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子同年友,唯馀此老存。安心得禅悦,闭户道弥尊。
先子同年友,唯馀此老存。安心得禅悦,闭户道弥尊。

yīnchánshīwǎnshī--zhàomèng

xiānzitóngniányǒuwéilǎocúnānxīnchányuèdàozūn

赵孟頫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 4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每追念、狂踪旧迹。长祗恁、愁闷朝夕。凭谁去、花衢觅。细说此中端的。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
雅欢幽会¹,良辰²可惜虚抛掷(zhì)。每追念、狂踪旧迹³。长只恁(nèn)、愁闷朝夕。凭谁去、花衢(qú)(mì)。细说此中端的。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
译文:她的美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白白的浪费在饮酒作乐之中,太可惜了!每当追忆起过去放荡不羁的生活,只觉得这样的漫长,朝夕忧虑烦每。谁能去花街柳巷找到她,细细诉说我这里的情况,让她知道,我因为对她魂牵梦绕、苦苦想念,渐渐觉得精神萎靡不振。
注释:¹雅欢幽会:指男女因相爱而私自约会。²良辰:指欢会之时。³狂踪旧迹:指过去浪荡放纵的生活。⁴只恁:只是这样。⁵花衢:即花街。指妓院。⁶端的:早期白话,意为究竟,到底。⁷向:语助词,怎奈,怎向。⁸厌厌:疲倦,精神不倦。⁹役梦劳魂:即“魂牵梦绕”。
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况渐逢春色。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
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¹。但愿我、虫虫²心下,把人看待,长以初相识。况渐逢春色。便是有、举场³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
译文:要知道,良辰美景和心中所思念的事是最不易得到的。只愿我的虫虫姑娘心里明白,在接待客人时,始终要像是初次相识一样,不要陷得太深。何况正逢容颜娇艳的青春年华,更要好好珍重。要是有京试考场消息,即刻返回,这次我将好好的爱你,更不轻易分开了。
注释:¹“心事”句:此句省略主语,意为你的心事我始终摸不明白。²虫虫:妓女名,又名虫娘。³举场:科举考试京试的考场。⁴更:再。

  词的上片抒写了自己羁旅漂泊的辛酸和对虫虫深深的思念。 为了求取功名柳永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女子浪迹天涯,尝尽了漂泊无依、人生蹉跎的苦涩,此番进京,思及所爱,自然百感交集,情不能自已,所以词作一上来就慨叹:“雅欢幽会”不再有了,多少美好的时光都在羁旅漂泊中“虚抛掷”了,值得注意的是,柳永离京漫游,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寻找仕进之路,而今进京也还是为了在科场上一试锋刃,但在他内心深处, 对“雅欢幽会”却仍是念念不忘,且以为功名误人,漫游拜谒是浪费时光,再联想到他当初名落孙山时发出的惊世骇俗之语:“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一方面,他是一个汲汲进用的士子;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耽于世俗之乐的市井浪人。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柳永一生的悲剧命运,使他每回忆起从前恣情狂荡的生活,都万般留恋。接下来,“愁闷朝夕”一句写追悔之情,说自己自从和虫虫分别之后从早到晚都是愁满心头。并且,从此句后一句开始至词尾,都是设想之辞。“凭谁去”四句说希望有人能替自己向虫虫讲述分别之后的“役梦劳魂苦相忆”之情。但就是这托人传信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所以词中说“凭谁去”。其中的悲哀与无奈令人心折。

  词的下片是柳永对所爱之人虫虫的婉转告白,过片“须知最有”三句说虫虫的心思难以理解,希望虫虫珍惜两人之间那份难得的感情。“但愿我、虫虫心下”二句,则是希望虫虫不要再结交他人,而忘了自己,用语含蓄婉转。“把人看待,长以初相识”二句是说虫虫不要与别人有过深的交往,就像对初相识的人应付下就可以了。以下,“况”字领起的二句是对虫虫的安慰和劝勉:春闱就要开了,我一定会科场夺魁。“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三句,郑重的承诺和着万般柔情喷薄而出。

