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残雪夜,醉卧玉山楼。风劲银筝响,花垂绛烛流。
深冬残雪夜,醉卧玉山楼。风劲银筝响,花垂绛烛流。
连床无客梦,中酒失乡愁。岁月如流水,凭高忆旧游。
连床无客梦,中酒失乡愁。岁月如流水,凭高忆旧游。

jìng--dōu

shēndōngcánxuězuìshānlóufēngjìnyínzhēngxiǎnghuāchuíjiàngzhúliú

liánchuángmèngzhōngjiǔshīxiāngchóusuìyuèliúshuǐpínggāojiùyóu

萨都剌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6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jiāng)¹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²
注释:¹疆理:划分,治理。语本《诗.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毛传:“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高亨注:“疆,划田界。” 境界;界限。犹疆域。²中华:指中原地区。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¹,开帆到曙(shǔ)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注释:¹“定界”句:《新唐书·吐蕃传》:“宰相裴光庭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诗开篇就说,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属于“一家”。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么,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情,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情谊。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王子勤奋学习,如今博学多才,载誉而归,值得庆贺;王子美妙的文章、诗句都留在中国,为人传诵,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颈、尾联两联诗笔折转,想象王子归途情况及归国后对长安内地的思念。越过赤岭勋碑,顺着东流江水,王子扬帆直进,向朝霞曙光出现的东方故国驶去。“曙霞”暗含着对“海东盛国”的赞美。王子到达本国后,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定然会回首遥望,可那时已天遥地远,各在一方了。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

  此诗语言清浅朴素,感情色彩浓郁,是一首较好的赠别诗。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这首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西忆岐(qí)¹²,无人遂却回³
译文:盼望凤翔那边有人来传点消息,但没有等到人于是决意逃回来。
注释:¹岐阳:即肃宗行在所在地凤翔。凤翔在岐山之南,山南为阳,故称岐阳。²信:是信使或信息。³遂却回:是说于是决意逃回来。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译文:逃窜过程中边走边望望眼欲穿,一路上提心吊胆几乎心都凉透。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译文:重重烟树像在招引自己向前奔,莲花似的山峰仿佛为我而打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译文:初到时亲友们惊讶我又老又瘦,感叹我艰辛地从贼营中逃出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¹春。
译文:黄昏时愁思不已传来胡笳的悲音,满目凄凉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
注释:¹汉苑:是以汉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生还今日事,间(jiàn)¹暂时人²
译文:能活着回来只是今天才敢想的事,从小路逃亡随时都可能一命归阴。
注释:¹间道:犹小道,伺其间隙之道而行,指由僻路逃窜。²暂时人,谓生死悬于俄顷,见得十分危险。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司隶¹章初睹(dǔ),南阳气已新。
译文:严明的章法制度今天刚刚看得到,就像光武中兴一样这里气象已新。
注释:¹司隶:是汉代的司隶校尉,代指朝廷官员。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译文:喜悦的心情达到极点变成了悲伤,呜呜咽咽不能自禁泪水沾湿佩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译文:如果在敌国死去,也无人报信。回到自己国家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了。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译文:到这里才能复见汉家天日,庆幸能见到太白、武功山。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¹前。
译文:置身朝班才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
注释:¹七校:指武卫,汉武帝曾置七校尉。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译文:如今大唐国家社稷,一定振兴有望。

  第一首“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杜甫身陷贼中的唯一念想和寄托,就是行在中的唐肃宗了。《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杜甫虽不是圣人,但“一饭未尝忘君”(苏轼评价杜甫语),却不得不说是圣人对杜甫的影响。杜甫于身陷贼中之际依然西望行宫,希望有朝一日能突围抵达,但现实却是音尘不到,无人却回,即没有退回之人。长安本是沦陷区,帝王身边的人当然不会自蹈死地,却不知沦陷区依然有人“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眼穿”就是成语“望眼欲穿”之所本。对着西下的落日,杜甫只能在沦陷中深情凝望。“落日”既暗喻西面的凤翔行在,也暗指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寒灰”同用两个典故,一个是庄子的“形故可如槁木,心可如死灰乎?”表现自己绝望的心理;另一个则是《史记·韩安国列传》中“死灰复燃“的典故:韩安国曾经坐牢被狱吏折辱,韩安国说:”你认为死灰难道不会复燃吗?“狱吏说:”死灰复燃,就用尿浇灭。“后来韩安国出狱后做了大官,遇见狱吏后笑着说:”你现在可以用尿浇灭了。“狱吏大恐。杜甫用”死灰“的典故,表现的是自己仍有”复燃“的可能,绝望中仍有希望。”茂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茂树“又作”雾树“,在”雾树“的导引下,终于望到了凤翔周边的连山,对此杜甫如何不激动?但杜甫却忽然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激动,却写自己的故旧亲朋对自己的惊讶:老了,瘦了,但总算从沦陷区活着回来了。通过他人之口来对自己做一个评价,这是诗人高明的地方。

