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非痴人,山中犹读书。嗟我癈学久,闻此一长吁。
仙人非痴人,山中犹读书。嗟我癈学久,闻此一长吁。

tiānguānshānyǒngèrshíèrshǒushíxuétángyán--zhàomèng

xiānrénfēichīrénshānzhōngyóushūjiēfèixuéjiǔwénzhǎng

赵孟頫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 4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¹长云²(àn)雪山³,孤城(yáo)望玉门关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注释:¹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²长云:层层浓云。³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⁴孤城:边塞古城。⁵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破 一作:不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¹楼兰²终不还³。(不破 一作:不斩)
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¹破:一作“斩”。²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³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 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6-79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4-118页

cóngjūnxíngshǒu ·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qīnghǎichángyúnànxuěshān chéngyáowàngménguān 
huángshābǎizhànchuān穿jīnjiǎ lóulánzhōnghuán  (zuò zhǎn )
谢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
谢赵晋臣¹(fū)²赋芙蓉³词见寿,用韵为谢。
注释:喜迁莺:词牌名。有小令与长调两体。此词为长调,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¹赵晋臣:《上饶县志》:“赵不迂,字晋臣。”²敷文:《铅山县志》:“赵不迂,士礽四子,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³芙蓉:荷花的别名。⁴见寿:为我祝寿。见,范围副词,释为“我”。
暑风凉月。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蓉花发。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暑风凉月。爱亭亭¹无数,绿衣持节²。掩冉(rǎn)³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蓉花发。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lù),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译文:暑风吹拂,凉月洒辉。那无数荷叶亭亭玉立,似绿衣使者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荷花如少女含羞,掩映在绿叶之间,参差错落,似怀妒意而争美赛艳。羞与潘妃为伍,远胜六郎高洁。白鹭飞来与芙蓉为侣,晚晴时刻,似公子佳人并肩而立。
注释:¹亭亭:挺拔娇好貌。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²持节: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节,古代使臣用以证明身份的信物。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³掩冉:掩映,彼此遮掩,互相衬托。⁴参差:不齐。⁵芙蓉:一作“芙蕖”。⁶步衬潘娘:潘娘系指南齐东昏侯宠妃潘妃。⁷貌比六郎:六郎系指唐代张昌宗。张昌宗、张易之都以姿容见幸于武后,贵震天下,时人号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新唐书·杨再思传》:“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莲华,非也;正谓莲华似六郎耳。’其巧谀无耻类如此。”⁸佳人:貌美的女子。
休说,搴木末;当日灵均,恨与君王别。心阻媒劳,交疏怨极,恩不甚兮轻绝。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都休问,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
休说,搴(qiān)¹木末²;当日灵均³,恨与君王别。心阻媒劳,交疏怨极,恩不甚兮轻绝。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都休问,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
译文:不要说去采陆上长的香草,缘木去摘水中开的芙蓉会有收获。当年屈原恨与君王离别。双方心有阻隔,媒人徒劳无功,即便勉强结合,也因情浅而易决裂。《离骚》千古流芳,至今未歇。一切休问,但举杯畅饮,如露荷翻叶。
注释:¹搴:拔取。²木末:树梢。³灵均:屈原的字。⁴离骚:《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品。⁵千杯:此处以荷叶喻酒杯。⁶露荷翻叶:谓倾杯一饮。此以叶上露珠喻酒。

  这是一首咏物词。上片咏荷。起句点明时令,用“爱”字领起五句正面咏荷文字,写其姿态之美。接着从反面衬托荷花品第之美,再比荷花比佳人。下片抒情。先化用屈原诗意,叹惜当年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以寄托自身赤城报国却连遭打击的惨痛经历和愤懑不平之情。最后借千杯痛饮,浇胸中磊块。全词多处用典,寄托遥深。

