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朝来庭树有鸣禽(qín)¹,红绿扶春上远林。
译文:春天的早晨,院子的树上有叫声清脆的鸟儿,红绿相衬的花草树木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林。
注释:¹鸣禽:叫声好听的鸟类。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译文:忽然灵光一闪有好的诗句在眼皮底下滑过,等到想着手排诗的时候却已经难以找到刚才那种感觉了。

chūn

chén sòngdài 

zhāolàitíngshùyǒumíngqín hóng绿chūnshàngyuǎnlín 
yǒuhǎoshīshēngyǎn ānpáinánxú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早晨,院子的树上有叫声清脆的鸟儿,红绿相衬的花草树木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林。

忽然灵光一闪有好的诗句在眼皮底下滑过,等到想着手排诗的时候却已经难以找到刚才那种感觉了。

注释

鸣禽:叫声好听的鸟类。

参考资料:
1、 陈汉才.中国古代教育诗选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28-29
2、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选译注 上.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215-216
陈与义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宝靥(yè)¹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译文:美丽动人的西邻女,依靠玉台旁弹奏古筝。
注释:¹宝靥:花钿。古代妇女首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秋风孤鹤唳(lì)¹,落日百泉洄²
译文:习习的秋风中天上白鹤长鸣,落日的余晖中地下的水流回旋。
注释:¹唳:鸣叫。²洄:水流回旋。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译文: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译文:不知道弦上所弹出的曲子,到底是在为谁凄切哀伤。

wénzhēng--kānghǎi

bǎo西línmíngzhēngbàngtái

qiūfēngluòbǎiquánhuí

zuòjiējīngyǐnxíngyúnxiàlái

zhīxiánshàngqīngqièwèishuíāi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肃肃花絮(xù)¹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jīng)
注释:¹花絮:指桃柳。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长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上四暮春之景,下四春日感怀。吴论:肃肃,落声。菲菲,落貌。【黄注】红素乃地下花絮。【顾注】惟鸟雀,见过客之稀。独柴扉,见村居之僻。关中数乱,谓吐蕃、党项入寇。剑外未清,谓吐蕃近在西山。故乡尚有军营,则欲归不得矣。)

  黄生曰: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长。此诗上半,当想其虚中取意之妙。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6-1

