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遥见喜悠然,况在风烟咫尺间。满劝银杯留客醉,夕阳佳处鸟飞还。
东篱遥见喜悠然,况在风烟咫尺间。满劝银杯留客醉,夕阳佳处鸟飞还。

quánshìxiǎolóunánshānxiāngduìdàiànjiānxiáshāngshàngsuǒzuòyīnkǒuzhànsānjuéèr--wángyùn

dōngyáojiànyōuránkuàngzàifēngyānzhǐchǐjiānmǎnquànyínbēiliúzuìyángjiāchùniǎofēihái

王恽

王恽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 4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故人柳子厚¹之谪²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³,为(zhǐ),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nǎng)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shēng),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¹⁰
译文:我的老朋友柳宗元谪居永州,得了一块好地方,在那里建造房屋,种植蔬菜,筑造了池塘小洲,建起了亭台楼榭,命名为愚溪。柳子死后三年,有一个僧人云游零陵,告诉我说:“愚溪再也不像从前的样子了。”一听到僧人这话,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就把听到的情况写成七言诗,以表哀悼。
注释: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谪居永州(治今湖南零陵)时更名为“愚溪”。¹柳子厚:即柳宗元,子厚是柳宗元的字。²谪:指官吏降级,调往边远地方。³结茅树蔬:建造茅屋,种植蔬菜。⁴为:筑造。⁵沼:小池塘。⁶沚:水中的小洲。⁷目曰愚溪:取名叫愚溪。⁸无复曩时:不如过去。曩,从前的,过去的。⁹胜:禁得起。¹⁰恨:憾。这里指伤悼之意。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溪水悠悠¹春自来,草堂无主²燕飞回。
译文:溪水悠悠地流着,春天自然来了,草堂已经没有主人,燕子还是飞回。
注释:¹悠悠:悠闲自在。²草堂无主:指柳宗元已去世。
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隔帘唯见中庭¹草,一树山榴²依旧开。
译文:隔着帘子,只看到庭中长满野草,那一树山榴花,依旧烂熳地盛开。
注释:¹中庭:庭中。²山榴:山石榴,又名杜鹃花、映山红。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草圣¹数行留坏壁,木奴²千树属邻家。
译文:草圣似的几行草书还留在断墙残壁上,当年手植的千株柑树已经属于邻家。
注释:¹草圣:东汉张芝善草书,人称”草圣“。此处指柳宗元的墨迹,柳宗元是书法家,善章草。²木奴:柑橘树的别称。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唯见里门通德榜¹,残阳寂寞出樵(qiáo)²
译文:只看见里门上仍是当年那块通德匾,但是只有柴车寂寞地出入在斜阳下。
注释:¹里门通德榜:东汉孔融为北海相,十分敬仰郑玄,命高密县为他专门设郑公乡,并将里巷的大门修得很高,使得较高的车马也能通过,号为通德门。此喻指柳宗元故居里门。²樵车:柴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译文:当年的柴门和竹篱还依依存在,野草和青苔却一天天增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¹旧侣(lǚ)更谁过?
译文:现在纵使邻居有人懂得吹笛,但老朋友谁能从这里经过?
注释:¹山阳:汉代县名,在今太行山之南。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即在此地。

  诗前小序,一是概括了柳宗元居愚溪的情况,点出“结第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的特征,与八愚胜景相吻合;二是说明写诗的原因,听说愚溪草堂已不像过去的样子,故“悲不能自胜”,写诗以寄恨。

  第一首诗从愚溪、草堂下笔,溪水悠悠,芳草萋萋,春来燕回,主人已去,引起无限伤感。满树鲜艳的山榴花开得正旺,对柳宗元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首诗先写柳宗元的遗书、遗物,睹物思人,使人回想柳宗元的生平。接着笔锋一转,由物及人,借孔融表彰郑玄立通德门之事,赞扬柳宗元的学问、德行。结尾以夕阳之下寂寞过往的樵车,来反衬草堂的凄凉,不平之气隐含其中。

  第三首写草堂风光,柳树团团,竹林青翠,而草堂的野草青苔因主人离去而日渐增多,显得更为荒凉。后面用典,借西晋正始年间(240~249)向秀与嵇康的交情来抒发心中的怅恨,指出:即使邻人善于吹笛,又有谁能够经过愚溪草堂,像向秀那样感笛声而写出新的《思旧赋》呢?