  第二首“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先追忆曾经在沦陷区四面胡笳的悲怆,和长安汉苑在铁蹄下凄凉残破的惨状,再感慨生还之不易。虽然基本脱险,但杜甫仍觉侥幸,将脱险之后仍视作“生死悬于顷刻”(仇兆鳌语)的“暂时人”,这既是自怜,又不乏自嘲。杜甫找到了“组织”,自然万分欣喜。“司隶章初睹”虽不算警句,然也化用了南朝傅亮《进宋元帝诏》“东京父老,重睹司隶之章”一语,可见杜诗“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语)的特点。“南阳气已新”同样用典,《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春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以望气者(观察天象的人)见王者之气之喜,代指自己接近行在和国君之喜。“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是杜甫诗歌常见的以悲写喜之手法。激动得沾巾,喜不自胜,溢于言表。高步瀛评道:“五六句明写达,暗写喜,七八句明言喜,反说悲而喜弥甚,笔弥幻矣。”杜甫诗歌的艺术,就在于曲折地表现原本简单的感情。

  第三首开头劈空而至。一开始便假设了自己的死,死且无人知晓,是多么的惨淡,但未曾想到自己居然生还,足堪“自怜”。而“犹瞻”再次表达杜甫的“侥幸”和欣喜。“影静千官里”指自己暂时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和众朝臣一样侍奉天子,王夫之评价此句“写出避难仓皇之余,收拾仍入衣冠队里一段生涩情景,妙甚。非此则千官之静,亦不足道也。”“七校”是汉代的七种校尉,这里也代指朝廷百官。而“心苏”一个“苏”字更是振起全篇。最后“新数中兴年”既是对自己报效朝廷的期望,也是对朝廷能够自振的期望。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喜达行在所三首
王定国访余于彭城,一日,棹小舟与颜长道携盼、英、卿三子,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时以事不得往,夜著羽衣,伫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余年矣。定国既去逾月,复与参寥师放舟洪下,追怀曩游,以为陈迹,岿然而叹。故作二诗,一以遗参寥,一以寄定国,且示颜长道、舒尧文邀同赋云。
王定国¹访余于彭城,一日,棹(zhào)小舟与颜长道²携盼、英、卿³三子,游泗(sì)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英酒,乘月而归。余时以事不得往,夜著羽衣,伫(zhù)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余年矣。定国既去逾月,复与参寥(liáo)师放舟洪下,追怀曩(nǎng)游,以为陈迹,岿(kuī)然而叹。故作二诗,一以遗参寥,一以寄定国,且示颜长道、舒尧(yáo)邀同赋云。
译文:王定国到彭城拜访我,一天,划着小船与颜长道携带马盼盼、张英英、卿卿三人,游览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饮酒,乘月而归。我当时因为有事不能去,晚上穿着羽衣,伫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后,世间再没有这则乐趣三百余年了。王定国离开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又与参寥师到百步洪下泛舟,追思怀念当时的游览,把它当作故迹,岿然感叹。因此创作此二诗,一首以赠予参寥师,一以寄赠王定国,且给颜长道、舒尧文看,并邀他们同赋的说。
