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山念初原,老夫办一物。
生平万金产。自托五色笔。
譬如十全医,付此地妄疾。
落纸乱蛇蚓,超然百忧失。
还山念初原,老夫办一物。
生平万金产。自托五色笔。
譬如十全医,付此地妄疾。
落纸乱蛇蚓,超然百忧失。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¹。九班麟(lín)²破非烟。何处按云轩³
译文:三十六洞天,世外九天,仙女舞班,麒步稳称,舞步轻妙,破彩云。何处可摸到云台之轩。
注释:巫山一段云:词牌名。六六真游洞:即三十六洞天,道家称神仙居住的地方。¹三三物外天:即九天。²九班麟稳:即九仙。³云轩:神仙所乘之车。
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班夜麻姑¹陪宴。又话蓬莱²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áo)³
译文:昨夜仙女麻姑陪同参加宴会,又说仙山蓬莱东海的清澈不深。仙女麻姑曾数次到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弄其云涛而见其负山之金龟。
注释:¹麻姑:女仙名。²蓬莱:仙山名。³金鳌: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神龟。通常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头尾似龙,身似陆龟,全身金色,生活在海里的神龟。

shānduànyún··liùliùzhēnyóudòng--liǔyǒng

liùliùzhēnyóudòngsānsānwàitiānjiǔbānlínwěnfēiyānchùànyúnxuān

zuópéiyànyòuhuàpéngláiqīngqiǎnhuíshānjiǎonòngyúntāo仿fǎngjiànjīnáo

西山雨退云收,缥缈楼台,隐隐汀洲。湖水湖烟,画船款棹,妙舞轻讴。野猿搦丹青画手,沙鸥看皓齿明眸。阆苑神州,谢安曾游。更比东山,倒大风流。
西山雨退云收,缥(piāo)(miǎo)楼台,隐隐汀(tīng)洲。湖水湖烟,画船款棹(zhào)¹,妙舞轻讴(ōu)。野猿搦丹青画手²,沙鸥看皓(hào)齿明眸³。阆(làng)苑神州,谢安曾游。更比东山,倒大风流。
译文:西山雨停云散后,山上楼台虚无缥缈,山下隐隐约约的小岛水中露。湖面上,水汽氤氲,一艘画船缓缓驶过,船上歌女舞姬,曼舞轻歌。自在地在山中作画像野猿,湖中沙鸥飞看明眸皓齿的舞妓歌姬。这美景如人间仙境,谢安曾到此周游。与谢安所住东山比,绝顶风流。
注释:咏西湖:《全元散曲》无“咏西湖”三字,据《乐府群珠》所题而加。¹款棹:船桨缓慢摆动。款,缓。²丹青画手:绘画之人,此谓诗人骚客。丹青,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用颜色丹砂和青体。亦指绘画艺术。³皓齿明眸: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名用以形容女子的美貌。此指舞妓歌姬。⁴阆苑神州:人间天堂,喻指西湖。阆苑,传说中的神仙住处。神州。即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⁵谢安(320— 385):东晋大臣。⁶东山:其址在今浙江上度县西南。谢安出化前曾在此隐居。⁷倒大:亦作“到大”、“名大”、“倒大来”、“道大来”、“大来”。

  这首曲先写了阵雨后西湖上雾气迷潆的朦胧美,接着一条画船由远而近地进入这幅画面,随着画面的进一步推进,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轻歌曼舞的美女,最后将这幅谢安曾游的美景与传说中的仙境相比较,发出“倒大风流”的慨叹。

  这首元曲以细致的笔法,描绘了如画的西湖山水。首句由西山雨霁着笔,雨后的西山,密云初收,山坡上逐渐隐现出缥缈的楼台,湖面上隐约显露出点点汀洲。楼台、沙渚掩映在尚未收尽的云烟水气中,令人遐想翩翩。在如同虚无缥缈的幻境中又引人缓缓行驶的画船。船上的歌姬轻歌曼舞,为西湖增添了声色之美。

