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贮奇石,携来有遐观。一峰华不注,堕我几案间。
张生贮奇石,携来有遐观。一峰华不注,堕我几案间。
穿穴作怪供,突兀横苍颜。炷香烟满窦,野烧生春山。
穿穴作怪供,突兀横苍颜。炷香烟满窦,野烧生春山。
我久汩俗冗,对之心暂间。瞑坐清兴远,梦与孤云还。
我久汩俗冗,对之心暂间。瞑坐清兴远,梦与孤云还。

chūxiāngshí--wángyùn

zhāngshēngzhùshíxiéláiyǒuxiáguānfēnghuázhùduòànjiān

穿chuānxuézuòguàigōnghéngcāngyánzhùxiāngyānmǎndòushāoshēngchūnshān

jiǔrǒngduìzhīxīnzànjiānmíngzuòqīngxìngyuǎnmèngyúnhái

王恽

王恽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 4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
梦断漏悄¹。愁浓酒恼²。宝枕³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
译文:从梦中醒来,听到滴漏微弱的声音,心头更笼罩上厚厚的忧愁,以至于想,酒既不能消愁,为什么昨晚竟喝了那么多。躺在床上,觉得枕头渐生寒意,朝霞初现,晨光洒在翠屏之上。门外,是谁在打扫昨夜凋落一地的花瓣?是自夜里就刮起来的风吧。
注释:¹漏悄:漏声渐止,指天将明。漏:即漏壶,古时用水计时之器。悄:轻声。²恼:忧虑,苦闷,因心情不好,连饮酒都使人不适,愁绪更浓。³宝枕:华美的枕头。⁴翠屏:青绿色的屏风,一说用翠羽装饰的屏风。⁵向晓:拂晓。⁶残红:指凋落的花瓣。⁷夜来:即指昨夜。
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问东君。
玉箫声断¹人何处。春又去²。忍³把归期负。此情此恨此际,拟行云。问东君
译文:箫声已断,不知人在哪里。又是一年了,你怎么就忍心撇下我,一去不回!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恨,真的无法排遣,在这样的时刻,所爱的人究竟在哪里?看来只能是托付于行云,让它去问问将至的日神了。
注释:¹玉箫声断:谓吹箫人已去,即言丈夫亡故、音讯已断。²春又归:又是一年了。³忍:怎忍、岂忍的省略。犹含“狠心”之意。⁴负:背弃,违背。⁵拟:准备,打算。⁶托:托付,委托。⁷行云:流云。⁸东君:指太阳神,因太阳从东方升起,故称。后亦指代司春之神。
海水渤潏,人罹鲸鲵。
海水渤(bō)(juè)¹,人罹(lí)²鲸鲵。
译文:大海汹涌翻腾,百姓落难喂了长鲸。
注释:¹浡潏:大水沸涌的形状,用以描写社会动乱。²罹:遭受,遭遇。鲸、鲵,都是海中的大鱼,比喻恶残不义之徒。这是指发动叛乱的安禄山叛军。
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齐。
(wěng)¹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齐²
译文:浓烟滚滚风沙弥漫四方,这滔天大祸起于燕齐之地。
注释:¹蓊:聚集。²燕齐:今河北、山东一带。
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
何六龙¹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