注释:百步洪:又叫徐州洪,在今徐州市东南二里,为泗水所经,有激流险滩,凡百余步,所以叫百步洪。¹王定国:名巩,大名人。工诗,随苏轼学习文案。²颜长道:名复,鲁人。曾任国子监直讲官,因反对王安石,被免职。³盼、英、卿:马盼盼、张英英、卿卿,三人都是徐州的歌妓。⁴舒尧文:名焕,徐州教授,曾有和诗。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长洪斗落¹生跳波²,轻舟南下如投梭(suō)³
译文:湍急陡落的百步洪,跳跃翻滚的巨波。南行的轻舟一下水,就如投入旋转的飞梭。
注释:¹斗落:即陡落,突然下落。²跳波:言其水势奔流。³投梭:形容舟行之快,如织布之梭,一闪而过。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水师¹绝叫²(fú)³起,乱石一线争磋(cuō)磨。
译文:水手惊叫着,惊起大雁、野鸭掠过。飞行在窄狭如线的航道,四周的乱石好像要将船儿琢磨。
注释:¹水师:船工。²绝叫:狂叫。³凫雁:野鸭子。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有如兔走鹰隼(sǔn)¹落,骏马下注²千丈坡。
译文:飞舟呵!就像狡兔在疾跑,就像空中的鹰隼直落,就像骏马狂奔在千丈高坡。
注释:¹隼:一种猛禽。²下注:水向下急流。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断弦离柱¹箭脱手,飞电过隙²珠翻荷³
译文:就像断弦崩断离柱,就像闪电从缝隙中划过,就像露珠从荷叶上翻落。
注释:¹断弦离柱:柱是乐器上调弦用的木把,使劲旋转,使弦绷得太紧,就会断掉,在那一瞬间,弦很快地离开柱。²飞电过隙:飞逝的闪电很快地掠过隙缝。³珠翻荷:猛一掀起荷叶,上面的水珠急遽落下。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wō)
译文:坐在船上,只听到耳边风声不绝,四面群山一晃而过,令人眼花缭乱。向下看,只见到飞沫四溅,生出无数的漩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译文:涉险时虽有许多快乐,但也就像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一样,不值一提。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我生乘化¹日夜逝²,坐觉一念逾新罗³
译文:我的一生因任自然,流水不分昼夜成为逝者。意念不受空间的拘禁,瞬间已飞到万里之遥的新罗。
注释:乘¹化:顺应自然。²日夜逝:源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流水。这里用以比喻像流水一样消逝的万事万物。³一念逾新罗: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有僧问从盛禅师:“如何是觌面事?”禅师说:“新罗国去也。”意谓一念之间已逾新罗国。逾,超过。新罗,朝鲜古国名。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jīng)(jí)埋铜驼¹
译文:世上的纷纷扰扰真如梦醉,哪儿知道荆棘会埋住铜驼。
注释:¹荆棘埋铜驼:比喻世事的变化。典出《晋书·索靖传》:“(靖)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作者认为,人生本如在醉梦之中,而世人纷纷扰扰,争夺不休,全不知世事的变化,比百步洪的流水还要迅疾。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觉来俯仰失千劫¹,回视此水殊委(wēi)(yí)²
译文:此时俯仰之间的一刹那,已然有一个世界毁灭消磨。顿悟后再看这洪水,竟是如此之安闲自得。
注释:¹千劫:意即很长时间。劫:梵文佛家语“劫波”或“劫簸”的省称。在佛教中,大致上一千六百万年为一小劫,三十二亿年为一中劫,一百二十八亿年为一大劫。千劫是指时间之长。²委蛇:转曲自得的样子。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译文:自古以来,无数船只从这里经过,撑船的篙插在岸边岩石上,形成了密密麻麻的孔洞,如蜂窝一样。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