chūnyuǎn

 tángdài 

huāwǎn fēifēihóngqīng 
chángwéiniǎoquè chūnyuǎncháijīng 
shùyǒuguānzhōngluàn céngjiànwàiqīng 
xiāngguī yíng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
衮师¹我骄儿²,美秀乃无匹³
译文:衮师啊,我最爱的骄儿,你美好聪敏,无人能比。
注释:¹衮师:作者的儿子的名字,大约生于会昌六年(846年),此时约四岁。²骄儿:宠爱的男孩。³无匹:无比。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文葆(bǎo)¹未周晬²,固已知六七³
译文:裹在绣褓中未满周岁,就已经知道“六”和“七”。
注释:¹文葆:包裹婴儿有的绣花小被。葆同褓。²周晬:周岁。³知六七:知道六、七的数目。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lì)
译文:四岁便知道自己的姓名,不再眼睁睁贪馋梨栗。
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
交朋颇窥观¹,谓是丹穴物²
译文:朋友们常常暗地里端详,说你像丹穴山的凤凰。
注释:¹窥观:从旁暗自观察。²丹穴物:指凤凰。《山海经》丹穴山上有凤凰。这里比喻衮师。
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
前朝¹尚器貌,流品方²第一。
译文:¹前朝:指魏晋南北朝。²方:比。此言魏晋南北朝人很看重仪表风度。如果衮师生在当时,定会评比为第一流。
注释:¹前朝:指魏晋南北朝。²方:比。此言魏晋南北朝人很看重仪表风度。如果衮师生在当时,定会评比为第一流。
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
不然¹神仙姿,不尔燕鹤骨²
译文:说他要不就是神仙般的风姿,要不就是燕颌鹤步的贵骨。
注释:¹不然、不尔:类似“要么是……要么是……”²燕鹤骨:贵人相。以上六句是客人们的赞美话。以下两句自谦。
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
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
译文:朋友们怎能这样夸奖呢?无非让我这衰朽的人欢喜。
青春妍和月,朋戏浑甥侄。
青春妍和月¹,朋戏浑甥(shēng)²
译文:孩子们在这和美的春天,结伴嬉游,不分舅甥叔侄。
注释:¹妍和月:温暖的季节。²浑甥侄:辈份乱了。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
译文:绕着厅堂追逐,又穿过树林,闹声像铜锅中的开水翻溢。
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
门有长者来,造次¹请先出。
译文:每当门前有大人来访,衮师便急忙抢先迎接。
注释:¹造次:匆忙间不顾礼节。
客前问所须,含意不吐实。
客前问所须¹,含意不吐实。
译文:客人上前去问他想要些什么,他却隐藏心意不把实话说出。
注释:¹问所须:问他想要什么。
归来学客面,闱败秉爷笏。
归来学客面,闱败秉爷笏(hù)
译文:送客回来就学客人的样子,破门而入,拿着阿爸的朝笏。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译文:有时嘲笑客人像张飞那样大胡,有时嘲笑客人像邓艾那样口吃。
豪鹰毛崱屴,猛马气佶傈。
豪鹰毛崱(zè)(lì)¹,猛马气佶(jí)(lì)²
译文:他像雄鹰般展翅耸立,又像骏马般气概奇崛。
注释:¹崱屴:高耸。²佶傈:健壮。
截得青篔筜,骑走恣唐突。
截得青篔(yún)(dāng)¹,骑走恣(zì)唐突²
译文:有时砍下了青竹子,骑上竹马恣意驰突。
注释:¹篔筜:竹子。这四句写他有时学雄鹰,有时学骏马,有时折根竹子当马骑。²唐突:横冲直撞。
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忽复学参军¹,按声唤苍鹘(hú)
译文:忽然又学做参军戏,压低嗓子呼唤“苍鹘”。
注释:¹参军、苍鹄:唐代参军戏中的主角和配角。
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
又复纱灯旁,稽(qǐ)¹礼夜佛。
译文:又走到纱灯的旁边,学人叩头礼拜夜佛。
注释:¹稽首:叩拜。
仰鞭罥蛛网,俯首饮花蜜。
仰鞭罥(juàn)¹蛛网,俯首饮花蜜。
译文:举起鞭子撩取蛛网,低下头来吸尝花蜜。
注释:¹罥:挂。
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
欲争¹蛱蝶轻,未谢²柳絮疾。
译文:要跟蝴蝶比比轻盈,要和柳絮赛赛快捷。
注释:¹争:比。²谢:让。
阶前逢阿姊,六甲颇输失。
阶前逢阿姊,六甲¹颇输失。
译文:在台阶前面遇到了阿姐,跟她赌赛六甲频频输失。
注释:¹六甲:一种棋类游戏。这两句说他缠着姐姐玩六甲,但总输。
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戍。
凝走¹弄香奁(lián),拔脱金屈戍(shù)²
译文:硬要跑去翻弄她的妆奁,把匣子的铰链一下拉脱。
注释:¹凝走:硬是跑过去。²金屈戍:梳妆匣上的铜扣环。
抱持多反侧,威怒不可律。
抱持多反侧,威怒不可律¹
译文:抱开他还反复挣扎,威吓他也无法制屈。
注释:¹抱持四句:别人抱他离开,他挣扎反抗。大人发火他也不怕。用力拉住窗子,用唾沫去擦琴上的漆。
曲躬牵窗网,衉唾拭琴漆。
曲躬牵窗网,衉(kè)唾拭琴漆。
译文:弯着身子去拉窗户的网格,把唾沫吐在琴上拭亮表漆。
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
有时看临书¹,挺立不动膝。
译文:有时看大人临写碑帖,挺直腰杆不移动两膝。
注释:¹临书:临摹书法。商隐能书法,字体似《黄庭经》。
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
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
译文:见到古锦就请求允许他裁剪书衣。看到卷书用的玉轴也要索讨。
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
请爷书春胜,春胜¹宜春日。
译文:请求阿爸书写春胜,知道春胜最宜春日。
注释:¹春胜:古时在立春这一天,士大夫家里剪彩绸作成小幡,上写“宜春”二字,挂在花枝上,叫作春胜。
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
芭蕉斜卷笺(jiān),辛夷低过笔。
译文:未展的芭蕉像斜卷着的笺纸,含苞的辛夷像他递来的毛笔。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¹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译文:阿爸从前喜欢读书,勤奋刻苦独自著述。
注释:¹爷:父亲。此对着儿子自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shī)
译文:如今憔悴衰老年近四十,身上无肉特别害怕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¹
译文:儿啊千万不要学阿爸,读书应举求科名甲乙。
注释:¹甲乙:唐朝科举制度,录取进士分为甲、乙两第,明经科则分甲乙丙丁四等。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ráng)(jū)司马法¹,张良黄石术²
译文:应去学学司马穰苴的兵法,还有黄石传给张良的战术。
注释:¹穰苴司马法:穰苴是春秋时齐国的名将,喜欢研究兵法。因他曾任大司马,通称为司马穰苴。齐威王命人整理古代司马兵法,把穰苴兵法也附在其中,称为司马穰苴兵法,简称司马法(参《史记·司马穰苴列传》)。²张良黄石术:《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年轻时曾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位老人(即黄石公),送他一部《太公兵法》,并且对他说:“你读了这部书,便可以作帝王之师了。”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便为帝王师,不假¹更纤悉²
译文:只要这样就能做帝王之师,不须依靠其他琐细的学识。
注释:¹假:依靠,凭借。²纤悉:细微,这里指繁琐的儒家经书及其注释。
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
况今西与北,羌戎¹正狂悖(bèi)
译文:何况现在国家的西北,羌戎正在猖狂地叛逆。
注释:¹羌戎:指党项、回纥及吐蕃贵族。这四句说西北异族作乱,征讨或安抚都无效果,就像人生了病,久难治愈。
诛赦两末成,将养如痼疾。
诛赦两末成,将养如痼(gù)疾。
译文:征讨或安抚都毫无成效,好比养痈为患终成痼疾。
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窟。
儿当速长大,探雏¹入虎窟。
译文:儿啊你要快快长大成人,为探得虎子要深入虎穴。
注释:¹雏:此指小老虎。这句暗用汉代名将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意,希望衮师长大为国安边。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zhì)¹
译文:应当用武功去博取万户侯,不要一辈子死守一部经帙。
注释:¹一经帙:经即儒家的经典。帙:书衣。