译文:皇帝的车驾多么四荡,不得不离开长安向西而行。
注释:¹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马。马高八尺曰龙,故六龙指皇帝车驾。此指唐玄宗。
九土星分,嗷嗷凄凄。
九土¹星分²,嗷(áo)³凄凄。
译文:九州山河分崩离析,难民在战乱中惨惨呼号。
注释:¹九土:九州之土。²星分:指山河破碎。³嗷嗷:本为雁哀鸣声,诗中喻百姓哀愁声。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南冠君子¹,呼天而啼。
译文:我好比南冠君子钟仪,在狱中呼天呼地。
注释:¹南冠君子:春秋时楚人钟仪被晋国俘虏后仍戴着楚国的帽子。
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恋高堂¹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译文:思念父母掩面而泣,血泪坠地化成稀泥。
注释:¹高堂:指父母。萧士赟曰:高堂,喻朝廷也。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沈迷。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沈迷。
译文:春天虽到但狱门并不长草,我独自愁怨昏昏迷迷。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兄九江¹兮弟三峡,悲羽化²之难齐。
译文:兄长在九江啊贤弟在三峡,我不能生翅成仙去与他们相聚。
注释:¹九江:郡名。唐称浔阳,隋称九江。治所在今江西九江。²羽化:长翅膀,指成仙。此句盖谓弟兄天各一方,欲如飞仙之轻举远逝而相聚会,不能得也。
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mù)¹关北愁爱子,豫章²天南隔老妻。
译文:穆陵关北的孩子令人发愁,南昌之南的老伴又与我别离。
注释:¹穆陵:在今山东沂水县北。²豫章:郡名,唐时属江南西道,又谓之洪州,在浔阳郡之南。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译文:一门骨肉不得团圆,大难中不能互相救急。
树榛拔桂,囚鸾宠鸡。
树榛拔桂,囚鸾宠鸡。
译文:拔出桂树栽上荆棘,关上鸾凤去宠爱山鸡。
舜昔授禹,伯成耕犁。
舜昔授禹,伯成¹耕犁(lí)
译文:当年舜禅位于禹,伯成子高便回家去种地。
德自此衰,吾将安栖。
德自此衰,吾将安栖。
译文:世风日哀,我该到何处栖息?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
译文:喜欢我的人对我十分体恤,不喜欢我的人为何忍心乘危相取?
子胥鸱夷,彭越醢醯。
子胥鸱(chī)¹,彭越²(hǎi)(xī)³
译文:伍子胥葬身于鸱夷,彭越被剁成了肉泥。
注释:¹鸱夷:皮袋子。²彭越:汉初大将。³醢醯:肉酱。
自古豪烈,胡为此繄?
自古豪烈,胡为此繄(yì)¹
译文:自古以来的豪杰,这样做又何必?
注释:¹繄:语气助词。
苍苍之天,高乎视低。
苍苍之天,高乎视低。
译文:悠悠苍天啊,您居高临下。
如其听卑,脱我牢狴。
如其听卑,脱我牢狴(bì)¹
译文:要能听到我在下面的申诉,那就赶快把我解救出牢狱。
注释:¹牢狴:牢狱。
傥辨美玉,君收白珪。
傥辨美玉,君收白珪¹
译文:如果能够识辨美玉,请你魏郎中将我白珠收月。
注释:¹白珪:即白圭。

