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如纸字横斜,纸阔行疏对落霞。传得夜来沙上影,不传书信伴梅花。
楚天如纸字横斜,纸阔行疏对落霞。传得夜来沙上影,不传书信伴梅花。

lǎoxiānpíngshāluòyàn--shìjiǎn

chǔtiānzhǐhéngxiézhǐkuòxíngshūduìluòxiáchuánláishāshàngyǐngchuánshūxìnbànméihuā

释居简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 11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谢家庭院¹残更²立,燕宿雕(diāo)³。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译文:夜过残更,两人偎依庭院。燕子已在梁上栖息,墙壁也被月光染成银白色。花香阵降袭来,只是夜色昏暗,难以分辨发自哪丛花。一对爱侣完全沉浸在朦胧月色和温馨花香之中。
注释:¹谢家庭院:指南朝宋谢灵运家,灵运于会稽始宁县有依山傍水的庄园,后因用以代称贵族家园,亦指闺房。²残更: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第五更时称残更。³雕粱:刻绘文采的屋梁。⁴银墙:月光下泛着银白颜色的墙壁。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xiē)¹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译文:然而,此情此案,已成追忆。昔日恋人,如今两地零落,洽似一对分离的鸳鸯。在雨后微寒中追念旧情,就如同十一年前做了一个梦。梦中的甜蜜幸福,转眼间化为无奈与忧伤。
注释:¹歇:停止,停歇。

  开篇所写到的谢家庭院,也是在隐喻这是在写当下的实景,可以看出,这是纳兰在怀念一段情缘。下片开始的那句“此情已自成追忆”,更是证明上片是属于追忆往昔的情感了,而最后一句更是点明了这段情感的时间,是发生在十一年前,如梦一场的时光令这段情感逐渐模糊,但并没有被遗忘。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开篇这句的意象,是纳兰常用的,尤其是“谢家”,所以,后人推断纳兰爱恋的这名女子一定是姓谢。不过真相是否果真如此,也只能留待猜测。从词句的字面来看,这首词写得十分华美动人,有种浓郁之美,短短十数字,就将思念者孤独寂寥的心态描写出来,而且还让人仿佛分辨不出,这个月光下的人,到底是被相思所苦的纳兰,还是偶尔神伤的自己。王维开创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一例,而纳兰的词中更是将诗画艺术发挥到了一个巅峰,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摹已经到了入木三分的境地。

  而后一句“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则是纳兰从元稹的《杂忆》中所改出的一句,虽然只是简单改过一个字,但整首词还是相得益彰的。元稹的诗是这样的:“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元稹是悼亡诗的高手,他的悼亡诗成就不在纳兰之下,而元稹本人也是多情之人,他存婚前和一个女子有过一段热恋,虽然没有结果,但元稹对那名女子很是看重。这首词便是为那名女子所做。上片先是写景色,后又引用前人怀念的旧文,都是要烘托自己内心的怀念。而到了下片,第一句便是“此情已自成追忆”,纳兰自己也明白,这份感情只可追忆,无法挽回,所以这句词既道出了纳兰的悲伤,也道出了世事的无常。

  而后接着一句“零落鸳鸯”,则是引出了最后的结局“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往事已如烟散去,回忆空空,纳兰沉吟至此,才忽然觉出了雨夜后的微凉,他也觉察出,这十一年前的梦,早就该醒了。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第2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1:第38页

cǎisāng ·xièjiātíngyuàncángēng

lánxìng qīngdài 

xièjiātíngyuàncángēng yàn宿diāoliáng yuèyínqiáng biànhuācóngbiànxiāng 
qíngchéngzhuī lìngluòyuānyāng xiēwēiliáng shíniánqiánmèngchǎng 
沙草凄迷烟树昏,荒祠寂寞托贞魂。
沙草凄迷烟树¹昏,荒祠²寂寞托贞魂。
译文:黄昏时草地树木一片朦胧凄迷,荒废的祠堂里托守着贞烈的孤魂。
注释:¹烟树:云烟缭绕的树木、丛林。²荒祠:荒废了的祠堂。
灵旗高卷秋风晚,惟有清淮照墓门。
灵旗高卷秋风晚,惟有清淮照墓门。
译文:祭祀的旗子飘扬在秋风吹拂的夜晚,只有流淌的淮水守望着墓门。