  西晋诗人左思写过一首《娇女诗》,描绘他的两个小女儿活泼娇憨的情态,生动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杜甫《北征》中有一段描写小儿女娇痴情状的文字,就明显受到《娇女诗》的启发。李商隐这首《骄儿诗》,更是从制题、内容到写法都有意学习《娇女诗》,但它又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本首诗是作者为自己的儿子李衮师写的,诗中描绘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灵巧的儿童形象。这恰与作者“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的贫寒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十分担心儿子将来会重复自己的遭遇,因而希望他学兵法,长大为国安边,不要死啃经书,弄得一事无成。诗的大部分篇幅写儿子,惬意、自豪之情溢于笔端;写自己篇幅虽不多,但感慨弥深,自嘲自怨,深寓怀才不遇之悲愤。然而说到国事,又流露出真诚而深切的担忧。全诗主要用叙事笔法,细节描写饶有情趣,生动逼真。

  诗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欲慰衰朽质”,写骄儿衮师的聪慧和亲朋对他的夸奖。“衮师”两句总提,“美”侧重于外在的器宇相貌,“秀”侧重于内在的灵秀聪敏,以下两层即分承“秀”、“美”。“文葆”四句反用陶潜《责子诗》:“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觉梨与栗。”顺手接过陶潜责备儿子愚笨的事例,变作夸赞骄儿聪明灵秀的材料,驱使故典,如同己出。“交朋”六句,转述亲朋对衮师器宇相貌的夸奖,说他有神仙之姿,贵人之相,是第一流人品。亲朋的这种夸奖,不过是寻常应酬,但诗人却似乎很相信它的真诚,不然不会那样兴会淋漓,连亲朋的口吻都忠实地加以传达。尽管接下去诗人又说:“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似乎认为亲朋的过分夸奖只是为了安慰自己这个蹉跎半生、衰朽无用的人,实际上在貌似自谦的口吻中流露的恰恰是对爱子的激赏。田兰芳评道:“不自信,正是自矜。”这是很能揣摩作者心理的。但在对爱子的这种激赏中,也隐含着诗人蹉跎潦倒的悲哀。末段自慨憔悴和对骄儿的希望都于此伏根。

