴倩伊,问郎何日归?
啼得花残¹声更悲,叫得春归郎未知。杜鹃奴倩伊,问郎何日归?
注释:¹啼得花残:辛弃疾《贺新郎》:“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因为杜鹃啼声,如曰“不如归去。”又“此鸟鸣则芳菲歇。”故曰“啼得花残”,“叫得春归。”
两首均写怨妇的离别相思之情,意脉相连,步步深入。字斟句酌,含蓄蕴藉。

pínglánrén··guīyuàn--wángyuándǐng

chuíliǔyānjuānjuāndāngxiùxuānqièshēnmiányuèyuánrénwèiyuán

huācánshēnggèngbēijiàochūnguīlángwèizhījuānqiànwènlángguī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暮归¹山已²³,濯(zhuó)月在涧(jiàn)
译文:黄昏时回家,山里已经昏暗,涧水里冼洗脚,月影在水中出现。
注释:¹归:返回。²已:已经。³昏:天黑,傍晚。⁴濯足:洗脚。濯,洗涤。《楚辞·渔父》:“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⁵月在涧:月亮倒映在涧水中。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衡门¹(qī)鹊定²,暗树³流萤(yíng)乱。
译文:简陋的横木门上,喜鹊归巢入眠,黑暗的树林中,萤火虫乱画弧线。
注释:¹衡门:横木架成的门,指简陋的房屋。衡,同“横”。²栖鹊定:鹊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定,静下来了,此指鹊鸟入眠。³暗树:一作“暗径”。⁴流萤:飞行的萤火虫。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妻孥(nú)¹²我栖,明灯共蔬饭³
译文:老婆孩子都等候我归来,挑亮油灯一同饱尝粗茶淡饭。
注释:¹妻孥:妻子和儿女。孥,儿女。杜甫《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²候:等候。³蔬饭:粗菜淡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zhù)¹松桂凉,疏星隔²河汉³
译文:我伫立在松树、桂花间纳凉,遥望疏朗的星星远隔着河汉。
注释:¹伫立:长时间站着。²隔:分隔。³河汉:银河。《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元稹《秋夕远怀》诗:“星繁河汉白。”

  这首古体诗写诗人的一个平常的生活片断。诗人按照行动的足迹,安排了连续的四个场面。全诗没有奇思妙语,没有汹涌的生活波澜。诗人只是拣取身边日常琐事,平淡的生活场景,略加点染,流露出恬淡的生活旨趣,给人以情真语切的感觉。

  先写归家途中的情景。“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暮色苍茫,乱山昏暗。崎岖的山道上,诗人信步归家。在诗人的感觉中,溪涧潺谖,淙淙作响;明月初升,清辉撒冷;涧水清澈,月影流布。空山是这样的清幽,这样的寂寥。身在其中,濯足清流,别有一番情趣。“濯足”暗用了《楚辞·渔父》的故实,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身份、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起句擒题,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是“暮归”,无不是“山中”。

  随着诗人的脚步,眼前出现了一座山间陋室。“衡木栖鹊定,暗径流萤乱。”其屋横木为门,简陋如此;鹊栖其上,冷落可知。再以小径幽暗,流萤乱飞加以渲染,景象的荒芜,氛围的凄清,家境的贫寒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的感情通过“衡门”作了隐隐的透露和巧妙的暗示。衡门虽然简陋,但如果自己不以为陋,也可以游息其间。贤者乐道忘忧,虽身处陋室,而不以为苦,反能自得其乐。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尽管这种态度的背后也有悲哀和痛苦。诗人就是以这样的贤者自居,甘处衡门,自得其乐。从“栖鹊”、“流萤”等景物看,较一、二句所写事物已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时夜幕降临已很久了。“栖鹊定”与“流萤乱”,这一“定”一“乱”,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下字十分准确,是句中字眼。

  接下来便是叙写家人团聚的情景。“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天色已晚,灯火已明,粗菜淡饭已具,妻子儿女坐等诗人归家。和乐融融的山乡田家生活显得真切而自然。最后以诗人伫立松桂之下,仰望浩渺星空作结,意蕴幽远,含蓄深沉。“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夜已很深,万籁俱寂;晚风习习,凉意袭人。诗人久久伫立,徘徊松桂之下。仰望天空,只见疏星点点,明月高悬,勾起了诗人无限的遐想。诗人似乎有所失落,有所追寻,而失落追寻的究竟为何物,又显得倘恍迷离,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无限空间。