  这三首诗都着眼于一个“伤”字,哀伤住过愚溪的挚友旧侣。诗中所咏景物多是与柳宗元有关的旧物,其最明显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从景出,风格显得极为蕴藉缠绵深厚。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2-35
2、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3-115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¹之薰(xūn)兮,可以解吾民之愠(yùn)²兮。
译文: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
注释:¹南风:东南风,又称薰风(薰是清凉温和的意思)。²愠:含怒,怨恨,忧愁。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之时¹兮,可以阜(fù)²吾民之财兮。
译文: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
注释:¹时:适时,及时,合时宜的。²阜:丰富。

  《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明初,晋王朱(木冈)展扩太原城,新增修大南门,取《南风歌》之意,原南门命名为承恩门,即辛亥革命后的首义门,新南门命名为迎泽门。

  此诗前两句始见战国尸佼的《尸子·绰子篇》,全诗始出三国魏王肃收集编撰的《孔子家语·辩乐解》。《孔子家语》是王肃伪托之作,今人因而怀疑《南风歌》也是后人伪作。舜为传说人物,其“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很可能是小说家笔法。不过据考证,《南风歌》自战国后已广为人知。今人逯钦立指出:“《史记》已言歌《南风》之诗。冯衍《显志赋》又云咏《南风》之高声。步骘《上疏》亦言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俱证《尸子》以后,此诗传行已久。谓为王肃伪作,非是。”(《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王力则从音韵学的角度指出:此诗“以‘时’‘财’为韵,这种古韵也决不是汉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汉语诗律学》)。当然,这首句式整齐、诗语明朗、抒情优美的《南风歌》,也不可能是舜帝时代的原作,而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润色的。

  全诗四句,但情思复杂。它借舜帝口吻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清凉而适时的南风,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那样不可缺少。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是就苦夏的日常生活而言。赤日炎炎,暑气如蒸,百姓怎能无怨?而南风一起,天气转凉,万民必有喜色。所谓薰风兼细雨,喜至怨忧除。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怀。“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清凉的南风可以解民之愠,适时的南风则可以阜民之财,由日常生活转而到收成财物,诗意更进一层。《礼记·乐记》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可见,“南风”的“阜民之财”比之“解民之愠”更为重要,也更为令人祈盼。因此,前人大都从这方面来阐释诗旨。司马迁说:“《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史记·乐书》)王肃也说:“《南风》,育养民之诗也。”概言之,《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

  善读诗者,当悟诗外之旨。其实,先民们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也正反映了他们在自然力面前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热烈虔诚的赞颂里,潜藏着忧郁无奈的心情。不过,由于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是通过拟想中的舜帝口吻表达的。因此,经后世儒家诗评家的阐释,“南风”逐渐具有比兴之意,并成为帝王体恤百姓的象征意象;历代诗人也常以“南风”来称颂帝王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在古代诗歌语词中,“南风”是最具美颂色彩的意象之一。

  在艺术形式上,诗句错落,诗节对称;押韵讲究,重章复唱;辞达而意显,声曼而情婉,这是《南风歌》的主要特点。这种类似楚辞格调的艺术特色,同它在流传过程中得到加工润色的“第二重创作”,有着密切关系。

nánfēng

míng xiānqín 

nánfēngzhīxūn jiěmínzhīyùn 
nánfēngzhīshí mínzhīcái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¹,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²。谓³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¹⁰。”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¹¹,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
译文:鲁公扈和赵齐婴两人有病,一同到扁鹊那里请求医治。扁鹊为他们看了病,不久病就已经全好了。扁鹊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以前得的病,是由于外界风邪侵扰脏腑,用药草和针砭就能治好。现在你们还有与生俱来的疾病,和身体一同生长发展,现在给你们治疗,怎么样?”他二人说:“希望先说说我们病的症状。”扁鹊对公扈说:“你意志刚强但性情软弱,所以计谋太多而缺乏果断。齐婴心志柔弱但气魄刚强,所以计谋太少而十分专横。如果把你们的心交换一下,那么大家就都会很好了。”
注释: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¹疾:病(总称)。²既同愈:病已经全好了。既:已、已经。愈:同愈,病好。³谓:对……说。⁴囊:从前、昔。⁵药石:药物和砭石(石针,医疗用具)。⁶已:止,去。指病好。⁸偕生之疾:同生的病 ,胎里带来的病。⁹为汝攻之:给你们治疗。攻,治。¹⁰验:指实情与效果。¹¹志强(强)气弱:意志刚强,气质性格软弱。意志强,所以考虑的多;性情弱所以寡断、不易下决心。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¹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²,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译文:扁鹊于是叫两人喝下麻醉用的药酒,让他们昏迷了三天,剖开胸膛,取出心脏,交换以后又放了进去,给他们吃了神药,醒来以后一切和原来一样。两人告辞回家。于是公扈回到了齐婴的家,并拥有他的妻子儿女,妻子儿女却不认识他。齐婴也回到了公扈的家,占有他的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也不认识他。两家人因此打起了官司,求扁鹊来分辨缘由。扁鹊说明了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官司才解决。
注释:¹有:相亲也。²讼:争,争辩真伪。
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
日高¹谷底始微暄(xuān)²,岚(lán)³依然透骨寒。
译文:太阳升高,山谷里开始变得温暖起来。苍翠色的山雾笼罩下,天气依然冷得彻骨。
注释:松源、漆公店:地名,当今在今皖南山区(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晨炊:早餐,做早饭,也指清晨起来做早餐。¹日高:太阳升高。²暄:温暖。³岚翠:苍翠色的山雾。
说与行人忙底事,金鸡声里促银鞍。
说与行人忙底事¹,金鸡²声里促银鞍(ān)³
译文:行人们都在忙什么事情呢?在晨鸡的报晓声中就匆匆跨上马背继续赶路了。
注释:¹底事:何事。²金鸡:传说中的一种神鸡。《神异经·东荒经》:“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后为报晓雄鸡的美称。³银鞍:银饰的马鞍。代指骏马。

