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船一钜鱼,橹柁乃尾鬣。当其渊水深,棹弱不救乏。
江船一钜鱼,橹柁乃尾鬣。当其渊水深,棹弱不救乏。
故令施航后,前与棹力合。济川具有五,此物乃其甲。
故令施航后,前与棹力合。济川具有五,此物乃其甲。
一声天际来,欸乃中流发。或浮大河东,并岸行若狎。
一声天际来,欸乃中流发。或浮大河东,并岸行若狎。
终朝卧舷间,兰桨但空插。缅怀剡木皇,智创万古法。
终朝卧舷间,兰桨但空插。缅怀剡木皇,智创万古法。

jiāngchuánèryǒngèr--wángyùn

jiāngchuánduònǎiwěilièdāngyuānshuǐshēnzhàoruòjiù

lìngshīhánghòuqiánzhàochuānyǒunǎijiǎ

shēngtiānláiāinǎizhōngliúhuòdōngbìngànxíngruòxiá

zhōngcháoxiánjiānlánjiǎngdànkōngchāmiǎn怀huáishànhuángzhìchuàngwàn

王恽

王恽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 4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定场¹贺老²今何在,几度新声改³。怨声使旧声,俗耳只知繁(fán),不须弹。
译文:唐天宝时的乐师贺老演奏雄风现在还在吗?当今的现实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新声改了又改。令人发怨的新声自然迫使传统的乐曲衰落了,凡俗的听众们只认识手乱胡拨,不值得什么弹奏。
注释:¹定场:指贺老琴艺出众,镇得住场子。²贺老:贺怀智,唐开元时期著名乐工,擅弹琵琶。³新声改:改了的新声成为“俗耳”者乐声,较为低级。⁴怨声:令人烦怨的新声。⁵坐:自然,无故,渐渐。⁶旧声:传统而高雅的乐调。⁷阑:残,消失,衰落。⁸俗耳:听惯尘世之声的耳朵,这里代指凡俗听众。⁹繁手:手指繁捻而累举如梳齿也,极言弹奏手很杂乱。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jī)¹小。试教²弹作辊(gǔn)雷声³,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译文:断了弦,声音变了哪个懂得?只有七岁的蔡文姬知道断了哪根弦。假使有人弹出高级的辊雷的声调,当会激起开元遗老这辈音乐高师们的热泪纵横。
注释:¹文姬:即蔡文姬汉末女诗人。²试教:假使人。³辊雷声:如炸雷般的声调。⁴应有:应当会激起。⁵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 -741年)。⁶遗老:经历过旧时而留恋旧时的人。

  上片,怀古伤今,嘲讽“俗耳”者们对传统乐曲的低级欣赏水平。“定场贺老今何在。”以发问的句式,感叹为群众喜闻乐听的圈场乐声到哪里去了?高级的琵琶演奏师贺老而今安在哉?“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进一步写传统的高雅“旧声”被改得面目全非了。这些所谓的“新声”而今成为“怨声”了。“今何在”写今非昔比,“几度”写改“新声”没有限度,“旧声阑”写传统乐曲衰落的命运。“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俗耳”者们占领了当时的乐坛,“繁手”乱拨,谈不上用什么演奏场了。“只知”、“不须”,无情地嘲笑了传统乐风日下,到了“无知”和“低微”的程度。

  下片,弃怨转赞,以古论今,优秀传统的乐曲是会永存的。“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从辨声者的角度说,真正知音者幼如文姬。“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进深一层,从欣赏者的角度说,真正知音者还有老如开元遗老。“试问”,实是不须问,知音者们谁都能晓,“试教”,实是不须教,高手一弹必然发出“辊雷”之声。“开元遗老”是传统乐曲的继承者和传授者,是民族极为宝贵的社会财富。“旧声”竟能使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会为民族的传世经典乐曲而自豪。

  全词,名写琵琶,实有寓意。批判了“俗耳”、“繁手”的“新声”,肯定了“贺老”、“文姬”、“开元遗老”的“旧声”,是借以对变法重新作出自己的评判。“几度”“繁手”的新法改革,导致一些合理的政治策略和治国方略也一并“阑”败衰落,“贺老”、“文姬”、“开元遗老”式的苏轼们“怨声”载道?如若有此寓意,对弘扬传统治国之策不无借鉴意义,但一味反对变法则是不可取的,这也反映了苏轼思想的局限性。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17-619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隐隐飞桥¹隔野烟,石矶(jī)²西畔(pàn)³问渔船
译文: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注释: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¹飞桥:高桥。²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³西畔:西边的水岸边。⁴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尽日¹随流水,洞²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注释:¹尽日:整天,整日。²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练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由远及近,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诗人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趣深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táohuā