  写景由远及近,犹如一幅徐徐蕴开的水墨画。然后忽然着一野猿、一沙鸥,猿在山,鸥在湖,既切湖山,又增野趣。在作者的笔下,野猿与沙鸥同楼台、沙洲与美人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尾写谢安曾经游阆苑的逸事,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和神韵。最后将谢安曾游的西湖和他居住过的东山相比较,用斩截的口语“倒大风流”进一步突出了西湖无与伦比之美。使曲子的意境增添了生机,愉悦人心。

参考资料:
1、 陈君慧主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元曲三百首[M].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3 ,55-56.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chán)¹之石,维其²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³矣。武人东征,不皇(zhāo)矣。
译文:山峰险峻层岩峭,高高上耸入云霄。山重重来水迢迢,日夜行军多辛劳。将帅士兵去东征,赶路不论夕或朝。
注释:¹渐渐:借为“巉(chán)巉”,险峭的样子。²维其:犹“何其”。³劳:劳苦。一说读为“辽”,指辽远。⁴武人:指东征将士。⁵皇:同“遑”,闲暇。⁶朝:早上。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cuì)¹矣。山川悠远,曷(hé)其没²矣?武人东征,不皇出³矣。
译文:山峰险峻层岩险,高峻陡峭难登攀。山川逶迤又遥远,不知何时到终点。将帅士兵去东征,一直向前不顾险。
注释:¹卒:借为“崒”,高峻而危险貌。²曷其没:言何时是个尽头。曷,何。没,尽。³出:出险。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有豕白蹢(dí)¹,烝(zhēng)²涉波矣。月离³于毕,俾(bǐ)(pāng)(tuó)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译文: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水踏波过。月亮靠近天毕星,大雨滂沱汇成河。将帅士兵去东征,其他事情无暇做。
注释:¹蹢:蹄子。²烝:众多。一说“进”。³离:借作“丽”,依附,此指靠近。⁴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叫“天毕”。⁵俾:使。⁶滂沱:大雨貌。⁷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这首诗的情调酷似《诗经》中的“国风”,重在叙述行军艰难而紧张,并没有《毛诗序》所说“役久”的意思。全诗三章,以赋叙事抒情,头两章叠唱,意思相仿,诗人在急行军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挡住队伍的去路,忍不住惊呼道“维其高矣”、“维其卒矣”。头两句写所见,中间两句写所感,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十分盼望抵达目的地。然而“山川悠远”,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后两句点题,交代急行军。“武人东征”一句贯穿全诗,三章都有,点明抒情主体与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说明行军紧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无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诗人笔锋一转,突然伸向天空,描写星空气象,与首章“朝矣”句相应,暗示是夜晚行军。朱熹说前四句“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诗集传》)。这可能是诗人引用已有的气象民谚。近人闻一多指出:“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御览》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狶,三日大雨。’与《诗》之传说吻合,是其证验。《史记·天官书》曰:‘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诗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与《诗》所言亦极相似,是《诗》所谓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义证类纂》)依闻一多的说法,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颗星组成,所以说“烝涉波”。杨慎《古今谚》中“谚语有文理”条也说:“天河中有黑云,谓之黑猪渡河,主雨。”可与此相参证。“月离毕”说的是月亮靠近毕宿,古人同样视为下雨的征兆,《尚书·洪范》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星即指毕星。应劭《风俗通义》说:“雨师者,毕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诗“月离”两句为证。《晋书·天文志》也说“月行入毕多雨”。所以这首诗前四句是引气象民谚,预兆将有滂沱大雨。“俾”字点明尚未发生,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姚炳的说法“将雨、既雨,诸说纷如”,实际上诗中原本是说“将雨”,而不是“既雨”,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正因为诗人担心遭遇滂沱大雨,行军难上加难,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进,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才说“不皇他矣”。三个段落的末句意思递进,旅途的苦情、忧虑一层深过一层。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10-512

