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梅树欲含花,鹤不归来但有鸦。处士灵魂香作息,美人羞面雾为纱。
孤山梅树欲含花,鹤不归来但有鸦。处士灵魂香作息,美人羞面雾为纱。
碧苔蹊径成樵迹,渌水帘栊是篴家。欲借巢居卧明月,粉墙画本拓横斜。
碧苔蹊径成樵迹,渌水帘栊是篴家。欲借巢居卧明月,粉墙画本拓横斜。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shēn)横斗转¹欲三更,苦雨终风²也解晴。
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注释:¹参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²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¹
译文: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注释:¹“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空余鲁叟¹乘桴(fú)²意,粗识轩辕(yuán)奏乐声³
译文: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
注释:¹鲁叟:指孔子。²乘桴:乘船。桴,小筏子。³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轩辕,即黄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九死南荒¹吾不恨²,兹游³奇绝冠平生。
译文: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注释:¹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²恨:遗憾。³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全诗多次运用“比”的手法,韵味深远。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

  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让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但仔细寻味,又“字字有来历”。《晋书·谢重传》载: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参看《世说新语·言语》)“云散月明谁点缀”一句中的“点缀”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戏语,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则与“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契合。这两句诗,境界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迪;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王文诰就说:上句,“问章惇也”;下句,“公自谓也”。“问章惇”,意思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风”,天下怨愤。如今“云散明月”,还有谁“点缀”呢?“公自谓”,意思是:章惇之流“点缀”太空的“微云”既已散尽,天下终于“澄清”,强加于他的诬蔑之词也一扫而空。冤案一经昭雪,他这个被陷害的好人就又恢复了“澄清”的本来面目。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五、六两句,转入写“海”。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

  “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所以陶渊明《饮酒诗》有“汲汲鲁中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在海南岛,“饮食不具,药石无有”,尽管和黎族人民交朋友,做了些传播文化的工作;但作为“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行道”的。此时渡海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历程,就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这句诗,用典相当灵活。它包含的意思是: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孔子想到海外去行道,却没去成;他虽然去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是当他离开那儿渡海北归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行道”的实绩值得他自慰,只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了复杂的情;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表现了正在“渡海”的情景。“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的;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粗识”的“粗”,不过是一种诙谐的说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

  “兹游”,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抵惠州贬所,不得签书公事。他从1097年(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与苏辙诀别、登舟渡海,到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归,在海南岛渡过了三个年头的流放生涯。这就是所谓“兹游”。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467页