  第二段,从“青春妍和月”到“辛夷低过笔”,描写骄儿的各种活动和天真活泼的情态。“青春”四句,先总写“朋戏”的喧闹,以下再具体写衮师。“门有”四句,写来客时衮师抢着要出去迎接(在好客之中可能隐含着某种不自觉的愿望),但当客人问他想要什么时,他却隐藏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说(出于懂事而产生的羞怯),这和上段的“眼不视梨栗”一样,都是对儿童心理神情的传神描写。“归来”十二句,描绘衮师如何摹仿他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有趣情事:捧着父亲的手版摹仿客人急匆匆地进门,摹仿大胡子张飞的形象和邓艾口吃的神情(可能是摹仿说书人的表演),摹仿豪鹰和猛马的气势和形状,摹仿参军戏里参军和苍鹘的表演,摹仿大人在纱灯旁拜佛。摹仿是儿童的天性,但不同性别的儿童摹仿的对象却很不相同。诗人的骄儿在聪慧灵巧、活泼天真中显出男孩子的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有时还不免带点滑稽和恶作剧的成分。这一节的句法也错综多变,既与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孩子的兴趣不断转移变换)相适应,又使这段描写不显得平板沉闷。“仰鞭”四句,写骄儿举鞭牵取蛛网、俯首吸吮花蜜为戏,形容其动作的轻捷。“蛱蝶”、“柳絮”是“饮花蜜”、“蛛网”产生的自然联想。“阶前”六句,集中描写因“赛六甲”(比赛书写六十甲子,也有说是赛“双陆”的)而引起的一场风波:赛输了“六甲”,就硬是要跑去弄翻姊姊的梳妆盒,拗脱了上面的铰链;当阿姊要抱开他时,他死命挣扎,索性赖在地上,对他发怒威吓也不能制止。这一节活动的场所又从室外移到室内,把小儿女玩耍嬉闹的情景和衮师恃宠仗幼、故意耍赖撒泼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充分体现出题目中的那个“骄”字──既明写衮师的骄纵,又暗透父亲的骄宠。在诗人眼里,孩子的耍赖撒泼也别有一番可爱的情趣。当读到“威怒不可律”时,读者也不禁要和在一旁观赏这场趣剧的诗人一样,露出会心的微笑。“曲躬”十句,写衮师进入书房后的活动:顺手拉过窗纱,吐口唾沫拭琴,一动不动地注视着父亲临帖,要求用古锦裁作包书的书衣,用玉轴作书轴,递过纸笔请父亲在“春胜”上写字。这些行动,既充满孩童的天真稚气,又表现出对书籍、文字、音乐的爱好,上承“丹穴物”的赞誉,下启末段关于读书的议论。其中象“咳唾拭琴漆”、“挺立不动膝”和“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斜卷之笺如未展之芭蕉,低递之笔如含苞之木笔)等句,都是绝妙的写生。整个一大段描写,虽然在孩子活动的场所和内容上略有线索可循,但并无严密的结构层次,似乎是有意用这种随物赋形、散漫不拘的章法笔意,构成一种自由活泼的情趣,以适应所要表达的生活内容──儿童的天真与活力。以“青春妍和月”开始,以“芭蕉”、“辛夷”结束,中间似不经意地插入“蛱蝶”、“柳絮”等事物,使孩子的嬉戏在春意盎然的气氛中展开,更衬托出孩子的生气与活力。而在这一系列不断变换的嬉戏画面后,则隐藏着一个始终跟随着活动中的骄儿的镜头,这就是诗人那双充满了爱怜之情的眼睛。

  最后一段,抒写因骄儿引起的感慨和对骄儿的期望。“爷昔”四句,慨叹自己勤苦读书著述,却落得憔悴潦倒,困顿失意。“无肉畏蚤虱”,是幽默的双关语。明说身体消瘦,暗喻遭到小人的攻讦。《南史·文学传》载:“卞彬仕不遂,著蚤、虱等赋,大有指斥。”诗人自己也写过一篇《虱赋》,其中有句说:“汝职惟齧,而不善齧.回臭而多,跖香而绝。”这首诗里的“蚤虱”大概正是指这种专门攻讦穷而贤者的小人。“儿慎”六句,告诫儿子不要再走自己走过的读经书考科举的道路,而要读点兵书,学会辅佐帝王的真本事。“况今”八句,更进而联系到国家而临的严重边患,希望孩子迅速成长,为国平乱,立功封侯。这一段蕴含的思想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式的牢骚不平,也有“请君试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类的深沉感慨,更有徒守经帙,于国无益,于己无补的深切体验与痛苦反省。诗人未必认为学文一定无用,也未必真正否定“读书”、“著述”,但对死守经书、醉心科举的道路确有所怀疑。

