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萧萧¹十日雨,稳²送祝融³归。
译文:连续十日的绵绵秋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
注释:¹萧萧:小雨的样子。²稳:稳当,稳步。³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燕子经年¹梦,梧桐昨暮非。
译文: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注释:¹经年:一年。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一凉子¹到骨,四壁²事多违。
译文: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子赐,但是家徒四壁使很多事情违背心意。
注释:¹子:子惠。²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gǔn)¹繁华地²,西风吹客³衣。
译文: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地吹动着我的衣角。
注释:¹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²繁华地:指京城。³客:闲居京城的诗人自指。

chén sòngdài 

xiāoxiāoshí wěnsòngzhùróngguī 
yànjīngniánmèng tóngzuófēi 
liángēndào shìduōwéi 
gǔngǔnfánhuá 西fēngchu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连续十日的绵绵秋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子赐,但是家徒四壁使很多事情违背心意。

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地吹动着我的衣角。

注释

萧萧:小雨的样子。

稳:稳当,稳步。

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经年:一年。

子:子惠。

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客:闲居京城的诗人自指。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编著.王维诗集:济南出版社,2007.04:5-6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陈与义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qí)¹遮归路,壶浆²满别筵(yán)³
译文:父老们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
注释:州民:杭州之民。¹耆老:地方乡绅,年长者。²壶浆:代酒。³别筵:离别筵席。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甘棠(táng)¹一无树,那得泪潸(shān)²
译文:作为地方官吏为自己在任时一无建树而惭愧 ,不禁潸然泪下。
注释:¹甘棠:《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此后,“甘棠”亦象征对德政清明之官员的怀念。²潸然:泪涟涟。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译文:因为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为旱田多,农户时有饥荒。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唯留一湖水¹,与汝救凶年。
译文: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片湖水,为你们消除旱灾。
注释:¹唯留一湖水:作者曾修西湖堤,蓄水防旱,故言。

  这首诗前四句写杭州父老挡住道路,设盛宴送别的场面。后四句写诗人向杭州父老告别,送别者泪水潸然,告别者情意真挚。这首诗虽有用典,但语言风格仍不离朴实通俗,通篇叙事,而又将深切情感寄寓其间。

  首联以“归”与“别”二字扣题,开篇表明这是一首离别诗。离别有千万种情境,当杭州刺史白居易离任时,是这样的画面:有“耆老”相送,有“壶浆”为饮;但这都还不够,作者更进一步,透过“遮归路”和“满别筵”的一“遮”一“满”,铺绘当时送别的盛况,展现出在他即将离开之时,乡民们的热情与不舍。也由此可以看出,白氏在任期间,定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

  颔联是白氏自谦之语。“甘棠”之说化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甘棠》一诗之典故。在父老心中,白居易有如昔日棠树下那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然自居易却认为,自己为政期间并没有什么建树,父老不应该他的离开而潸然泪下。此二句“无一树”的谦虚之言与“泪潸然”的感激不舍相对比,充满了情感上的张力。白氏越自谦自惭,越是令人体味到他与当地乡民之间难得的官民相惜之情。

  颈联笔锋一转,从之前饱含深情的徐徐道来,陡然转入残酷的现实书写中。直白犀利地指出了中唐时期,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之下,处处是贫户、饥民的艰辛世道与凋敝境况。咏至第三联,虽只是简单的寥寥数字,却使得诗作的境界一下子开阔起来,从之前徐缓的个人情感,进入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之中。看似不带感情的白描之笔,却蕴藏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及对天灾人祸双重压迫之下的底层劳苦大众的怜悯同情。

  然而,对于这样一种极不如人意的现实状况,自居易虽身为官员,办法却是有限。尾联起始的“唯”字,便道出了这样的无奈。事实上,对杭州刺史白居易而言,人为之祸难凭一己之力改变,但在天灾的预防上,他却对此尽了极大的力量。尾联所书之“湖水”指的是钱塘湖。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间,曾于钱塘湖修筑堤坝,疏浚六井,预防旱涝之灾。诗末二句所言即为此事。白氏在任期间所做的水利工事影响深远,而且其所作为不止于此,是以这一抒发无奈的“唯”字,亦包含着谦虚之意。