  此诗写安史之乱中,自己与家人离散、身陷囹圄的不幸遭遇,希望魏郎中(不详何人)援手为自己昭雪冤狱。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了一幅动荡、凄惨的图景:“海水渤潏,人罹鲸鲵。”“人罹鲸鲵”,人们遇上了凶恶强暴的人。“蓊胡沙而四塞”:安史叛军掀起漫天尘沙,遍及各地方。蓊,愿意是草木茂盛,这里有弥漫的意思。四塞,充满四方。这句形容安禄山叛乱,战争蔓延的范围很广。“始滔天于燕齐”:这场祸乱像洪水一样是从燕齐二地发起的。滔天,本是描写水势之大,这是比喻大的灾祸。燕齐,安禄山是在范阳(今北京一带)发动叛乱的。范阳位于战国时燕地,与齐国毗邻,所以“燕齐”并提。以上四句是描写安史叛乱的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祸患。“何六龙之四荡,迁白日于秦西。”六龙驾驶的车子是何等的四四荡荡,它载着白日迁移到秦地以西去。何,何等,何其、多么。六龙,古代神话中传说太阳乘的车子是由六条龙驾驶。这里比喻朝廷的官员、禁卫队等。白日,指皇帝唐玄宗。安禄山攻占潼关后,唐玄宗仓惶西逃,到蜀地避难,因蜀地在长安西南,故称秦西。这两句是讽刺唐玄宗的逃跑路线。“九土星分,嗷嗷凄凄。”九州,古代把中国分成九州,和天上的北斗星及二十八星宿分别对应,称作“分野”。这里指安禄山搞分裂叛乱战争,破坏国家统一。“嗷嗷凄凄”:人民处于哀愁困苦之中。凄凄,悲苦的样子。“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我这个被投进监狱的囚徒,哭啼着呼唤苍天。“南冠君子”,见《左传·成公九年》春秋时楚国伶人钟仪,在晋国当俘虏时,还戴着楚国的帽子,因楚国地处南方,后来就用楚囚南冠来泛指囚徒。当时李白被囚在浔阳狱中,所以自称为南冠君子。“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高堂,通常称父母,这里大约是指朝廷。想念父母便悲痛地掩面哭泣,含着血的泪水,滴到地上而成泥。“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虽然已是春天的季节,但阴暗的监牢门前却连草也不生,我独自一人,深深地陷入哀怨和痛苦中难以排解。幽怨,隐埋在心中的哀怨。沉迷,不能自拔的意思。“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九江,即浔阳。这里的“兄”,可能是李白自指,不是另有一兄在九江。意思是一家人骨肉分离。羽化,古人把成仙叫羽化。可悲的是即使能成为神仙,也难相聚在一起。“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穆陵关,在山东沂水县北。李白的儿子伯禽这时在山东。豫章,郡名,即洪州,州治在今江西南昌市。李白的妻子这时寄居在豫章。这两句意为:我可爱的孩子远在穆陵关北,使我忧愁、惦念,年老的妻子被隔在南方的豫章郡。“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一家人骨肉分离,像百草被风吹散一样,遇到危难的时候,再也不能互相照顾了。以上十二句是描写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和自己无辜入狱的悲愤心情。“树榛拔桂,囚鸾宠鸡。”种植上杂乱的榛树,而拔掉美好的桂树,把高贵的鸾凤囚禁起来,而宠爱无能的鸡。这两句以榛、鸡比喻腐朽无能的权奸,说明朝廷对他们扶植和重用;以桂、鸾比喻有才能的人,说明朝廷对他们的打击和排挤。指责当时的统治者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庸庸碌碌的人都窃据高位,而有才能的人反遭不幸。“舜昔授禹,伯成耕犁。”伯成,伯成子高,传说中尧舜的一个诸侯。当大舜把天下传授给禹的时候,伯成子高便辞去官职去耕田种地。“德自此衰,吾将安栖?”德政从此衰败,我将到那里去安身?《庄子·天地》载:禹嗣舜位,伯成子高辞诸侯而去耕田,禹问其政,伯成子高说:“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李白在此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天下被昏君搞乱,社会黑暗,自己无处安身。栖,栖息,安身。“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喜欢我的人可怜我,不喜欢我的人,怎么忍心在我临危的时候还来排挤我?“子胥鸱夷,彭越醢醯。”子胥,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到吴国去辅佐吴王,后被吴王杀死。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鸱夷,皮革做的大口袋。伍子胥当年被吴王杀死,用皮口袋装着尸体弃于江中。彭越,汉初将领,封梁王,后为刘邦所杀。事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彭越被汉高祖刘邦剁成了肉酱。“自古豪烈,胡为此繄?”胡,为什么,繄,语气词,叹息的声音。从古到今的英雄豪杰,为什么都是这样遭遇呢?以上四句是借古讽今,控诉现实政治的黑暗。自己有理想、有才能,想为平定安史叛乱,恢复国家统一贡献力量,却遭到惨酷迫害。“苍苍之天,高乎视低。”青天啊你居高临下,看看大地上的一切吧!“如其听卑,脱我牢狴。”如果你能听到地位低下人的呼声,那就把我解脱出这牢狱吧!其,代词,指天。卑,卑贱,指地位卑下的人。牢狴,监狱。“倘辨美玉,君收白珪。”白珪,白玉。倘若你能辨认美好的玉石,那就收下这洁白无瑕的美玉吧!这里是诗人以白珪自比,表示自己纯洁无辜,要求重新为平定安史叛乱贡献力量。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比喻的手法,揭露并讽刺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实行不抵抗的逃跑路线,造成了“九土星分,嗷嗷凄凄”的悲惨情景,国家统一被破坏,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第二部分,描写诗人自己遭受不白之冤,被系于浔阳狱中,从而家庭骨肉离散。第三部分,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唐玄宗、唐肃宗,对他们昏庸腐朽的统治,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诗人借古讽今,用历史传说批判了他们“树榛拔桂”、“囚鸾宠鸡”的行为。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的强烈愤慨。最后诗人向苍天呼告,他申述自己是无辜的,要求申雪冤情,为平定安史之乱、统一祖国,发挥自己的才能。