但应此心无所住¹,造物虽驶如余何。
译文:行舟人呵!只要你称心而行、无所系念,时光急流、洪涛险恶,又奈你何!
注释:¹无所住:出自《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不让心识活动停留在特定的对象和内容上,不把特定的对象看成是真的,一成不变的。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náo)¹²所呵³
译文:不过,还是回船上马回家吧!再絮絮叨叨要被我师呵责。
注释:¹譊譊:说个不停。²师:参寥。³呵:责怪。真正的体悟属于心灵的体验,如果一味喋喋不休,那就落了语言障了,所以要赶紧打住,以免参寥禅师责怪。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yú)欲语防飞梭¹
译文:佳人不肯回秋波呢,就像谢幼舆那样想搭讪你还要防备她的飞梭。
注释:¹“幼舆”句:晋谢鲲字幼舆,他调戏邻家高氏女,女投梭折其齿。这里用以向王巩、颜复开玩笑,因为他们挟妓同游。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磨。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磨。
译文:荡着轻舟耍弄江水就为买她一笑,在醉中摇着船桨肩与肩相接磨。
不似长安闾里侠,貂裘夜走胭脂坡。
不似长安闾里侠,貂裘(qiú)夜走胭脂坡¹
译文:不像长安闾里的游侠,穿着貂裘夜里奔走在胭脂坡中。
注释:¹胭脂坡:意即“红尘”,因借指妓坊,故用此艳名。
独将诗句拟鲍谢,涉江共采秋江荷。
独将诗句拟鲍(bào)¹,涉江共采秋江荷。
译文:只仿拟鲍照谢灵运作诗句,渡涉江水一起采摘秋江的莲荷。
注释:¹鲍谢:鲍照、谢灵运,东晋、刘宋时代大诗人。
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
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
译文:不知诗中说些什么话语,只觉得佳人两颊生出小酒窝。
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
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
译文:我当时身着羽服坐在黄楼上,观看织女星刚刚斜倚着银河。
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罗。
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pǒ)¹
译文:归来时笛声在山谷间回响,明月恰好映照着金叵罗酒杯。
注释:¹金叵罗:酒杯名。
奈何舍我入尘土,扰扰毛群欺卧驼。
奈何舍我入尘土,扰扰毛群¹欺卧驼²
译文:怎么放下我进入红尘,在纷纷扰扰的人生中面对着大宇宙。
注释:¹毛群:言其小,意指人生。²卧驼:言其大,意指宇宙。
不念空斋老病叟,退食谁与同委蛇。
不念空斋老病叟,退食¹谁与同委蛇。
译文:不想想空书斋中多病的老者,退朝回家吃饭跟谁实现自得的生活。
注释:¹退食:下班回家吃饭。
时来洪上看遗迹,忍见屐齿青苔窠。
时来洪上看遗迹,忍见屐齿青苔窠。
译文:时常到百步洪上来看看旧迹,不忍心看到那么多青苔印上了屐齿。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¹
译文:诗歌作成后不觉流下两行泪水,相对悲吟惟有羊璿之和何长瑜。
注释:¹羊何:羊璿之、何长瑜,南北朝人,与荀雍和谢惠连号称“四友”。
欲遣佳人寄锦字,夜寒手冷无人呵。
欲遣佳人寄锦字,夜寒手冷无人呵。
译文:想叫佳人寄出锦字文章,但夜里寒冷写诗的手冰凉没人呵气。