liùyuèèrshíhǎi

shì sòngdài 

shēnhéngdǒuzhuǎnsāngēng zhōngfēngjiěqíng 
yúnsànyuèmíngshuídiǎnzhuì tiānrónghǎiběnchéngqīng 
kōngsǒuchéng shíxuānyuánzòuyuèshēng 
jiǔnánhuānghèn yóujuéguànpíngshēng 
伏审抗章得谢,释位言还。天眷虽隆,莫夺已行之志;士流太息,共高难继之风。凡在庇庥,共增庆慰。伏以怀安天下之公患,去就君子之所难。世靡不知,人更相笑。而道不胜欲,私于为身。君臣之恩,系縻之于前;妻子之计,推荷之于后。至于山林之士,犹有降志于垂老;而况庙堂之旧,欲使辞禄于当年。有其言而无其心,有其心而无其决。愚智共蔽,古今一涂。是以用舍行藏,仲尼独许于颜子;存亡进退,《周易》不及于贤人。自非智足以周知,仁足以自爱,道足以忘物之得丧,志足以一气之盛衰。则孰能见几祸福之先,脱屣尘垢之外。常恐兹世,不见其人。伏惟致政观文少师,全德难名,巨材不器。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纵使耄期笃老,犹当就见质疑。而乃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较其所得,孰与昔多。轼受知最深,闻道有自。虽外为天下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伏暑向阑,台候何似。伏冀为时自重,少慰舆情。
伏审¹抗章²得谢³,释位言还。天眷虽隆,莫夺已行之志;士流太息¹⁰,共¹¹¹²难继¹³之风¹⁴。凡¹⁵在庇庥¹⁶,共增¹⁷庆慰¹⁸。伏以¹⁹怀²⁰安天下之公患²¹,去就²²君子之所难²³。世靡²⁴不知,人更²⁵相笑²⁶。而²⁷²⁸不胜²⁹³⁰,私³¹于为身³²。君臣之恩,系縻(mí)³³之于前;妻子³⁴之计³⁵,推荷³⁶之于后。至³⁷于山林之士³⁸,犹³⁹有降志于垂老⁴⁰;而况⁴¹庙堂⁴²之旧⁴³,欲⁴⁴使辞禄⁴⁵于当年⁴⁶。有其言而无其心⁴⁷,有其心而无其决⁴⁸。愚智共蔽⁴⁹,古今一涂⁵⁰。是以⁵¹用舍行藏⁵²,仲尼⁵³⁵⁴⁵⁵于颜子⁵⁶;存亡进退⁵⁷,《周易》⁵⁸不及⁵⁹于贤人⁶⁰。自非⁶¹⁶²足以⁶³周知⁶⁴,仁⁶⁵足以自爱⁶⁶,道⁶⁷足以忘⁶⁸物之得丧⁶⁹,志⁷⁰足以一气⁷¹之盛衰⁷²。则孰能⁷³见几⁷⁴祸福之先⁷⁵,脱屣(xǐ)⁷⁶尘垢⁷⁷之外⁷⁸。常⁷⁹恐兹⁸⁰世,不见⁸¹其人。伏惟⁸²致政⁸³观文少师⁸⁴,全德⁸⁵难名⁸⁶,巨材⁸⁷不器⁸⁸。事业三朝之望⁸⁹,文章百世之师⁹⁰。功存社稷⁹¹,而人不知⁹²。躬履⁹³艰难,而节⁹⁴⁹⁵⁹⁶。纵使⁹⁷(mào)⁹⁸(dǔ)⁹⁹,犹¹⁰⁰¹⁰¹就见¹⁰²质疑¹⁰³。而乃¹⁰⁴¹⁰⁵¹⁰⁶于未及¹⁰⁷之年¹⁰⁸,退¹⁰⁹¹¹⁰以不能而止。大¹¹¹¹¹²¹¹³¹¹⁴,大智¹¹⁵¹¹⁶¹¹⁷。至¹¹⁸¹¹⁹无轩冕¹²⁰而荣,至仁¹²¹不导引¹²²而寿¹²³。较¹²⁴¹²⁵所得¹²⁶,孰与¹²⁷¹²⁸多。轼受知¹²⁹最深,闻道¹³⁰有自¹³¹。虽外¹³²为天下¹³³¹³⁴老成¹³⁵之去¹³⁶,而私¹³⁷¹³⁸明哲得保身¹³⁹之全。伏暑¹⁴⁰向阑¹⁴¹,台候¹⁴²何似¹⁴³。伏冀¹⁴⁴为时¹⁴⁵自重¹⁴⁶,少慰¹⁴⁷(yú)¹⁴⁸
译文:我获悉您向皇上呈上奏章请辞得到准许,卸任告老还乡。皇上虽然对您眷顾不舍,但也不忍心剥除您早已决定的意向;士人们个个惊讶叹息,都纷纷赞许您的那种他人难以比肩的德行风范。凡是受您照顾的人,都加深对您的庆贺慰问之情。您因为心士安定天下共同的忧患,去做君子都感到为难的事情。世人没有不知道的,但他们却都讥笑您。况且道义抵不住私欲,世人多在处世中为自身谋利。常常把君臣之间的恩德放在前面,把妻子和儿女的生计放在后面。就算是山林的隐士,也还在将近年老的时候有着渴望遇到明主来展示自己才华的志气;何况您已经是朝中的老臣了,却想要在还能继续任职的时候辞官。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想法,有那样的想法却没有那样的决心。