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上阕写雨过天晴后的郊外丽景。就像一名优秀的画师,词人把入画的时间定在雨后初晴那一瞬间。一阵微雨过后,天空中纤尘不染,格外晴朗,放眼望去,只见菖蒲长满沟渠,叶叶相连。“菖蒲”一句从大处落笔,以“叶叶”概括郊外春色之貌,给人满眼碧绿的意象,就像南朝《采莲曲》中用“田田”来状莲叶弥望之景一样。紧接着,作者便拉近了视线,从细处着笔,用特写镜头捕捉到那碧绿画面中一点醒目的黄色:一只小蜜蜂在那儿飞来飞去。有了这一点娇黄的色彩映衬于一片绿色之中,整个画面便活了,充满生机了,因而显得美妙动人。从艺术手法上讲,将“雨晴”这样的时间融入到景物之间,使读者的审美感受自始至终都集中于艳丽的郊野春色,不给人突兀之感。“妙”和“小”不仅形成韵脚,而且还彼此呼应,见出园中蜜蜂的细小可爱。前用“唯有个”,后用“露一点”,前面点明是蜂,后再着以“娇黄”之色,将那只可爱的小蜜蜂写活了。一个“娇”字,尽显柔美之态,传出神韵。
下阕由景生情。看着眼前一片大好的春光,满园的春色,词人骤然动起了惜花之情。他想到那娇艳的花朵如果受到晓风的暴力,必将残败不堪,纵然有幸逃过一劫,但最终的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只能是衰败迟暮,在暮春的夕阳之下,显示出老态,令人悲伤。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总是不愿意看到美好的事物被摧残,被破坏,但这样的结局却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诗人设想在最为娇艳,蜜汁最浓的时候,跟那娇黄的小蜜蜂一起度过,享受难得的美好时刻。
词的上阕写“菖蒲叶叶”,是写叶,而下阕虽未点明,但引起词人感想的,是花。高明的词人在词中一点也没有透露出这花的消息,只以“香香”二字点逗,使词情婉约含蓄。由此及彼的时空转换,从写景到因景生情,只用过片的停顿来作处理,而不作交待(有时用一字句或二字句领起),这在词中是常见的手法。联系到当时的词是在歌舞场合所唱,就更能体会这种“过门”处词情变换的妙处了。
表面上看,整首词都只是在绘景描象,但词人的用意,显然不在只写蜂、花这类自然景物之上。以香花美草喻美人,以暴风残花喻红颜衰褪,以春暮花老见出美人迟暮,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传统。因此,读这首词时,有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素养的读者,可以很自然地领悟到其中特殊的意象指归,并会因为蜜蜂抱花意象而联想到男女欢会,从而对其词品的高低作出评价。正因如此,尽管秦观的这首词在写景状物方面没有什么大的缺失,甚至可以说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在后代词论家那里,却很少获得好评。最多只不过视其为狎邪词人柳永之作的同类。对照柳词仔细品味,这样的评价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对于为秦楼楚馆写作歌词的柳永,词论家们的着眼点往往并不在其写男欢女爱是否露骨上,而在其羁旅行役和长调慢词的原创之功上,而对于“专主情致”的秦观,则多少有一种载道文人的心理定势,所以对秦观的这类词,就很少放过。其实,如果舍弃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单纯就文本批评,秦观的这首词,还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至少,在艺术手法,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的。
此词先从赞美丰乐楼入手,再叙登楼之感受,续之以主人在楼上宴客之过程,终以描述宴散作结。全词四阕,一气呵成,不落雕琢痕迹,充分显示了词坛名家之手笔。全词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新建丰乐楼的地理位置及其景观。首韵写丰乐楼建在烟波浩渺的西湖岸边。“天吴驾云阆海”一句不仅写西湖水天空阔,而且以水神驾云的形象开章,既展示此处空气清新温润,又赋予神异色彩,出笔不俗。“凝春空灿绮”言此时是早春二月,春风骀荡,春花璀璨,斓漫如绮罗。“倒银海”一韵,写西湖水秀与丰乐楼倒影之美。“四碧天镜倒际”一句,既写西湖水清如碧,又写水平如镜及浩渺倒际。“彩翼曳”一韵,写丰乐楼的宏伟壮丽,“扶摇”化用《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词中借指楼直耸云天,言其宏伟。“宛转”写楼形外观层叠婉转多姿。“彩翼曳”写楼的挑詹如彩鸟翅翼高高翘起,似飞腾摇曳。“雩龙”写曲折的画廊如游龙舞动,“降尾交新霁”,描绘画廊曲折隐没,犹如龙在风雨新晴时的出没倒时。“近玉虚高处”一韵,写楼之高耸,可上接天庭,似能听到天神笑语。此段多用夸张、摹状。