  左思的《娇女诗》止于描绘娇女的活泼娇憨,李商隐的《骄儿诗》则“缀以感慨”,有人曾批评这首诗“结处迂缠不已”(胡震亨)。这种批评恰恰忽略了《骄儿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特色,把学习看成了单纯的摹仿。和左思以寻常父辈爱怜儿女的心情观察、描绘骄女不同,李商隐是始终以饱经忧患、身世沉沦者的眼光来观察、描绘骄儿的。骄儿的聪慧美秀、天真活泼,正与自己“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加深了身世沉沦的感慨;而自己的困顿境遇又使他对骄儿将来的命运更加关注和担扰:自己的现在会不会再成为孩子的将来?“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的感慨和期望正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产生的。屈复说:“胸中先有末一段感慨方作。”这是很精到的。正因为有末段,这首诗才不限于描摹小儿女情态,而是同时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对“读书求甲乙”的生活道路的怀疑,抒发了困顿失意的牢骚不平,其思想价值也就超越了左思的《娇女诗》。

  诗选取儿童日常生活细节,纯用白描,笔端充满感情。轻怜爱抚之中时露幽默的风趣。但在它们的后面却饱含着诗人的沉沦不遇之泪。全诗的风格,也许可以用“含泪的微笑”来形容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31-1234
黯分袖。肠断去水流萍,住船系柳。吴宫娇月娆花,醉题恨倚,蛮江豆蔻。
¹分袖²。肠断³去水流萍,住船系柳。吴宫娇月娆花,醉题恨倚,蛮江豆蔻(kòu)
译文:分手的瞬间,止不住神色黯然。令人肝肠寸断,这一去似浮萍在水中漂转,恨不得船只停止启动,缆绳牢系垂柳的躯干。吴地的故宫林苑,还有闭月羞花的娇艳,醉酒时泼墨挥毫,系声低唱别时的恨憾,赠别南方江滨的少女,二月初时的豆蔻华年。
注释:瑞龙吟:词牌名,又名“章台路”。以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为正体,三段一百三十三字,前两段各六句、三仄韵,后一段十七句九仄韵。另有三段一百三十三字,前两段各六句、三仄韵,后一段十八句九仄韵;三段一百三十二字,前两段各六句、三仄韵,后一段十七句九仄韵等变体。梅津:即尹焕,字惟晓,号梅津,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与作者交游甚密,对作者评价亦高。他在《梦窗词集序》中说:“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¹黯:黑。²分袖:分手,分别。³肠断:形容极度哀痛,好像肠子都寸寸断裂了。《世说新语·黜免》载,东晋桓温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人捕获猿子,其母缘岸哀号,追行百余里不肯离去,后跳上船,倒地而死,剖其腹,肠皆寸断。⁴流萍:漂萍,指人像萍叶一样浮于水面而漂流无定。⁵住船系柳:化用许浑《晚泊七里滩》:“天晚日沉沉,归舟系柳阴。”⁶吴宫:古代吴国的宫苑。⁷蛮江:泛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带之江水。⁸豆蔻:植物名,又名草果。春夏间开黄白色花。此处用于比喻少女。
吐春绣。笔底丽情多少,眼波眉岫。新园锁却愁阴,露黄漫委,寒香半亩。
吐春绣。笔底丽情多少,眼波眉岫(xiù)¹。新园锁却愁阴,露黄漫委²,寒香半亩。
译文:锦心绣口,吐出的是春天的秀美芊绵。笔底写出绮艳情思,千言万语难以估算,眼神,如澄波流盼眉峰,似山峦淡远。这里新筑的园林闭锁,锁住的是满载离愁的阴云一片,连露珠都映出黄色,青枝绿叶萎缩枯干,只有寒风飘洒幽香在半亩庭院中弥漫。
注释:¹岫:峰峦。²露黄漫委:“黄”字后面一本有“迷”字,一本有“半”字。委:同“萎”,枯萎,衰败。
还背垂虹秋去,四桥烟雨,一宵歌酒。犹忆翠微携壶,乌帽风骤。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骢嘶漏。印剖黄金籀。待来共凭,齐云话旧。莫唱朱樱口。生怕遣、楼前行云知后。泪鸿怨角,空教人瘦。
还背垂虹秋去,四桥¹烟雨,一宵歌酒。犹忆翠微携壶²,乌帽³风骤。西湖到日,重见梅钿(diàn)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骢(zhòu)嘶漏。印剖黄金(zhòu)。待来共凭,齐云话旧。莫唱朱樱口。生怕遣、楼前行云¹⁰知后。唳(lì)¹¹鸿怨角¹²,空教人瘦。
译文:然而你背对垂虹桥,面向秋风扬帆去远,第四桥边,烟的幕布,雨的帷帘,忘不了通宵达旦,轻歌曼舞,灯红酒阑。忘不了九日齐山登高。翠微路上携壶纵览,乌纱帽突然坠落,是秋风乍起狂吹乱卷。待到你的征帆靠向西湖的堤岸,再次见到梅子的钗钿,插在簪环,已皱蹙不堪。听,这是谁家的门巷,琵琶的音声连绵不断,上朝的骏马奔驰嘶鸣着把更漏声遮掩。黄金大印,把籀文刻满。但总有一天你会重游旧地,并肩系凭西向的栏杆,再登上齐云楼绝顶倾吐别后的思念。为此莫许樱唇绣口,唱出相思的情感。怕的是空际行云,会把歌声送往妆楼的窗前。再让回归的大雁捎来泪水,让凄厉的角声唱出哀怨结果,白白地使人消瘦,瘦得比黄花更加可怜。
注释:¹四桥:苏州甘泉桥,一名第四桥。因泉水甜美,唐宋时经品评为全国第四位,故名甘泉。²携壶: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³乌帽:用孟嘉落帽故事。《晋书·桓温传》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登高,帽为风吹落而不觉。后成为重阳登高常用典故。梅钿: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妇女摘晦子以钿簪之,曰梅钿。”⁴“琵琶未了”二句:据《词林纪事》卷七“孙洙《萨蛮》黄花庵注”云:“孙公于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为翰苑,与李端愿太尉往来尤数。会一日,锁院宣召者,至其家,则出数十辈踪迹,得之于李氏。时李新纳妾,能琵琶。公饮不肯去,而迫于宣命,人院几二鼓矣。遂草三制,罢,复作此长短句,以记别恨。迟明遣以示李。”其词曰:“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回头凝望处,那更帘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⁵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⁶黄金:印,黄金印。⁷籀:籀文,古代一种书体,即大篆。相传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后多用于印文。⁸齐云:即齐云楼。⁹樱口:形容美女惯用词之一。¹⁰行云:响遏行云。《列子·汤问》载:薛谭拜秦为师学讴,艺未成却以为尽其所妙,辞归。秦青并不挽留,送至郊外,为薛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知己之不足,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言去。¹¹唳:鹤、雁鸣叫声。¹²角:古代管乐器,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亦有铜制者。发声哀厉高亢。

