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广即真华藏界,自他不隔一毫端。
庞眉大士常相见,猛雨豪风漫作难。
方广即真华藏界,自他不隔一毫端。
庞眉大士常相见,猛雨豪风漫作难。
刘棐

刘棐

刘棐,字仲忱(《天台续集别编》卷二),宋城(今河南商丘)人。高宗建炎初为秘阁修撰。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台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七、六○,《嘉定赤城志》卷九)。今录诗四首。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译文:我虽然不擅长书法 但是通晓书法的又没有人比的过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译文:我经常说:假如通晓书法的本意在于追求寄意,即使不经常学习书法也是可以的。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貌妍(yán)容有颦(pín)¹,璧(bì)美何妨橢(tuǒ)²
译文:佳人只要容貌靓丽应该容许有皱着眉头忧愁的时候;璧玉只要色质美貌,即使椭圆又有什么妨碍呢?
注释:¹貌妍容有颦:苏轼书法不计工拙,遭到当时一些士大夫的讽刺,黄庭坚辩道:“此又见其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子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²璧美何妨橢:璧玉只要色质美好,即使形状上不是很圆又有什么妨碍呢?璧是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椭圆便是有些不圆满,有缺憾。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ē)(nuó)
译文:端正庄重之中混合着流畅华美,坚强有力之中包含着轻盈柔美。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译文:我很喜欢这种风格,却每每自我调侃,想不到你也是这样看待我的。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书成辄(zhé)弃去,谬(miù)被旁人裹(guǒ)
译文:我平常书法创作完成以后就随手丢弃,却被他人包裹而去。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体势¹本阔略,结束²入细麽³
译文:形体结构﹑气势风格本来就疏放不拘束,笔势收束却能进入细微之处。
注释:¹体势:指字画的形体结构﹑气势风格。²结束:指字的笔势收束。³细麽:细微。麽,细小。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译文:你的诗也对我的书法大加推举,话语虽然诚恳,我却不敢承当。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笥(gǎn)
译文:近来,我又学习射箭,总是忧愁自己臂力不足。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译文:爱貌很多终究没有成就,如果技艺不精湛,即使多几种技艺又有什么用呢!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译文:什么时候能把这些都抛开,对万事都懒惰些啊。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¹
译文:我听说古代的书法原则是:一味骏快不如带点跛偃。
注释:¹守骏莫如跛:一味骏快不如带点跛偃,也就是藏巧于拙的意思。骏:迅速。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wéi)(é)¹
译文:世俗书法的毛病在于过于骄矜,总想在众人之中强行出头。
注释:¹嵬騀:高大。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钟张¹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译文:三国的锺繇、东汉的张芝早已被人们忘记了,我得这些说法,恐怕已不合时宜了。
注释:¹钟张:三国的钟繇、东汉的张芝,皆为古代书法家。

  这首诗意在说明书法重在“寓意”,不必死学古人,斤斤计较于“法度”。

  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把书法艺术作为写意、乐心、游息的一种手段,不计工拙,唯在自由挥洒耳。

  苏轼曾自我剖示道:“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这种追求自我精神的遨游,信手遣兴,不计工拙,也遭到当时一些士大夫的讽刺,有人说苏轼的书法多病笔,“作‘戈’多成病,又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等等。黄庭坚辩曰:“此又见其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子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苏轼提倡“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论书》)。胸中有浩然之气,便能发之于胸,应之以手,便能听笔之所至。苏轼的书艺神而化之,法意互得,无意于佳而自佳,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

yóulùnshū

shì sòngdài 

suīshànshū xiǎoshū 
gǒunéngtōng chángwèixué 
màoyánróngyǒupín měifángtuǒ 
duānzhuāngliú gāngjiànhánēnuó 
hàozhīměi wèi 
shūchéngzhé miùbèipángrénguǒ 
shìběnkuòlüè jiéshù 
shījiàntuī zhòngwèigǎn 
ěrláiyòuxuéshè chóuguān 
duōhàojìngchéng jīngānyònghuǒ 
dāngjìnpíng wànshìlǎnduò 
wénshū shǒujùn 
shìjiāo zhòngzhōngqiángwéiě 
zhōngzhāngyuǎn shízuǒ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xī)¹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译文: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注释:¹栖栖:四处奔走,无暇安居的样子。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徘徊无定止¹,夜夜声转悲。
译文: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注释:¹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厉响¹徊清远,去来何依依²
译文:长鸣徊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注释:¹厉响:谓鸣声激越。²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因值¹孤生松,敛(liǎn)(hé)²遥来归。
译文: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注释:¹值:遇。²敛翮: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劲风¹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译文:寒风强劲树木凋,繁茂青松独不衰。
注释:¹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托身已¹得所,千载不相违²
译文: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注释:¹已:既。²违:违弃,分离。