  此诗的前半写舟行洪中的惊险,后半纵谈人生的哲理。

  前半一大段开头四句写长洪为乱石所阻激,陡起猛落,急湍跳荡。舟行其间,就像投掷梭子一样,就连经常驾船的熟练水手,也会大声叫唤,甚至水边的野鸭,也都惊飞起来。一线急流,和乱石互相磋磨,发出撞击的声响。后四句连用妙喻,形容这水波有如狡兔的疾走,鹰隼的猛落,如骏马奔下千丈的险坡,这轻舟如断弦离柱,如飞箭脱手,如飞电之过隙,如荷叶上跳跃的水珠,光怪离奇,势难控制。前两句写水波的猛势,后两句写船在波涛上动荡的情景,有声有势,渲染入神。接着以“四山眩转”等四句写船上乘客此时的感受:人们处于轻舟之中,仿佛四面的山峰都在旋转;急风掠过耳边,使人心动神驰。所见的是流沫飞逝,百漩千涡。在这奇险当中,虽说精神为之一快,却料想不到凭着秋水之涨,江水竟然有如此的威力。“崄中”两句,总结形容水势的前文,转而开展纵谈哲理的后半,是承上启下之笔。

  后半篇大段,专谈哲理。“我生”以下六句,是由序文中所说人生会晤无常所引起的感慨。首两句是说:人生在世,生命是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流逝的,好比逝水一样,在不舍昼夜地流逝着。但人的意念,却可以任意驰骋,能不为空间时间所限制,一转念的瞬息之间,就可以越过辽远的新罗。“一念逾新罗”是化用佛家语:“新罗在海外,一念已逾。”(见《传灯录》卷二三),又发挥了庄子“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的思想(《庄子·在宥》),表明生命虽然会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辞》),任听自然去支配;意志倒是可以由人们自己掌握,不为造物所主宰。“纷纷争夺”两句感叹说:人们在世间,不少人只知道争权夺利,好似处在醉梦里一般。然而世事沧桑,变化极快。谁能相信洛阳宫门前的铜驼,竟会埋没在荆棘里面呢?这种世事变化的反复,看起来比洪水的奔流还要快些,可谁又能理解呢?后两句“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是说觉悟过来,俯仰之间,便像已经越过了千种劫波,就是说失去了许多光阴。千劫,意即很长时间;“劫”是梵文佛家语“劫波”的省称。再回头看看流水,则依然盘曲如故。就以百步洪而言,也还是安闲自得的。以上六句是作者对生命、意念和世事的看法,杂揉了佛家道家的思想。

  “君看”以下四句:是就行舟洪中的人说的。先说,古人在这百步洪里,也留下了不少遗迹,但是其人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岸边的苍石上,还留有蜂巢一般的篙眼。然后说,但如能此心无所住著,自己的思想能够旷达,即便自然界运行得再快,也与他无妨。“住”,即住著,是佛家语,“僵化”的意思。《金刚经》里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活,诗中采用了这种说法,以示人要自求解脱,不被外物所拘牵。结尾两句:“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总束前文,悠然而止,表明关于人生的哲理,前面已经说了个梗概,至此,各人都该离船上马转向归途了;再多说多辩,参寥禅师是会呵责人们的。诗的这一大段,总起来讲,是解说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应超脱旷达,不为外物所奴役的道理。诗的结尾,非常幽默,足以显示诗人笔之所至、无所不适的超迈风格。

  综观全诗,前半写景,有滩陡涡旋,一波三折之势;后半谈哲理,极飘逸超脱、不为事物限制之妙。苏轼诗风格上的一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在这首诗中写洪波湍急,在四句中连用七种比喻,各极其态,各逞其妍,笔墨淋漓恣肆,蔚为壮观,千古罕见。谈哲理部分,参入佛家思想,运以庄子文笔,启示人们应掌握自己的意念,力求超越时空的局限,以开脱胸襟求得自由。虽混杂了一些佛、道的消极因素,但从述真、乐观,不受环境支配这些方面来说,又具有积极的一面。此诗的艺术性是高超的,所谓行气如虹,行神如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可以作为此诗艺术手法的注脚。

参考资料:
1、 马祖熙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1-393

bǎihóngèrshǒu

shì sòngdài 

wángdìngguófǎng访péngchéng  zhàoxiǎozhōuyánchángdàoxiépàn yīng qīngsān yóushuǐ běishàngshèngshān nánxiàbǎihóng chuīyǐnjiǔ chéngyuèérguī shíshìwǎng zhuó zhùhuánglóushàng xiāngshìérxiào wéitàibái shìjiānsānbǎinián dìngguóyuè cānliáoshīfàngzhōuhóngxià zhuīhuái怀nǎngyóu wéichén kuī岿ránértàn zuòèrshī cānliáo dìngguó qiěshìyánchángdào shūyáowényāotóngyún 

chánghóngdǒuluòshēngtiào qīngzhōunánxiàtóusuō 
shuǐshījuéjiàoyàn luànshíxiàn线zhēngcuō 
yǒuzǒuyīngsǔnluò jùnxiàzhùqiānzhàng 
duànxiánzhùjiàntuōshǒu fēidiànguòzhūfān 
shānxuànzhuǎnfēngèěr dànjiànliúshēngqiān 
xiǎnzhōngsuīkuài shuǐkuāqiū 
shēngchénghuàshì zuòjuéniànxīnluó 
fēnfēnzhēngduózuìmèng xìnjīngmáitóngtuó 
juéláiyǎngshīqiānjié huíshìshuǐshūwēi 
jūnkànànbiāncāngshíshàng láigāoyǎnfēng 
dànyīngxīnsuǒzhù zàosuīshǐ 
huíchuánshàngguī duōyánnáonáoshīsuǒ 