zhāng tángdài 

yǐnyǐnfēiqiáoyān shí西pànwènchuán 
táohuājìnsuíliúshuǐ dòngzàiqīngchùbiān 
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
我行指¹孟春²,春仲³尚未发。
译文:原拟孟春即动身,牵延仲春未成行。
注释:西陵:指钱塘。康乐:指谢灵运,是惠连的从兄,与惠连友善,曾同游始宁墅。¹指:打算,决定。²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古人常于季节名称前冠以孟、仲、季,以表季节中的月次。³春仲:即仲春,指春季的第二月。
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
(qū)¹远有期,念离情无歇²
译文:奔赴上路远有期,思念不尽离别情。
注释:¹趣途:上路。趣:同“趋”,趋向,奔赴。²歇:尽,竭。
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
成装¹候良辰²,漾舟陶³嘉月。
译文:打点行装待吉日,泛舟前往乐良辰。
注释:¹成装:整理好行装。²良辰:谓好日子。³陶:乐,喜悦。嘉月:嘉美的月份,指春月。
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
(zhān)¹涂意少悰(cóng)²,还顾情多阙(quē)³
译文:展望前程乐观少,回顾往事遗憾深。
注释:¹瞻:向前望。²悰:乐。³阙:缺憾。
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坰林。
哲兄¹感仳(pǐ)²,相送越坰(jiōng)³
译文:仁兄道别感伤多,远送郊野又一程。
注释:¹哲兄:对兄长的敬称,此指谢灵运。²仳别:分别。仳:别离。³坰林:野外的树林。
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
饮饯¹野亭馆²,分袂(mèi)³澄湖阴。
译文:饯行效外亭馆里,握别湖南水清静。
注释:¹饮饯:设宴饮酒饯别。²亭馆: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³分袂:分手。袂:衣袖。⁴澄湖:明净的湖水。⁵阴:水之南曰阴,此谓湖水的南面。
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
凄凄¹留子²言,眷眷³浮客心。
译文:挽留对话同悲伤,行客眷念情难分。
注释:¹凄凄:悲伤貌。²留子:留下的人,指灵运。³眷眷:依恋向往貌。⁴浮客:犹言“游子”,指诗人自己。
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
回塘¹隐舻(lú)(yì)²,远望绝形音³
译文:池塘弯曲隐舟楫,远望隔断匿身影。
注释:¹回塘:曲折的堤岸。²舻栧:船头和船桨。³形音:形影和声音。
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
(mǐ)¹²长路,戚( qī)³遥悲
译文:迟缓踏上漫长路,忧惧远悲存于心。
注释:¹靡靡:迟迟,缓慢貌。²即:就,往。³戚戚:忧伤貌。⁴抱:怀着。⁵遥悲:远途之悲。
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
悲遥但自弭(mǐ)¹,路长当语谁!
译文:远悲徒然自制止,路长愁思向谁倾?
注释:¹弭:终止。
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
行行道转¹远,去去²情弥(mí)³
译文:行走不停路转远,越去越远迟缓增。
注释:¹转:更。²去去:意谓离去愈来愈远。³弥:更。⁴迟:长久。
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
昨发浦阳¹(ruì)²,今宿浙江³
译文:昨日起锚浦阳北,今天停泊浙江滨。
注释:¹浦阳:浦阳江,又称浦江。钱塘江支流。²汭:河流转弯处。³浙江:水名。古渐水,又名之江,以其多曲折,故称浙江。⁴湄:水边。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
屯云¹蔽曾岭²,惊风涌飞流。
译文:云层聚集掩重岭,急风涌起飞流惊。
注释:¹屯云:聚集的云层。²曾岭:高山。曾:通“层”,重叠。
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¹雨润坟²³,落雪洒林丘
译文:断续细雨润丘泽,飘飘雪花洒山林。
注释:¹零:落。²坟:高地。³泽:沼泽,聚水的洼地。⁴洒:洒落,散落。⁵林丘:树木和土丘,泛指山林。丘:丘陵,低矮小山。
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
浮氛¹²崖巘(yǎn)³,积素原畴(chóu)
译文:浮云遮掩峰峦暗,积雪覆盖田野隐。
注释:¹浮氛:飘动的云雾。²晦:暗。³崖巘:高崖险峰。巘:山峰。⁴积素:积雪。素:白色,用以指代白雪。⁵惑:迷惑。意谓分辨不清。⁶原畴:平畴原野。原:原野。
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
曲汜(sì)¹²停旅³,通川绝行舟。
译文:曲塘深处停行旅,通达大河无船行。
注释:¹曲汜:曲折的水流处。汜:由干流分出又汇合到干流的水。²薄:通“泊”,停泊。³停旅:驻留的旅人。
临津不得济,伫檝阻风波。
临津¹不得济²,伫(zhù)³(jí)阻风波。
译文:面临渡口不得过,风浪阻隔船下帆。
注释:¹津:渡口。²济:渡。伫楫:停船。³伫:停止。⁴楫:船桨,此代指船。
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
萧条¹洲渚(zhǔ)²际,气色³少谐和
译文:寂寞冷落沙洲边,景象惨淡心如焚。
注释:¹萧条:寂寞,冷落,凋零。²洲渚:水中陆地,大的曰洲,小的曰渚。³气色:景象。⁴谐和:即和谐,协调,意谓赏心悦目。
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
西瞻兴¹游叹²,东睇(dì)³起凄歌
译文:西望萌生行游叹,东看兴起凄怆吟。
注释:¹兴:起。²游叹:离家在外的感叹。³东睇:向东望。睇:小看,泛指看。⁴凄歌:悲歌。
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积愤¹成疢(chèn)(mèi)²,无萱³将如何!
译文:怨恨郁结成疾患,如何忘忧去病根?
注释:¹积愤:久积之愤。愤:怨恨。²疢痗:忧伤,疾病。³无萱:没有忘忧草。萱:忘忧草,意为不能忘忧。