  上片赞赏荷花。首句点明时令,“暑风凉月”,正是荷花盛开的大好时光。以下用一“爱”字带出“亭亭”五句,正面描绘水上莲荷的美好仪态。满地莲叶,耸出水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似无数绿衣侍者持节而立。在这一群绿衣持者的簇拥下,千朵荷花,竞相怒放。她们或时隐时现,如含羞少女,犹抱绿叶半遮面;或参差错落,姿态万千,似各怀妒意而争美赛妍。这是一幅令人心醉的水上绿叶红花图。

  “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这两句用南齐潘妃和唐张昌宗典故。以清水芙蓉之质,竟为一宠妃作衬托的工具,叫人痛心;以张昌宗辈无耻之尤,绝不能与芙蓉相比洁白。所以,词人用“堪恨”“谁洁”两组词语,一方面表示对潘、张之流的鄙弃,一方面也就突出了荷花的质洁品高。前五句写荷花的姿态美,这两句是写荷花的品格美。潘、张之流既不足道,那么,有资格能和芙蓉相提并论的,唯有白鹭。白鹭浑身皆白,象征着纯洁无邪;一生往来水上,意味着超尘忘机。谢惠连有《白鹭赋》赞曰:“表弗缁之素质,挺乐水之奇心。”又因它风度翩翩,杜牧《晚晴赋》曰:“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窥此美人兮,如慕悦其容媚。”词中“白鹭”两句兼含二义而以后义为主。傍晚雨晴,有白鹭飞来与芙蓉为侣,犹如公子佳人双双并肩而立。白鹭入图,平添出不少生机与美趣,真是妙笔生花。

  下片抒情,多半采用楚辞诗句,而又一意贯之。“休说”七句化用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和“交不忠兮怨长”等句,原意为到水中去采缘木而生的薜荔,到树梢去摘水上开花的芙蓉,不可能成功。男女各怀心思,媒人来回折腾,也是徒劳无功,双方爱之不深,必然容易决裂。这是隐喻楚王听信谗言,亲佞远贤,使屈原有志难酬。

  “千古”两句化用《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芬犹未沫”诗意,谓屈原之世虽已去远,但其《离骚》却流传千古,犹自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词人赞美屈原有荷花那种“出于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赞美他精神不朽,流芳百世。同情他君臣异心的不幸遭遇,和赍志以殁的悲剧结局。尤其令人愤慨不已的是,这一切居然自古而然。所以词人在下片一开头就用“休说”一词表现感情上的激愤,结拍又用“都休问”一句承转跌宕:一切都休再提说了吧,“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唯求对花痛饮,一醉忘忧。殷英童《咏采莲》诗云:“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这里的“露荷翻叶”,是借喻倾杯式的豪饮。词的结尾很是干净利索,既巧妙地紧扣咏荷题目,又将自身满腹牢骚不平之气一吐而尽。

  好用事,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人或讥其“掉书袋”,或褒其“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词林纪事》引楼敬思语),“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刘熙载《艺概》)。就这首词的用事来说,颇见特色。不仅多而奇,而且一意贯串,寄托遥深。上片用“步衬潘娘”“貌比六郎”两个典故,下片大量运用楚辞入词,都是用得贴切而意深。潘张因为长得俊美而受君王宠爱,屈原却因品质高洁而被楚王流放,世上不能有这等道理。是以“堪恨”“谁洁”“休说”“休问”诸句,激荡着一股愤郁不平之气。辛弃疾生平以复国自许,文韬武略,集于一身,不想两次被免落职,赋闲田园,正所谓报国有志,请缨无门。因此,当他握笔作词时,常常借古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这也正是辛词好用事的缘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89-1590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拆桐花烂漫,乍(zhà)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diāo)(ān)(gàn)(xiǎn)¹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译文: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过一般。艳丽的红杏林犹如燃烧的火焰,浅红色的缃桃花装扮着郊野,美景似画屏。清明踏青的人们倾城空巷而出,全都为游赏名胜而去。人们纵马驾车奔向远郊。暖风中吹来阵阵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千家万户竞相奏起新颖美妙的音乐。
注释:¹幰:车上帷幔。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盈盈。斗草踏青¹。人艳冶²、递³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zān)堕珥(ěr),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léi)(qìng)竭玉山倾。拚(pàn)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译文:远郊佳丽如云。踏青队伍里,少女们采花斗草,艳丽妖冶的歌女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对面路旁到处可见遗簪坠珥的欢饮不拘形迹之人,盛装美女更是纵横遍野。面对如此众多佳丽,欢爱之情油然而生。纵情畅饮,陶然大醉如玉山倾倒。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注释:¹踏青:春季郊游。²艳冶:艳丽,犹言妖冶。³递:驿车,驿马。⁴往往:处处。⁵珥:音耳,古代珠玉耳饰。⁶罍:音雷。古器名,容酒或盛水用。⁷永:长,兼指时间或空间。⁸酲:音呈,病酒也。