第二段,写登楼之所见。“清濯缁尘”一韵,言人醉倚高栏上,放眼远望,满目清新,似乎世俗的尘垢已洗涤一空,颇有出离尘世之感。“面屏障”言面对西湖近山,可见薜荔、女萝、莺花,闪烁着一派金黄色,又一一掩映在绿丛中。“惯朝昏”一韵,言站在高楼上,倒论清晨或黄昏,看那晴光、雨色都令人神往。还可听到燕语呢喃,看到燕衔紫泥,落红飘洒,随水远去。此景所写非一日一时之所见。“步新梯”一韵,言登上新梯,步步高升,如临仙境,忘却年华,顿怀出世之情。此段用笔多想象与联想。
第三段,写京尹赵节斋在楼上宴请宾客的盛况。“麟翁衮乌”一韵,写京尹赵节斋着官服与宾客欢聚一堂。“以役为功”二句,写京尹以役建楼,成为一大奇景。“明良庆会”一韵,写宴请宾客正值良辰,客人中有的吟诗作赋,互相唱和;有的妙手丹青,作画倍添雅趣。“隆都观国”句,写站在高楼上俯视,可远观万国之景,“平瞻太极”句,写在楼上平视,可见到京城街道犹如秋露遍洒,润不生尘,街衢牌楼以美玉饰其题额,十分华美。此段多以实笔描绘宴会盛况。
第四段,继写观京城之景并发感慨。“清风观阙”一韵,写在清风丽日中观看京城宫阙。“正午长漏迟”一句,表面似写宫中一片安谧静穆,实暗含对当权者怠于朝政的微辞。“为洗尽”一韵,笔墨宕开,希望当权者摆脱酒色金迷的生活。“脂痕茸唾”指脂粉美色。“茸睡”化用李煜《一斛珠》:“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净卷曲尘”以酒曲代指饮酒。“永昼低垂,绣帘十二”,此写后宫的宴饮达旦,“永昼低垂绣帘”似有“从此君王不早朝”之意。“高轩驷马”一韵,写身为命官应具有屈原的品格。“峨冠鸣佩”化用屈原《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峨冠长佩之服喻高尚品德。“御炉香、分惹朝衣袂”言为官者不仅是身穿官服,出入朝廷,分惹御炉香味而已。最后以“碧桃数点飞花”一韵作结,此写景,以景喻比意。此韵表面写仙桃开花,数点飞落,涌出宫廷,迎春风飞扬于万里高空。实则与第一段歇拍“近玉虚高处,天风笑语吹坠”,第二段歇拍“藐视年华,顿非尘世”相呼应,以暗喻委婉之笔希望新建丰乐楼的主人远离黑暗的尘世,步入理想境界。
全词章法严谨,脉络贯串,层出不穷。第一段讲新建丰乐楼的地理位置,宏伟壮丽。第二段写登楼所见,有近景、远景、实景、虚景。第三段写建楼的京尹节斋宴请宾客之乐。第四段继写京城景观,引发感慨万端。此处揭示题旨。在景物描写,使事用典中寄托深意。
另外,此词善于炼字炼词,虚字实字错综组织,以实化虚,以虚化实,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词语飞动灵活富有表现力,颇有高华密丽之风。如写西湖广阔,则日“天吴驾云阆海”,以‘阆海’言其浩渺倒际,以水神驾云的形象,不仅形容水域广,而且写出水的润泽,“驾云”二字将西湖静景化为动景,并赋予神话色彩,其高华密丽可见。再如写丰乐楼在西湖的倒影,则日“倒银海、蘸影西城,四碧天镜倒际”。此不仅写出楼的倒影,而且将西湖水的平静、色彩、宽阔一一托出。又如写楼檐高翘,则曰“彩翼曳”。一个“曳”字化静为动。此外,此词中化典创新词,随处可见,如“天吴”、“扶摇”、“雩龙”、“隆都”、“茸唾”、“峨冠”、“修禊”等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同宾曾撰文《李白的南阳》,表达南阳的美和李白对南阳、对清冷泉的情有独钟——“不能不说到清泠泉。泉在白河岸,丰山麓。李白在那里看落日,赏寒泉,望云月,听松声,一时心潮难平,落笔写就《游南阳清泠泉》......幸而李白游过的清泠泉,还在诗里一直生动清静;今人想重游,只能去诗的意境里寻访。”
作者李白其长期游历各地,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皆多有体验。公元740年,作者漫游来到河南南阳,在南阳寺侧见到了现今渠江流域著名的甘泉——清泠泉。作者深深陶醉于那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彼情彼景和着阵阵松涛,引得他诗情盎然、逸兴横飞,于是触景生情的写下了这首《游南阳清泠泉》。
时值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天际,映红了清冷泉的水面。远处晚霞绚丽,近处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衬托着起伏的山峦、婆娑的树影,山清水秀,壮美绚丽。余晖虽美却非常短暂,让人珍惜。反观余晖下流水脉脉的清冷泉,不管日出日落,时光流逝,都静静的流淌着,温婉柔润,使得作者善感的心灵受到诸多启迪与慰藉。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随着夕阳渐隐,水面粼粼的波光慢慢消失,就好像是夕阳的余晖追随着东去的流水,一同消失不见。此情此景不禁让作者想到了自己——一个常年游历四方、飘荡在外的游子,不管行多远、走多久,那颗思乡眷土之心总是如影随形,恰似此刻的余晖逐流水。