jīn--cén

shācǎoyānshùhūnhuāngtuōzhēnhúnlínggāojuǎnqiūfēngwǎnwéiyǒuqīnghuáizhàomén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明月皎(jiǎo)夜光¹,促织²鸣东壁。
译文:明亮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夜空,东边墙角下不时地传来蟋蟀的吟唱。
注释:¹皎夜光:犹言明夜光。²促织:蟋蟀的别名,一作“趣织”。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玉衡¹指孟冬²,众星何历历³
译文:北斗星中的玉衡星已指向了孟冬,天上众多的星星是这样闪烁璀璨。
注释:¹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北斗七星形似酌酒的斗: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称斗魁;第五星至第七星成一条直线,称斗柄。由于地球绕日公转,从地面上看去,斗星每月变一方位。古人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²孟冬: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此处指方位。玉衡星已经指向孟冬亥宫之方向——西北方,时已过夜半。³历历:逐个的意思,众星行列分明的样子。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¹复易²
译文:晶莹的露珠已沾满了地上的野草,时节流转转瞬间又是夏去秋来。
注释:¹忽:本义为不重视、忽略,这里用引申义,急速、突然的意思。²易:变换。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秋蝉鸣树间,玄鸟¹逝安适²
译文:树枝间传来秋蝉断续的鸣叫,燕子啊不知又要飞往何方?
注释:¹玄鸟:燕子。²安适:往什么地方去?燕子是候鸟,春天北来,秋时南飞。这句是说天凉了,燕子又要飞往什么地方去了?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昔我同门友¹,高举振六翮(hé)²
译文:昔日与我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已经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
注释:¹同门友:同在师门受学的朋友。²翮:这里泛指鸟的翅膀。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故曰“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不念携手好¹,弃我如遗迹。
译文: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念曾经的交情,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把我抛弃!
注释:¹携手好:指共患难的友谊。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南箕(jī)¹北有斗²,牵牛³不负轭(è)
译文:箕宿四星、斗宿六星都不能用来盛物斟酒,牵牛星也不能用来负轭拉车!
注释:¹南箕(jī):箕宿四星,形似簸箕。²北有斗:斗宿六星,形似古代盛酒的斗。当箕斗并在南方时,箕在南而斗在北,因称南箕北斗。³牵牛:指牵牛星。⁴轭: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不拉车。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¹无盘石²固,虚名复何益?
译文: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样坚固,仔细想来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
注释:¹良:的确。²盘石:同“磐石”,特大石,用以象征坚定不移的感情。

  此诗开篇写道:“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在皎洁的月色光下,蟋蟀在低吟,并交织成一曲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在此,诗人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环境,不但表现出环境的幽静,心境的凄然,而且也暗示了时间是很晚了,也就是下半夜时间。再看夜空,“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着一身月光漫步的诗人。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据金克木先生解说,“孟冬”在这里指的不是初冬节令(因为下文明说还有“秋蝉”),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个时刻。此时此刻诗人还在月下踽踽步,说明诗人心神不宁,胸中缠绕着忧愁。

  诗人默默无语,在月光下徘徊。“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野草上已沾满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显得那样晶莹,寒气逼人,明显感觉到时节已经转换。诗人已经感觉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驶,又是一年秋天到来了。当然,这里写了时间的快速流逝,也是在暗示时间不饶人,人也在一天天老去。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这就是诗人在月下所发出的怅然问叹。这问叹似乎只对“玄鸟”而发,实际上,它又是诗人那充满失意的怅然自问。从下文可知,诗人之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它们在诗人心上所勾起的,是流离客中的无限惆怅和凄怆。

  以上八句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适应着秋夜的清寂和诗人怅惘、失意之感,笔触运得轻轻的,色彩也一片渗白;没有大的音响,只有蟋蟀、秋蝉交鸣中偶发的、诗人那悠悠的叹息之声。当诗人一触及自身的伤痛时,情感便不免愤愤起来。诗人久滞客中,在夜半如此焦灼难眠,那是因为他曾经希望过、期待过,而今这希望和期待全破灭了。

  理想破灭,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于是,诗人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这句是以鸟的展翅高飞比喻同门友的飞黄腾达。这在当初,无疑如一道灿烂的阳光,把诗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缓纷。他相信,“同门”好友将会从青云间垂下手来,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齐飞、邀游碧空。但事实却大大出乎诗人预料,昔日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毫不经意中运用的妙喻,不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同时又表露了诗人那不谙世态炎凉的无比惊讶、悲愤和不平。

  至此全诗的主旨方才揭开,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诗人,原来就是这样一位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静静的身影;而在头顶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闪烁的“历历”众星。当诗人带着被抛弃的余愤怒仰望星空时,偏偏又瞥见了那名为“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诗人顿时生出一股无名的怨气,指点着这些星座大声责问起来:“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这里语出《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颠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车)”。诗人在此借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宿表现出了有虚名无实用,借此比喻朋友的有虚名无实用。失意落魄的诗人心中很是痛苦,夜不能寐,走出房间,仰望天空,看见星星,由此而想到“同门友”的淡漠,心中忧愤不已,苦闷无处发泄,就借此问问星星。其实,这里也暗示了诗人没有什么朋友,即使有,也是十分功利的、无情意的人。