  这首《木兰花慢》以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兼写清明乍雨、群花烂漫,点出春日郊游的特定风物。起笔便异常简洁地点明了时令。紫桐即油桐树,三月初应信风而开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后叶,故繁茂满枝,最能标志郊野清明的到来。一个“拆”字,写尽桐花烂漫的风致。“先清明”,经过夜来或将晓的一阵疏雨,郊野显得特地晴明清新,点出“清明之明”。作者选择了“艳杏”和“缃桃”等富于艳丽色彩的景物,使用了“烧”和“绣”具有雕饰工巧的动词,以突出春意最浓时景色的鲜妍如画。这首词的重点不于对动人春色的工笔描绘,所以自“倾城”句始,词进入游春活动的描述。作者善于从宏观来把握整体的游春场面,又能捕捉到一些典型的具象。“倾城,尽寻胜去”是对春游盛况作总的勾勒。人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熟食品,男骑宝马,女坐香车,到郊外去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充分享受春天的观乐。“雕鞍”代指马,“绀幰”即天青色的车幔,代指车。结两句,以万家之管弦新声大大地渲染了节日的气氛,词情向欢乐的高潮发展。词的上片,诗人用浓墨重彩绘制出一幅生气盎然的清明踏青游乐图。

  词的下片着重表现江南女子郊游的欢乐。柳永这位风流才子将注意力集中于艳冶妖娆、珠翠满头的市井妓女身上。这富于浪漫情调的春天郊野,她们的欢快与放浪,作者看来,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趣味和色彩,而事实上也如此。“盈盈”以女性的轻盈体态指代妇女,这里兼指众多的妇女。她们占芳寻胜,玩着传统的斗草游戏。踏青中最活跃的还是那些歌妓舞女们。她们艳冶出众,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欢乐和春的赐与。作者以“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衬出当日游人之众,排场之盛,同时也暗示这些游乐人群的主体是豪贵之家。这是全词欢乐情景的高潮。而作者对春之美好和生之欢乐的体验也抒发到了极致。继而词笔变化,作者继以肯定的语气,设想欢乐的人们,佳丽之地饮尽樽里的美酒,陶然大醉,有如玉山之倾倒。“罍”为古代酒器,即大酒樽。词的结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醒。”一句意思是,这些欢乐的人定是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不能把这一句简单用“醉生梦死”去界定,实际上,柳永这里呕歌的是古代女子这难得的自由机会和场合中所迸发的生命的快乐。
 