  柳永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虫虫深深的思念,和对其真挚而专一的爱情的期待。他们一个是游子,一个是歌妓,特殊的身世,决定了他们对纯真恋情的向往和依赖,但特殊的身世,也注定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往往无结果,或以悲剧的形式告终。这种悲哀与无奈,构成了柳永歌妓情词的主旋律。

参考资料:
1、 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6-7
2、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26-129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人生何处不离群¹?世路干戈(gē)惜暂分。
译文:人生在世,有什么地方能够不经历离别?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
注释:¹离群:分别。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雪岭¹未归天外使²,松州³犹驻殿(diàn)前军
译文:远处雪岭那边朝廷的使臣还稽留天外未归,近处松州一带也还驻扎着朝廷的军队。
注释:¹雪岭:即大雪山,一名蓬婆山,主峰名贡嘎山,在今四川西部康定县境内,其支脉绵延于四川西部,被称为大雪山脉。唐时为唐与吐蕃边境。²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³松州:唐设松州都督府,属剑南道,治下所辖地面颇广,治所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内。因西邻吐蕃国,是唐朝西南边塞,故长有军队驻守。⁴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座中醉客延¹醒客²,江上晴云杂雨云³
译文:座中的醉客们邀请我这清醒的人喝酒,江水上空明亮的晴云夹杂着雨云,风雨欲来。
注释:¹延:请,劝。²醒客:指作者自己。³晴云杂雨云:明亮的晴云夹杂着雨云,这里是比喻边境军事的形势变幻不定。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美酒成都堪(kān)送老¹,当垆(lú)²仍是卓文君³
译文:成都里面的美酒可以用来度过晚年,更何况有像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当垆卖酒。
注释:¹送老:度过晚年。²当垆:面对酒垆,指卖酒者。³卓文君:汉代女子。此处用卓文君喻指卖酒的女子。

  此诗乃诗人于宣宗大中六年时所写,当时李商隐要离开成都,返回梓州,于是在饯别宴席上写下此诗。诗歌描绘了战乱时候与朋友惜别的感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势的思想感情。而且,该诗是李商隐模仿杜甫的风格所写的诗,《唐贤清雅集》中点评“此是拟作,气格正相肖,非但袭面貌者”。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这句的前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诗人虽然有着无尽的感叹,但是调子并不悲伤。细细体味,诗中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不如以旷达处之。后半句笔锋一转,转到“世路干戈”这个大背景上,道出在干戈中离别的沉重感伤,思路跳跃奔腾,“大开大合,矫健绝伦”。如此读来,不仅曲折顿挫、气势雄放,而且自然地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可谓落笔不凡。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当时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局势紧张,动荡不安。然而诗人并未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处有大军驻扎,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这两句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诗人不免感慨万端。诗人用“醉客"来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此处是暗用了《楚辞·渔父》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慢慢地咀嚼了。

  “晴云”、“雨云”也不仅仅是指天气的变幻不定,更是比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该句中“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不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韵之美,更是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因此显得意义丰厚。除此以外,这还是“当句对”,即不但上下旬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这种手法始创于杜甫,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成熟、定型却在李商隐,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类似之作,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等,都用了这种手法。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末联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话题仍回到饯别。有人说这是主人留客之语,如此美好的成都生活,何忍远离。但是实则“美酒”、“卓文君”这些陈述,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却是反衬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同时又暗指时事堪悲,一些人却沉迷于于酒色,流连忘返,着实让人不齿。从表面看是赞美,但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另外,在最后一句中用上卓文君这个典故,也隐约表达了诗人希望在仕途上被重用的思想感情。

  全诗看来,诗歌体现了李商隐关怀国事,忧虑时局的政治热情。诗人以矫健凄婉的笔力表达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思想。诗歌的艺术也颇显精密,世路干戈,朋友离别是总起,下面写“干戈”而感伤时势,接着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却因浓重的忧时情怀而超越了个人的离群之别。全诗脉络精细,变化重重,颇具韵味。这也是李商隐极意学习杜诗的地方。