  此诗在艺术上除了具有悲愤交集、情感激越,把揭露、批判、讽刺、愤恨、抗议集于一诗之外,在表现方法上的突出特色:首先是它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揭露、讽刺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大敌当前、安史叛军践踏祖国大好河山之际,统治者们不是愤起反抗,而是匆匆逃往西蜀避难。“何六龙之四荡,迁白日于秦西”的比喻就是以讽刺的语调,描绘李隆基逃命时的匆忙景象。其次诗歌还借用历史传说中的典故,讽刺唐代统治者的残酷无情。如“子胥鸱夷”,“彭越醢醯”的悲剧,便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影射。又如“树榛拔桂”、“囚鸾宠鸡”的比喻,都从本质上揭露了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政治现实。

  这首诗是写于浔阳狱中,全诗交织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统治者的愤怒,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悲痛,对妻子儿女的牵挂。题名《万愤词》,正显示出李白囚系浔阳狱中,万感交集的愤慨心情。它不仅表达出诗人的痛苦和悲愤,同时也是对封建黑暗政治的有力控诉。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3-91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40-246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¹琴,锺(zhōng)子期听²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³,锺子期曰:“善哉而鼓琴,巍(wēi)太山。”少(shǎo)之间而志在流水¹⁰,锺子期又曰:“善哉而鼓琴,汤(shāng)汤而若流水¹¹。”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¹²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注释:¹鼓:弹奏。²听:倾听。³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⁴曰:说。⁵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⁶巍巍:高。⁷而:语气词,相当于“啊”。⁸若 :像……一样。⁹少选:一会儿,不久。¹⁰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¹¹汤汤而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¹²绝 :断绝。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qín

shìchūnqiū xiānqín 

    qín zhōngtīngzhī fāngqínérzhìzàitàishān zhōngyuē  shànzāiqín wēiwēiruòtàishān  shǎoxuǎnzhījiānérzhìzàiliúshuǐ zhōngyòuyuē  shànzāiqín shāngshāngruòliúshuǐ  zhōng qínjuéxián zhōngshēnqín wéishìwéiqínzhě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
丁未¹之岁,冬暖无雪。戊申²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³。风寒冱(hù)之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
译文: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
注释:¹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²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³霁:这里谓雪停放晴。⁴冱:寒冷凝结。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¹,又四囿(yòu)于雪,若涂银,若泼汞(gǒng),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²可爱。寒浃(jiā)³肌肤,清人肺腑。
译文: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
注释:¹虚澄:空虚清澈。²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³浃:透。
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
因凭栏楯(shǔn)¹上。仰之茫然²,俯之恍然³;呀(xiā)之莫禁,眄(miǎn)之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dài)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
译文: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已经很多了。
注释:¹栏楯:栏干。纵为栏,横为楯。²茫然:迷濛不明。³恍然:模糊不清。⁴呀:张大了口。⁵太素:素净。⁶敷:铺陈。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¹之以飞遨(áo)八表²,之返其怀。汗漫³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之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译文: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注释:¹挟:依仗。²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³汗漫:没有边际的。⁴衰飒:衰落。⁵二鼓:二更天。⁶兀坐:独自端坐。⁷改:更。⁸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这篇散文以画家对于色彩、光影、物体形态等所特有的敏感,捕捉住了月下雪景的种种特征,将其出色地表现出来。又将月映清波间晃动的树影比喻成“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使人感受到了画家观察表现事物之活泼精细。其次,作者在雪月奇观的描写中,融入了他对人生的体悟,寄寓着深沉的哲理。

