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相西征奏凯还,阿娇欢宠镜交鸾。却嫌暖殿春风燠,玉管横翻晓吹寒。
郭相西征奏凯还,阿娇欢宠镜交鸾。却嫌暖殿春风燠,玉管横翻晓吹寒。

zhuāngzōnghéngchuī--wángyùn

guōxiāng西zhēngzòukǎiháiājiāohuānchǒngjìngjiāoluánquèxiánnuǎn殿diànchūnfēngguǎnhéngfānxiǎochuīhán

王恽

王恽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 4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白露披¹梧桐,玄蝉(chán)²昼夜号。
译文:寒秋中的梧桐树上满挂着白露,在这树上有寒蝉在鸣叫。
注释:巩:指巩县(今属河南)。崔明允:博陵人。开元十八年进士(说见陶敏《岑参诗人名注释及系年补正》),天宝元年应制举文辞秀逸科及第(《唐会要》卷七六),二年官左拾遗内供奉(《金石萃编》卷八六《庆唐观金篆斋颂》),位终礼部员外郎(《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¹披:覆盖。²玄蝉:即寒蝉。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译文:少昊行秋肃杀着方圆万里,日暮时分,更显出云黄天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君子佐休明¹,小人事蓬蒿(hāo)²
译文:君子入世,自当授印于开明之世,而那自私自利的小人,只懂得隐居在草庐蓬蒿。
注释:¹佐休明:辅佐休美昌明之世。指为官。²事蓬篙:指隐居。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¹锥刀²
译文:他们的行为,和鸟兽鱼虫相比又有什么区别?正直的君子,又怎能因求田问舍而使得意志沉沦丧消?
注释:¹徇:从,曲从。²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
孤舟向广武¹,一鸟归成皋²
译文:明允啊明允,你驾着孤舟驶向广武,而我像一只离群的小鸟,归飞那遥远的成皋。
注释:¹广武:在今河南荣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²成皋:在今荥阳汜水镇。“成”明抄本等俱作“城”。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yù)¹
译文:往昔我与你一起欣赏美丽的景色,今日却只能因想念你而心绪萧萧!
注释:¹郁陶:郁闷忧愁。

gǒngběiqiūxìngcuīmíngyǔn

cénshēn tángdài 

báitóng xuánchánzhòuháo 
qiūfēngwàndòng huángyúngāo 
jūnzuǒxiūmíng xiǎorénshìpénghāo 
suǒshìzàiniǎo yānnéngxùnzhuīdāo 
zhōuxiàngguǎng广 niǎoguīchénggāo 
shènggàixiāng jūnxīntáo 
冷红飘起桃花片,青春意绪阑珊。画楼帘幕卷轻寒,酒馀人散去,独自倚阑干。
(cēng)¹飘起桃花片,青春意绪阑(lán)(shān)²。画楼³帘幕卷轻寒,酒馀人散去,独自倚阑干。
译文:浅红色的桃花,落英缤纷,此情此景引发了主人公青春易逝的感伤。主人公站在装饰华美的楼房里,待酒宴结束,宾客都走了,独自凭栏以解愁忧。
注释:¹冷红:淡红,这里指代桃花。²阑珊:残,将尽。³画楼:装饰华美的楼房。
夕阳千里连芳草,萋萋愁煞王孙。徘徊飞尽碧天云,凤笙何处,明月照黄昏。
夕阳千里连芳草,萋(qī)¹愁煞王孙²。徘徊飞尽碧天云,凤笙(shēng)³何处,明月照黄昏。
译文:夕阳下芳草绵延千里,就连贵族子弟也不免烦忧。转眼间已到黄昏时分,明月下,不知何处传来的幽幽笙咽,栏前伫立着的是无语人。
注释:¹萋萋:草木茂盛貌。²王孙: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³凤笙:即笙。本指四寸长、十二簧的笙,因其像凤之身,故称为“凤笙”。 阑干,最早指一种竹子木头或者其他东西编织的一种遮挡物。

