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止老柳州,如君亦奚斯流。真复烦管城子,端不数下邳侯。
知音止老柳州,如君亦奚斯流。真复烦管城子,端不数下邳侯。
周孚

周孚

(1135—1177)济南人,寓居丹徒,字信道,号蠹斋。孝宗乾道二年进士。淳熙初,官至真州教授。工诗,文章不事雕绘。有《蠹斋铅刀编》。 ▶ 14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混沌¹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译文:天地还没有分开时世上一片混乱,渺渺茫茫没人能看清。
注释:¹混沌: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自从盘古破鸿蒙¹,开辟从兹清浊辨。
译文: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从此清浊相离,天地分开。
注释:¹鸿蒙:亦作“鸿濛 ”。中国神话传说的远古时代,传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状,因此把那个时代称作鸿蒙时代,后来该词也常被用来泛指远古时代。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接为善。
(fù)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接为善。
译文:天下万物仰仗无上仁德的天覆地载之恩,创生万物成就了极大的功德。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¹
译文:如果想要知道这种功德是如何造就的,那就请看《西游释厄传》。
注释:¹《西游释厄传》:是较早的《西游记》传本之一。释,指唐僧,厄,指灾难。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cù)(cù)¹水中生。
译文:江水流到兴安时水最清澈,青山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水中生长出来的。
注释:¹簇簇:丛列成行的样子。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分明¹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译文:清楚地看见了青山的顶部,小船就像是在青山的山顶上滑行一般。
注释:¹分明:清楚。

yóuguìlínshuòjiāngzhìxìngān--yuánméi

jiāngdàoxìngānshuǐzuìqīngqīngshānshuǐzhōngshēng

fēnmíngkànjiànqīngshāndǐngchuánzàiqīngshāndǐngshàngxíng

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
猛虎¹伏尺草,虽藏难蔽(bì)身。
译文:猛虎隐伏在尺把长的草丛,藏腿难蔽身。
注释:¹猛虎:喻张十四。
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
有如张公子¹,肮脏²在风尘。
译文:有如咱张公子,飞扬跋扈在风尘。
注释:¹张公子:即汉成帝刘骜。这里借指张十四。²肮脏:亦作抗脏,即高亢正直。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huái)阴人¹
译文:难道你没有横腰而系的宝剑?只是韩信当初在淮阴的时候也受尽委屈。
注释:¹屈彼淮阴人:汉淮阴侯韩信失意落泊时,曾忍受淮阴恶少的胯下之辱,而终于功成名就。这里以忍辱全志的韩信比拟张十四。
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
击筑¹向北燕,燕歌易尘滨(bīn)
译文:你现在要击筑去向北燕,在易水滨高唱燕歌。
注释:¹击筑:这里用燕市击筑来点明诗人与张十四的深厚友谊。筑:古代弦乐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译文:等你归来,我们相聚泰山上,我们一起隐居,当个好邻居。

  诗中并没有对尧祠一蒂景物描写,而是引用典故,借以抒发感慨,排道悒愤。继而诗人张开想象的羽翼,驰聘于人间天上,古往今来,任感情的波澜起伏变幻组合。怀着美好的愿望入京,又经受幻想的破灭的失望而引起愤慨。人生无常,诗人感想万千,宣泄于诗中。表现了诗人豁达奔放的襟怀、崇高的情操和不懈的追求,也表达诗人对当时朝廷感到失望而归隐山林之意。

  首两句:意思是猛虎伏浅草始终难以遮掩猛虎的身体,猛虎喻友人。

  第三、四句:“肮脏”二字表明张公子正直不阿的态度,“风尘”明指社会,暗指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肮脏”与“风尘”形成鲜明的对比,直言道出张十四因秉性刚直不阿,难以避免被人排挤、迫害的遭遇。暗喻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使诗人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而感到惆怅、苦闷以及愤懑。

  第五、六句:“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是用了淮阴侯韩信受辱之典,意在表达猛虎伏浅草终莫能掩。在词语的运用上,也表现出独有的特色。上句“岂无横腰剑”中的“岂”字与下句“屈彼淮阴人”中的“屈彼”二字,前后呼应,不但增强了语气,而且一个威武不屈之士的形象也一跃然而出,表现出极大的力量。

  第七、八句:“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无疑是借荆轲于易水河畔辞别高渐离之典,赞其为豪气英雄。如此,于风尘漂泊中的张十四伟直不阿的形象跃然纸上。

  末两句:明确指出诗人希望能与张十四一起隐居,反衬出诗人的政治抱负落空,使诗人感到失望而归隐山林。

  全诗借助送别张十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未来的深切向往。

参考资料:
1、 郭向东.李白诗集 下册:中国民艺出版社,2006-11:34
2、 高有鹏.神话之源:《山海经》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177页-第178页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寺忆曾(céng)¹游处,桥怜²再渡时。
译文: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注释:后游:即重游(修觉寺)。¹曾:一作“新”,一作“重”。²怜:爱。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江山如有待¹,花柳自无私。
译文: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注释:¹有待:有所期待。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野润烟光¹薄,沙暄(xuān)²色迟。
译文: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注释:¹烟光:云霭雾气。²暄:暖。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客愁全为减,舍此¹复何之²
译文: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注释:¹此:指修觉寺。²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78-179
2、 徐应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18-519

hòuyóu

 tángdài 

céngyóuchù qiáoliánzàishí 
jiāngshānyǒudài huāliǔ 
rùnyānguāng shāxuānchí 
chóuquánwèijiǎn shězhī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我家 一作:吾家;朵朵 一作:个个)
我家¹洗砚(yàn)²³树,朵朵花开淡墨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注释:¹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²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³头:边上。⁴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⁵痕:痕迹。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 一作:颜色好)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¹满乾(qián)(kūn)²
译文: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¹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²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参考资料:
1、 贾志永导读.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M].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第204-206页
2、 张泉评析.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金榜青少版[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09.第140页

méi

wángmiǎn yuándài 

jiāyànchítóushù duǒduǒhuākāidànhén  (jiāzuò jiā duǒduǒzuò  )
yàorénkuāhǎoyán zhǐliúqīngmǎnqiánkūn  (hǎoyánzuò yánhǎo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