  在将个人情感陡转为书写现实之后,白居易又以个人之作为及意愿平稳收尾。此间一张一合,在看似直言无奇的跌宕中,留下令人品味的余韵。亦有着人将远去,而心意长存之况味。

  全诗记事抒情与历史价值兼具。虽有用典,但语言风格仍不离朴实通俗,以直白如话的词句,生动地将一幅幅画面铺展开来。通篇叙事,而又不着痕迹地将深切情感寄寓其间。初感平淡,细品却可察觉出词句间时徐时疾的张合之力。言辞谦虚,却又能在叙述间看出作者不曾歇止的爱民恤民之心和乡民对这位好官的爱戴与难舍。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135-137

biézhōumín--bái

lǎozhēguījiāngmǎnbiéyán

gāntángshùlèishānrán

shuìzhòngduōpínnónghàntián

wéiliúshuǐjiùxiōngnián

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海鹤(hè)¹一为别,存亡²三十秋³
译文:与品德高尚的你相别,如今已有三十个春秋。
注释:¹海鹤:比喻品德高尚的人。²存亡:指己存彼亡,自己还活着而德公已经去世。³三十秋:三十年。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译文:今天我独自登临故地,形影孤单,物是人非,禁不住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这是一首“感旧”之作。所感怀的对象为三十年前见到的“德公”,德公已如海鹤仙逝。当年一别,转眼三十载了,生死存亡真是无常啊!触发其感怀的媒介则是“长沙驿前南楼”。陈景云《柳集点勘》说:“长沙驿在潭州,此诗赴柳时作,年四十三。观诗中‘三十秋’语,则驿前之别甫十余龄耳。盖随父在鄂时亦尝渡湘而南。”据诗意,大约三十年前,宗元之父柳镇任鄂岳沔都团练判官,宗元随父曾在长沙驿前南楼与“德公”话别。“海鹤”自然是指德公,但称德公为“海鹤”,却自有其独特的蕴涵。其具体所指,今日虽已不可确知,却可从中领略到一种潇洒、自由、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意味,并由此给全诗增添一种空灵的诗化的情调。

  通首抒情,蔼然仁者之言。无一字不质朴,无一语不出自肺庸。今昔之感,洋溢在字里行闻,字字句句扣紧感旧的题旨,一气贯注,自然浑成。“存亡三十秋”,蕴藏着无限的伤感。既有世路的艰险,更有人生的坎坷,既有昔日的情愫,又有今朝的思慕。“数行泪”是哭德清公,也是哭自己的功业未就,谤责飞腾。着一“独”字,而身世之寂寥。前路之渺茫,概可想见。诗人怀旧伤今,所以有诸多感慨。

  其实还有一层无常感他没说出来:仕宦更是无常!一月奉命北归,二月到京,三月又贬柳州,人生太难预料了!怀旧伤今,诗人禁不住流下数行清泪。这首诗与前《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诗相较而读,一喜一悲,炎凉相继,颇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07:第2页
2、 何严 羊春秋.新编唐人绝句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9月
3、 张海鸥.唐名家诗导读: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9:第304页

zhǎngshā驿qiánnánlóugǎnjiù--liǔzōngyuán

hǎiwèibiécúnwángsānshíqiū

jīnláishùxínglèishàng驿nánlóu

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
年年为客¹遍天涯。梦迟归路²(shē)³。无端星月浸(jìn)窗纱。一枝寒影斜。
译文:我长年在外漂泊,足迹遍及天涯海角。那回家的好梦,却总是姗姗来迟。但见星光与月色浸透了窗纱,映照出一枝梅花的斜影。
注释:阮郎归:词牌名。又名《醉桃源》、《醉桃园》、《碧桃春》。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¹为客:作客。²归路:回家的路。³赊:遥远。无端:无因,没来由。⁴浸:指月光射进窗内。
肠未断,鬓先华。新来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
肠未断,鬓(bìn)先华¹。新来²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
译文:我的愁肠没有被愁断,两鬓却已斑白。最近,身体也越来越消瘦了。运处传来角声,吹着哀哀的《小梅花》。长夜漫漫,我又想起了远方的家。
注释:¹鬓先华:谓双鬓生出白发。²新来:最近以来。

  赵长卿这首《阮郎归》,题为客中见梅。词的意蕴是以梅花象征客子,词的主旨在题目藏而不露。

  “年年为客遍天涯。”年年为客,极写飘泊时间之漫长。遍天涯,道尽飘泊空间之辽远。词人开篇径言与家乡的隔绝,真实地道出心灵上所担荷的羁愁之深重。“梦迟归路赊”。还家的好梦,总是姗姗来迟,使客子梦中还家暂消思愁的机会都没有。现实冷峻,摆在面前:归路迢递,归不得也。首句述离家之久之遥,已使读者深为之伤感,次句又言客子归家之情,即在梦中亦不可伸更使读者倍感心中的郁闷不可发泄。