  全诗采用移步换景之法,层层推移,步步腾挪,使诗歌跳脱而有变化。诗人用疏淡的笔触,通过平凡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特定环境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对山间恬淡生活的热爱,也有人生失意后的淡淡哀愁。诗中的溪涧幽泉,青松佳桂等意象,透露出山野闲人那种清高隐逸的旨趣。而暗径幽深,流萤乱舞,又烘托出诗人烦乱茫然的情绪。诗的基调是较为明快自然的,但也多少笼罩了一层轻柔的迷惘和淡远的惆怅。诗人运笔古拙,洗脱铅华,纯用白描,以平实直朴取胜,而不以夸饰渲染为工。初读起来似觉有些乏味,但细加玩赏,便又能感觉到语虽淡而味终不薄。这也许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暮归山中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tiáo)(dì)¹作佳期。
译文:恐怕是仙人们喜欢别离,所以才叫人们长时间盼望相会的日期。
注释:辛未:唐宣宗大中五年(851)。²迢递:遥远的样子。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由来碧落¹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²
译文:从来上天布满彩霞直垂银河畔,岂必硬作等待那金风四起玉露凝成之时?
注释:¹碧落:道教语谓天界,这里指天空。²金风玉露时:指秋天牛郎织女相会之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清漏¹渐移相望久,微云²未接过来迟。
译文:清辉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相望已久,接织女过河的微云恰恰涌现得迟。
注释:¹清漏:古代以漏壶滴漏计时,夜间清晰之滴漏声曰“清漏”。²微云:天河中的云彩。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岂能无意酬(chóu)¹乌鹊,惟与蜘蛛乞巧²丝。
译文:怎么会忘记不酬谢填河以渡的乌鹊,单给蜘蛛的偏爱向它乞求巧丝。
注释:¹酬:谢。乌鹊:相传农历七月七日,乌鹊搭成鹊桥渡牛郎织女相会。²乞巧:农历七月七日晚,妇女在院中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她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荆楚岁时记》称“有嬉子网于爪上者则以为得巧”。嬉子是蜘蛛的一种。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是借牛郎织女故事发端,表现人与人遇合的困难。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在中国长期流传的美好传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两颗星宿隔着天河相望,每隔一年时间才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在乌鹊搭成的桥上相会一次。二人的阻隔本是在外来势力的强压下才形成的,但诗人却翻陈出新,说恐怕是神仙们爱好别离,才故意将相会的时期安排得这么远。从这两句诗中,可以隐约地体察到诗人的这种心情:他和令狐绹的隔膜已经很久,此次进京又经过了许多周折,费了许多唇舌。现在才渐渐有了转机,所以他觉得时间太长,但必定算有了希望,这便是“迢递作佳期”的含义,语中微露喜悦之情又暗寓自我调侃的意味。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作金风玉露时。”二句说,佳人的相会作经过耐心的等待,需作在一定的良辰里才能实现。前句表地点,后句指时间。“金风”表明时间为秋季,暗合七月在初秋之义。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描绘双方盼望相会时的焦急心情。“渐移”表现嫌时间过得太慢。这两句诗是说,二人急切地盼望着相会时刻的到来,可是那漏壶中的刻箭却移动得非常缓慢,他们焦灼地相望了很久很久,然而那些连接两岸的云气尚未接通,所以他们迟迟也未能过河相会。这两句诗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在获得补太学博士的职务后,希望再有新的提升,还在焦急地渴盼着。张采田解释这两句诗说“属望尚奢”,是有道理的。

  最后两句内容含量更大,思想感情也比较复杂。诗人在这里又拈出七夕的故事与习俗。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是说,牛郎织女得以相会,怎么能不想作报答乌鹊架桥的功德呢?但是为了心灵手巧,人们还是向蜘蛛乞求,希望它把丝套在瓜果上以带来巧慧。若再加以解析的话,前句是借用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的故事来暗喻自己是通过令狐绹的引荐搭桥才谋得官职的,对此事当然有心意作感激报答其恩德。后句一转,意谓尽管如此,但我所得到的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职位,只有再作别的打算了。联系李商隐后来的行踪,这两句诗的语意就更明白了。补太学博士后不久,李商隐就离开此职,到由河南尹改镇东蜀的柳仲鄄幕府中任节度书记,十月改判上军,不久又升任检校工部郎中。这便可证明李商隐对令狐绹的举荐虽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对其职位并不满意。他可能当时已在另寻出路,开始向“蜘蛛乞巧丝”了。

    此诗的表现方法非常高明。诗人即事即景抒情,将有关节日的传说、习俗与自己的处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借彼言此,既是彼又是此,使二者妙合无垠、浑然一体。从表面意义来看,诗人是在写“七夕”节日的情景,从古老的传说故事到一直延续的民间风俗乃至于当时的客观景象都概括了进去。若仔细品味,诗人在这形象的描述中又寄托了很深的寓意,将自己当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含蓄地倾述出来,缠绵委婉,余味无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另外,诗人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用“巧丝”来谐“巧思”,也增加了此诗的情趣。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030-1032