愚人和智者都有一样昏聩的时候,从古代到今天都是一样的。因此被任用就积极去做,不被任用就隐退,孔子特别赞许颜回做的好;对生存死亡前进后退形势的判断能力,一本《周易》也比不上一个有才德的人。倘若不是智慧完全可以了解所有的事情,仁德完全可以自尊自重,思想境界完全可以不关心事物的获得和丧失,志向完全可以影响一国气运的昌盛衰弱。又怎么能预先看清祸患和幸福,犹如脱掉鞋子一样无所顾虑的远离尘世的污垢。通常这世上,恐怕是见不到这样的人。我觉得您,德行高尚却得不到应有的名声;才华横溢却得不到更好的施展。您的事业达到了三朝的顶峰,文章可以作为百世的典范。您对国家有功,而人们却不知道;您亲身经历了许多艰苦困难,于是才更加彰显出您的高尚气节。即使在垂暮之年已经十分衰老,仍应当直面别人的责问和疑惑;但您在还没有到应该退休的时候却拼命请求辞官告老还乡,退缩推托自己因为没有那个能力而止步。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最聪明的人看外表好像很愚笨的样子。最可贵的是没有官位爵禄却受到别人的敬重,最崇尚的是没有导引之术却获得真正的长寿。比较现在所得到的,和过去相比哪个更多呢。我受到您的知遇是非常深的,能领会其中的道理也是有原因的。虽然我表面上和天下的人一样都惋惜一个老臣的离去,但私下却欣喜您能够明白哲理而保全自己。炎热的夏天就要结束了,您过得还好吗?我希望到时候您自己能多加保重,这样也可以稍稍安慰大家的心情。
注释:¹伏审:获悉,得闻。伏:谦辞。²抗章:呈给皇帝的奏章。³谢:准许。⁴释:卸任。⁵天眷:皇上的眷顾。眷:眷顾,器重。⁶夺:剥除,削弱。⁷已行:早已决定。⁸志:意向。⁹士流:士人们。流:品类,等级。¹⁰太息:太是通假字,“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¹¹共:都。¹²高:赞许。¹³难继:难以比肩。难:困难。继:比肩,比拟。¹⁴风:风范。¹⁵凡:凡是。¹⁶庇庥:荫庇,庇护。¹⁷增:加深,增加。¹⁸庆慰:庆贺慰问。¹⁹以:因为。²⁰怀:心怀。²¹公患:共同的忧患,共同的祸患。²²就:做。²³难:为难。²⁴靡:无,没有。²⁵更:却。²⁶笑:讥笑,嘲笑。²⁷而:况且。²⁸道:道义。²⁹不胜:抵不住。胜:承受,抵得住。³⁰欲:私欲。³¹私:为自身谋利。³²为身:处世修身,治身。³³系縻:羁留,牵缠。文中为“放置”之意。³⁴妻子:妻子和儿女。妻:妻子。子:儿女。³⁵计:生计。³⁶推荷:文中为“放置”之意。推:推脱。荷:背负肩担。³⁷至于:就算是。³⁸士:隐士。³⁹犹:仍。⁴⁰垂老:将近年老。垂:将近。⁴¹况:何况。⁴²庙堂:指代朝堂。⁴³旧:老臣。⁴⁴欲:想要,打算。⁴⁵辞禄:辞官。禄:禄位,官位。⁴⁶当年:还可以继续任职的时候。有“当打之年”之意,欧阳修此时六十五岁,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而欧阳修当时并无大的疾患,至少还能继续任职五年之久。⁴⁷心:想法。⁴⁸决:决心。⁴⁹蔽:昏聩,不明是非。⁵⁰一涂:一样。涂:同“途”。⁵¹是以:因此。⁵²用舍行藏:被任用就积极去做,不被任用就隐退。用:任用;舍:不用;行:做事;藏:隐退。⁵³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⁵⁴独:特,特别地。⁵⁵许:赞许。⁵⁶颜子:孔子的弟子颜回。⁵⁷存亡进退:对生存死亡前进后退形势的判断能力。⁵⁸《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⁵⁹不及:比不上。⁶⁰贤人:有才德的人。⁶¹自非:倘若不是。⁶²智:智慧。⁶³足以:完全可以,够得上。⁶⁴周知:了解所有的事情。周:所有的事情。知:了解。⁶⁵仁:仁德。⁶⁶自爱:自尊自重。爱:爱惜。⁶⁷道:思想境界。⁶⁸忘:不关心,舍弃。⁶⁹得丧:得到和丧失。⁷⁰志:志向。⁷¹一气:一国气运。⁷²盛衰:昌盛衰弱。则:又,表转折。⁷³孰能:怎么能。⁷⁴见几: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⁷⁵先:预先。