jiārénwèikěnhuíqiū yòufángfēisuō 
qīngzhōunòngshuǐmǎixiào zuìzhōngdàngjiǎngjiānxiāng 
chángānxiá diāoqiúzǒuyānzhī 
jiāngshībàoxiè shèjiānggòngcǎiqiūjiāng 
zhīshīzhōngdào dànjuéliǎngjiáshēngwēi 
shíhuánglóushàng zuòjiànzhīchūxié 
guīláishēngmǎnshān míngyuèzhèngzhàojīnluó 
nàishěchén rǎorǎomáoqúntuó 
niànkōngzhāilǎobìngsǒu tuì退shíshuítóngwēi 
shíláihóngshàngkàn rěnjiànchǐ齿qīngtái 
shīchéngjuéshuānglèixià bēiyínxiāngduìwéiyáng 
qiǎnjiārénjǐn hánshǒulěngrén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jīn)怀到处开。
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时事难从无过立¹,达官非处有生来。
译文: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注释:¹立:成。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风涛回首空三岛¹,尘壤(rǎng)从头数九垓(gāi)²
译文: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注释:¹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句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²九垓(gāi)。九州,天下,表示处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休信儿童¹轻薄语,嗤(chī)他赵老送灯台²
译文: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注释:¹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²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jié)衰庸¹定不支。
译文: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注释:¹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处谦之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¹,岂因祸福避趋(qū)之。
译文: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注释:¹以:用,去做。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zhé)¹正是君恩厚,养拙(zhuō)²³于戍(shù)卒宜
译文: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注释:¹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²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处己的意思。³刚:正好。⁴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戏与山妻¹谈故事²,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¹山妻:对处己妻子的谦称。²故事:旧事,典故。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参考资料:
1、 马骥评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乡情卷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年01月第1版, :第270页 .

shùdēngchéngkǒuzhànshìjiārénèrshǒu

lín qīngdài 

chūménxiàoxīnāi hàodàngjīnhuái怀dàochùkāi 
shíshìnáncóngguò guānfēiyǒushēnglái 
fēngtāohuíshǒukōngsāndǎo chénrǎngcóngtóushǔjiǔgāi 
xiūxìnértóngqīng chīzhàolǎosòngdēngtái 

wēirènzhòngjiǔshén zàijiéshuāiyōngdìngzhī 
gǒuguójiāshēng yīnhuòzhī 
zhézhèngshìjūnēnhòu yǎngzhuōgāngshù 
shāntánshī shìyínduànsònglǎotóu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满耳笙(shēng)¹满眼花,满楼珠翠²胜吴娃³
译文:满耳是美妙的音乐满眼是美妙的花,满楼盛妆的少女胜过那美丽的吴娃。
注释:¹笙歌:乐声和歌声,泛指音乐。²珠翠:妇女的饰物,这里代指美女。³吴娃:吴地的美女。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因知海上神仙窟¹,只似人间富贵家。
译文:这才晓得那无限美好的天上神仙窟,也不过像这无比豪华的人间富贵家。
注释:¹神仙窟:神仙居处。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绣户¹夜攒(cuán)²红烛市,舞衣晴曳(yè)碧天霞。
译文:绣幕里夜间闪烁着的红烛就像闹市,白天里施着的舞裙活像天空的彩霞。
注释:¹绣户:指华丽的居室。²攒:聚集。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却愁宴罢青娥¹散,扬子江²头月半斜。
译文:担心是宴会罢了美女也随之而星散,管它扬子江那头一轮皓月是否西斜。
注释:¹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²扬子江:这里指润州附近的长江水域。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不可能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像是红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像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97-1298页

péijīnlíngxiàngzhōngtángyàn

wéizhuāng tángdài 

mǎněrshēngmǎnyǎnhuā mǎnlóuzhūcuìshèng 
yīnzhīhǎishàngshénxiān zhǐrénjiānguìjiā 
xiùcuánhóngzhúshì qíngtiānxiá 
quèchóuyǎnqīngésàn yángjiāngtóuyuèbànxi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