  起句“冷红飘起桃花片,青春意绪阑珊。”昭示人们已到了暮春三月,春天即将过去,象喻着南唐小朝廷的败落已初露端倪。

  “画楼帘幕卷轻寒”,象喻富丽堂皇的宫室已包孕着难以摆脱的令人寒心的隐患。酒余人散后,由喧闹归于寂静,更增添了主人公孤寂的心绪,独自凭栏以解愁忧。

  “夕阳千里连芳草,萋萋愁煞王孙。”紧承上片,叙写远眺所见。夕阳下芳草绵绵,牵动着主人公的愁绪。

  最后两句“凤笙何处,明月照黄昏”点明时间已由夕阳转到了黄昏,主人公在栏前凭望的时间就可想而知了。溶溶月光下,主人公独自一人凭栏忧伤。整个境界是那么的静谧、孤凄、又带着难以言说的忧愁和感伤。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写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词中的忧愁,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词中的忧愁“闲情”,常常很难确指是什么性质的忧愁,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创造联想的空间。《临江仙·冷红飘起桃花片》是言情之作,突破了词人一己抒怀的迹象,开始触及人生的苦闷,咏叹世事的坎坷,不期然地揭示出人生路上多困难,自己独自面对需要归属的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1、 黄进德.《冯延巳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45
2、 高阳里.《花笺春心:婉约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62

línjiāngxiān··lěnghóngpiāotáohuāpiàn--féngyán

lěnghóngpiāotáohuāpiànqīngchūnlánshānhuàlóuliánjuǎnqīnghánjiǔrénsànlángàn

yángqiānliánfāngcǎochóushāwángsūnpáihuáifēijǐntiānyúnfèngshēngchùmíngyuèzhàohuánghūn

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时候¹频过²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译文:时令气候正频频发生小雪天,江南的寒意色调并没有偏差。
注释:¹时候:指时令、气候。²频过:次数多而接连度过。
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
枫汀¹尚忆逢人别,麦陇(lǒng)²唯应欠雉眠³
译文:在长着枫树的水边沙洲前,我还在回忆从前,就遇到有人分别;麦田什么都好,唯独缺少一只卧眠的野鸡陪伴。
注释:¹枫汀:长着枫树的水边沙洲。²麦陇:亦作“麦垄”。即麦田。³雉眠:雉,野鸡。眠,睡觉。
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
更拟结茅¹临水次²,偶因行药到村前。
译文:更加打算要建一座靠近水边的简陋屋舍,偶然因为行医开药才来到这么美丽的村前。
注释:¹结茅:一作“结茆 ”。谓建造简陋的屋舍。²水次:水边。
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
邻翁意绪¹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rěn)²
译文:邻家老翁好像看破我的心思不断地安慰我,多次诉说明年定是一个丰收年。
注释:¹意绪:心意,情绪。²稔年:禾谷丰收的年岁。陆龟蒙曾隐居苏州甪直古镇,诗大致写于隐居期间。

xiǎoxuěhòushūshì--guīméng

shíhòupínguòxiǎoxuětiānjiāngnánhánwèicéngpiānfēngtīngshàngféngrénbié

màilǒngwéiyīngqiànzhìmiángèngjiémáolínshuǐǒuyīnxíngyàodàocūnqián

línwēngxiāngānwèiduōshuōmíngniánshìrěnnián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¹马足轻。使君莫忘霅(zhá)²女,还作阳关肠断声³
译文:春光明媚的济南城,雪后的天色刚刚放晴。骑行到龙山镇中,顿觉马蹄轻盈。李太守千万不要忘记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时地唱出令人肠断的《阳关》歌声。
注释:¹龙山:济南郡城东七十里的龙山镇。²霅溪:水名,在今浙江湖州境内。³阳关肠断声:引用李商隐《赠歌妓二首》之一:“断肠声里唱阳关”。

  一、二句写雪后初霁,济南在望时的心情。将到济南时,见到大雪之后初次放晴,苏轼心中豁然开朗,不由赞叹济南的春光美好。苏轼刚到济南城东六十里处的龙山镇,便感到马蹄轻快了。这两句是即景而兼即事,并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旅况的叙述,传达出轻松、欢快的心情,而这同即将与友人李常相见是分不开的。“马足轻”,应是从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一句变化而来,既关合自己风雪载途的旅况,与前句“雪初晴”相照应,又是借物写人,体现出人的轻快的心情,所以显得自然入妙。

  三、四句重提旧事,写当年湖州歌女送别的深情,并提醒李常不要忘怀。其所以如此着笔,一是因为李常来齐州前,曾任湖州知州,而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由杭州赴密州任时,又曾过访李常于湖州,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第二,此处写歌女(其社会身份是歌妓)送别,与唐、宋时代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写歌女临别时极度伤心(“肠断声”),带有夸张的成分,因而又成为苏轼、李常二人之间的戏谑之辞。第三,苏轼借写湖州歌女伤别,来表达自己的怀友之情。这是一种“请客对主”的写法,歌女尚且如此,何况苏轼别后怀思。而且提到湖州歌女,也会勾起李常对旧日会面与交往的联想,而使友谊的温馨油然而生。