xīnwèi--shāngyǐn

kǒngshìxiānjiāhǎobiéjiàotiáozuòjiā

yóuláiluòyínpànyàojīnfēngshí

qīnglòujiànxiāngwàngjiǔwēiyúnwèijiēguòláichí

néngchóuquèwéizhīzhūqiǎo

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
(pó)¹(mín)²老,抱琴鬓(bìn)苍然³
译文:岷山老人头发斑白,抱着古琴两鬓苍然。
注释:¹皤皤:白发苍苍的样子。²岷山:这里指蜀地的山。³苍然:灰白色。
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
衫袖拂玉徽¹,为弹三峡泉。
译文:衫袖拂过白玉琴徽,为我弹奏三峡流泉。
注释:¹玉徽:玉制的琴徽。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译文:此曲尚未弹到一半,高堂之上好似空山。
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
石林¹何飕(sōu)(liú)²,忽在窗户间。
译文:风声飕飕穿过石林,好像就在窗户之间。
注释:¹石林:林立的山石。²飕飕:风声。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
绕指¹²呜咽,青丝³(chán)
译文:手指环绕琴声呜咽,琴弦进出流水潺潺。
注释:¹绕指:手指弹琴时的柔韧动作。²弄:拨弄。³青丝,指琴弦。⁴激:迸射。⁵潺泼:水徐徐流动的声音。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演漾¹怨楚²云,虚徐³秋烟。
译文:幽怨好似楚天浮云,飘渺有如万里秋烟。
注释:¹演漾:声音飘荡。²楚,原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泛指南方。³虚徐,飘渺舒缓。⁴韵,风韵。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疑兼¹阳台²雨,似杂³巫山猿。
译文:更有阳台阵阵细雨,夹杂巫山声声啼猿。
注释:¹兼:兼有。²阳台,即阳云台,在巫山之下,这里指楚地。³杂:夹杂。巫山猿,见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注。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¹引鬼神听,净²令耳目便³
译文:曲调幽深逗引鬼神,琴声纯净动人心弦。
注释:¹幽:深远。²净,纯正。³便,适合。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楚客¹肠欲断,湘妃²泪斑斑。
译文:楚客为之愁肠欲断,湘妃为之泪落斑斑。
注释:¹楚客:指屈原。²湘妃:湘水女神。相传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与舜为妃,闻舜死,泪下沾竹,竹叶上生了斑点。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谁裁青桐¹枝,縆²以朱丝弦³
译文:是谁用那青桐木料,拉上根根红色琴弦?
注释:¹青桐:梧桐,木可制琴。²縆:横列。³朱丝弦:红色的琴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能含古人曲,递¹与今人传。
译文:琴中弹出古人乐曲,乐曲转给今人流传。
注释:¹递:传递。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知音¹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译文:知音本来不易再逢,可惜您已到了老年。
注释:¹知音:相传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的心意,后因此称知己朋友为“知音”。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zhāi)¹眠。
译文:曲子奏完月已西落,惆帐且回东斋独眠。
注释:¹斋:屋舍。

  此诗的开头四句点明题中“罗山人袖三峡流泉”,“皤皤”、“鬓苍然”交代罗山人之“老”,为后文“惜君方年老”一句伏线。

  中间一段写听琴,是诗中最为优美的部分。随着琴声,人们仿佛置身空山之中,耳边时如山中风过,时如声声呜咽,时如流水潺潺,诗人把所见的袖琴动作与所闻的听觉形象融合起来,编织出“秋夕”空山”的意境,用以烘托琴声的幽婉。紧接着,诗中又扣紧“三峡”二字,始而用“楚云”、“秋烟”这样的视觉形象,继而用雨落猿啼这样的听觉形象来描绘三峡风物,境界悠远而又开阔。其“幽”足以“引鬼神”,其“净”足以悦耳目,其悲怨足以使楚客断肠,湘妃落泪,可见曲调之丰富,变幻之迅速,动人之深刻。以上十四句,诗人由高堂琴声写开去,驰骋想象,以极丰富的形象衬托渲染了琴声的美妙动人。“谁裁青桐枝”以下四句又从琴本身来写琴声的古雅,由古曲而写及今人,自然引出诗的结尾。诗的最后四句写听后。前两句直接写听后所感,借罗山人不遇知音而且年老的境遇,抒写自己年事渐高而不被重用的忧愁。后两句以听后所为写所感。“曲终月落”写时间的推移,惆怅而眠,写心绪的沉重,以无言独眠这种外表的平静写诗人内心的波澜,——罗山人所拨动的,怕正是诗人的心弦。

  唐代诗人有许多写琴声的名篇。如李白的《听蜀僧濬袖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三句用三个形象:松涛、流水、霜钟来写琴声。韩愈的《听颖师袖琴》:开头就以卿卿我我的亲呢情话作比,接着又用沙场勇士,浮云柳絮、百鸟孤凤等形象来一再比喻琴声。岑参的这首诗则扣紧“三峡流泉”的曲调特色,以石林夜风,呜咽流泉、楚云秋烟、阳台雨和巫山猿写琴声的凄婉动人,想象十分丰富,形象十分新奇,把复杂多变,深婉动人的琴声写得十分逼真。诗为五古,而间用几处偶句,如琴声叮咚,挥洒自如中有着鲜明的节奏。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12-315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从来¹只有情难尽²,何³事名为情尽桥。
译文: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注释:¹从来:向来。²尽:完。³何:什么。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自此改名为折柳(liǔ)¹,任他离恨²一条条。
译文: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注释:¹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²离恨:离愁别恨。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页

qíngjǐnqiáo--yōngtáo

cóngláizhǐyǒuqíngnánjǐnshìmíngwèiqíngjǐnqiáo

gǎimíngwèizhéliǔrènhèntiáot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