  一至四句叙述了诗人临行前那一缕淡淡的哀愁。“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指明了启程的季节不是孟春正月,而是仲春二月。谢灵运有答诗云“暮春虽未交,仲春善游邀”,也可以证明俩人的分手是在二月。念路途遥远,离情即迫。行装业已打点完毕,行前再与族兄泛舟赏月。这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早已不复存在,遥望着伸延不尽的路途,难免又生悲慨。“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则暗示了此次出仕的矛盾心情。本来,步人仕途,为日后一展宏愿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石,这应当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但诗人却流露出一种难言的伤感。

  五至八句描绘了诗人与族兄分别时那一幕伤感的场面。“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垌林。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族兄送了一程又一程,越城郭,穿林间,饯饮之后,终于在湖畔长揖作别了。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史载,灵运无所推重,惟与惠连结忘年交。景平元年(423年)灵运由永嘉郡去职移居会稽,过视了年仅十七岁的谢惠连,便大相知赏。元嘉五年(428年)灵运表陈东归,复与惠连等共为山泽之游。《谢氏家录》载:灵运每对惠连辄有佳句。其在永嘉供职时,竟日思诗不得,忽梦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灵运颇以为得意,常说:“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可见两人之一往情深。这次分手是难舍难分的。更何况,这一年春正月,与谢灵运深构仇隙的会稽太守孟颛颉告发灵运谋反,灵运只好诣阙上表以自解,被命为临川内史。这就意味着,这次离别非同以往,两人都要远离会稽,各奔东西了。这更加剧了久结于怀的离愁别绪。“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执手话别,意绪绵绵。一叶轻舟渐渐的隐去了,身影渐小,别音渐消。

  九至十二句刻画了诗人拭泪启程后的戚戚怀抱。“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行迈靡靡,中心遥遥,长路漫漫,前程难料。这些,诗人以为自己尚可排解,但内心的忧思又向谁来倾述呢。“行行道转远,去去行弥迟。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离愁是绵长的,像一条路,走到哪里,它就伸延到哪里。正如李后主所感悟到的“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往今来的离愁,凝结成了这些感人肺腑的诗句。后两句用“昨发”“今宿”等字眼,将时光推移,隐含着诗人别情的凄苦悠长。

  十三至十六句渲染诗人在西陵行舟受阻的场景。“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浓云滚滚,覆盖着层峦起伏的群岭,惊风阵阵,掀起了无数的浪花。霎时间,雨雪纷飞,润泽了大地,笼罩了林丘。“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则与诗题相映照。在这种恶劣的气候里,诗人被迫在岸边停泊下来。

  十七至二十句以悲慨的语调总括全诗。“临津不得济,伫楫阻风波。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此借用《孔丛子》记载的“临津不济”的语句,既是凭古伤今,也是写的眼中实景。茫茫原野,万物萧条,自然逼出最后四句:“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不管西瞻也好,东睇也好,叹前程凶险,念知己已去,留下的只有悲慨,只有凄歌。积愤成疾,何以消忧。

  这首诗结构十分严整。它以倒叙的手法,通过景物的细致描写与时间的缓慢推移,将那淡淡的愁绪渐渐推向忧思难忘的极致,因而把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其诗,回环往复,丝丝入扣,给人以“渐入佳境”之感。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中):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第823页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吴头楚尾¹,一棹(zhào)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²
译文:我坐船顺流而下,转眼便在这吴头楚尾的地方行了千里。不说那些令人忧愁的事情,看长亭边的大树已经长成今天的样子了。
注释:¹吴头楚尾: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吴头楚尾”。²长亭树:今如此:以“树”代“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huàn)游吾倦矣¹,玉人²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³,得且住,为佳耳。
译文:我已经厌倦了宦游生活,幸好有美人留醉。明天就是寒食节了,风雨吹打落花,暂且住留几日,等天气好了再走。
注释:¹宦游吾倦矣:宦场中的生活,我厌倦了。²玉人:容貌美丽的人。后来多以此指美人。这里指高贵的朋友。³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该词从所表现的情调来看,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宦旧的厌倦之情。而对宦旧的厌倦,又是出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颇想在一个地方与美色亲近盘桓而留连不归。此词抒情,有词人一定的真实情感在内,如对情欲的追求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官场往来的厌烦,但从总体上看,似乎带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因为此时的词人,正当意气风发,在朝廷任职,当更激发词人奋身为国的决心。可此词却写得如此颓丧,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词人写这首词的真实思想。