  这是杨万里写的山溪的组诗。这不仅是一幅幅奇妙的山水画,而且也是作者的行迹图,大抵是从乐平入弋阳,过芙蓉渡,晨炊横塘,午憩马家店,再至松源。

  这首诗描述日出山谷中喧闹的景象。旭日东升,谷底微明,方有鸡鸣、马嘶、人语,反衬这是一个峭绝幽僻的山谷。虽有阳光送暖,但此时高山峻岭、古树繁荫之中,依然是透骨奇寒,这真是一个云笼雾罩、山气充斥的环境。

  经过一夜的煎熬,终于盼到天亮,来不及再和山中人更多谈论谷底风俗人情家事,因为报晓的鸡鸣正紧催行人上路。作者摄取初晓山谷的一个镜头,化静为动,以急促的节奏抒写对谷景的依恋之情。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主编. 杨万里诗歌赏析集[M]. 成都:巴蜀书社, 1994:215-217.
2、 张秉戌主编. 山水诗歌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89:474-476.

guòsōngyuánchénchuīgōngdiàn--yángwàn

gāoshǐwēixuānláncuìrántòuhán

shuōxíngrénmángshìjīnshēngyínān

万雉云边万马屯,筑来直欲障胡尘。
万雉(zhì)¹云边万马屯,筑来直欲障(zhàng)胡尘。
译文:为了防备北方的胡人入侵,秦始皇修筑了长城。长城又高又长,上接云霄,沿边屯扎着千军万马。
注释:秦纪:史书中有关秦国历史的部分。《史记》有《秦本纪》及《秦始皇本纪》。¹万雉:形容极高极长。城三丈长一丈高为一雉。
谁知斩木为竿者,只是长城里面人。
谁知斩木为竿¹者,只是长城里面人。
译文:他怎么也无法预料后来起义推翻秦政权,却个个都是在长城内安家的人。
注释:¹斩木为竿:指陈胜、吴广等起义。

  这首咏史诗,就秦始皇筑万里长城事发表议论。前两句写筑城。第一句说长城高而广,城上屯扎着千军万马,铺陈城的高大稳固,守城的人众多,难以撼动。次句说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外部胡人的侵略,巩固自己的政权,以便于“一世而达万世”,永保帝业。三、四句突转,说秦始皇只知道危险来自外边,自以为有了长城,便可高枕无忧,却不知道体恤人民,结果酿成内乱,激起民变,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政权没多久就完结了。诗揭示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规律:内政不修,对人民残酷压迫,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外部的侵扰倒是其次的。当时宋朝对人民的压榨也很厉害,百姓怨声载道,诗人在这里明是咏史,也是针对现实,对统治者发出警告。

  咏史诗所咏如果是前人没咏过的史实,就应该述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直接发表议论;如果所咏是熟事,务必转换角度,翻出新意,切忌人云亦云。胡仲参这首诗所咏是秦以暴政失国,这个题目,前人已经作了许多论述,所以这首诗擒住修筑长城备胡这一点,肯定长城的高广及防御功能,然后生发开去,牵出对立面,说秦始皇刻意预防的地方倒没出什么问题,他没想到的地方反而成了导致亡国的关键。这样组织材料加以议论,便给人以思考,也给人以新鲜感。

  胡仲参这首诗的构思布局,与唐章碣的《焚书坑》有些相同。章碣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说秦始皇提防书生,结果灭秦的人恰是不读书的人,与胡诗一样,都是从相反处做文章。元人陈孚有首《博浪沙》诗,是从正面做文章的,也很有趣味,诗云:“一击军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说秦始皇收尽民间铁,铸成十二金人,没想到仍然有大铁椎在,使他差点丧命。由此可见,诗材遍地皆是,只要细心挖掘,就能找到好的题目。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04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5-28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