  这首词为送别词。细研此词,在作法上与一般送别词有别,词中虽写自己送别友人梅津,但中间穿插友人昔日在苏州之情事,既有与妾相恋之事,又有与其相别之情,笔墨驰骋,来去纵横。在章法上更是时空交错,人事交织,虚实相间。

  上片写自己送别梅津,“分袖”“肠断”明点伤别,“去水流萍,住船系柳”言船暂系在柳下,人却如流水浮萍,将要去矣。“吴宫娇月娆花”一韵,突转笔锋,叙写梅津昔日在苏州之情事。“豆蔻”,言其所眷之女正是豆蔻年华。“醉题”写梅津的文采风流,“恨倚”写那女子对梅津的爱恋、依偎。

  中片,紧承上片,继写梅津昔日在苏州之情事。“吐春绣”句,承“醉题”写梅津文采风流,笔墨多丽情,辞章如春绣。“眼波眉岫”承“娇月娆花”继写梅津所眷女子眉如远黛,眼如秋波的姿色。“新园锁却愁阴”一韵,言昔日梅津与其恋人分别,此以景写愁情。别地在“新园”,以“锁却愁阴”四字渲染伤别之愁。此伤别之景,均是梦窗设想之词,用以衬托自己送别时伤情。此以景语歇拍故作盘旋,且开下片的“秋去”之意。