  新岁正月初三,一场江南罕见的大雪悄然之降,足足下了两天,虽已放晴,但是天塞地冻,直到初十,依然冰封雪凝。此夕月出,雪月争相辉映,寒宵静坐纸窗之下,顿觉寰宇异常光明亮澈,不觉添衣之起,竟然独自踏着碎玉琼瑶,步上溪西小楼。小楼临水,下皆空明澄激;四周景物悉被皑皑白雪覆盖,冰琢玉砌;月光与雪光相激射,“若涂银,若泼汞”,尽显光的强度和质感。“腾光照人”进射出的光彩照耀着人,“骨肉相莹”,仿佛照得人的骨肉都莹洁透明。此为篇中警句,神来之笔。人,净化了;世界,也净化了,是洁白无瑕、晶莹别透。置身于如此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既有蝉蜕于尘埃之外的欣喜,也有几分荒寒空寂的凄然。更有楼前溪水,月光映照在清波间,波光躯粼,树影滉漾,萧疏的枝条倒映于寒碧之中,如同镜子映照着人萧疏的头发,历历分明明。非画家的敏锐目光,不能及此。此时奇寒浸透肌肤,凄清砭入肺腑。

  接着写作者的冥思遐想。独自凭栏,仰观字,混茫一白,令人迷惘;俯视大块,银妆素裹,恍惚迷离;自己禁不住嗟叹惊讶,凝视的目光久久不能收回。此时作者逸兴遄飞,感到物我同化,浑融一体,人与自然都臻于清空澄明的境界。这是上天将我送入远离尘嚣的太素之乡,那种泠泠御风之行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遗憾的是不能形诸笔墨告诉那些未曾从游的人。但是,我所得到的美的享受已经很满足了。

  文中刻画岁月沧桑、人生迟暮的心态,曲折入微。作者已是垂暮之年,无力浪游天下,但是壮心未泯,虽然独上小楼,却还想着天下的名山大川应该境界更阔吧,那那里的雪月之观应该更加神奇吧,恨不能挟明月之高飞,遨游八方之外,然后再返回这个雪月交辉的溪畔小楼的怀抱,可见他是多么渴望挣脱世俗尘网的羁绊。那那种漫无边际、汗漫之游的神思遐想,虽然难以平息,但是老气衰颓,禁受不住这里的凄骨之寒,于是就纵声高歌,走下楼去。时已二鼓,又回到纸窗之下,独自端坐,怅然若失。此夕的雪月之观,平生亦不屡遇,之自己的健忘却日甚一日,再过几天,又模糊淡忘了,故为记,捕捉住那可遇之不可求的奇观。

参考资料:
1、 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 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第128页
2、 沈周.沈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06:5-6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道旁僵卧满累¹囚,过去旃(zhān)²似水流。
译文:大路的两旁倒卧着满地的俘囚,经过的毡车就像那滚滚的水流。
注释:癸巳:公元1233年。这年初春,金都汴京陷落,作者成了俘虏。农历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羁管。这三首诗是在北渡黄河时所写。¹累囚:指被蒙古兵捆绑着的金国俘虏。累:通缧(léi),捆绑囚犯的绳索。²旃车:即毡车,指安有毡蓬的蒙古车。旃通“毡”。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红粉¹哭随回鹘(hú)²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译文:被俘的妇女啊,呜咽着跟在回鹘的马后,究竟是为谁啊,一步踉跄一回头!
注释:¹红粉:年轻妇女。²回鹘:即回纥,这里指蒙古。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随营木佛¹贱于柴,大乐²编钟³满市排。
译文:军营里珍奉的木佛价值低贱过于木柴,大乐署流散的编钟摆满在市场上摊卖。
注释:¹木佛:木质佛像。²大乐:宋代郊庙社稷等重大祭祀中使用的乐曲名称,近代改名为大和,这里使用的是原名。³编钟:乐器名称,即大小成组的钟。佛像、大乐、编钟都是神圣严肃之物,这两句说明蒙古军队野蛮,不开化,无视礼乐。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lǔ)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¹载汴(biàn)京来²
译文:到底抢掠了多少啊,你也就无须细问,那艘艘大船啊,几乎已把汴京整个载来。
注释:¹浑:全,整个。²浑载汴京来:把整个汴京城都载运来了。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¹变龙沙²
译文:森森的白骨纵横交错,遍布在原野如同乱麻;几年来桑梓毁于战火,变成了荒凉的龙沙。
注释:¹桑梓:家乡。²龙沙:本指玉门关以西隆起如龙的沙漠地带,这里借用为荒芜的地方。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只知河朔(shuò)¹生灵²尽,破屋疏烟³却数家!
译文:只以为河朔的万千生灵已经被屠杀净尽;却不料破屋上炊烟疏淡,竟还剩几户人家!
注释:¹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河:黄河。朔:北方。²生灵:老百姓。³疏烟:稀稀拉拉、断断续续的炊烟。