  诗歌最后写道:“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可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一样的友情也再没有了。诗人终于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收束了全诗。这叹息和感慨,包含了诗人那被炎凉世态所欺骗、所愚弄的无比伤痛和悲哀。

  抒写这样的伤痛和悲哀,本来只用数语即可说尽。此诗却偏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添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草露、蝉鸣中,引出时光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眼看到了愤极“直落”、难以控驭的地步。这就是《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2-144

míngyuèjiǎoguāng

míng liǎnghàn 

míngyuèjiǎoguāng zhīmíngdōng 
héngzhǐmèngdōng zhòngxīng 
báizhāncǎo shíjié 
qiūchánmíngshùjiān xuánniǎoshìānshì 
tóngményǒu gāozhènliù 
niànxiéshǒuhǎo  
nánběiyǒudǒu qiānniúè 
liángpánshí míng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夜长不得眠¹,明月何²(zhuó)(zhuó)³
译文:长夜漫漫我睡不着觉,抬头看见那明月多么明亮。
注释:¹不得眠:不能睡眠。²何:何其,多么。³灼灼:灼人貌。明亮貌。盛烈貌。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想闻散唤声¹,虚应²空中诺³
译文:模模糊糊的听到好似有人在呼唤我,我轻轻地回应着。
注释:¹散唤声:散乱的呼唤声。²虚应:虚假地应承。³空中诺:空中的许诺。
这位女子思念心上人,想得神迷心痴,以至于在恍惚中似乎听到心上人断断续续的呼唤,便情不自禁地答应了一声。“想闻”、“虚应”的失常举止,把这位女子如痴如醉的情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群芳过后¹西湖²好,狼籍残红³。飞絮(xù)(méng)。垂柳阑(lán)尽日风。
译文: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注释:¹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²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³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⁴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⁵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shēng)¹²尽游人去³,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注释:¹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²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³去:离开,离去。⁴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居住的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从而表现了作者异常的、幽微的心理状态。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这首词上阕是说,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飘舞,柳枝在和风中随风飘荡,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西湖花时过后,残红狼籍,常人对此,当是无限惋惜,而作者却赞赏说“好”,确是异乎寻常的。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湖上一片实景,笼罩在这篇实景上的是寂寞空虚的气氛。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使人感觉春事已了。“垂柳阑干尽日风”与上二句相联系,写出了栏畔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单是这风中垂柳的姿态,本来是够生动优美的,然而著以“尽日”二字,联系白居易《杨柳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来体会,整幅画面上一切悄然,只有柳条竟日在风中飘动,其境地之寂静可以想见。在词的上阕里所接触到的,只是物象,没有出现任何人的活动。眼前的是自然界,显得多么令人意兴索然。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下阕前两句是说,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后,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词,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得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籍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末两句是说,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直到双燕从蒙蒙的细雨中归来,才放下了帘子。

  最后两句,写室内景,从而使人揣想,前面所写的一切,都是词人在室外凭栏时的观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一片清寂气氛。“细雨”字还反顾到上阕的室外景。落花飞絮,着雨更显得春事阑珊。这首词从室外景色的空虚写到室内气氛的清寂,通首体现出词人生活中的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

  这首词是欧阳修颍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诸词抒写作者以闲退之身恣意游赏的怡悦之情,呈现的景物都具有积极的美的性质,如“芳草长堤”、“百卉争妍”“空水澄鲜”等等。独此首赏会的是“狼籍残红”。整组词描写的时节景物为从深春到荷花开时,“狼籍残红”自然是这段过程中应有的一环。如果说诸词表现了词人作为闲人对各种景物的欢然会意,本词却不自觉的透露出来他此时的别样情绪。作者这时是以太子少师致仕而卜居颍州的。他生平经历过不少政治风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厉行新法,而不可与争,于是以退闲之身放怀世外,这组词总的是体现了他这种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这样的矛盾,解除世事的纷扰固然觉得轻快,而脱去世务又感到空虚。本词“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却是极其微妙的反映出这种矛盾的心情。结尾“垂下帘栊”两句,乃极静的境界中着以动象,觉余情袅袅,表现出对春的流连眷恋意识,不免微露怅惘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458-459页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31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87-188页
4、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08

cǎisāng ·qúnfāngguòhòu西hǎo

ōuyángxiū sòngdài 

qúnfāngguòhòu西hǎo lángcánhóng fēiméngméng chuíliǔlángānjìnfēng 
shēngsànjìnyóurén shǐjuéchūnkōng chuíxiàliánlóng shuāngyànguīlái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