  短短两句,便可动人之心,词人感情之真挚,笔力之深厚,可窥一斑。显然,客子这一夜,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榻上辗转,忽尔见到那浸透了月光的窗纱上,映现出一枝梅花横斜的姿影。月光溶溶,柔和似水,星光点点,闪铄其间,愈发衬托出梅枝清峻。“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一笔便写出梅花“清绝,十分绝,孤标难细说”(长卿《霜天晓角·咏梅》)的神理。妙笔也。

  “肠未断,鬓先华。”换头遥挽起笔,不写梅花,转来写人。年年天涯,梦迟路赊,纵未愁断,也已是早生了白发。人自然是:“新来瘦转加。”一天天憔悴下去了。“角声吹彻《小梅花》。”古人常因笛中之曲有《梅花落》,大角之曲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乐府诗集》卷二十四),而想象梅花有情,笛声角声,使之伤心,甚至凋落。当角声吹彻《小梅花》曲之时,正梅花极具伤心难堪之际。

  这紧紧衔连客子伤心难堪之至极,此情、此境,究为怜梅耶,抑为自怜耶,不知梅花为客子之幻化欤,抑或客子为梅花之幻化欤,恍难分辨。结句一唱点醒:“夜长人忆家。”此一句最是深情通篇之感触、皆汇于此。年年天涯,何尝不是漫漫长夜今日无眠,数年来又何曾安枕过。以“家”字结穴,意尤味深长。这正是全幅词情的终极指向。而在赵长卿词中,家与梅,又原有一份亲切关系。长卿《花心动·客中见梅寄暖香书院》云:“一饷看花凝伫。因念我西园,玉英真素”。“断肠没奈人千里”,“那堪又还日暮”。可以发明这首词结穴的言外之意。见梅思家,尤为刻挚。结得朴厚、含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461-1462页

ruǎnlángguī··zhōngjiànméi--zhàozhǎngqīng

niánniánwèibiàntiānmèngchíguīshēduānxīngyuèjìnchuāngshāzhīhányǐngxié

chángwèiduànbìnxiānhuáxīnláishòuzhuǎnjiājiǎoshēngchuīchèxiǎoméihuāzhǎngrénjiā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仙官¹欲往九龙潭²,旄(máo)³朱幡(fān)倚石龛(kān)
译文:方尊师想到河南太室山上的九龙潭去,他摆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阁的旁边。
注释:方尊师:未详何人。尊师:道士的尊称。嵩(sōng)山: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嵩山古名外方山,又名嵩高山,为五岳的中岳。道教视嵩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居此修道。¹仙官:有爵位的神仙。此处尊称方尊师。²九龙潭:在登封市东二十五里嵩山东峰太室山上。³旄节:以竹为节杖,上缀以牦牛尾。⁴朱幡:红色长幅下垂的旗。旄节和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⁵石龛:供奉神佛的小石阁。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山压¹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译文: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
注释:¹压:坐镇。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¹忽成岚(lán)²
译文:瀑布倾泻,水花四溅,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带雨一样。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
注释:¹苍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²岚:山林中的雾气。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¹送苏耽²
译文:请问来迎接方尊师的白鹤,你们是曾经在衡岳送过苏仙公的那两只吗?
注释:¹衡岳:指南岳衡山。²苏耽:传说中的仙人,郴县(今属湖南)人。

  这首诗写送别方尊师前往嵩山修道,以如画彩笔描绘嵩山的奇丽景色,以浪漫的神仙传说渲染方尊师的仙人风姿。全诗描写景物引人入胜,结构紧凑,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一二句先点明题意,说方尊师将回到嵩山九龙潭。他庄重地站在石龛旁,手执旄节和朱幡。

  三至六句写嵩山的景物,也即是想象方尊师归嵩山后的生活情况。诗人说,嵩山又高又大,山腰云彩遮掩,远远看去好像是从天上压下来而停留在半天上一样。九龙潭的洞穴幽深,直通江底,而流向江南各地。这样一个高大、幽深的境界,自然最宜于炼性修道,达到清静无为。诗人还说,嵩山长满杉松,巨大的瀑布日夜迸流,使它们经常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长得非常苍郁茂盛。当夕阳残照披在苍峰翠峦间时,山林间便忽地腾起一阵阵雾气来。道教强调皈依自然,回归自然,这样一个瀑布飞奔、林木苍茂、夕阳斜照、雾气轻笼的地方,对道士来说,是美妙而理想的。对于方尊师将要回去的嵩山,诗人着力作如此精妙的描写,实际是寄托着一番良好的祝愿,认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道业上必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诗人对于方尊师的情谊也从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最后两句用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的典故,但略加变化,说:借问迎面前来的一双白鹤,你们大概是曾经参加过从衡岳迎接苏耽上仙界的吧?这意思是说,方尊师归嵩山就像当年苏耽登天一样,有着白鹤来迎,方尊师是和苏耽一样道学有成就要飞举上天的真人。