⁷⁷脱屣:比喻看得很轻,无所顾恋,犹如脱掉鞋子 。屣:鞋子。⁷⁷尘垢:尘世污垢。⁷⁸外:远离。⁷⁹常:通常。⁸⁰兹:这个。⁸¹不见:见不到。⁸²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⁸³致政:犹如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意即交还官职,即退休。致:归。⁸⁴观文少师:即观文殿学士和太子少师,欧阳修退休前任观文殿学士和太子少师,故“致政观文少师”指代欧阳修。⁸⁵全德:德行高尚。全:完美。⁸⁶名:获得名声。⁸⁷巨材:巨大的才华,才华横溢。⁸⁸器:施展。⁸⁹望:顶峰。⁹⁰师:典范。⁹¹社稷:国家。⁹²知:知道。⁹³躬履:亲身经历。躬:亲身。履:经历。⁹⁴节:气节,节操。⁹⁵乃:才。⁹⁶见:彰显,显现。⁹⁷纵使:即使。⁹⁸耄期:年老的时候,垂暮之年。耄:年老。七十岁至九十岁曰“耄”。⁹⁹笃老:非常衰老。笃:甚;深。¹⁰⁰犹:仍。¹⁰¹当:应当。¹⁰²就见:直面。就:趋近,不远离逃避之意。见:面对。¹⁰³质疑:责问和疑惑。质:责问。疑:疑惑。¹⁰⁴乃:你。¹⁰⁵力:拼命,尽力。¹⁰⁶辞:辞官。¹⁰⁷未及:没有到。及:到。¹⁰⁸年:时候。¹⁰⁹退:退缩。¹¹⁰托:推托。¹¹¹大:最。¹¹²勇:勇敢。¹¹³若:好像。¹¹⁴怯:胆怯。¹¹⁵智:聪明。¹¹⁶若:好像。¹¹⁷愚:愚笨。¹¹⁸至:最。¹¹⁹贵:可贵。¹²⁰轩冕:借指官位爵禄。典故名,原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借指官位爵禄,国君或显贵者,泛指为官。¹²¹仁: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提升、升华。¹²²导引:指“导引术”,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刺激人体,引导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治病、预防、锻炼、修仙的目的。“导”指“导气”,导气令和;“引”指“引体”,引体令柔。¹²³寿:长寿。¹²⁴较:比较。¹²⁵其:指现在。¹²⁶得:获得。¹²⁷孰与: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¹²⁸昔:现在。¹²⁹受知:受人知遇。¹³⁰闻道:领会道理。¹³¹有自:有其原因。¹³²外:表面上。¹³³天下:天下的人。¹³⁴惜:惋惜。¹³⁵老成:指旧臣,老臣。¹³⁶去:离开。¹³⁷私:私下,偷偷地。¹³⁸喜:欣喜。¹³⁹明哲保身:明白哲理的人善于保全自己。¹⁴⁰伏暑:指炎热的夏天。¹⁴¹向阑:将尽。¹⁴²台候:敬辞。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¹⁴³何似:如何;怎样。¹⁴⁴冀:希望。¹⁴⁵为时:到时候。¹⁴⁶自重:保重自己。¹⁴⁷少慰:稍微的安慰。少:稍微。¹⁴⁸舆情:大家的心情。舆:指众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yàn)¹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²,鸷(zhì)鸟攫(jué)³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yín)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zhuān)民生。
译文: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以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冀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注释:¹焱:火焰。²颛民:善良的老百姓。³攫:用爪抓取。⁴鳌足:大龟四足。⁵芦灰:芦苇焚烧后的灰烬。