  下片,接上片首韵,叙写自己为梅津送别。过片“还背垂虹秋去”一韵,言送别时间在秋季,以“垂虹”“四桥”二座桥,言送别之地在苏州。以“烟雨”迷濛渲染送别之情。“一宵歌酒”写饯别梅津,照应了词题。“一宵”言饯别时间之长,表现了恋恋不舍。“犹忆翠微携壶”一韵,是逆人,追忆昔日两人一起漫步青山携壶登高的趣事。“乌帽风骤”赞梅津文采出众及两人相交欢洽之趣味。“西湖到日”,是从别后说,希望梅津此去京城,归来后再同赏梅花。“梅钿”言梅花如女子之花钿簪。“谁家听”一韵,比拟梅津人朝为官,予以祝贺。“印剖黄金籀”一韵,词又转写未来,继续祝贺官运亨通。“待来共凭”一韵,继写将来。“莫唱朱樱口”一韵,又转笔写到眼前送别,言此次饯别其未在场,“行云”言此次送行没有那小妾在场。“泪鸿怨角”一韵,继写别筵未请那小妾,生怕她知道后,其悲声如鹤唳,以致人也因之而消瘦。

  此词写送别,然实笔少,虚笔多,尤其最后三韵,多处用典只言此次饯别未请梅津小妾事,显得繁复,词意欠精,令人有琱缋满眼、绚辞累积之感。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M].北京:中国书店,2007.01:271-274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不用悲秋¹,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diàn)²。总作空花³观。
译文:现在身强力壮,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无论在村外的江边,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样。
注释:¹悲愁:悲叹秋天来临。²海甸:近海地区。此处指郊外。³空花:即空华。虚幻之花,比喻妄念。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尚想横汾(fén)¹,村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²飞乱。空有年年雁(yàn)
译文: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注释:¹横汾:此词的后半阕的“横汾”、“村菊”、“楼船”、“雁”等,均为汉武帝《秋风辞》所有。“横汾”取“济汾河,横中流”之意。²白雪:此指白色的浪花。别本作“白云”。

  重阳必登高。文人登高,难免要寄托秋天的情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好像成了一种传统。苏轼针对这种情绪,词一开始就说:“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这一惊人之语,是针对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老去悲秋强自宽”和“明年此会知谁健”而发的。杜甫诗的意思是:人已老大,在秋天更容易产生悲哀的情绪,今天我们在一起聚会,只是勉强宽慰自己而已,明年重九再举行宴会,还不知谁健在呢?杜甫作此诗时仅49岁,还不到叹老悲衰的年龄,但他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里,又因上疏救房瑁,被目为房瑁死党,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此对前途悲观,情绪低沉。苏轼同情杜甫的处境,但不同意他悲观失望的情绪。苏轼一生也不得志,在党争激烈的宋代,因政见与旧党和新党均不合,既得罪了新党,又得罪了旧党。先被新党捏造罪名,抓进监狱,长达半年之久,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现又被旧党排斥在外,在杭州做个太守。对这一切,他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对待之。

  下片“尚想横汾,村菊纷相半”。“横汾”、“村菊”,事出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村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秋风辞》是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乐府诗集》卷八十四引《汉武帝故事》)此诗笔力雄健,表现了一代英主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泛舟中流,与群臣饮宴的欢乐景象。“尚想”二字,透露出苏轼对汉武帝那种具有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而俯仰天地的气概,抱有向往之情。但汉武帝毕竟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去了,留给后人的只有“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这两句用汉武帝《秋风辞》首二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及唐李峤《汾阴行》:“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而略有变化,流露出对汉武帝高吟《秋风辞》之事沦为历史陈迹的叹惋。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悲秋”与众不同的看法,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调子,实在可贵。他用自己潜心佛老所获得的不随物悲喜的思想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从而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走过人生中的坑坑坎坎。这在恶浊的封建秩序下,具有相对的进步意义。在表现方法上,或翻用古诗,或引用古事,并用“尚想”、“空有”等字,化实为虚,还能融佛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都是值得称道的。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主编.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386-388页

diǎnjiàngchún··gēngzhòngjiǔzàiyòngqiányùn--shì

yòngbēiqiūjīnniánshēnjiànháigāoyànjiāngcūnhǎidiānzǒngzuòkōnghuāguān

shàngxiǎnghéngfénlánfēnxiāngbànlóuchuányuǎnbáixuěfēiluànkōngyǒuniánniány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