yǐnjiǔ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shīqúnniǎo yóufēi 
páihuáidìngzhǐ shēngzhuǎnbēi 
xiǎngqīngyuǎn lái 
yīnzhíshēngsōng liǎnyáoláiguī 
jìnfēngróng yīnshuāi 
tuōshēnsuǒ qiānzàixiāngwéi 
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归雨。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
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shà)¹催归雨。深巷卖樱桃,雨余(yú)²红更娇。
译文:为了留住将逝的春天憔悴不已,归昏,雨来催归归昏的时候,深巷中卖着的樱桃,在雨后显得更加娇艳。
注释:¹半霎:极短的时间。²雨余:雨后。
黄昏清泪阁,忍便花飘泊。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
黄昏清泪阁(gé)¹,忍便花飘泊。消(xiāo)²一声莺(yīng),东风三月情³
译文:含着眼泪,独自看着那落花飘飘。忽闻一声清脆莺啼自东风中传来,思绪又触摸到三月所留在心底的那一枚温暖的印记。
注释:¹阁:含着。²消得:禁受得。³三月情:此处或谓暮春之伤情,或别有隐情,所指未详。

  这是一首伤春伤怀之作。

  该词上阕,词人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意境凄凉。通过对面前的景物如雨后的樱桃、东风中的莺啼等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伤感以及对故人的怀念与深情。词首句起势不凡,为全篇定下了留春不住而辗转憔悴的情感基调。起首二句营造了一种与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相类似的氛围和心境:同样的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

  下阕,词人由怜惜转为伤怀。 “黄昏清泪阁,忍便花飘泊”是倒装句。词人实在不忍香到春天的花瓣都飘零凋落了,夕阳黄昏之中,他只得泪眼盈盈。而就在这时候,他听见一声黄莺的啼叫顺着东风飘忽而至,唤起了词人对二月阳春的深情。末句, “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消得”本来是经受得住,这里谓无法经受,因为这一声莺啼。唤出了“东风三月情”:此处“三月情”应指惜春之情,但此词似含有一段隐情,表面上是欲留春住,其实是想留人,想留而不能留,或才是诗人的心痛处。

  全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感怀之情,该词延续了词人一贯的悲愁之风,这种不事雕琢的凄凉愁苦之情最能触动人心。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108页

mán ·wèichūnqiáocuìliúchūnzhù

lánxìng qīngdài 

wèichūnqiáocuìliúchūnzhù jīnbànshàcuīguī shēnxiàngmàiyīngtáo hónggèngjiāo 
huánghūnqīnglèi rěnbiàn便huāpiāo xiāoshēngyīng dōngfēngsānyuèqíng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yú)(huáng)¹何泛泛²,空³共悠悠。
译文:小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
注释:¹艅艎:舟名。大船。²泛泛:船行无阻。³空:指天空。⁴水:指若耶溪。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阴霞¹生远岫(xiù)²,阳景(yǐng)³逐回流
译文:远处的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注释:¹阴霞:山北面的云霞。若耶溪流向自南而北,诗人溯流而上,故曰“阴霞”。²远岫:远处的峰峦,这里指若耶山、云门山、何山、陶晏岭、日铸山等隐现的高山。³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⁴回流:船向上游行进时岸边倒流的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zào)¹林逾(yù)²静,鸟鸣山更幽³
译文: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注释:¹噪:许多鸟或虫子乱叫。²逾:同“愈”,更加。³幽:宁静、幽静。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此地动归念¹,长年悲倦游²
译文: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注释:¹归念:归隐的念头。²长年悲倦游:诗人多年以来就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以此而悲伤。倦游:厌倦仕途而思退休。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

  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

  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创。

  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本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于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

ruò

wáng nánběicháo 

huángfànfàn kōngshuǐgòngyōuyōu 
yīnxiáshēngyuǎnxiù yángjǐngzhúhuíliú 
chánzàolínjìng niǎomíngshāngèngyōu 
dòngguīniàn chángniánbēijuànyóu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崔篆(zhuàn),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mǎng)改制¹,爪牙遍及²各地,严刑峻³法,杀戮(lù)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jiàn)¹⁰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shú)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¹¹应。
译文:崔篆是汉族人,当时担任郡守,那时是王莽篡权的时候,他的党羽遍及各个地方,用严厉的刑法杀害许多无罪的人。崔篆在他所在的县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唉,刑罚法律残酷凶狠,竟到了这种地步!这些人都是什么罪!”(崔篆)于是为他们平反,放出来两千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说:“你确实是仁慈的人,然而如今只有你是仁德的人,恐怕要后悔吧?”。崔篆慨然,说:“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僚属们沉默不知如何回应。
注释:¹王莽改制:指王莽篡权,改汉朝为新朝。²及:到,至。³峻:苛刻。⁴辜:罪。⁵系:关押。⁶垂:掉下。⁷涕:泪。⁸斯:这;这种地步。⁹吏:僚属。¹⁰谏:婉言相劝。¹¹无以:没什么用来。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