tiān

 wèizhī 

    wǎngzhīshí fèi jiǔzhōuliè tiānjiān zhōuzài huǒlànyànérmiè shuǐhàoyángér měngshòushízhuānmín zhìniǎojuélǎoruò shì liànshícāngtiān duànáo shāhēilóngzhōu huīzhǐyínshuǐ cāngtiān zhèng yínshuǐ zhōupíng jiǎochóng zhuānmínshēng 
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
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
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
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

  诗题“古意”,与“拟古”、“效古”相似,多咏前代故事,以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古意诗,所咏地点、人物似与作者所在的南朝无涉,但却采用了以古喻今的手法,反映了南朝的一些现实。

  起句“挟瑟丛台下”,是说一位女子带着叫做瑟的乐器来到丛台的下边。按《汉书·高后纪》云:“高后元年,赵王宫丛台灾。”颜师古注:“连丛非一,故名丛台,盖本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台在今河北邯郸市东北,汉时台下当有宫室。“挟瑟”恐有一典故,然不知最早的出处何在。与沈约同时或稍后的北齐诗人魏收也写过一首《挟瑟歌》,词曰:“春风宛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筋下成行。”或许能作一佐证。假定是同咏一个故事,那么诗中主人翁便是一个红妆少女,金鞍白马把她带进丛台小苑,心中悲伤,流泪不止。诗中既云“徙倚”,言其低徊彷徨;又云“戚戚”,言其忧愁痛苦,其意与《挟瑟歌》中的“玉筋(泪水)下成行”相仿佛。如果此说能够成立,就便于理解这首诗了。

  自“露葵”以下,诗人不从挟瑟进宫写到君前弹瑟,而集中笔力专写女子的惆怅情怀。露葵为葵之别名,俗称滑菜。《本草》载李时珍曰:“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淇水,古为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北部,其地距河北邯郸的丛台不很远。“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都是女子想象之辞。她昨天伫立到日暮,悲悲戚戚地熬过一夜,第二天早上看到日出露解,遂想到家中园子里的露葵也该采摘了;但是遥隔淇水,她还没有冲破重重险阻回到家中,其内心之痛苦可知。此说亦有所据,《诗经·卫风·氓》云:“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朱熹集传:“言桑之黄落,以比己之容色凋谢。遂言自我往之尔家,而值尔之贫,于是见弃,复乘车而渡水以归。”沈约此诗题作古意,当也有取于《诗经》,虽未全部搬用,但“淇水未沾裳”一句,系从《诗经》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化来。他的意思是说女子身入丛台,不能渡过淇水以归家,独处曲房,寂寞凄凉,遂有“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之感。综上所述,可见所写女子当出身于农村,且家住淇水的另一边。她在家时曾经从事采摘露葵之类的劳动。到了丛台以后,虽得享受奢华的生活,但心中对家乡的亲人犹眷念不已。因此,她夜里盖着锦衾,不感到温暖;白天穿着罗衣,也不觉得芳香。诗人虽写前代故事,然亦有感而发。因为以金陵为都城的南朝帝王,大都过着纸醉金迷、征歌逐舞的生活。他们的宫廷养有歌儿舞女,大都来自农村。此诗虽写古代的北方,实际上是借这面镜子,反映当时的现实,寄寓对下层妇女的同情。

  结尾二句,纯系抒情。时间又到了深夜,女子空房独处,只见一轮明月高挂中天。这明月不仅在丛台可以见到,在她的家乡也能见到。“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愁人当此,不能不惹起乡思。然而明月可望,家乡难归,于是她不由得叹息:“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她内心深处隐藏着无限痛楚,连人们都无法理解,那天空的明月更不能知道。诗末以问句作结,那女子的一腔怨情似乎仍在空中回荡,悠悠不尽,发人遐想。

  沈约是梁代著名的声律学家。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验之于此诗,他似乎在身体力行。就字面而言,那碧绿的露葵,清澈的淇水,华丽的锦衾,芳香的罗衣,实是“五色相宣”。就音律而言,它押的是平声阳韵,声调铿锵,韵律和谐;而当中“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两联,对偶工整,低昂互节。这又是“八音协畅”。经过沈约揭示了声律的秘密以后,再经过一百年左右的努力,在中国诗坛上终于涌现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近体律绝。回顾他在这些诗里的艺术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shī--shěnyuē

xiécóngtáixiààiróngguāng

zhùréncháng

kuíkānzhāishuǐwèizhānshang

jǐnqīnnuǎnluókōngxiāng

míngyuèsuīwàizhàoníngzhīxīnnèishāng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鸳鸯帐¹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译文:那鸳鸯帐里的缱绻,难舍难分。想到爱人这一去,山长路远,万里迢遥,潸然泪下。
注释:¹鸳鸯帐:绣有鸳纹的帐帏。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明镜半边钗(chāi)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译文:将半边明镜、一股钗子交付给爱人,只要人生还在,在哪里都会再度相逢。

sòngrén

 tángdài 

yuānyāngzhàngnuǎnróng guānshānwànchóng 
míngjìngbànbiānchāi shēngchùxiāngf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