  第一首是写元军攻陷金都汴京后,劫掠大批妇女送往塞外一事。诗以路旁横竖倒卧的囚犯开篇,可以想见众多囚犯(俘虏),有死有活,有病有残,哀哀躺卧,不忍入目。第二句写毡车辘辘,如流水般地北驰着。装载着什么,后两句做了说明,原来毡车里满载在汴京抢劫来的红粉佳人。她们哭声震天,欲死不得,想逃不能,将要去做蒙古统治者的奴仆姬妾,任人蹂躏。她们哭不绝声,一步一回头,望着可爱的故乡,在元军的监押下离开了故土。诗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多么残忍的劫掠图!

  第二首是写元军破坏寺庙,抢劫财物的罪行。这首诗直抒其事,抓住军营驻地把寺院的木佛砍了做柴烧一事,既表现了他们的蛮横,也说明劫难的残酷程度,就连神佛的安全也不保了。此诗揭露深刻,用意巧妙。元军不仅破坏京城文化古迹,还把珍贵的乐器、祭祀珍宝等劫走。第三句反诘一句,跌宕一笔,更进一步揭露了元军劫掠之多的罪行,以“大船浑载”的事实,激发人们对侵略者的憎恨。

  第三首绝句以十分洗练的笔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荒寂凄凉的画面。在构图上,诗人选择了白骨、荒沙、破屋、疏烟等最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着力刻画,写出多年战乱的浩劫对农村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桑梓繁茂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一片焦土荒漠上,尸骨纵横相藉,寒鸦聒噪争食,被洗劫一空的村村寨寨,只剩下了一堆堆焦黑断砖碎瓦,一两座屋舍的残垣中冒出几缕孤烟。这就构成了一幅荒凉、萧索、残破、恐怖、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高度概括地显示了战乱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画面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揭露和控诉力量,诗人又巧用画龙点睛之笔,将自己主观感情的抒发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第三句的“河朔生灵尽”正是一笔点出了整幅画面的主题——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地区,在频仍残酷的战乱中几近生灵绝灭,这是一场多么巨大的民族悲剧啊!这抒情饱含血泪,凄楚悲愤,与萧索荒凉的画面融为一体,形成了苍凉悲惨的意境,读来余味无穷。

  《北渡》三首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诗中句句都是他亲眼所见的事实。通过这些事实,读者可以体味出侵略者骄横强暴到了何种地步,亡国之民遭受的是怎样的凌辱和痛苦。大道上奔驰的是满载战胜者和他们掠夺来的珍贵物品的蒙军毡车,黄河中行驶的是把汴京城里贵重物资都装走了的蒙古大船;而僵卧在大道两旁的则全是用绳索捆绑着的亡国兵、民,跟随在蒙军马后的是“一步一回头”的受凌辱的妇女,河朔大地死尸如麻,人烟稠密的农村,现在剩下的都是些断垣破屋和零零落落的几户炊烟了。诗中还特意强调了象征文明的“木佛”和“大乐编钟”竟被随意处置,木佛贱于柴,编钟满市排,斥责野蛮侵略者不仅抢夺物资、人口,还对古代文明进行了肆意的亵渎、践踏,这是诗史,对后世很有教育作用。

参考资料:
1、 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83-186
2、 孔凡信.历代边塞诗赏赏析.济南市:明天出版社,1987.10:335
3、 吕智敏,侯健编著.古代田家诗田园诗鉴赏:农村读物出版社,1986:23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