  全词,以夸张、引用的写作手法,记录了苏轼要与友人李常重逢时的喜悦之情,和对过去苏轼、李常二人离别时情景的追思。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392-394

yángguān··gōng--shì

nánchūnhǎoxuěchūqíngcáidàolóngshānqīng使shǐjūnwàngzhàháizuòyángguānchángduànshēng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chì)使¹传宣²坐赐茶。
译文:浓绿的槐荫夹护着宫道,树上落满归巢的乌鸦,天子下令让使臣传旨宣召我入宫赐坐侍茶。
注释:入直召对:官员入宫朝见皇帝,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周必大时为宰相。选德殿:南宋临安宫殿名。¹敕使:指太监。²传宣:宣召。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归到玉堂¹清不寐,月钩²初照紫薇³花。
译文:回到翰林院我头脑清醒久久地不能够入睡,只见窗前弯弯如钩的新月刚好照亮那丛紫薇花。
注释:¹玉堂:翰林院。²月钩:月亮状如钩。³紫薇: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这里暗用唐开元元年(713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的典故。

  这首诗表达了臣子受到皇上召见的心态。首句写景,写黄昏入宫途中所见;次句叙事,写诗人被召见选德殿的情景;第三句写诗人被皇帝召见后激动的心情。末句写深夜退回玉堂后所见,并暗用紫薇省典故。诗写得含蓄而有味。

  诗以“敕使传宣坐赐茶”一句与诗题照应,将事情始末一笔带过,这句是说,皇帝派出使者传令入宫,朝见时皇帝赐茶款待,“归到玉堂清不寐”句则是抒写被召见后的思想活动。“归到玉堂”是直叙其事,“清不寐”是抒写情怀,“不寐”见其心潮起伏,“清”字是点睛之笔,反映出诗人此刻感清激动而不狂热,他在冷静地深深思索着朝政的得失;包含有国事重托的责任感在内,形象地展示了政治家的气度胸襟。

  首尾两句是绘景。首句写黄昏入宫途中所见,末句写深夜退回玉堂后所见。乍看只是随所见而书,似与“入直召对”没有直接关系。其实不然,是‘画中有意”(《白石诗话》),其中有诗人的匠心在。夏季的槐树本散发着细细的幽香,而黄昏已至,又是绿槐夹道,就给作者以清幽、沉寂之感,而枝头上日幕返巢的乌鸦又为之涂上一层静穆的色彩,使画面色调偏于冷暗,景物中显示出的正是诗人被召见前肃穆的心情。

  末句之景与此不同,画面上,开放的紫薇代替了绿槐,如钩新月代替了昏鸦,气氛虽同样清幽,但色调偏于明丽。从“初上”二字可知诗人是看着下弦的新月冉冉升上花梢的,正与上句之怀寐刀相照应。景物中所显示的是被召见后深沉而又充满希望和贵任感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暗中用唐时紫薇省的典故,白居易为紫薇侍郎时,有《紫薇花》诗:“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周必大时为宰相,故用紫薇花写景,妙语双关。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的这首《贾生》可和周必大的这首《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首先,从召对的内容上看,汉文帝问的是鬼神,宋孝宗问的是国策,二者悬殊巨大,所以写法也大不相同。李商隐辞锋犀利,采用寓慨于讽的手法,极抑扬吞吐之妙,故跌宕有致。周必大则用双关修辞手法,寓政治历史内容于写景抒怀之中,故耐人寻味。其次,从感情的抒发上看,李商隐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正反、轻重,抑扬、隐显的正确处理中,层层剥笋,把主题揭示出来。而周必大则用前后两幅不同的画面的描绘,寄托“入直召对”前后不同的激动之情。第三,从立意上看,李商隐矛头所指的是“不问苍生”的最高统治者,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无穷感慨。而周必大则只有感激涕零。所以这首诗不能像《贾生》那样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09
2、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79

zhízhàoduìxuǎndiàn殿cháértuì退

zhōu sòngdài 

绿huáijiādàohūn chìshǐ使chuánxuānzuòchá 
guīdàotángqīngmèi yuègōuchūzhàowēi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