chánchánzhīshí

míng xiānqín 

chánchánzhīshí wéigāo shānchuānyōuyuǎn wéiláo réndōngzhēng huángzhāo 
chánchánzhīshí wéi shānchuānyōuyuǎn  réndōngzhēng huángchū 
yǒushǐbái zhēngshè yuè pāngtuó réndōngzhēng huáng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黄四娘¹家花满蹊(xī)²,千朵万朵压枝低。
译文: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注释:¹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²蹊:小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¹戏蝶时时舞,自在娇²莺恰恰³(tí)
译文: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离去,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
注释:¹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²娇:可爱的样子。³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
3、 林从龙.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第二辑).合肥:黄山书社,1983:39-42
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4-536
5、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18-122

jiāngpànxúnhuā ·liù

 tángdài 

huángniángjiāhuāmǎn qiānduǒwànduǒzhī 
liúliándiéshíshí zàijiāoyīngqiàqià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战西风¹几点宾鸿²至,感起我南朝³千古伤心事。展花笺(jiān)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xiá)(cī)。今日个病厌(yàn)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译文:迎着西风,疏疏落落飞来北雁几只,这让我回想起有关南朝兴亡的悠久往事。铺开华美的信纸,想写几句知心的话语,却只是停住笔尖半天也没有什么奇妙的才思。往日兴致高时,写文章都是一挥而就毫无瑕疵,今天却病恹恹的萎蘼不振,才刚写下“相思”两个字。
注释:正宫: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塞鸿秋:曲牌名。全曲七句,押六个仄声韵。¹战西风:迎着西风。²宾鸿:即鸿雁,大雁。大雁秋则南来,春则北往,过往如宾,故曰“宾鸿”。 ³南朝:指中国历史上宋、齐、梁、陈四朝,它们都是建都在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⁴展花笺:精致华美的纸,多供题咏书札之用。⁵霜毫:白兔毛做的、色白如霜的毛笔。⁶一扫无瑕疵:一挥而就,没有毛病。瑕疵,玉上的斑点,引申为缺点或毛病。⁷病厌厌:即“病恹恹”,病得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这首曲子描摹一个失恋者给恋人写情书的情景。作者用两三句话就勾勒出失恋者少情没绪的典型神态,手法新颖别致。

  曲子首句按照诗曲见景生情、托物寄兴的习惯思路,先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雁空图,为下文抒写作情感铺垫。领头字“战”,既可解为寒战、抖索,也可解为挣扎、抗争。“战”字总领全篇,营造出一派秋日肃杀之气。西风也好,鸿雁也好,全由这“战”字的点染,涂上灰冷的色调,赋以情感的分量。

  次句写萧瑟秋景所激起的悲秋心绪,“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但作品却故意不直说“伤心事”的具体内涵,而采用了欲擒故纵、跌宕起伏的表达方式。先是“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打算向知心的人儿写信,这就使人想到主人公之所以见雁伤心,必定与雁能传书的因素有关,其“伤心事”也必然包含在“知心事”中。“欲写”,信纸也已经铺好了,但其结果是来了个“停霜毫”,一字都没写出来。这就产生了全曲的第一层波折。

  主人公自言“半晌无才思”,看来此时写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曲中偏偏又出现第五、六句对“往常得兴时”的补叙。“一扫无瑕疵”,生动地描绘了往常行文作曲文思敏捷的程度,与上句“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今昔的这种反差,就形成了第二层波折。

  末句又从“往常”返回到“今日”,花笺上终于勉强写了,但只有两个字:“相思。”“病厌厌”与“得兴时”,“两个相思字”与“一扫无瑕疵”的鲜明对照,又构成了第三层波折。“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说明前时的“伤心”,正是深深的离恨与苦苦的相思。

  全曲处处曲笔,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显示了主人公相思成愁的心境。大量运用的衬字,则应合了她“病恹恹”的相思绵情。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35-436
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14
3、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60-62
4、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36-3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