  上片写旅途中所见,舟行千里,看到长亭边的树木已经长大,不由想起了“旧愁新恨”。词人此时已经三十九岁,南归也已经有十六七年了,几十年间作者频繁的调动职务,抗金恢复的壮志一直不能实现。这让词人感到十分的愁苦。

  下片词人直抒胸臆,点出来主旨,这分明是对自己饱受朝廷猜忌,大材小用的抱怨之辞,词人此时又遇到了一位美女,这位美人不仅邀词人共饮,而且还留词人多住几日,要词人等到寒食节的风雨过了再走,顺便解除旅途疲劳,这使词人归隐的想法更加强烈。

  全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宦旧吾倦矣”的感情。这首词所体现的归隐之意,还不同于词人后期词作中的那种归隐的心情,因为这只是一时的牢骚之语,词人仍然对朝廷能够振作精神、北伐复国抱有相当大的希望。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 .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shuāngtiānxiǎojiǎo··xìng--xīn

tóuchǔwěizhàorénqiānxiūshuōjiùchóuxīnhènzhǎngtíngshùjīn

huànyóujuànrénliúzuìmíngwànhuāhánshíqiězhùwèijiāěr

春光老去,恨年年心事,春能拘管。永日空园双燕语,折尽柳条长短。白眼看天,青袍似草,最觉当歌懒。愔愔门巷,落花早又吹满。
春光老去,恨年年心事,春能拘管。永日¹空园双燕语,折尽柳条长短。白眼看天,青袍似草²,最觉当歌懒。愔³愔门巷,落花早又吹满。
译文:春天已经过去,可恨年年的心事,都被春天管束着。空寂的花里整日只有双燕的呢喃,长长短短的柳条也都被折尽了。用白眼望着青天,身上穿着春草般的青衫,也懒得去听楼外的歌声。冷落萧然的门庭院落,落花早已被吹得满地皆是。
注释:丁酉清明: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清明,时作者坐馆杭州汪氏听雨楼。¹永日:整天。²青袍似草:化用《古诗》“青袍似春草,长条从风舒。”句意,这里的“青袍”也包含“青衫”之意,即指学子所穿之服。唐李商隐《春日寄怀》:“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³愔:幽深寂静。宋周邦彦《瑞龙吟》:“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凝想烟月当时,饧箫旧市,惯逐嬉春伴。一自笑桃人去后,几叶碧云深浅。乱掷榆钱,细垂桐乳,尚惹游丝转。望中何处,那堪天远山远。
凝想烟月当时,饧(táng)¹旧市,惯逐嬉春伴。一自笑桃人去后²,几叶碧云深浅。乱掷(zhì)(yú)钱,细垂桐乳³,尚惹游丝转。望中何处,那堪天远山远。
译文:细想当年的烟月生活,在旧市上听卖糖老人的吹箫声,和伙伴儿一起春游嬉戏。自从伊人去后,只有几缕深浅的云彩相依伴。榆钱在空中漫天飞舞,乳形的桐子低垂长吊着,撩拨起旅人的相思之情,如游丝般千回百转。远远望去,所思之人在何方?我不堪忍受这看不到尽头的天和山。
注释:¹饧箫:卖糖人所吹的箫。《诗经·周颂·有瞽》:“箫管备举。”郑玄笺:“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²一自笑桃人去后:意调意中人离去之后,只留下怅惘的回忆。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³桐乳:桐子,状如乳形。⁴游丝:空中的蛛丝。

bǎilìngdīngyǒuqīngmíng--è

chūnguānglǎohènniánniánxīnshìchūnnéngguǎnyǒngkōngyuánshuāngyànzhéjǐnliǔtiáozhǎngduǎn

báiyǎnkàntiānqīngpáoshìcǎozuìjuédānglǎnyīnyīnménxiàngluòhuāzǎoyòuchuīmǎn

níngxiǎngyānyuèdāngshítángxiāojiùshìguànzhúchūnbànxiàotáorénhòuyúnshēnqiǎn

luànzhìqiánchuítóngshàngyóuzhuǎnwàngzhōngchùkāntiānyuǎnshānyu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