  这首《木兰花慢》充分体现了柳词善予铺叙的表现特征。诗人依赖调式变化、句式参差,造成了一种急促的节奏和繁密的语势;同时又通过特色景物的点染,大量细节的描写和场面的铺陈,将描写对象加以铺张渲染,为全词带来一种繁复之美。这是两宋时期广为传唱的“欢乐颂”和“春之歌”,体现了柳永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6-01:第2871-2872页
2、 吕明涛,谷学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2010-4-1:第198-200页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¹水之法²,既不可执一³,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zhū)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xiàng)(duó)不得其情¹⁰,非咨询¹¹不穷其致¹²,是以¹³必得躬历山川¹⁴,亲劳胼(pián)(zhī)¹⁵
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故高故低,水流故快故慢,水停聚的地方故深故浅,河流的形势故弯故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注释: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人;海瑞,明代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续修四库全书》本),题目是编者所加的。躬亲:亲身。¹治:治理。²法:方法。³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⁴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泥:拘泥。掌故:古代的典章制度。⁵妄意:随意。⁶盖:表示原因的句首语气词,原因是。承接上文,表明下文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⁷潴:水停聚的地方。⁸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⁹相度:观察和测量。¹⁰情:真实情况。¹¹咨询:访问,征求意见。¹²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穷:追究到底。致:事理。¹³是以:因此,所以。以:因为。¹⁴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¹⁵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昔海忠介¹治河,布袍缓带²,冒雨冲风,往来于³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héng)(suǒ)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wù)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注释:¹海忠介:海瑞,明代的清官,谥“忠介”。²布袍缓带:穿着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³于:在。⁴横索:横行勒索。⁵计利而忘义:计较私利,忘记道义;计:盘算,考虑。⁶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⁷举:办事成功。
甲申秋八月十六夜,予梦与酸斋仙客游庐山,各赋诗,酸斋赋彭郎词,予赋瀑布谣。
甲申¹秋八月十六夜,予梦与酸斋(zhāi)仙客²游庐山,各赋诗,酸斋赋彭郎词³,予赋瀑布谣。
译文:甲申年秋八月十六日夜晚,我梦见与仙客贯云石游览庐山,分别赋诗一首,贯云石写了《彭郎词》,我写了《瀑布谣》。
注释:庐山:山名。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一名匡庐。¹甲申:即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²酸斋仙客:元代散曲家贯云石之号。³彭郎词:即《梦中贯酸斋彭郎词》:“番之湖兮云水杳,万顷晴波净如扫。相逢渔子问二姑,大姑不如小姑好。小姑昨夜妆束巧,新月半痕玉梳小。彭郎欲娶无良媒,飞向庐山寻五老。五老颓然不肯起,彭郎怒踢香炉倒。彭郎彭郎归去来,陶令门前烟树晓。”(陈衍辑《元诗纪事》卷四四)。
银河忽如瓠子决,泻诸五老之峰前。
银河忽如瓠(hù)¹决,泻诸五老之峰²前。
译文:银河忽然像黄河决堤一样,在五老峰前倾泻而下。
注释:¹瓠子:黄河堤坝名,在今河南濮阳,汉武帝时曾决堤。²五老峰:在庐山东南,像五位老人并肩耸立,因此得名。
我疑天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
我疑天孙¹织素练,素练脱轴(zhóu)垂青天。
译文:我怀疑是天上织女在织白绢,白绢离开织女衣袖从青天垂落下来。
注释:¹天孙:即织女,相传是玉帝的孙女。一作“天仙”。素:白色。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
便欲手把并(bīng)州剪¹,剪取一幅玻璃烟。
译文:就想着手拿一把并州剪,剪下一幅玻璃烟雨。
注释:¹并州剪:锋利的剪刀。古时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生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亦可简称并刀、并剪等。
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相逢云石子¹,有似捉月仙²
译文:恰好遇到了贯云石,他好像仙人李白一样。
注释:¹云石子:即贯云石。²捉月仙:这里指李白。洪迈《容斋随笔》载,李白酒醉泛舟,俯身去抓水中之月,溺水而死,后世称为捉月仙。
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
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¹吸海枯桑田。
译文:他夜里无酒解渴,便骑着鲸背,把海水吸干,使大海变成桑田。
注释:¹骑鲸:骑鲸背遨游海上,李白曾自署为“海上骑鲸客”。相传李白骑着鲸鱼升天成仙。
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倒挂清泠渊。
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¹倒挂清泠渊²
译文:海水居然化作十万丈瀑布像美玉彩虹般,倒挂在清澈的水潭上。
注释:¹玉虹:形容瀑布像美玉彩虹般。²清泠渊:清澈的水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