参考资料:
1、 潘人和主编.儒道释诗汇赏 道诗卷.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100-101

sòngfāngzūnshīguīsōngshān--wángwéi

xiānguānwǎngjiǔlóngtánmáojiézhūfānshíkānshāntiānzhōngbàntiānshàng

dòng穿chuānjiāngchūjiāngnánshānsōngchángdàiyángcāngcuìchénglán

jièwènyíngláishuāngbáicénghéngyuèsòngdān

城上层楼天边路,残照里、平芜绿树。伤远更惜春暮,有人还在高高处。
城上层楼天边路,残照里、平芜(wú)¹绿树。伤远更惜春暮,有人²还在高高处。
译文:登上高楼,遥望天边的小路。夕阳残照里,无边的芳草,无尽的绿树。怀念远方的亲人,更加惋惜青春将尽。直至斜日西沉,还有人站在高楼望远。
注释:惜双双:即《惜分飞》,又名《惜芳菲》 等。双调五十四字,仄韵格。¹平芜:长满绿草之平野。²有人:指在高楼上伤春怀远的人。
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弦寄语。相望恨不相遇,倚桥临水谁家住。
断梦归云经日¹去,无计使、哀弦寄语。相望恨不相遇,倚(yǐ)桥临水谁家住。
译文:美梦消逝了,往日的欢爱,早已日复一日地远逝了,旧日的情人,如天空的彩云,随风飘荡,不知东西。无法用琴弦,传达我的心曲。能看得见你,却不能和你相遇。在溪桥水边,不知你在谁家住?
注释:¹经日:日复一日。

  该词上片极写高瞻远瞩,境界调大,却容不下满怀愁绪;下片转出所怀之人近在溪桥,却可望而不可即。全词将词人内心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从结构上说,这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迷离扑朔的构思,不但确切地体现了恍惚的相思心理,实在又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

  此词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境界,抒写了词人执著追求的情怀和绵绵无尽的愁思。全词韵致高远,别具一格。

  起笔写登高望远。“城上层楼”。极写登临之高;“天边路”。极写眺望之远。将纵目所及的高天阔地全部纳入词境。“残照”二句,承“天边”而来。地平线上,夕阳西下。芳草绿树的平原业已沉入落照的余晖里。残照将词境染上了一层哀感的色调。

  “春暮”,更是宝贵时光逝去而一切美好愿望落空的象征。所以这平芜残照的境象,已强烈地暗示了词人的哀伤。写景蓄势既足,抒情便深厚有力。“伤远更惜春暮”,点出作意。“远”,既可指空间距离之遥,也可指时间隔别之久。久别不得团聚,而大好春光更已迟暮。伤心人悲苦萦怀,不可解脱,直至斜日西沉,还伫立在高高的城楼之上。“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此情将随夜色渐浓而愈深重,自在不言之中。

  过片紧紧衔接,进一层点明所伤之事。梦与云,常用以象征男女爱情,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往日的欢爱,如幻、如电,如前尘、昨梦,早已日复一日地远逝了;旧日的情人,如天空的彩云,随风飘荡,不知东西。这一句,透露出有个爱情断绝的不幸故事,也暗示了它当初的美好。回顾上片所言“伤远”,就可以知道所悲伤的并非寻常的离别,而是爱情的断绝。

  “无计”一句,写自己尽管一往情深,无法忘怀,却不可能向旧日情人传诉相思了。词境至此,似乎山穷水尽,然而结笔二句却平地卷起一场波澜。

  “相望恨不相遇”,原来归云未去天边,情人就在不远。再反观上片所言“伤远”,也就可以明白:远,并不是指分手后空间距离上的遥远,而是指时间距离上的久远。而且“咫尺天涯”之感也可加深“一日三秋”之恨。

  结句“倚桥临水谁家住。”原来她家就近在那溪桥边的岸上。可以相望,却不可以相会。无法重寻旧好的隐痛深哀与始终不能忘情的悠悠希冀,皆见于言外。词题“溪桥寄意”,意即在此。

  这首词的结构艺术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全词的意脉相通,一般多着意安排歇拍和过变;此词却施于两片的结句,让“有人”和“谁家”遥遥联系起来。意境创造也不同凡响。开头写登高望远,给读者造成一一种人已远离的错觉,结尾才点出其人尚近在眼前。这样写并不只是由于艺术上的追求,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表现的需要。登高望远的境界,最能表现人物执著追求的心灵和绵绵无尽的愁恨。意境的高远,又往往产生韵致高远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俞平伯,施蛰存等撰写.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01:第427-42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