伴随着夕阳的消失,一轮明月渐渐显露于天际。而此刻,早已触景生情的作者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望着云际的明月,不禁引吭高歌,以解思乡之情。而此刻的古松竟然也和着歌声呼啸不已,如同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似的。
纵观此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清泠泉周边景物的喜爱,同时落日余晖、松声月色更是勾起了诗人那拳拳思乡之情。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一番。同时期,白居易还有大量诗作,大部都反映被贬后的郁闷,表达怀才不遇之情。此诗是诗人和好友谈校书(校书,古代官职名)夜饮聊天至深夜,有所感悟,写成此诗。“呈朝中亲友”似有干谒之嫌。
首联写景,上句交代月夜环境,漫漫长夜,习习秋风,想到了被贬谪的贾谊,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明主。着一“悲”字,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下句动静结合,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寂静万分,听到很清晰的捣衣声,是谁在为家人洗衣呢?听到很清脆且紧张的计时滴漏声,月亮渐渐升高,夜已深沉。首联连用“凉、悲、清、繁”四字,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颔联对仗工整,用比喻修辞感叹年华易逝,位卑权轻。秋霜,指白发,李白“有诗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句:“春草如袍”,即青衫(《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春草为绿色,代指官位低。卑,卑微。“空、尚”两个虚词运用传神,写出诗人因年岁增长,却无功业的无奈与愤懑。
颈联化用杜甫"的名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通过诗词成就高与仕途之路不顺的强烈对比,写出诗人内心的郁闷之情。难道是因为自己会写诗而遭人嫉妒?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大概亦是如此。古代有才华之人很容易招致小人诽谤,仕途大都不顺吧!
尾联为自我开拓、自我宽慰之语,彰显出古代文人美好品格的韧性。诗人发出感叹,庆幸的是,满朝官员都是自己的知己,不推荐我还能推荐谁呢?尾联既夸奖了群臣,又有希望朝中群僚援引自己之嫌。整首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自己年华易逝、位卑职小、前途渺茫以及希望朝中官员援引之情,用干平淡,质朴平时。
这首词是吴文英又一首思念离人之作。“红衣”写眼前景物,兼指离人之衣;引起无限思念。“殷云”、“明月”对仗句写景清新明快,更蕴秋愁别意。下阕两层,一层写梦见恋人愁客;二层托梦吴鸿捎去消息。“吴鸿好为传归信”,其实是说消息再也不能送达,佳人早已故去。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像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生”字把“凉”归功于“月”,使月色倍觉宜人;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喜欢运用的字。“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山是“秋山”,所以“黛”色浅淡;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吴鸿好为传归讯”,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离家已久,怀人情切,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归讯”传到哪里呢?“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像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时间不限一日,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