  王安石曾指出,唐朝人学习杜甫而真正得到杜诗神韵的就只有李商隐一人而已。李商隐在该诗中把时事之感融人酬答唱和之中,将抒情、叙事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苍劲雄迈,与杜甫晚年的七律,如《恨别》、《登楼》、《秋兴八首》等诗很相近,而与诗人描写爱情的《无题》那种隐微幽深、凄婉动情的风格大有不同。不过,李商隐此诗,并非单纯的模拟,更有自己的特色,诗歌中融入了较多的个人身世之感。其体情之入骨,用情之深挚,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武略.《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李商隐》.北京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91-93

gōngshǔzhōng--shāngyǐn

rénshēngchùqúnshìgànzànfēn

xuělǐngwèiguītiānwài使shǐsōngzhōuyóuzhù殿diànqiánjūn

zuòzhōngzuìyánxǐngjiāngshàngqíngyúnyún

měijiǔchéngdōukānsònglǎodāngréngshìzhuōwénjūn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吏舍跼(jú)¹终年,出郊旷清曙(shǔ)²
译文: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注释:¹跼:拘束。²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dàn)吾虑¹
译文: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注释:¹澹吾虑:澹,澄净。虑,思绪。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依丛适自憩(qì)¹,缘涧(jiàn)还复去²
译文: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注释:¹依丛适自憩:丛,树林。憩,休息。²缘涧还复去: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微雨霭(ǎi)¹芳原,春鸠(jiū)鸣何处。
译文: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注释:¹霭:迷蒙貌。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jù)¹
译文: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注释:¹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shù)¹
译文: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注释:¹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意谓终当辞官在此筑室,平生敬慕陶潜的愿望,到这时就可以接近了。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韦应物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山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山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但韦应物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能躬耕田里,兴来作诗歌田园风景,农村景象处处可入诗中,处处写得自然生动。韦应物则是公余赏景,是想以清旷之景涤荡尘累,对自然之美体味得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刻细致。陶渊明之诗自然舒卷,而韦应物则不免锤炼,如此诗中的“蔼”字。但平心而论,韦应物写景,在唐朝还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

  这首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3-185

dōngjiāo

wéiyìng tángdài 

shèzhōngnián chūjiāokuàngqīngshǔ 
yángliǔsànfēng qīngshāndàn 
cóngshì yuánjiànhuán 
wēiǎifāngyuán chūnjiūmíngchù 
yōuxīnzhǐ zūnshìyóu 
zhōngjié táozhíshù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天质¹自森森²,孤高几百寻³
译文: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注释:孤桐:特生的梧桐。¹天质:天生的性质。²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³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或六尺)为一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凌霄¹不屈己,得地²本虚心。
译文: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注释:¹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²得地: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¹老根弥(mí)²壮,阳骄叶更阴³
译文:年岁越老根越壮实,阳光越强,枝叶越显得茂盛葱郁。
注释:¹岁:年。²弥:更加。³阴:指茂盛。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明时¹思解愠,愿斫(zhuó)²五弦琴³
译文: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注释:¹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²斫:砍。³五弦琴:古琴的一种。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故云。

tó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tiānzhìsēnsēn gāobǎixún 
língxiāo běnxīn 
suìlǎogēnzhuàng yángjiāogèngyīn 
míngshíjiěyùn yuànzhuóxiánqín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朝真暮伪何人辨¹,古往今来底²事无。
译文: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注释:¹辨:一作“辩”。²底:啥。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但爱臧(zāng)¹能诈圣²,可知³宁子解佯(yáng)愚。
译文: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
注释:¹臧生:指臧武仲。臧:一作“庄”。²诈圣:假装圣人。³知:同“智”。⁴宁子:指甯武子。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草萤(yíng)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¹
译文: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注释:¹“草萤”二句:以萤光并非火,露滴不是珠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这是从侧面说明要从本质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不取燔(fán)¹兼照乘²,可怜光彩亦何殊(shū)³
译文: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
注释:¹燔柴:此用为名词,指火光。²照乘:珠名。³殊:异。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 “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 “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96-897页

fàngyánshǒu ·

bái tángdài 

zhāozhēnwěirénbiàn wǎngjīnláishì 
dànàizāngshēngnéngzhàshèng zhīnìngjiěyáng 
cǎoyíngyǒuyào耀zhōngfēihuǒ suītuánshìzhū 
fáncháijiānzhàochéng liánguāngcǎish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